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
4页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这两首古诗都富有童趣《小儿垂钓》写了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儿,在河边用心地学垂钓的样子,当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怕惊跑了鱼,只是招手示意《夜书所见》通过诗人在夜里读书的所见,刻画了农村孩子的天真、纯朴、自由的情状,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想象、品尝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目标】 1相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垂、借、挑”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育学生对生活的酷爱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打算】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小儿垂钓》)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使我们初步懂得了一点儿有关古诗的学问,今日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儿垂钓》,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垂钓”是什么意思?你从诗题想到什么? 2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
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溢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至今日仅剩四首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会读的字,然后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解决如问同学、问老师或查字典 2老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留意停顿和重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并在小组内探讨:自己读懂了什么? 4通过小组学习或查找工具书,师生共同沟通理解重点词语 ·蓬头:形容头发蓬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纶,指丝线;垂纶,就是钓鱼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挡 ·遥:远 5指名学生读诗句,并思索: (1)这首诗写什么地方?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2)写出谁在干什么? (3)当路人问路时,稚子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4)读了这首诗后,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事物?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出现了稚子、草地、路人,构成了蓬头稚子在垂钓,河边是碧绿的草地,加上问路的路人,远近衬托,构成了一幅村野小景。
6再读诗句,小组内讲诗意 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视察田字格中的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书写 垂:留意该字的笔顺,留意该字的哪一横最长 五、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学生依据教学插图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依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其次课时 (教学《夜书所见》)一、复习检查 1背诵《小儿垂钓》 2讲讲《小儿垂钓》所写的诗意 二、揭示新课 1齐读《夜书所见》 2释题:“夜书所见”中的“夜书”指的是在夜晚读书,“所见”指所看到的 三、读诗句,悟诗意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解决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4全班沟通 5老师指导理解未解决的词语 如:篱落:篱笆的下面 促织:蟋蟀 6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四、想意境,诵诗句 1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句描绘的情景。
2让学生看着挂图,背诵诗句 3诵读诗句,读出品尝来 五、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落”,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格位置及留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