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5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说“木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597875734
  • 上传时间:2025-02-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5.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说“木叶”》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强调理解“木”的艺术形象的重要性而全文的中心则是通过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说明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暗示性的特征对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启发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抓住重点读书这篇课文引用了不少诗篇,疏通这些诗句的涵义,固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但不能把这作为重点阅读本文仍然应当强化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在理解每个段落乃至每个层次的要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中心2)学以致用读书课文通过对“木”“木叶”“落木”等词语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意义的分析,生动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丰富的暗示性的特征加深对诗歌语言这一特征的理解,很有助于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当运用作者提示的方法,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多进行诗歌鉴赏的练习。

      3)探究提问读书木”“木叶”“落木”“树”“树叶”“落叶”,这都是我们天天见到的词语,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其中有什么学问但是,作者不囿于俗见,从中发现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诗家们都爱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为什么诗歌中只见到“树”或“叶”而不见“树叶”?为什么明明是描写“落叶”,诗人们却偏偏要写成“落木”?作者顺着这些问题深入探索,终于揭开了其中的谜团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是很好的启示课文解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南朝诗人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南朝诗人此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这是诗开篇的景物描写,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下面节士内心的慷慨之情。

      浦,水边;歇,在这里是“萦绕”的意思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原为南朝梁大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渡河北》一诗开头这两句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对南国无限思念的感情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一段,开门见山,径奔主题作者列举读者习见的古代著名诗文为例说明一个现象: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那么,“木叶”有什么诗意,为什么会受到诗人们的钟爱呢?读完本段,读者自然会带着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致地随着作者继续深入探讨]“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诗句大意是:橘,这天地间美好的树呀,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后皇,皇天后土,这是对天地的尊称徕,通“来”,句中助词服,习惯、适应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汉代诗人诗通过描写山中的艰苦危险,劝隐士放弃山林隐居生活。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选自汉《古诗十九首》,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华滋,茂盛的花朵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作者通过对“木”字的释义引出诗歌语言中又一个奇特的现象:“木”的意义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却大量地运用“木叶”一词,少有“树叶”一词这是为什么?由此,作者把探究推进一层]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宫体诗人鸟飞得”,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得,得意,满足另说是“鸟飞碍”,指树叶茂密,鸟飞受到阻碍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后面的句子是:“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华,花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柳恽,南朝诗人此诗描写江南女子对远在北国边境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写思妇由眼前所见江南秋天之景而遥想塞北寒秋之景捣衣,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亭皋,水边平地陇首,泛指北方边塞之地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沈佺期,初唐诗人此诗写闺妇对远行戍边的丈夫的思念所引诗句大意是: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戍守辽阳十年,她日夜怀想思念砧,捣衣用的石头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作者顺着“树叶”“木叶”的思路继续探索,又发现一个语言现象:古代诗人不仅常常单用一个“树”字,而且凡是在该用“树叶”一词之时也常常化繁为简,只单用一个“叶”字,而用“木叶”一词之时却反过来避简就繁,一字不省,于是作者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在古代诗歌中“树”与“叶”竟然不连用呢?]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原为南朝梁臣,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此赋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作者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所引诗句借景物描写形容梁朝军队溃败的情景涔阳”,江岸名,今湖南澧县有涔阳浦极浦:遥远的水边涔,cén《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作者继续探索又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古典诗歌中不仅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而且还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第二段,作者通过对古代大量诗歌语言的分析,发现一条规律,即明明是描写“树叶”,却偏偏用“木叶”,明明是描写“落叶”,却偏偏用“落木”。

      作者说这是前人在诗歌语言上的创造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造?其中的创意又表现在哪里呢?读到这里,自然又会激起继续探讨的兴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由对现象的分析深入到对本质的探讨作者分析“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诗人为什么钟爱一个“木”字呢?原来诗歌是用形象思维,不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准确,合符逻辑,但是无助于形象的创造;“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塑造。

      那么,这个“木”字是怎样有利于形象的塑造,又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岂不大可思索吗?”读者不由又期待阅读下文]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①”了①万应锭:中药名称,指一种万能药锭,锭药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①,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①黄庭坚:北宋诗人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南朝诗人柳恽是吴均的朋友,他在远赴边塞之时赠吴均诗三首,吴均写了此诗作为酬答所引诗句描写了一幅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边地秋天的肃杀气氛,暗示友人行旅的艰险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魏晋建安时诗人此诗塑造了一位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诗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发端,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内心的愤恨不平。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①”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①枯桑知天风:出自《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也就是“木”所塑造出来的第一个艺术形象:叶落作者先分析“木”所在的具体语境,指出“木”都是用来描写“秋风叶落”的景象,然后举例并对比分析“木”与“树”的形象的不同寒风扫高木”,诗句中的“木”自然地含有落叶的因素,表现出“落山千木”的“空阔”的景象而“高树多悲风”,诗句中的“树”自然地含有“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是饱满的形象由此可见,“木”“本身就含有一个叶落的因素”]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