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工商交响乐赏析课程 交响乐整理.doc
11页费加罗的婚礼费加罗的婚礼 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 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 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开始时,小提琴先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 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整体速度如车轮飞转;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最后全曲 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序曲由突然开始至迅速结束,仅有短短四分钟左右时间,虽然仅有两个主题但却以紧凑的节奏 贯串,活泼、喜悦的气氛就在这种看不见、来不及进一步了解的状况下被营造出来,成功的为此后的剧情做好了情绪 上的铺垫 序曲部分另外,这里还选录了歌剧中最著名的两段咏叹调:费加罗的咏叹调和苏珊娜的咏叹调 《费加 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 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相当完整而独立的特点,因此它可以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 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艾格蒙特艾格蒙特 该剧的主人公艾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 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人狱并被处以死刑,全剧以悲剧结尾。
艾格蒙特的崇高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使贝多芬深为感动他以艾格蒙特的形象作为这首序曲的中心,不但反映出艾 格蒙特的斗争精神和他悲剧性的遇难,而且还体现了艾格蒙特英勇斗争的结果--即最终取得胜利的荷兰人民的狂欢场 面,这一创意充分地表达出贝多芬对“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战胜“这一坚定的信念,而且还为歌德原著中那“单纯悲剧 性”的结尾加上了光明的希望预告祖国即将得到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艾格蒙特》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主 题形象鲜明,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根据音乐的情节和内容,序曲分为“在西班牙殖民者统治压迫下的荷兰人 民的苦难”、“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民的胜利场面”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 经过整个 乐队奏出长和弦之后,弦乐部分在低音区奏出几个无比沉重的音符,仿佛在讲述荷兰人民在重压之下的苦难这一部 分给人以极端压抑的感觉第二部分 一段略显轻快的旋律使压抑的气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仿佛哀格蒙特号召人民 团结起来,通过斗争来争取自由;但环境是严酷的,斗争是艰苦的,哀格蒙特揭竿而起,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第三 部分 经过顽强的斗争,哀格蒙特不幸殉难但荷兰人民的革命斗争并未因此而结束,而是规模更加庞大、气势更为 宏伟,终于一步步走向胜利。
主题中那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正是贝多芬许多作品共同主题的体现荷兰人民为胜利 而狂欢,英雄哀格蒙特的名字和光辉形象也永远留在人民心中《艾格蒙特》序曲以英雄性的构思及严整、完美的形 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这是最通俗易懂和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经常作为一首独立的交响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奏威廉退尔威廉退尔 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 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 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序曲:由四段构成,如同组曲全曲描绘阿 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环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进军曲中旋律优美、 节奏活泼宛如一首交响诗 第一段由大提琴宁静优美的独奏开始,随后以大提琴五重奏为主题,描写了瑞士山间平静的黎明管弦乐伴奏部分, 定音鼓以外的打击乐器都沉默不动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先由第一和第二 小提琴预告从远方逼近的疾风密云,随着乐器的增加,音乐似大海的狂啸恕吼,又似天上的狂风暴雨一般不久,雨 过大晴只留下远处的雷声与闪电。
这段猛烈的音乐象征着革命志士的自由呼声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 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段狂风暴雨平静后,唱出和平的牧歌牧人传遍田野的牧笛旋律是由 英国管吹出的,长笛也悠闲地应和着,吹出装饰性的助奏这是风暴过后,一片和平宁静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 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 第四段此处描写争取自由的瑞士革 命军英勇快速的进攻,以及民众因革命军的胜利而高声欢呼的情景这段终曲是由小号独奏引导,铜管奏完序奏后, 在刻画华丽节奏上,开始了大家熟悉的进行曲中段主要由木管歌唱出来,再回到进行曲后跃入全曲的最高潮,最后 在兴奋与快乐之情的尾奏上结束这是革命成功后,庆祝胜利的欢呼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仲夏夜之梦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 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 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 的一个里程碑。
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了小精灵在朦胧 的月光下嬉游的舞蹈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由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 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 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 18121812 序曲序曲晨曦萌萌,弦乐揍出缓慢低沉的 A 调,舒缓与宁静,仿佛黑暗的夜色才开始逝去,有些压抑,随着定音鼓与铜管 乐的凸现,乐曲进入了另一个情绪世界里;双簧管于宁静中吹出晨曦的明快,继续伴随着沉重的低音配合,以映衬明 朗尚出的霞光,双簧管的再次出现,与沉重感十足的低音交叉萦绕;长笛的复合旋展现着晨起的光明;交替映现,节 奏在渐进中快速凝结,弦乐开始亢奋,铿锵之中,长号拉出凄惨的情绪,小号闪亮奏出激动的号音,法国号与长号、 大管相继吹出低亢压抑的悲歌,小号继续上演末端音节的亮点,定音鼓打出瞬间的停顿,反复交替回旋,显示出一股 被压抑的力量正在奋力崛起,最后,还是弦乐在低位奏出伤心的徘徊…… 随着小军鼓轻击出沙沙的声音,次中音号、 法国号奏着清晰明快的步点,第一与第二小提琴向前推出舒缓高亢的旋律,仿佛晨光出现,广阔浩瀚的俄罗斯森林迎 来了曙光,法国号清晰的爬音,活跃而明快,军鼓沙沙齐响,象征着在温暖的晨曦霞光里,鸟儿自由地飞翔,象征着 正义的军队浩荡行进,法国号再次拉出长音阶,逐渐远远逝去……. 紧接着,小提琴组奏出铿锵的节奏,低音大提琴 互答而出,宛如湍急的河水急速向前,不安定的情绪开始躁动,弦乐整体奏出阵阵顿音,铿锵有力,交替萦绕,仿佛 一股新生的力量不顾一切奋力抗争着,小号与打击乐短暂瞬间闪亮出击,法国号与长号奏出攻击型的亢奋音节,小号 紧接着重复奏出,好象战火硝烟的广阔战场上,军刀挥舞,战马嘶鸣,低婉有力的铜管乐再次从低音区奏出相同的旋 律,小号重新演义着刚才的士气,显示着奋力前进的正义之师所向披靡,定音鼓激情出现,乐曲进入抗争与角斗的情 绪里,铜锣煞响,顿音齐出,预示着光明与黑暗势力的殊死搏斗,小号再次高奏出那攻击型的高亢旋律,整体乐声走 向逐渐衰弱,当大管、法国号、双簧管相继演奏出阵阵音节的时候,战火好象停息了,战场已经逐渐远去……弦乐开 始沉醉在晚霞的晕红色的光芒里,乐曲此时涌动着怀念的情绪,小提琴向上推动着抒怀的长音节,仿佛俄罗斯寂静的 奥涅加湖碧波万顷的蔚蓝色湖水,也好象是鄂毕河缓缓的激流,乐曲抒发性旋律的推进,仿佛让我们看见了巍峨的乌 拉尔山脉与广阔蓝天相合而成的画面,双簧管的抒情,演唱着悠扬的旋律,让人想起了我们中国牧童短笛所带给我们 的静谧的感觉,长笛明亮的复合,让人们感到了晚霞的美好,在舒缓与宁静中,世界进入到了暮色的傍晚,大管出现 低声的哼唱,由近及远……。
弦乐再次躁动,不安的情绪再次出现,逐渐展开着铿锵的味道,主部主题声浪滚滚,小 号的再次鸣响使乐曲进入到了副部主题的灰暗世界里;主部主题再次迸发,使人们感觉到了光明的旗帜在飘扬,弦乐 再次展现着副部主题的灰色;定音鼓的坚定果断,好象狂风、雷雨又要出现,打击乐奋力击打出凄惨的声调,迅疾而 威猛,反复交替,预示着黑暗势力的恐怖,小号奏出哀号般的悲歌,阵阵顿音,显示着善良的人们正在遭受着巨大的 灾难,抗争的情绪在弦乐与定音鼓交相辉映下逐渐抬头,随着小号闪亮奏出主部主题亢奋激昂的旋律,铜管乐再次把 人们的情绪稳定在舒缓的寂静里随着弦乐演奏出歌唱性的旋律,让人们再次怀念着往日的温情,节奏开始跳跃,仿 佛斯拉夫舞曲的情调,温馨而舒畅法国号从安静的氛围里吹出黎明的歌,躁动的小提琴拉出有力的切分音,法国号 给人以悠远的感觉,小提琴的节奏轻盈而欢快,乐曲逐渐进入奔放的情绪中,小号领着主部主题,整体乐队全力出击, 定音鼓大力锤击着缓慢的鼓点(首次演出该曲目时,柴可夫斯基此时采用的是礼炮),胜利与欢笑的场景在欢腾的节 奏里展现着,弦乐急速回旋;铜管乐在小号的带领下,三角铁与竖琴应声配合,小号以高亢激动的情绪强有力地吹出 豪迈与胜利的歌声,舒缓的阵阵点奏,显示着铜管乐本身亮丽长音的魅力,这时,乐曲节奏忽然发生变异,全力奏出 斯拉夫舞曲欢快的旋律,那是小号的世界,那是整体弦乐的世界,那是柴可夫斯基梦想的世界,让人们怎不想起小小 村庄晚间的篝火、宁静的沃尔塔瓦河上空飞翔的白鸽,广阔的原野,那浩瀚的俄罗斯森林……。
忽然,大管、长号、 法国号、大号…演奏出低音域的慢节奏,定音鼓打出重重的锤击声(首次演出时,此时的定音鼓被礼炮代替),乐队 齐奏,浑厚而舒展,乐曲最后深沉有力的管乐中结束 前奏曲前奏曲 李斯特 1848 年根据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而创作的标题交响诗前奏曲”非指体裁,其含义是 “人生的前奏曲”作品于 1854 年 2 月 28 日在魏玛首演拉马丁的原诗说道:“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严肃的第一音 ‘死’奏出来的未知之歌的一连串的前奏曲吗?”诗中对人生的理解是消极、悲观的然而作者在曲中表现的却是对 人生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探求经历风暴、艰辛、斗争、悲伤后,进一步肯定人的力量和伟大,肯定光明的前景 乐曲开头,在引子中先由弦乐器奏出一组乐音,它柔和清晰,庄严而带有疑问像是在说:人生的旅程将是如何的呢? 音乐经过发展,奏出了雄伟有力的第一主题:在起伏的琶音衬托下显得十分雄壮,它表明,人生是庄严、坚毅、伟大 而又不平静的接连在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间有一个抒情的段落,明朗舒广,是爱情的象征第二主题温暖而真挚: 圆号加中提琴的柔美音色在竖琴和弦乐器的陪衬下,显得格外润泽连绵这是春天的信息,是人生美好愿望和情思的 吐露。
展开部分是写“人生的风暴”半音阶的三连音疾驰而过,紧张的和声音响,弦乐器的震奏,不稳定的调性更 迭等,描写暴风雨的来临,生命之舟迎着狂风暴雨驶向光明的彼岸在风暴过去的插段后,连接部的抒情音调和第二 主题相继出现,但已变得带有进行曲的特点经过战斗的洗礼,爱情和大自然的抚慰,生命显得更加光彩,前程更加 广阔最后庄严宏伟的第一主题形成声势浩大的胜利场面人的力量,人生的意义,得到了肯定在再现部出现之前, 第二主题与插段的音乐相结合在另外的调上,而形成一个假再现,以及再现部第一、第二主题出现的顺序倒置,是该 曲在结构上的两个特点 伏尔塔瓦河伏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在乐曲的引子里,长笛和单簧管的两种不同的流动音型,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 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不久又加入两支单簧管以同样奏法奏出与长笛反向流动的音型,描写了沃尔塔瓦河由数条小溪溶汇而成: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 银辉……弦乐器奏出了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