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生眼中的大学教育:基于隐喻的分析.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40373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5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生眼中的大学教育基于隐喻的分析 表7 系统性的隐喻大学隐喻教学隐喻教师隐喻学生隐喻1清茶泡茶茶叶2一首歌五线格规约下的旋律五线格音符3树树根树叶4春天播种者未熟的果实5枯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青蛙年迈的青蛙井底之蛙6镀金的鸟笼鸟食笼中之鸟笼中之鸟7温室肥料园丁花朵8青春偶像剧阻止男女主角在一起严格父母男主角9深井麻绳井水10森林鸟妈妈小鸟11电影演员或观众12大海海中风景潜水教练鱼儿13工厂工厂师傅产品14大海海底沉积物、水中悬浮物、乘风破浪者如Z同学写道:大学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学校里的学生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海底沉积物他们如同一颗石头,初入大学时,亦如石头被丢入水中的瞬间一样会溅起一些水花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觉得大学生活毫无意义,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于是开始了一颗石头在大海中的下沉之旅对于这类人,正如在大海上看不到一颗石头一样,他们是大学校园中的隐者第二类:水中悬浮物广阔的大海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于是,海水中的悬浮物开始了他们随波逐流的旅程这场大学之旅中他们没有目的地,秉持“积极参与”的原则,身边人所做的事就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中心在海水中,这些悬浮物很多,我不知道他们的终场在哪里,只是看到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水过后,一些不明物体前赴后继地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第三类:海面乘风破浪者清晨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迎着风浪驶向远方,行驶在大学这片汪洋之上诸多阻力:迷茫、诱惑、孤独,还有自身的惰性,像是海上的风浪一般随时会从四面八方袭来所以,专心致志、坚定不移、勇往直前是他们的方向盘,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满载而归可见,Z同学将大学隐喻为大海,将学生隐喻为大海中的三种存在物:海底沉积物、水中悬浮物和海面乘风破浪者以上隐喻系统性地表达了Z同学对大学及其中的学生类型的理解第三,隐喻的多样性虽然隐喻在构成我们的知识世界中处于基本的心智构建者的角色,但是一些抽象的观念仍然需要不同的隐喻来完全地解释它们对于关于大学、大学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有大量的隐喻可以表达它们,每一种隐喻都从不同的维度思考了这些主题我们在研究这些复杂的问题时,必须持有这样的观念:一个单独的隐喻不可能呈现我们所调查的对象的所有的复杂性,我们所选择的隐喻只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所观察的对象表8 隐喻多样性的案例大学隐喻教学隐喻教师隐喻学生隐喻1竞技场、城、象牙塔牧羊牧羊人羊、萌芽2染缸嚼口香糖哈雷彗星没钉钉子的船3变身秀主持节目舵手蚕蛹上表8分别呈现了学生L、B、H关于大学教育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隐喻。

      学生L在描述大学时分别使用了竞技场、城、象牙塔三个隐喻,这些隐喻从不同角度分别描述了大学的纯洁、高贵、令人向往以及存在的激烈竞争等特征而不同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所分别使用的隐喻,也构成了隐喻的多样性如学生L、B、H分别使用牧羊人、哈雷彗星、舵手描述了教师的不同侧面,包括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空间以及存在的教师和学生很少见面、关系浅薄的问题我们这里探讨的仅是几个案例其实,所有学生对大学、大学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隐喻,从不同方面考察了认识的对象,展现了隐喻的多样性魅力,也有利于我们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大学教育二)关于隐喻反映出的教育问题的反思学生创作的隐喻反映出了一些教育问题,应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针对大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标准化生产,课程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学生迷茫、散漫甚至是无所事事,人际关系冷淡等问题,大学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评价、学校文化、学业和职业指导、生活引领等方面做出改革举措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要改革僵化的班级授课制和满堂灌的讲授法,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专业实践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沟通和指导在教学管理和评价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学习质量评价,尝试建立学生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

      在学校文化方面,要积极创建人与人相互友善,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在学业和职业指导方面,学校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目标、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大学生活方面,学校要引领大学生健康向上,加强时间管理,劳逸结合,全面发展针对教师存在工作繁重、压力大,与学生缺乏交流,视野封闭、缺乏活力,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学校在教师考评制度、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亟需改变教师是大学之本,大学必须创新制度和管理,减轻教师繁重的压力,让教师有尊严地活着,焕发出生命活力在学校方面,应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能够激励教师内在动力的制度,使教师从疲于应付的各种考核评价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要制定教师和学生交流和指导的制度,避免学生只有上课时才能见到教师的局面对教师自身而言,也要使自己的教学跟踪学科前沿和专业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新颖性和实践性;同时,要开展面向实践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没有目标和动力,随波逐流,缺乏个性和实际能力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要发挥主体性,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日常规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

      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尤其要注意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更好地拔高自己的专业特长三)关于隐喻分析法的反思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人类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表达的同时,作为通过具体的熟悉的事物认识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的思维方式,隐喻有利于促进人们缄默知识的显性化,甚至帮助人们形成新的认识正因为此,研究者可以通过隐喻来了解和分析人们关于事物显在的和潜在的认识教育学视域中的隐喻分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自然情境中隐喻的分析,如对教师的实践、访谈材料、故事和日记中蕴含的隐喻的分析;二是对导出式隐喻的分析,如通过半开放式的题目,引导被研究者创造隐喻,并对其进行分析对自然情境中隐喻的调查和分析,能够掌握许多背景性的资料,可以对被研究者的教育教学观念等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其一般比较适合个案研究,很难进行较大规模样本的统计分析在导出式隐喻分析方面,研究者往往使用半开放性问题,如上文提到的“大学像……,因为……”的方式来开展调查这种方式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但是其弊端在于难以掌握被调查者背景性的信息,也使得隐喻分析可能走向浅层化甚至片面化基于对以上两种传统隐喻分析法利弊的认识,笔者探索了新的隐喻分析法,即引导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创作多个隐喻,表达对大学教育的多个方面的认识。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两种传统方法的优点,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又可以进行一定样本的统计分析基于隐喻,大学生反思了自己正在经历的大学教育,研究者也有效地把握了大学生关于大学教育的认识以及反映出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需注意,隐喻所表征的往往是学生关键的经验和认识,但不是其经验和认识的全部隐喻在凸显学生的一部分经验和认识的同时,也在遮蔽其他经验和认识而对学生通过隐喻表达的认识的更深入的分析,需要我们对其背景性信息更全面的了解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通过访谈来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的背景性信息,尤其是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认识同时,大学生通过隐喻表达的认识与其学习和生活实际状况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本研究运用隐喻分析法对N大学教育学专业大三的本科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同类大学尤其是同专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的一些状况当然,要更准确地反映其他专业和大学的情况,可以通过隐喻分析法对其他专业和大学的学生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这些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隐喻分析法在大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生眼中的大学教育。

      参考文献:[1]金兼斌.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J].国际新闻界,2006(2):27-31.[2]于海琴.关于大学形象内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69-72.[3]刘可红.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形象[J].现代大学教育,2015(6):86-89.[4]胡敏文.当代隐喻学跨学科多元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0(1):153-155.[5]高维.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教育学意蕴[J].教育学报,2015(1).[6]高维.生物学隐喻与教学理论的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22-128.[7]赵蒙成.论隐喻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与规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46-49.[8]Fenwick, T. Adventure Guides, Outfitters, Firestarters, and Caregivers: Continuing Educators Images of Identity [J].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0, 26 (1): 53-77.[9]Gillis, C. & C. L. Johnson. Metaphor as Renewal: Re-imagining Our Professional Selves [J]. English Journal, 2002, 91 (6): 37-43.[10]Tobin, K. Changing Metaphors and Beliefs: A Master Switch for Teaching? [J]. Theory into Practice, 1990, 29 (2): 122-127.[11]李如密,刘云珍.课堂教学比喻艺术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9,(6):33-35.[12]高维.论教学隐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13]郑富兴.关于学校形象若干隐喻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3-7.[14]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3-19.[15]王友缘.天使抑或恶魔——儿童隐喻性陈述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21-24.[16]王洪席,郝德永.课程隐喻的教育学意义缺失与超越[J].全球教育展望,2007(3):9-13.[17]高维.教学隐喻与课程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8-21.[18]杨天平,刘爱生.大学隐喻之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3):30-34.[19]袁广林.从象牙塔、服务站到灯塔——隐喻视野下的大学理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54-58.[20]孙芳.不同隐喻下大学治理模式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4(7):17-20.[21]Dalgi, G., et al. Toward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University through Metaphors [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18 (3): 377-398.[22]Ycel, A. S., et al. An Analysis on Proactive-Reac。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