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3篇.docx
7页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3篇 篇一 典型的四幕剧形式,铺垫—叙事—高潮—结尾,但这场“电影”却是很有意思的一次体验 整整播映了三个小时,没有想到的是,歌剧是原声,而且无字幕没有字幕,没有任何字幕,意大利语、英文、中文,没有一个字或字母跟表演同时出现这就很有意思了,什么都听不懂唉,哈哈 第一幕开始的时候,演员开唱,观众席上有些响动,都奇怪怎么没有字幕于是坐着等等来等去,发现字幕君的爸爸可能都还未成年,字幕君的出生遥遥无期,就有人开始起身离开了 我坐在那儿,一头雾水地看起初看过简介,所以知道一些,又是蒙又是靠着某些和英语相近读音的词语猜测,愣是大体明白了故事的情节仍然有人陆陆续续地离开,但我在这种完全无知的状态下,却忽然觉得很有趣 起初觉得穿着华丽的贵族在荧幕上,就像是扑克牌上的jqk们蹦了起来在唱歌后来又在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注意到各种有意思的小细节:例如伯爵袖口长长的蕾丝花边,五分短裤和粉色的高跟鞋;又比方管家推门出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他的丝袜;再或者费加罗对着要被送去当兵的侍仆小伙子唱歌时那幸灾乐祸的小表情,都很有意思 特别棒 记得中学时候上音乐课,老师给我们看《卡门》之类的歌剧时,给我们讲,意大利语中的元音占字词比例很大,所以歌剧用意大利语唱出来要比其他语言顺耳,而且更容易拉长音。
那会儿看的都有字幕,所以眼睛也就一直跟着字幕,注意不到许多别的内容今天看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演员的口型,自己在下头也跟着张圆了嘴巴,哈哈,忽然想起看骆驼时学它们咀嚼的小英子,被自己笑到了 二重唱、五重唱、七重唱,等等等等,群唱的时候其实很有意思对于同一个事实,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声部所要展现出的情绪很不一样比方说费加罗被债主威胁不能还钱就要娶她时,那一组群唱,债主、管家(应该是管家吧?反正我是猜的哈哈)志在必得,伯爵和男仆幸灾乐祸,伯爵夫人充满了同情,苏珊娜几乎要失去未婚夫而显得可怜巴巴的,主人公费加罗则是不知所措,同样的曲子,几个人语调各异,却并不混乱,那种戏剧的冲突、矛盾被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哪怕我不知道他们具体唱的是什么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篇二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 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
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安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莫扎特写于1785~1786年之间的著名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于维也纳,至今仍活跃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 它是莫扎特创作的格局中最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一部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我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 让人眼花缭乱的开展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 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歌剧大意是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 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假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初夜权"。
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逗一逗 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 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 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卢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辽,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 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 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 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 关于歌剧的创作,莫扎特曾说过:"我最强烈和最炙热的欲望就是为喜剧而创作 这种思想不断地纠缠着我,只要一踏入剧院,或听到别人谈论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表达了他的生活中的快乐和忧伤以及他那个性的冲动 用音乐的刻画人物并使其富有活力,还没有人超过莫扎特的 莫扎特的歌剧音乐中,优美丰富的旋律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这些旋律与人声的曲线相符合,给人以美得感染 充分显示出莫扎特的抒情天才。
他为歌剧乐队所写的音乐也从不干扰人声,而是在表现剧情发展方面起到了奇妙的构架作用 莫扎特把音乐视为歌剧的根底,力求音乐和剧情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全局音乐由序曲、幕间曲以及完整的声乐部分--咏叹调、重唱和由古钢琴伴奏的宣叙调组成 其中序曲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喜歌剧序曲的典范,至今仍常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立的曲目上演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对每个人都开展了精心的刻画,赋予他们的以独特的音乐 同时通过剧情的逐渐展开,从各方面解释了人物性格和心灵,从而使这部歌剧成为刻画性格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喜歌剧 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条件下,对暴露封建贵族制度的黑暗曾起过了巨大的作用,它用反封建制度、反对买卖人身和揭露贵族虚假伪善的主题给了封建统治者有力一击 深受启蒙运动的莫扎特通过这部歌剧表现了他对黑暗封建制度的不满,用自己的创作表达了他进步的意向 这部为下等人赢得了尊严的歌剧,无情的揭露、腐朽和道德堕落,热情的歌颂以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代表的所谓"下等人"的机智、勇敢和正直 全剧闪耀着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芒。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篇三 《费加罗的婚礼》是音乐天才莫扎特在30岁时(1786年)创作的喜歌剧,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全球各大歌剧院上演最多的歌剧之一歌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博马舍两年前在巴黎公演的话剧《费加罗的婚礼》(又称《狂欢的一天》),但是却一改博马舍话剧中那种剑拔弩张、山雨欲来的大革命前紧张的阶级矛盾,淡化了对愚蠢腐朽的封建贵族的讽刺和抨击,让火药味儿十足的革命样板剧成了笑料百出的轻喜剧 实际上,博马舍以费加罗为主人公创作了三部的话剧,第一部叫《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第二部才是《费加罗的婚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机智聪明的理发师费加罗帮助阿尔马维瓦伯爵成功追求美丽善良的罗西娜的故事,通过与罗西娜的监护人巴尔托洛医生斗智斗勇,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部话剧在1782年被改编成了歌剧并大受成功,因此莫扎特受此启发,也根据话剧而创作了歌剧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在30多年后的1816年创作的,当时24岁的罗西尼用了13天就完成了创作,一举奠定了他在歌剧史上的地位,以后有时机再说说这部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紧接第一部的故事,讲述了理发师费加罗和侍女苏珊娜在婚礼这一天发生的故事。
随着时光流逝,伯爵对费尽心机才追到的伯爵夫人慢慢丧失了激情,反而对年轻开朗的侍女苏珊娜百般挑逗,但聪明机灵的苏珊娜并没有让伯爵得手眼看两人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伯爵不由得百爪挠心,甚至企图收回废除初夜权的承诺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了维护坚贞的爱情,伯爵夫人为了挽回裂痕斑斑的婚姻,三人联手,设计捉弄伯爵伯爵偷腥不成,反被众人发现,最终羞愧难当,请求夫人原谅最后,伯爵与夫人言归于好,费加罗和苏珊娜花好月圆,众人皆大欢喜 “狂欢的一天”就从费加罗和苏珊娜共同布置新房开始,中间穿插各式各样的爱情: 费加罗和苏珊娜为了维护自身爱情而勇敢地斗争,但在捉弄伯爵的过程中却出了小插曲,从上当受骗到将计就计,由怀疑到释疑; 对侍女垂涎欲滴的伯爵想背着夫人偷腥,同时对渐失爱意的夫人充满了不信任,妒意十足,疑神疑鬼; 对婚后生活不满意的伯爵夫人对丈夫失望不已,但始终希望重获伯爵的爱意,用善良、宽厚和仁慈拯救婚姻; 到处招蜂引蝶的小杂役一会儿希望得到伯爵夫人的爱,一会儿和苏珊娜打情骂俏,一会儿又和不喑世事的花匠女儿打闹玩笑; 老医生和老女监护人这对昔年的欢喜冤家在破坏费加罗婚礼这一点上再度携手,谁知道却意外发现费加罗是当年失踪的亲身骨肉,于是破镜重圆,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花园里各种私会,你看得见我,我看不见你,我以为你是他,你以为她是我,乱糟糟,闹哄哄,局中局,骗中骗,最终真相大白,皆大欢喜…… 整出歌剧充满了眼花缭乱的计谋,错综复杂的情节,诙谐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
而这一切都融进了莫扎特天才的旋律里,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既有活泼热烈的欢快场景,又有紧张激烈的冲突情节三个小时的又唱又跳,喜怒哀乐,欣赏下来一点不觉得沉闷枯燥 7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