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doc
12页论文提纲一、案例简介二、案例分析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悲观影响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第四,学校教育积极性针对性的缺失,不能有效的干预幼儿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三、案例启示(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增进幼儿健康成长1.家长要尽量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2.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3.转移教育重心,改善教育方式4.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楷模(二)实行有效的学校教育,增进幼儿良好的发展 1.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注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积极为幼儿创设合理的健康心理成长空间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4.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小朋友创设家园同步的心理健康条件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教育【摘要】: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体现弗洛依德的小朋友精神发展理论告呼我们,0~6岁是一种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小朋友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小朋友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小朋友也许会浮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因此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因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犯罪学家在研究青少年不法行为及其增长因素时,常常都追溯到幼儿时期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对于避免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核心词】: 幼儿 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我进一步幼儿园、家庭进行观测和调研,选择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小朋友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 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成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积极举手发言,虽然教师提问她,并对问题答案予以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她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她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某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教师,她是‘哑巴’,历来不说话的笔者试探地问其她小朋友:“你们请她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此前我们请过她一起玩游戏,但是她每次都不理人,目前我们都不喜欢跟她玩了。
笔者和谐地尝试跟她接近,积极跟她一起玩,逗她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体现,没有排斥体现,甚至有时昂首对笔者笑,但历来不与笔者说话班里的教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仅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体现自己的规定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体现出来,通过长期的努力,目前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种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爸爸是个生意人,妈妈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称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爸爸身边,始终上幼儿园才由妈妈带养小男孩的妈妈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措施,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爸爸则觉得,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她觉得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爸爸觉得对孩子应当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避免孩子后来误入歧途,而妈妈却觉得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看待孩子 案例二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学时主线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边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不久又会故态复萌。
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袭击其她幼儿在活动中,体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她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她跟别的幼儿合伙,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惩罚某些小朋友说她常常打人,不喜欢跟她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积极跟她玩,跟她说话,体现得很开心,就积极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教师说她也许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由于班上孩子较多(30多种),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她,只要她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她的是她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教师,已退休,目前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种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重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始终由姨妈抚养,姨妈对她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她的规定,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规定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她规定非常严格,管教严肃,对她提出的规定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她如何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她的某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肃责骂甚至体罚。
因此,男孩对姑妈始终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看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她见到父母对其她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她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筋疲力尽 案例三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虽然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测,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她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阐明她与其她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急等体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小朋友社会退缩行为特性通过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她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 二、案例分析 从上面几种案例中,不难看出如下几点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悲观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因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者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替代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白,父母在家庭中自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如果孩子处在不抱负的环境中,孩子也许会产生回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导致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再由爸爸抚养,最后又与妈妈生活,由于祖父母、爸爸、妈妈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都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过着动乱的生活,成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少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小朋友不善于与她人交流,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性行为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后导致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父慈母爱,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度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某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重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
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发明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常常采用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爱好和意见,不容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规定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谴责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重要体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她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规定,很少奖励或惩罚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已使孩子缺少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晃,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拟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惊、踌躇、退缩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尝试过许多措施,也无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使父母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闭限度 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妈妈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爸爸密切,对子女的影响比当爸爸的大,若妈妈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病,会对子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
第四,学校教育积极性针对性的缺失,不能有效的干预幼儿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要集中在活动形式单一、对幼儿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不够注重、教学中幼儿缺少积极性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以充足发挥学校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主导作用,影响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案例启示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增进幼儿健康成长1.家长要尽量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打容易受到宠爱,加之她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对的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她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她们产生紧张和焦急,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度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看待孩子的对的态度、和谐的家庭氛围、严而合适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楷模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有关怀和互相爱惜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她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测孩子的平常行为,注意她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某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生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转移教育重心,改善教育方式 目前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觉得,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步,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单、恐惊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 4.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楷模 在每一种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并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成果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文明的言行去给孩子做楷模二)实行有效的学校教育,增进幼儿良好的发展学校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要实行有效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如下几种问题 1.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