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docx

32页
  • 卖家[上传人]:1824****985
  • 文档编号:303370838
  • 上传时间:2022-06-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72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精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依次,清晰明白地叙述事务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育起足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晰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支配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行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视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最终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疆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说明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行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记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最终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行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打算放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放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起先着陆 ⑩登月舱着陆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立刻在月面上惊慌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胜利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精确地溅落在预定海疆,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打算(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胜利(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依次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依次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务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打算放射 ②放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放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起先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打算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着陆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胜利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具体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究的文章,太空探究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特别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精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状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探讨、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老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爱好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晰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依据其次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其次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的确很简单,毫不费劲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慧才智,表明白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究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争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争论性句子,详细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才智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将来的美妙充溢信念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长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状况又有哪些震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索,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老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老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芜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探讨、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放射胜利,我信任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安排早日胜利!! 板书设计: 打算 月亮上的踪迹升空宏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才智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驾驭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行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实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学问与实力训练,要留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留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驾驭状况,刚好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育学生自主阅读实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快、匀称、倒塌、充满、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改变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实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方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方,体会语言精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殊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视察自然的爱好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写作层次清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虽是介绍科学学问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精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视察与联想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视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激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改变困难,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晰,内容明确 ●教具打算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支配说明依次的写法,体会精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教案# 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化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改变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阅历总结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知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