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西壮族文化认知情况调查.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4781636
  • 上传时间:2017-11-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77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广西壮族文化认知情况调查 摘要: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范围的城市,是不完美的我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之乡这里有着独特的壮族风俗文化这全家宝,这里的壮民也能歌善舞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壮族文化渐渐的被汉化、遗忘作为我省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要怎样去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呢? 关键字:壮族文化 遗忘 保护 意义 前言: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现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现在在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壮族人聚居村里,村民平时也是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斗鱼汉族人无异从现在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了壮族文化正逐渐被人遗忘。

      一、我省壮族文化基本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名族的古老国度,在这大千世界中,位于祖国南端的广西,有一个名为壮族的名族,也是当代中国的第二大名族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先秦时期,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是百越的一支唐后多以“獠”见汉史书,宋朝以后又以“獞”“僮” “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 20 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 ,1964 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 ,所以壮族又是一个新生的民族壮族是一个平和、宽容、开放的民族,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所以壮族社会深受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信仰风俗、民族心理等特性壮族有自己独特的名族文化,比如自由恋爱的方式,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壮族也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从字面上对照地图,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些方言的大致分布地区这样划分和归类,现代壮语的方言分布状况和整体轮廓就可以在平面上勾画出来了。

      从南北两大方言区看,既有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又有明显的语音区别特征,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壮民族远古两大先民集团--骆越和西瓯在脱离了原始壮泰语的母体以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有交流和征战,又保留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这一历史状况 到了壮族盛大的节日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毕腊肉、五色米饭后,扶老携幼,盛装从自家的干栏式木楼中走出男的捆上红腰带,红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银首饰,银光闪闪,倍显妩媚;小孩焕然一新,跑来窜去,快乐无比这时的山歌便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独唱、对唱、联唱,真正是歌河歌海黑衣壮人能歌,也善舞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团结舞„„欢快热烈,各领风骚还有一种独特的舞,槌来棒往,上捣下捶,优美灵动,这种尚未有确切命名的舞,是黑衣壮人民在年复一年的浆衣捣布中逐渐形成的,最能体现黑衣壮的勤劳纯朴、快乐达观 2、 广西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 3、 (一) 调查目的: 为了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人民群众对壮族文化的认知情况了解壮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 (二)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样本总数为 51 人,样本选择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在校大学生,不分民族的,通过这样才能认识到壮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提出发扬壮族文化的方法;其二是选择在社会上的人民群众,因为社会中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壮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是如何去认知和传承壮族文化。

      (三) 统计结果分析: 1、俗话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根所以广西壮族文化是壮族的灵魂,是壮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断继承和弘扬,但是从目前统计出来的数据分析,真正去关注壮族文化的人不多,第 2 题的数据可知,一般关注壮族文化占82.4%比关注壮族文化较多占 13.7%的比例多得多;①现在壮族30 岁以上的男子大都穿黑色机布制成的唐装30 岁以上的妇女则穿右大襟的上衣和很宽的裤子,工作时带上围腰,布质多为黑色机制布和蓝土布,至于 20 多岁青年男女,男的多穿中山装与干部服,女子则与中年的差不多,无论男女,夏天都喜戴篾笠、跣足但是了解壮族男女服饰特点了解很多占 2%,了解一点占 60.7%、完全不了解占 37.3%,可知现在很少人会去了解壮族的服装方面的文化②壮族日常饮食主要粮食是大米,其次为玉米、小米、木薯、红薯等杂粮解放前,多数农家一日三餐都吃清粥活杂粮,解放后,多为两餐干一餐稀这里的壮族人民逢年过节都普遍能吃到鸡、鸭、猪肉等肉食而糯米滋粑和粽子则是他们节日最喜欢的食品但是知道壮族饮食文化习俗较多占7.8%,了解一点占 52.9%,完全不知道占 39.2%, 可知人们慢慢开始淡化壮族饮食文化了。

      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最集中的凸现,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但是没听说过山歌的占 6%,听说过,但没听过占 12%,听过占 82%,喜欢并会唱却占 0%虽然对于知道壮族文化有物质文化占 78.4%,艺术文化占 86.3%,礼仪民俗文化占 84.3%,社会民俗文化占 84.3%和对于对壮族民俗禁忌的看法理解并遵守占 62.8%,理解但不遵守占 13.75,封建迷信、反感占 15.7%,无所谓占 7.8% ,但是从整体来说现在我省在关注认识壮族文化方面存着着很大的不足和人民已经不怎么去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也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 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们广西省的人民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很少,有些人甚至是对壮族文化漠不关心,也有些人只是知道有壮族这一个民族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它究竟有什么风俗习惯,还有些人知道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知道壮族文化中的三宝:壮锦、山歌和绣球只占 52.9%,一半的人数多一点;知道壮族节日:三月三占 96.1%、牛魂节占 3.7%、跳宫节占 13.7%、花朝节占 11.8%、蚂拐节占 23.5%和爬山节占 5.9%;知道壮族风俗习惯:分鸡心占 9.8%、新娘过河占 60.8%、背字占 7.8%、坡会占 52.9%和拔稚毛占 15.7%;知道壮族文化的标志:壮族山歌占 65.8%、壮族食物占 3.9%和壮族建筑占 5.8%.但是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向人们传播壮族这些传统文化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传播壮族文化,以为现在是汉族文化的天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没什么啦。

      所以照目前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壮族文化将会很危险如果找不出好的改进措施,壮族文化很可能会被汉族文化完全同化,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认为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如电视、网络)对于壮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占 72.6%,弊大于利占 7.8%,利弊对等占 17.6%,没有影响占 2%;对于通过什么方式保护和弘扬壮族山歌的意义:开发山歌旅游项目占 70.6%,在小学生音乐课程里加入山歌学习占37.3%,定期举行对歌活动占 68.6%,通过各方媒体宣传 72.5%;对于认为保护和推广壮族文化是否有意义:很有意义占 88.2%,可有可无占 11.8%,毫无意义占 0%从这部分数据得出人们很赞成发展壮族文化,并且希望采取措施(利用各种媒体)去发展壮族文化,以致壮族文化不会被汉族文化所替代 三、对我省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现在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机遇,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壮族文化的步伐,按照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来做好少数民族壮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壮族乡村经济。

      壮民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但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大多民族乡村的优势资源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这个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加大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保护投入力度财政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县委、县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三)利用学校的力量宣传壮族文化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壮族文化了解得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壮族文化的一些传统节日所以为了壮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学校很有必要举办一些有关壮族文化的一些活动,例如可以举办举办“三月三”歌圩活动比赛、举办壮族饮食文化比赛、开壮话班学生、还有多出些有关壮族文化的好报之类来做宣传 (四)我们大学生应该自觉认识和宣传壮族文化目前民间自发的力量还很薄弱,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以身作则,我们相信,团结交流就是发展的力量;以身作则就是兴旺的保证,因为“滴水藏海” “厚积而勃发” 我们要深入村屯,采写一批反映壮民族生活、习俗的文章,拍摄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反映壮民族文化的书籍,不断扩大影响。

      同时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壮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加强少数民族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成立县、乡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领导,依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和开发壮族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 建立壮族文化开发项目库确定一批有市场效益的壮族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工作作为壮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壮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