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内蒙古各地名的汉语解释.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mg****2
  • 文档编号:122341270
  • 上传时间:2020-03-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内蒙古各地名的汉语解释来源:王☆∩_∩鹤的日志蒙古:永恒的火焰盟:蒙古语艾么格的意译词,艾么格意为部落、宗族、部、类、现又指内蒙古自治区专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市级旗:蒙古语浩树的意译词,浩树意为嘴、铧、角、尖角、清代又为内蒙古地区比苏木高一级的行政单位,现又指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地区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县一级苏木:苏木蒙古语原指箭,清代又为内蒙古地区旗里的行政单位,汉语称其为佐,现又为内蒙古自治区旗以下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乡一级嘎查:蒙古语原指有危险、有险阻、有障碍的地方,后指村庄,现又指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村是音译词艾里:蒙古语指村子、村落、村庄,也有户、家的意思是音译词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公元十六世纪,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1581年,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把房屋等围起来,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起此名呼市最古老的村子——姑子板   2013-04-01 08:50  字体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发表评论 ] [ 关闭 ]   在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西段,路北有条小巷叫做姑子板巷人们走过这里,总是会看一看这个路牌,姑子板巷?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它又有什么来历呢?   就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姑子板巷附近,曾经是一个村子,这个村子的名字叫“姑子板村”。

      我们都知道,呼和浩特旧城是在明朝万历三年(1575)被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周边有着许多村庄,姑子板村就位于归化城的东北侧,随着清朝归化城内人口的不断增加,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西北边防,又在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东北2.5公里处,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绥远城,于是姑子板村就被新旧两城夹在了中间虽然新旧两城相距仅5里,但是因为新城为军事要塞,四门壮观,守备森严,城门定时开闭,并设有兵丁把守所以新、旧两城在当年并不像今日这般往来平凡,而且当时道路十分难行,也正是由于居民之间互不往来,姑子板村才得以继续存在但随着新旧两城的建立,中间这块曾经备受冷落的村庄也随着两个城市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人们在村里盖了关帝庙,后来又盖了小学,居民也逐渐多了起来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这个村子原来不叫姑子板村,而叫古格板村,这是一个蒙古语名字,意思是有房子的地方,据记载,古格板村是呼市最古老的一个村子,起源于明朝,当时人特别少,所以也有人说,姑子板是蒙古语“姑日问百兴”的音译,汉语意为“三间房子”呼市很多地名都带一个“板”字,这是因为蒙语“把勒胜百兴”,也叫“百兴”,意为垒起的房子,汉人音译为“板申”。

      有房子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子   姑子板村是夹在新旧城之间的一个古老村庄,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多,人们对姑子板村的传说便开始多了起来,虽然姑子板村原本是个蒙古族村庄,但随着后来的演变,许多汉人成为村落的主体,而有着汉族发音的“姑子板村”的来历就有了不一样的说法  在村庄的东南处一座姑子庙,姑子也就是“尼姑”的俗称,姑子庙院子比较大,院北的一排房是禅房,姑子庙内很清静,所以也有许多人说“姑子板”的来历和村里的姑子庙有关  相传,很早以前,村子里有位不知姓名的姑娘,长的又黑又丑,二十岁还未出嫁,她和她的父亲靠帮人锄田度日,有一年全国大旱,人们的庄稼全都干枯而死,却只有黑姑娘锄过的田地总是湿漉漉的,虽然那年全国大旱饿死了很多人,但因为这个村里有黑姑娘在锄地,所以才让村民免受旱灾之苦数年之后,黑姑娘在村子的东南角上给人家锄田,突然被一阵黑风卷走,不知去向,人们为了感恩黑姑娘给与的恩惠,便在黑姑娘消失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姑子庙,村子也由此改名,但因为村民忌讳“黑”字,就把村子的名字叫做“姑子白”村,后因“白”与“板”发音相似,于是便叫成了“姑子板”村  随着京绥铁路的出现,原本新旧两城的中间地带也就成为了繁华和热闹的场所,粮栈、货栈在铁路两边的道路出现,店铺和皮货生意非常繁华。

      清政府倒台后,原本封闭的绥远城也开放了,新旧两城的人来往多了,中间的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也就越来越热闹  原本新旧两城的交流是非常少的,中间又隔着一个姑子板村,并且还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山路,如果绥远城里居住的人们突然想到归化城去逛一逛,那必须要先从姑子板村中穿过,走到通道街,沿着清真大寺往南才能到达旧城北门,而中山路的出现,让人们不用再从村庄中穿行  中山路原来叫做大马路,新旧两城的中间地带,过去全部都是盐碱地,想要在盐碱地上修路就必须先修路基,再垫沙碾压,但由于这里为盐碱下湿地,雨季一到道路泥泞难走,直到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才修成了洋灰路建国后,在路两旁开了排水沟,加宽了路面,才平坦好走了这时,虽然去旧城不用再走姑子板村,但是该村仍是新城通往旧城小校场的捷径   姑子板村的北面就是现在的新华大街,1923年,姑子板村北面,隔着新华大街建起了当时长城以北设备最全、规模最大、医术最高的公教医院,占土地192亩1934年,绥远毛织厂动工,占用了姑子板村部分农田,厂址北为姑子板村的坟地,大约有千余座坟,后在此地盖起乌兰恰特及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广播电台的办公场地于是姑子板村被两条马路和周围的建筑逐渐分割,最终融化在城市当中。

        公教医院是当时华北规模最较大的医院,并且坐落与姑子板村的正北边,当时姑子板村的村民们一定有许多和公立医院相关的记忆   姑子板村坐落于新城、旧城及火车站形成的三角形的中心地段清末民初,意大利教会在这里开了一个医院,医院的名字叫公教医院,就在现在的昭君大酒店位置,公教医院的院子东西有150多米,南北100多米,这是新旧城之间最早最大的一个医院85岁的程元达老先生回忆道:“公教医院是一个二层楼,除了这个二层楼,院子里还有很多平房,这些房子分别是医生的诊疗室和诊断室,听说这个院子里的房子还是外国人给设计的,其中,女医务人员都是姑子,她们头上都戴着黑色的纱巾   “解放前后,人们看病都到公教医院,这里的妇科和小儿科最出名,我还记得小儿科的大夫姓曲,我的儿子曾经让他看过病,真是药到病除那时候,孩子才7、8岁,他和院子里的孩子到河边玩水,中午就中暑了我们到门诊看病,医生说孩子得了风寒,后来,我不放心,带着孩子来了公教医院,找到了曲大夫,曲大夫看了孩子的嘴、眼,便肯定地说孩子中暑了,结果,拿上曲大夫的药回家吃了两天便好了公教医院的院长姓苏,个子高高的,胖胖的,他是当时呼市最有名的大夫,从外国学的医术,之后回到呼市当医生,并担当了这个医院的院长。

      从程元达老先生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公教医院在他心中的分量   老人告诉记者,公教医院里面的护士都是修女,当地百姓称修女为姑子她们在医院里干活并且有工资,生活很好她们在中山东路路南的姑子板村里租房子住,也有人说,正因为她们住在这里,人们才叫这里为姑子板村还有人说,该村的东南有纸房和姑子庙姑子庙院子稍大,院北的一排房是禅房,姑子庙内很清静姑子板村由此得名,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不得而知   姑子板村的北面是公教医院和大校场,南面是局,东面紧挨着绥远城的西城门,西北面则是现在的巴彦塔拉饭店1934年,绥远毛织厂占用了姑子板西南角的一处狭长的坟地和一大片菜园地,这也就是后来的第四毛纺厂   据刘威老人介绍,村的西口是一户梁姓人家的院落,院落北边是“三清观”,“三清观”和砖窑连在一起解放前这里住着一位医术不错的道士,不少人曾经向他求医问药,人们称他徐老道,但具体叫什么名字就不清楚了这座道观前有棵大树,大树周围是一块比较宽敞的场地,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有时有人把马车停放在大树旁喂牲口村子里还有一个姑子庙,姑子庙前有条小巷直通新城西门小巷前边有一座大院落,日本鬼子入侵时,是三井洋行存放货物的仓库村民大部分都以种地为生,也有一部分在附近的毛纺厂和局里上班。

        说到毛纺厂和局,现在的呼市人也都知道呼和浩特地处边塞,盛产羊毛,先后建立了第一、二、三、四、五毛纺厂,而在姑子板村的西南角,也就是现在中山路和锡林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有一个专门负责生产毛毯的第四毛纺厂,这座工厂的前身也就是绥远毛织厂因为这座纺织厂的存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习惯把这个十字路口称为“四毛路口”而毛纺厂最早是姑子板村村民们埋葬先人的坟地,因为村子的人口不是很多,所以坟地不是很大,于是又占用了一块菜地,这才建起了工厂姑子板村的南面是局,也就是人们现在熟悉的电信大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姑子板村就已不复存在,那时候人们家中的开始普及,但是交费的地方却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只有原来姑子板村南面的局旧址上新建的电信大楼可以供人们办理有关的相关业务,所以呼市市民全都知道这座大楼  如今的中山路上繁华异常,大小商场满目皆是,更别提马路两边的高楼大厦了每到清晨,人们拥挤在中山路上,听着不断鸣响的汽车喇叭时,是否还有人知道,这样繁华的街道两旁在上上个世纪还是一片村庄,里面住着很多的村民,他们脚下的土地是盐碱下湿地,不仅高低不平,而且时常有水渗出,坑坑洼洼直到1918年,时任绥远都统的蔡成勋,为了新旧两城交通方便,命令其所率领的第一师,出动工兵,从新城西门到旧城北门之间,修了一条直达马路。

      这条马路就是现今中山路的雏形,也就是这条路改变了姑子板村的历史李蒙 张艳)包头——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即“有鹿的地方位于内蒙古中部,是新兴的钢铁工业名城,有“草原钢城”之称包头”一称始于清乾隆初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水草丰美,鹿鸣呦呦,成群出没嬉戏由此包头又有鹿城美誉达尔汗:蒙古语原指匠师、手艺人,后又指被免除徭役赋税等的部分有特殊神圣权利的人,清朝时有达尔汗亲王、达尔汗王、达尔汗贝勒等官职茂明安;旧时蒙古部之一,茂古蒙古语为下部的意思,明安为千户部的意思,茂明安意为下千户部的意思现为包头市达茂旗的一部分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湖又称呼伦池或达赉湖呼伦”为突厥语“湖”之意,“达赉”则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另有呼伦和贝尔的传说见最下现已更市)兴安盟——兴安是满语,意思为小山(丘陵),在蒙语里是“大石”的意思,因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由雅克山、岳尔济山、雉鸡场山、吉里格山等群山构成乌兰浩特---蒙语意为红色的城,故有红城之称,得名于其第一任首府之地位1945年,中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了,因其是红色革命政权,故将王爷庙更名为乌兰浩特,即红城。

      昭乌达盟——“昭”当“百”讲,“乌达”这里是“柳树”的意思昭乌达”就是“百柳草原”的意思赤峰市撤盟设市之前其盟的名字哲里木盟——“哲里木”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马鞍肚带”,成吉思汗时期这里专门生产和供应马鞍肚带,故得名通辽市撤盟设市之前其盟的名字阿拉善盟——有多种意解,一说阿拉善意为野骏马,也有说是由“阿拉喜”谐音而来,蒙古语“阿拉喜”是屠宰的意思,还有说是汉语贺兰山的音转阿拉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盟名,是蒙古语阿拉由的变体词,阿拉由指蒙古人秋末冻初为准备冬季食用而进行的屠宰,旧时阿拉善为供皇宫肉畜区之一,是宰畜处,因而得名乌兰察布盟——“乌兰”为蒙古语“红色”的意思;“察布”这里当“崖口”讲,乌兰察布就是“红色崖口”的意思现已更市)锡林郭勒盟——“锡林”蒙古语译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意思就是“高原上的河流”伊克昭盟——“伊克”蒙语,是“大”的意思;“昭”是“庙”的意思合译为大庙因有成吉思汗陵而闻名鄂尔多斯市撤盟设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等学校学生手册.doc 2025年区教育系统招聘编外教师储备人才事业单位考试押题.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轴对称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200张纸有多厚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旋转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范本.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设计与意图.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我学会了吗教学课件.pptx 2025年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招聘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绵阳市梓潼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招聘考试试题.docx 2025年来宾市妇幼保健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无极县教育系统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灵山县第三中学调配教师考试笔试试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