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教程》讲座.ppt
90页《教育学教程》讲座,扶风教师进修学校田 箫,第一讲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一、教育和教育学(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宗教)生物起源论(法 利托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是动物的本能,人与动物的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心理起源论(美 孟 禄) 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是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本能模仿生活起源论(中 杨 贤 江)劳动起源论(前苏联教育理论界) 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跟到产生于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交往起源说(叶澜),,2、教育的发展(1)原始教育阶段: 教育平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口耳相传、示范等形式传给下辈;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为“教育”(2)古代教育阶段(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产生教育不平等;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个别教育,强调体罚 、封建社会的教育私学出现;学校等级森严;“学而优择仕”;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崇尚书本;死记硬背 )(3)现代教育,,3、教育的内涵(1)词源学的解释(2)教育的定义,,“教育”在英语中为“education”,法语为“education”,德语为“Erziehung”,三者均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
拉丁语“e”为“出”,“ducare”为“引”,因此西方各国“教育”一词都含有“引出”之意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释“教育”,释“教”,“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小篆“教”字,释“教育”,释“育”,“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小篆“育”字,小篆“毓”字,释“教育”,甲骨文“学”字,,甲骨文“教”字,,《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段玉裁注:“灼剥者,谓炙而裂之古贞般有祸”全形卜甲,这是 一块完整卜甲商代时所用龟甲,多数用腹甲,少数也有用背甲还有甲桥刻辞,甲尾刻辞通过这片卜甲,可以了解甲骨文的选料、制作、记叙等内容教育”一词最早的出处,“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章句上》,“教育”的定义: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三个层次,广义,,狭义,更狭义,(1)广义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王道俊 王汉澜组织编写的《教育学》的定义为: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定义为:“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2)狭义的定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南师版《教育学》定义为,”狭义的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狭义教育也叫学校教育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4、教育的本质(1)几种认识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双重属性说D多重属性说E、 社会实践说F、特殊范畴说(2)本质: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以施教者的身教言传,长养学生的善言、善行、 善念,救助孩子的恶言、恶行、恶念,引导孩子踏上智慧与幸福的人生之路教育的本质,: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质: 上施下效,长善救失!,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 叶圣陶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 —— 卡尔明德,(二)、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社会功能(1)政治功能A、维系社会政治稳定B、促进社会政治变革(2)经济功能A、促进经济增长B、促进科技发展(3)文化功能A、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B、创造、更新文化C、吸收、融合文化,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个体发展的含义及影响因素A、含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心理)B、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A、社会化功能(观念、智力能力、职业身份)B、个性化功能(主体意识、个性特征、个体价值),(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教育学的历史发展(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 (3)发展阶段(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 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萌芽阶段,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形成为教育之“学”,最多只是在论述哲学或社会问题时顺便涉及教育问题,表述自己的教育思想而思想家们在论述教育问题时也多是从自己的某些观验出发,阐述“教育应如何”的问题,而不是从教育的事实出发,采用科学的手段,回答 “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因此有时把这一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种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学科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还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主要是对那些经验性的认识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孔子: 《论语》 孟子:《孟子》无名氏:《学记》 无名氏:《大学》 这一时期提出了很多精辟而且深刻的观点,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成分,在今天看来都还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如《学记》,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年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806年) ——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专著;(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创立时期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或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培根: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并把它看成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夸美纽斯: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取了突出性的成就他写出了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提出了:1.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思想3.该书的教育学术价值就在于他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地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培根的归纳法和自然主义思想,从自然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论证自己提出的教育原则等赫尔巴特:近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现代教育学史上补认为是“现代教育之父”或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学要有“自身的概念”,而不是单纯教育经验的积累,也不是盲目的教育试验或教育实验。
其次,他还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最后,他除了讲述哲学和教育学课程外,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洛克:《教育漫话》(1693)(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白板说”,肯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卢梭:《爱弥尔》(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教育小说),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即教育不要从过去的惯例或习俗出发,因为那些是压抑人性扼杀人性的,而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人,也就是资产阶级理想的人的化身裴斯特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他把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教育必须与劳动相结合,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本性,必须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到最复杂的事物他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发展阶段,由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在19世纪未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四)制度教育学(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六)批判教育学 杜威 实用主义 《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 “现代三中心”:儿童中心(起点、中心、目的)、经验中心、活动中 心 (现代教育学派) 凯洛夫《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布鲁纳:结构教学论 发现学习 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 赞科夫:发展教学论,,(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A、研究领域日益扩大B、研究基础和模式多样化C、形成科学体系D、与教育实践改革关系日益密切E、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学科的基础理论),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1)学习意义A、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B、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实践规范C、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D、有助于其它教育理论学习,(2)学习方法,A、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B、理论联系实际C、活学活用D、学习相关学科,二、教育目的,(一)概念1、含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 摄作用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有区别与联系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 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