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扎特歌剧_费加罗的婚礼_中咏叹调_哪里去了_美好的时光_探析.pdf
3页32012莫扎特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中咏叹调《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探析●张贝贝[摘 要]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历时两年创作的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Le nozze di Figaro)是其代表作之一,加上 1786 年创作的 《唐璜 》以及1791 年创作的 《魔笛 》这三部歌剧杰作至今在全世界频繁地上演,深受人们喜爱 介绍 《费加罗的婚礼 》这部歌剧和其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 Dove sono I bei momente),探究费加罗的创作特点和音乐风格,分析这首咏叹调的音乐,并谈谈对演唱这首咏叹调的体会 [关键词]沃尔夫冈 ·阿玛多伊斯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创作特点;演唱感受1786 年莫扎特以洛伦佐 ·达 ·庞特写的剧本创作的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是歌剧史上最优秀的歌剧之一,他通过这部歌剧的创作也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且不说当年风靡欧洲时的狂热,后世几乎所有的音乐论家都十分崇拜这部歌剧 科贝评论道: “莫扎特的歌剧取材比较新,甚至是合乎年代的,他的特长在于能够成熟地运用所有各样的音乐形式,巴克尔曾经说过在莫扎特的音乐里,我们感觉到一个心地温厚喜欢大声谈笑的艺术家的气息,这是很恰当的描写 。
他所创作的 《费加罗的婚礼 》,至今被公认为喜歌剧风大歌剧的模范作品 在歌剧发展史上,以歌剧来表现人生的意义,并以明朗幽默的笔法写出生动内容的,莫扎特是第一人 ”科贝 《西洋歌剧故事全集 》)一 、沃尔夫冈 ·阿玛多伊斯 ·莫扎特人物介绍沃尔夫冈 ·阿玛多伊斯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1791 年),奥地利作曲家 莫扎特毕生创作了 549 部作品,其中包括 22 部歌剧 、41部交响乐 、42 部协奏曲 、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 、室内乐 、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他 35 岁之时已经成为作曲界非常有影响的作曲家 莫扎特作有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魔笛 》等 22 部歌剧 50 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 18 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50 部交响曲(可以看到 J·C·巴赫, G·C·瓦根赛尔 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 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17 部钢琴奏鸣曲 、6 部小提琴奏鸣曲和 35 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 23 首弦乐四重奏;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 《安魂曲 》最有代表性;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 、小夜曲 、舞曲等 。
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 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 二 、《费加罗的婚礼 》剧情和人物关系(一) 《费加罗的婚礼 》剧情《费加罗的婚礼 》是一部四幕歌剧,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 P·A·C·de 博马舍的同名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 L·达 ·蓬泰改编, 1786 年首演 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 、苏珊娜为代表的 “第三等级 ”人民正直 、机智 、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画,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二)作品中的人物 、表演以及音乐特点剧中人物: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伯爵的仆人(男中音),苏珊娜伯爵夫人的女侍 ———费加罗的未婚妻(女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童仆(女高音),巴尔托洛医生(男低音),巴西利奥音乐教师(男高音),玛尔切丽娜,唐库尔齐奥,安东尼奥,芭芭丽娜,农民,客人,猎户以及佣人等 。
时间: 17 世纪中叶 地点:西班牙塞利维亚近郊,阿尔马维瓦伯爵音乐探索7032012宅邸 《费加罗的婚礼 》这部歌剧给当时的巴黎戏剧界提供了很好的喜剧素材,它有着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1784 年原剧在巴黎法兰西剧院上演 这部歌剧与 1775 年上演的罗西尼的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是三胞胎兄弟中的两个,都是取材于法国戏剧家博马舍所著的 《费加罗三部曲 》,第三部是 《有罪的母亲 》1782 年帕伊谢洛( Paisiello, Giovanni 1740- 1816 年)将它改写成歌剧并获得相当大的成功,在第二部之后,罗西尼才将第一部 《塞维利亚理发师 》写成歌剧( 1816 年),演出后都获得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喜闻乐见不断上演的经典剧目 三 、对咏叹调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具体分析及演唱中的感受咏叹调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是第四幕府内大厅,伯爵夫人等着苏珊娜,讲好在这里互换衣服,以便扮装苏珊娜的模样时演唱的 “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 ? 幸福和爱情在心中激荡 何处是那海誓山盟 ? 甜言蜜语在何方 ? 充满喜悦的快乐的日子,仅仅一瞬间就消失 ……”剧情是:舞台上正方是伯爵夫人的房间,伯爵夫人痛苦地回忆着与伯爵恩爱的那些美好时光,感叹世事变迁,演唱出了咏叹调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
一)音乐分析《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这首咏叹调由三个部分构成,主调为 C 大调 第一部分是宣叙调,结构为无再现二段式,速度是小行板, 2/4 拍子 旋律开始处的 G—C 的四度音程上行跳进是全曲的核心音程,贯穿于全曲的三个部分,形成其核心音程对全曲的结构力 四度上行后的二度音程级进是歌曲的另一核心音程,全曲基本是在这两个音程的控制下展开的 这一部分音调急促,节奏密集,生动地描绘出伯爵夫人焦急 、不安的内心世界 歌曲开始于主调 C 大调,经历了向a 小调 、d 小调的转调后,在 a 小调的属和弦上开放终止 第二部分是咏叹调,结构为三段式,速度与第一部分相同,也是小行板, 2/4 拍子 呈示段节奏较之前相对舒缓,曲调委婉,情绪平稳,像是伯爵夫人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中段情绪有所高涨,节奏变得紧凑,音程跨度扩大,并伴随着一系列的转调,这些因素的出现使中段与呈示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伯爵夫人内心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之后是再现段 第三部分是全曲三个部分中规模最大的,乐段结构,重复一次,重复时有较大的扩充 速度转为小快板, 4/4 拍子 情绪更加激动,处于高音区的音明显增多,并在乐段重复时出现全曲最高音,形成全曲的高潮 。
重复时节奏的拉宽,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伯爵夫人希望用真诚感化自己丈夫,挽救自己婚姻的决心感人至深 二)自己在演唱中对咏叹调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的感受演唱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这首女高音咏叹调要按照作曲家谱面上的要求,把握理解歌曲所要求的整体氛围,按照作曲家在谱面上的音乐标注去表达情感 伯爵夫人是表达自己身处的尴尬之境和回忆与伯爵的美好时光时演唱的咏叹调,所以一定要用深沉 、悲伤的情感基调进行演唱 开头宣叙调的演唱部分,根据歌词的 “天啊,被无情的丈夫逼迫,我不顾身份,扮成女佣人,他对待我用一种混杂的感情,他不忠诚嫉妒得要命,背叛 ”的理解,笔者认为唱得尽量语气化生活化一些,气息要控制平稳,声音的线条感要流畅 、赋予其律动性 到 “我求仆人帮助我排忧解难! ”时,注意音色与当下音乐场景的协调,情绪要带着悲伤,回忆与感叹,再次诉说自己的心扉 咏叹调在比较缓慢忧伤的伴奏旋律中展开,平稳的四分音符把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何处寻觅那幸福欢畅?哪里去了,海誓山盟,已经证明是撒谎 ”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演唱不能过于心急要平稳的速度前进,语句要连贯,这段音乐处在女高音最舒服的音区,音色的把握很关键 。
乐句进行到 “为何一切变成眼泪 ”时,音乐的速度稍许快起来,情绪到了平缓的阶段,伴随着八分符点音符的运用,更加强了口语化 、生活化的一面 过去美好回忆仍然忘不掉 ”乐句为下面的反复部分做好了铺垫 气息做适当调整,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声音做半声的技术处理 语句情感化要进一步加强 至少用我的忠贞我的烦恼和悲伤,也许还有一线希望,改变他的坏心肠 ”,全曲的最高音 a2完全爆发出主人公内心的愤怒 到最后一句更加明显的表露伯爵夫人内心的悲痛与愤怒,高音要稳稳地落在气息上 这就要求气息运用上要与歌词的情感表达相协调,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律动,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音乐探索7132012语言方面:演唱这首作品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字对字的翻译; 2.意大利语的连读; 3.单词和句子重音的强调; 4.尾音 e 母音和 i 母音的轻读; 5.开 、闭口 e 母音的准确; 6.鼻化元音的恰到好处等等 举例如下 例 1:E Su- san- na non vien? So- no an- sio- sa disa- per, come il Con- te ac col- se la pro- po- sta!Al- quanto- ar- di- to il pro- get- to mi par, ead u- nospo- so, si vi- va- ce e ge- lo- so!(奥,苏珊娜没来,我真着急,很想打听出伯爵是如何接受了建议!这冒险计划真是大胆无比,我那位丈夫,活泼热烈,很嫉妒!)这一部分宣叙调的开头一定要说清楚,每个字词都要发音到位 。
例 2:Do- ve so- no, I bei mo- men- ti? di dol- ces- za edi- pia- cer do- vean- da- ro, i giu- ra- men- ti? di quellab- bro- men- zo- gner, di quel- lab- bromen- zo- gner!(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何处寻觅那甜蜜欢畅?哪里去了,那海誓山盟?已经证明是撒谎,已经证明是撒谎!)这一部分开始咏叹调的演唱,字与字的连贯性很能表达主人公内心悲伤的情绪,所以更要注重缓慢旋律中的语速 例 3:Ah seal- men la mia co- stan- za, nel lan- gui- rea-man- do o- gnor, mi por- tas- se u na spe- ran- za, dican- giar Lin- gra- to- cor, di can- giar- Lin- gra- to cor!(啊!至少用我的忠贞,我的烦恼和悲伤,也许还有一线希望,改变他的坏心肠!)连续两句的反复,把伯爵夫人焦急想要挽回丈夫的心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个地方一定要把劲儿用在嘴巴的力度上,每个字词咬清楚 。
一直延续到最后 四 、结语莫扎特的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 》内容戏剧性明显,人物性格突出真实,是欧洲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咏叹调 《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 》叙述与演唱融合,宣叙调平铺直叙,与后面咏叹调舒展惆怅的意境衔接的恰如其分 《费加罗的婚礼 》是欧洲史上难得的表现乐观主义的精品,我们只有通过对其情节和音乐的仔细分析,方能了解其真正的艺术价值,领悟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黄友葵 .论歌唱艺术[ 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2]刘志明 .西洋音乐史与风格[ M] .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 1994.[ 3]吴祖强 .曲式与作品分析[ M] .台北: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1994.[ 4]李雪季 .世界音乐圣典[ M] .北京: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7.[ 5]张弦,申文凯,徐国弼,安绍石,徐华英编译 .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上)[ M] . 台北: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6]李维渤,赵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