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东阳木雕中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判断.docx
4页论东阳木雕中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判断 陆会勇Summary:东阳木雕在清代达到了雕刻艺术的鼎盛时期,本身承载着众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积淀,逐一反映了人们的思想、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时下对于东阳木雕的现状褒贬不一,进步有云,倒退亦有云东阳木雕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与创新,该何去何从?值得木雕从业者们乃至社会关注和聚焦Key:传统;现代;审美;价值判断;兼容并蓄;学以致用当下业内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种声音:“现在的东阳木雕与以前的传统东阳木雕相比孰好孰次然而众说纷纭,言进步的有之,倒退的亦有之笔者认为,东阳木雕首先它属于艺术范畴,是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情趣的探求,通过木雕的形式予以展现,以供人们满足精神上追求的产物—它有别于人们生活中其他不可或缺的纯粹的实用品东阳木雕无论传统还是当代,都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一种审美情趣,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有着它不同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判断一件好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木雕作品,不管是传统的(指清末到文革前期)还是现当代,都有一个共性:必须具备反映作者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审美的需求、情趣、以及时代担当在表现形式上,随作者的不同思想观念和情趣影响而各有差异。
因此,解读一件木雕作品的优劣,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历史的角度来欣赏和判断其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所说的纯粹的传统木雕作品(暂划分为文革以前),受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当时原材料可选择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影响,留存至今的,都是一些规格不大的木雕,且大多是存在于建筑、家具上面装饰配件;从木雕作品本身的艺术参考价值来说,它继承借鉴了早期的绘画、雕刻等表现元素;从人物造型上来说,较之现在的表现手法更抽象、概括;从整体进行把握,刀法洗练、果断,表现目的明确如戏曲人物为题材中的人与建筑、动物在比例上的夸张对比,透视上的“不合理”,以及山水树木、图案、花草的大胆概括与提炼,使人在欣赏当中感觉又是那么的合理、轻松、愉悦在人物造型方面,由于当时人们的观念受礼教、社会道德观的影响,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大都讳莫如深,使得在表现手法方面更注重人体造型大关系上的把握和面部表情的刻画和概括大多数的人物雕刻都借鉴于不同戏曲中典型人物造型,面部刻画灵动而传神,令这些木雕作品具备跨越时空之美,在当今生活中也可找到类似的影子记得以前有一本关于东阳木雕的书,里面有一幅民国时期建筑配件中的木雕,取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时一看题材,我的第一反映是祝英台是以女扮男装的角色出现,怎样甄别古代着装中的性别差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边欣赏边比照……从面部表情上的确看不出明显不同,但又觉得作者既然敢做这个题材,必定有着他独到的处理手法。
忽然发现,作者在“梁”与“祝”各自的动态许是借鉴了戏曲中男女不同的步态:男扮女装的祝英台略微扭动的腰肢,越看越让人联想到“步履轻盈,柳腰摆动”古代女子特有的柔与美--真叫人拍案叫绝!不得不叹服作者在艺术表现方面的驾驭能力--从容、自然而又游刃有余改革开放近几十年,东阳木雕迎来了一个创作鼎盛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东阳木雕創作借助于数码技术,使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愈发呈现出多样性较为传统的东阳木雕,从材料、规格和表现形式上已经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木雕从艺者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大多数木雕从艺者面临一个技术与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判断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众多的木雕师傅就技术层面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刀法、块面,干净利落、毫不含糊;作品中局部造型更是做到几可乱真的地步,但缺少对作品主题、审美规律和要求的把握,导致完成后作品艺术表现力不足,从而降低了整个木雕作品的艺术格调众所周知,一件成功的东阳木雕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首先是轻松的、愉悦的,然后是让人产生联想的(东阳木雕的格调基本是喜庆、吉祥、积极向上……)判断一件东阳木雕作品的成功与否,首先从画面构图、造型、节奏、对比、聚散、开合(争让)、呼应等入手,然后是材料、色质、光洁度。
木雕制作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上这些规律准则在题材主次表现和空间分配层次上,既允许个性不同的发挥,又不失整体协调性东阳木雕和书法、绘画一样,尺幅越大越难驾驭近年来也不乏众多的佳作问世作品尺幅也越做越大,画面气势恢宏,主题鲜明,表现形式呈多样化,雕刻手法也在传统木雕的继承上有所创新,把东阳木雕这一地方艺种逐步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有些木雕作品在局部过分追求逼真效果,简单地认为只要做的越具象就越好,其实这在作品审美中进入了一个误区这种没有针对主次选择而恣意的表现,反而破坏、降低了作品的整体效果和格调有作品为了刻意追求新奇,似乎看不到前人经过反复实验,且已经证明了经典的属于东阳木雕中灵魂的精髓,如画面该留的平面(饱满),东阳木雕的刀法(刀工)和牢度(整体美)——这在建筑配件(牛腿)家具雕刻中也较为常见综上所述,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评判一件前人(传统)和当下的木雕作品?应该是从作品的不同历史角度予以科学的、客观的加以解读和判断艺术是感性的,有灵魂的,东阳木雕和其他艺种一样,也是人们对所在时代美的追求与寄托木雕艺术工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其思维角度和受众群体也不一样。
我们只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在前人的作品中学习、吸收,兼容并蓄,去伪存真,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endprint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