
《藕与莼菜》[1].doc
4页《藕与莼菜》叶圣陶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法 多种方式阅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 南方故乡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法国作家普鲁 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也许是那一串田间烤出的焦 香玉米,也许是那金黄香糯的米糕但无论是什么,无论你身在何处,哪怕只是 闻到那熟悉的味道,都会想起故乡 终生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 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二、预习与交流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1)朗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濯濯( ) 浑凝( ) 硕腹巨贾( ) 待价而沽( ) 莼菜( ) 埠头( ) 譬如( ) 萦着( )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康健:健康 浑凝:指融结为一体或指有整体感,很结实的意思 硕腹巨贾:大腹便便有钱的商人贾:做买卖 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 2.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1921 年与沈雁冰、 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在 20 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 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 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 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 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 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 《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 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 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3.背景链接 1922 年,叶圣陶的第二个孩子将要出生了,便于该年秋从甪直搬回苏州市 这年叶圣陶已经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至善四岁半,女儿至美刚出生1923 年春, 叶圣陶迁居上海,由朱经农介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同顾颉刚合编国文教科书,此地离他的故乡更远了 此文写于 1923 年 9 月 7 日,当时叶圣陶迁居上海半年左右,睹物(薄片的雪藕)思乡,情绪一时涌现而作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并品味文中描写故乡和“这里”的“藕与莼菜”的句 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1)首先分组朗读,组织学生对描写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句子进行圈画 (2)作者是不是只写到了故乡的藕与莼菜?请学生们找找作者笔下上海的“藕 与莼菜”又有怎样的特点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些描写的语句,体会包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交流点拨】本文是叶圣陶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家乡与此地、往昔与今日的对比手法,表达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离乡背土之后的隐微的感叹。
第一部分(第 1—3 段):开篇首句引出故乡的藕,并将故乡的藕与“这里” 的藕进行对比,抒发对故乡的怀恋 第 1 段引出故乡的藕,并描绘了故乡的新秋图:对故乡卖藕情形的回顾和怀 恋 第 2 段写上海的藕的“无从欣羡” 第 3 段回顾仅有的一次在上海吃藕的经历第二部分(第 4—5 段):由藕又联想到故乡的莼菜,并与“这里”的莼菜进 行对比描写 第 4 段接着回忆故乡的莼菜 第 5 段写在上海伯祥送“我”瓶装的西湖莼菜的尝新经历 第三部分(第 6—7 段):这一部分和开头照应,写出作者的“思乡”“恋乡” 之情;同时指出,“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第 6 段用 5 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对故乡的爱 第 7 段引发无限的乡情——“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3.朗读思考:全文除了藕与莼菜还写到了什么? 【点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故乡的人”(即课文第一段)的描写通过朗读并体会故乡“景清新,人淳朴”的特点 (二)感悟体味 1.通过之前的分析,让学生明确作者是借“藕与莼菜”抒发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 6 段通过朗读体会,明确思乡的实质是思“人” 四、拓展延伸 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 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交流】示例:“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结尾一句富有深意,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根”的意识,使作者对故乡从内心有着那份难以割舍 的情愫而藕与莼菜似乎就是那连接叶和根的树干,将作者和家人、故乡联系起来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作者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想念、对故乡的思念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故乡“藕与莼菜”的不同,以及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美 二、合作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理解文章主旨 1.这里的藕与莼菜与家乡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缘由让作者能细腻地将两者区别开来? 【交流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找出两地的藕与莼菜不同的特点: 对比点家乡这里(上海) 藕 口感 鲜嫩、甘美 涩、有渣 外形 洁白、玉色 瘦、被着锈斑 数量 普遍于家家户户 硕腹巨贾享用 莼菜 数量 多(天天吃)(满舱) 少(难得吃上, 用瓶子装) 作者对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印象太过深刻,使之虽长久没有吃过故乡的藕与莼菜,却还能记住那难忘的味道,不仅仅是新鲜的缘故,更在于藕与莼菜连起了自 己与故乡体会文章中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 2.课文第一段用大量笔墨写故乡人,说说这样写对突出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作者难道只怀念故乡的藕吗?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回想,给读者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勤劳的质朴的康健的男女藕农;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原始的纯朴的买卖交易读者仅仅想着“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往往裹 着白地青花的头布”“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他们挑着拣着 “玉色的藕”,这样丰富的色彩就足以让人陶醉其中了,这里怀念的,不仅是莹 白的玉节,清甘甜美的口感,而是随之而至的故乡的情味、故乡的声色这一连 串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对故乡的藕的怀恋,也写出了对故乡的人的怀恋,从而表达出对故乡的怀恋 (二)品味语言 1.作者在写故乡的人与景时,用了不少表现色彩的词,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 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写故乡的人时,“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 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作者通过带有色彩的词语勾勒了 一幅色泽清晰的油画,“紫赤的臂膊”“白地青花的头布”“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画中的人从肤色到衣着栩栩如生地站在 了我们的面前从“新秋的早晨”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这“清淡的甘美的 滋味”,这清新而美丽的画境,与其说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不如说是定格在 作者的心间脑际,倏忽而来,挥之不去2.课文最后两段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又富有哲理意味请细读这两段,谈谈你对“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的看法 【交流点拨】“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含义丰厚我” 怀念的故乡,并非空间意义上的故乡,而是怀念故乡的风物、朋友和亲人,这些 无形的丝线一样牵着“我”的物和人,使“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 故乡可爱极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所以,“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 的故乡了”可见,牵“我”的故乡,不是具象的故乡,而是情感的故乡、精神 的故乡叶圣陶笔下的故乡不是空间的故乡,而是情感的、精神的故乡,他不像古代文人那样,人漂泊四方,而一生的眷恋永远在故乡那个具体的村落。
牵着叶圣陶的人和物在哪里,他的故乡就在哪里,所以他的落脚点在于对自己“故乡” 观念的阐释,对“恋乡”“思乡”之情的感发而且,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忽然 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 3.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这一篇课文语言平实、自然、淡雅在整体感知文章后,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品一品,并谈谈自己喜欢它的理由 【交流点拨】第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一瞬 间,其动作、色彩可入画、入诗其中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 休息时的随意闲适,都略去了劳动的艰辛过程,而展示给读者健康、纯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而对藕的描写,更是令人垂涎:鲜嫩玉色的长节 的…… 第三段孩子吃藕之后的表现也很美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 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做别的要求”,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 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应作比较,孩子没有 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
第六、七段点明文章主旨的议论第六段用五个问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 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自己对故乡的爱,并逐渐点明爱故乡的原因:是故乡的 物、故乡的人,是故乡有值得留恋之处,这样引起读者的情感认同——爱不是一 句空话,它都有一个具体的载体 (三)探究写法 本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 “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思路,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现在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章写作技巧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次喝酒小聚,吃着雪藕,“我”由 此想到故乡的“藕”,自然又想到故乡的“莼菜”藕”不贵,“莼菜”本身 无味,但作者却牵挂着它们所以牵挂它们其实是在牵挂故乡,牵挂故乡的人, 作者以故乡的“物”寄托自己的情 ②联想和对比手法有机结合作者由藕联想到故乡,由故乡再联想到藕,再由故乡的藕写到城里所见的藕,作者成功地运用联想和对比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突出了故乡的“藕与莼菜”的甘美滋味和令人心醉的味道,同时进一步表达思 乡,以及自己离乡之后而生的愁怀。
③结构严谨,精于布局,双线交织,构思奇特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接着以藕与莼菜为明线,以作者思乡之情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在构思中,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