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与四川、重庆、滇北区汉画像石之比较.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33727305
  • 上传时间:2018-02-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2.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与四川、重庆、滇北区汉画像石之比较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汉画像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对汉代画像石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书中延引了东晋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隶校尉鲁恭冢……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以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 ”画像石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四大区域: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二是豫南、鄂北区;三是陕北、晋西北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区山东、苏北、皖北、豫北区和四川、重庆、滇北区在汉代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何在汉画像石兴起的时间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是汉画像石发生和发展的一个中心区域,此区处于黄河与淮河下游,河道纵横,土地肥沃在汉代时已经广泛地使用铁骑和牛耕技术,说明了这一区的农业生产力高度发展江苏睢宁双沟的“二牛抬杠”画像石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自战国以来,这个地区又是盐、铁业和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在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中有关纺织的画像石,此地最为集中。

      同时,汉代在这个区域设立了许多王侯封国,出现了大量豪门大族,新兴的豪门大族地主阶层,生活比较富足,以致出现厚葬之风,为汉画像石的兴起创造了社会条件在这个地区,不仅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也十分发达,人民思想活跃山东一带是儒家学说的发祥地,汉代出现了很多大师,儒学思想对这个地区的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另外,受到早期道教、楚文化和古代庙堂壁画的影响,这个地区的关于神灵仙人、奇禽异兽、祥瑞的画像石众多,如沂南北寨汉墓木门画像,门柱上有高浮雕的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羽人和异兽等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为汉画像石在这里较早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区域内多为平原和山丘相间,有利于大型石墓与大批石墓的建筑,并且该地区冶铁技术发达,为画像石的雕刻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提供了技术条件有着丰富的便于开采和适宜雕刻的石灰岩石料,为画像石的雕刻提供了优质的原料综合上述原因,使得山东、苏北、皖北、豫北区的汉画像石产生兴起早,数量多四川地区在古代被称为巴蜀这个地区中间是盆地,周围高山围绕,李白在《蜀道难》中也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地多崇山峻岭,道路险阻,而且在古代,四川、云南等地处偏僻,经济和社会生活属于自给自足的状况,中原文明不易到达,直到秦并巴蜀以后,中原文化才大量传播到四川和云南等地区,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繁荣。

      也是由于地理的特点,四川、重庆、滇北区与东部文化交流并不迅捷,同时期的东部画像石区域,对仙界的描绘基本上是对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仙界的向往和塑造,而四川等地的画像石还停留在三仙山模式但是《华阳国志· 蜀 志 》 称 李 冰 治 理 岷 江 , “灌 溉 三 郡 , 开 稻 田 , 于 是 蜀 沃 野 千 里 , 号 为 陆 海 旱 则引 水 浸 润 , 雨 则 杜 塞 水 门 故 曰 : 水 旱 从 人 , 不 知 饥 馑 , 时 无 荒 年 , 天 下 谓 之 天 府 也 ”体 现 了 四 川 地 区 农 业 发 展 情 况 良 好 , 是 全 国 最 富 庶 的 地 区 之 一 加 上 手 工 业 、 商 业 、 井盐 业 发 展 迅 速 , 有 易 于 开 凿 的 砂 岩 以 上 的 经 济 和 自 然 条 件 使 得 四 川 、 重 庆 、 滇 北 区 的汉 画 像 石 兴 起 , 但 兴 起 的 时 间 较 之 东 部 地 区 晚 在 这 个 地 区 除 了 崖 墓 、 石 棺 和 石 阙 有纪 年 外 , 极 少 有 其 他 遗 物 与 画 像 石 共 存 , 因 此 就 目 前 所 见 的 画 像 石 中 , 除 了 个 别 可 能是 早 到 东 汉 早 期 外 , 绝 大 多 数 是 东 汉 晚 期 至 蜀 汉 的 作 品 。

      除 了 在 历 史 概 况 上 两 地 汉 画 像 石 存 在 着 不 同 , 在 风 格 、 形 制 上 也 存 在 很 大 的 差 异 《 华 阳 国 志 ·蜀 志 》 记 载 : “周 失 纲 纪 , 蜀 先 称 王 有 蜀 侯 蚕 从 , 其 目 纵 , 始 称 王 死 ,做 石 棺 石 椁 , 国 人 从 之 , 故 俗 以 石 棺 石 椁 为 纵 目 人 冢 ”说 明 蜀 地 至 少 从 春 秋 开 始 已经 有 了 制 作 石 棺 石 椁 的 风 俗 了 , 时 间 较 长 在 西 汉 晚 期 之 前 的 石 棺 石 椁 上 并 没 有 出 现较 多 的 画 像 , 是 从 西 汉 后 期 随 着 四 川 等 地 的 崖 墓 的 大 量 出 现 , 并 迅 速 在 这 一 地 区 风 靡 一时 , 作 为 崖 墓 的 葬 具 石 棺 才 大 量 出 现 , 成 为 四 川 、 重 庆 、 滇 北 区 汉 画 像 石 的 一 种 特 殊 样式 崖 墓 是 由 山 崖 向 山 体 内 凿 建 而 成 , 形 制 极 富 变 化 四 川 等 地 区 的 崖 墓 从 西 汉 晚 期开 始 大 量 出 现 , 一 直 延 续 到 蜀 汉 和 两 晋 南 北 朝 是 时 期 , 在 这 四 百 余 年 的 时 间 里 成 为 一 种最 盛 行 的 墓 葬 形 式 。

      作 为 崖 墓 葬 具 的 石 棺 就 现 在 发 现 的 来 说 , 大 致 上 可 分 为 两 种 : 一 种是 用 石 材 雕 凿 , 可 以 移 动 的 : 另 一 种 是 依 山 雕 凿 , 除 了 棺 盖 外 , 棺 体 与 山 体 相 连 , 不 可移 动 这 两 种 石 棺 一 般 有 棺 身 和 棺 盖 组 成 , 棺 身 为 一 个 整 体 在 现 存 的 近 百 座 石 棺中 , 四 川 、 重 庆 、 滇 北 地 区 的 汉 画 像 石 石 棺 的 雕 刻 技 艺 具 有 自 身 特 色 , 以 乐 山 沱 沟 嘴崖 墓 为 例 画 像 石 棺 石 用 砂 岩 凿 成 的 , 棺 身 下 长 2.75、 上 长 2.65、 下 宽 0.9、 上 宽0.77, 高 约 0.88 米 棺 盖 长 2.67、 宽 0.92、 高 0.63 米 棺 的 整 体 造 型 为 房 形 , 棺 身为 框 架 形 屋 体 , 棺 盖 为 单 檐 庑 殿 式 房 顶 画 像 刻 于 棺 身 的 屋 架 框 栏 之 中 , 画 像 雕 刻技 法 为 平 面 剔 地 浅 浮 雕 , 画 面 分 格 安 排 , 构 图 密 致 、 紧 凑 , 人 物 不 刻 画 西 部 而 追 求 整 体轮 廓 , 呈 现 出 一 种 剪 纸 艺 术 的 效 果 。

      宴 饮 · 车 骑 出 行 画 像 石 ( 乐 山 沱 沟 嘴 崖 墓 石 棺 左 侧 )而 在 山 东 、 苏 北 、 皖 北 、 豫 东 区 得 石 椁 墓 则 是 出 现 在 早 期 阶 段 墓 葬 形 制 为 竖 穴 石 椁 墓 ,石 椁 由 前 后 挡 板 和 左 右 侧 四 块 石 板 扣 合 而 成 , 再 用 数 块 石 板 铺 底 或 作 盖 板 , 整 体 形 状 和木 椁 相 似 这 个 区 域 的 石 椁 不 像 四 川 、 重 庆 、 滇 北 区 的 石 棺 和 石 椁 , 是 作 为 一 件 物 品 放在 整 个 墓 室 之 中 的 , 在 石 棺 、 石 椁 的 外 壁 雕 凿 画 像 , 而 是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的 墓 室 , 在 椁 挡板 内 侧 雕 刻 图 像 雕 刻 技 法 以 阴 线 刻 为 主 , 线 条 粗 壮 , 画 像 内 容 和 边 饰 花 纹 图 案 都 比较 简 单 虽 然 在 以 后 不 论 是 从 石 椁 墓 的 形 制 , 还 是 画 像 石 雕 刻 技 法 和 内 容 等 整 体 面 貌 上来 说 都 有 了 不 小 的 进 步 , 但 仍 然 显 示 出 了 早 期 特 征 。

      在 我 看 来 , 不 仅 可 以 把 山 东 、 苏 北 、 皖 北 、 豫 东 区 和 四 川 、 重 庆 、 滇 北 区 得 汉 画 像石 进 行 比 较 , 作 为 汉 画 像 石 发 生 和 发 展 的 一 个 中 心 区 域 , 在 山 东 、 苏 北 、 皖 北 、 豫 东 区得 汉 画 像 石 也 存 在 了 不 同 就 山 东 境 内 的 汉 画 像 石 , 也 存 在 着 两 个 不 同 的 风 格 中 心 ,分 别 是 以 嘉 祥 武 氏 祠 画 像 为 代 表 的 济 宁 和 以 沂 南 北 寨 汉 墓 画 像 石 为 代 表 的 临 沂 嘉祥 武 氏 祠 画 像 石 上 的 内 容 十 分 丰 富 , 包 罗 万 象 , 尤 其 是 反 映 礼 教 题 材 的 占 了 绝 大 部 分 的比 例 , 我 想 这 是 由 于 山 东 是 孔 子 的 故 乡 , 当 地 的 儒 家 教 义 盛 行 , 礼 教 是 维 护 统 治 秩 序 的需 要 , 是 当 地 礼 仪 之 邦 的 文 化 特 色 的 体 现 而 在 沂 南 北 寨 汉 墓 画 像 石 的 图 像 内 容 上 却 没有 看 到 比 较 多 的 关 于 礼 教 题 材 的 内 容 , 这 大 概 是 因 为 沂 南 离 山 东 教 化 中 心 比 较 远 的 缘故 。

      嘉 祥 武 氏 祠 画 像 石 的 图 像 善 于 分 层 分 段 , 构 图 复 杂 , 场 面 宏 大 , 图 像 有 严 格 的 序 列性 , 风 格 沉 厚 开 张 分 层 分 段 的 图像 处 理 方 式 , 再 加 上 图 像 旁 边 的 榜题 , 使 得 图 像 的 表 意 和 叙 事 功 能 十分 明 了 , 具 有 严 谨 性 , 达 到 了 “史诗 ”般 得 叙 述 效 果 而 且 画 像 石 的雕 刻 技 法 相 当 精 细 , 较 多 的 采 用 了减 地 平 面 线 刻 得 技 法 , 也 可 说 的 石刻 线 发 , 是 一 种 类 似 绘 画 的 样 式 画 面 整 体 采 用 了 大 块 面 的 造 型 方 式 ,但 是 内 部 线 条 流 畅 生 动 采 取 了 平面 化 、 装 饰 化 得 图 像 武 氏 祠 堂 画 像 石组 合 方 式 使 得 整 体 艺 术 风 格 既 沉 厚 大 气 又 细 致 繁 缛 而 且 画 像 石 多 有 榜 题 , 书 写 风 格规 整 大 方 , 左 右 对 称 , 其 实 舒 展 。

      图 像 与 榜 题 的 结 合 , 强 化 和 明 确 了 画 像 石 的 主 题 旨 意 ,也 成 为 中 国 书 画 结 合 的 早 期 形 态 , 为 后 世 书 画 结 合 的 传 统 作 出 了 积 极 贡 献 较 之 嘉 祥 武氏 祠 画 像 石 , 沂 南 北 寨 汉 墓 画 像 石 的 风 格 则 是 飞 扬 浪 漫 相 对 于 武 氏 祠 画 像 石 所 表 现的 真 实 严 谨 , 沂 南 北 寨 汉 墓 画 像 石在 历 史 题 材 的 严 格 性 上 看 的 很 淡 漠 如 在 汉 墓 中 室 北 壁 东 侧 画 像 石 上 刻画 了 一 幅 “关 公 战 秦 琼 ”式 的 图 像 ,这 显 然 是 有 悖 常 理 的 另 外 , 从 雕刻 技 法 上 看 , 沂 南 北 寨 汉 墓 画 像 石除 了 用 减 地 平 面 线 刻 外 , 还 运 用 了高 浮 雕 、 透 雕 的 方 法 , 显 示 了 制 作方 式 的 高 度 技 巧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