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痉挛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课件.ppt
33页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ppt课件,*,痉挛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ppt课件,脊髓反射,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脊髓反射,脊髓固有反射,脊髓的低级中枢与脑高级中枢脱离联系的条件下,所实现的反射,特点:反射弧不经过脑,却受脑下行纤维控制,两类:内脏反射和躯体反射,2,ppt课件,人和动物的躯体运动和姿势维持受神经系统调控,其基本机制之一就是牵张反射,在机体的随意运动和反射活动的控制中,由于来自肌梭和腱梭的传入信息,使运动动作协调一致,密切配合3,ppt课件,牵张反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的两种类型,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4,ppt课件,肌紧张(,muscle tonus,),缓慢而持久地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发生微弱而持久的收缩,以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多突触反射,能对抗重力牵引,是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和进行其他复杂运动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人体直立时,由于重力的影响,支持体重的关节趋向屈曲,这必然使相应的伸肌肌腱受到牵拉,从而产生肌紧张,以对抗关节的屈曲,维持直立姿势,5,ppt课件,肌张力的定义和类型,肌张力的定义:,肌肉在松弛状态下具有的张力,或者是完全放松的肌肉在被动运动时所具有的张力,肌张力的类型:,静止性:,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与肌肉组织所具有的固有特性(黏性、弹性和伸展性)有关,姿势性:,站立时肌肉无显著收缩,但躯干前后肌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重心变动时,姿势性肌张力立即发生反射性调整活动,达到新的姿势稳定与平衡,运动性:,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主要因素,6,ppt课件,肌张力的作用,肌张力的作用:,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避免被过度拉伸、防止关节活动幅度过度,使肌肉保持在随时可以进行收缩的位置上,生活中,身体不同部位可,同时表现,出各种肌张力,端坐写字时:,下肢肌肉,静止性,躯干肌肉,姿势性,上肢肌肉,运动性,7,ppt课件,肌张力的产生和维持,肌张力的产生和维持,本质上,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弧叫“,袢”,反射:,是对感觉刺激的不随意反应,是由感受器引起的传入冲动在效应器产生应答,组成,感受器:,肌梭、腱梭,传入神经:,a,、,、,b,类纤维,中枢:,脊髓,传出神经:,脊髓前角的,和,运动神经元,效应器:,骨骼肌和肌梭,8,ppt课件,9,ppt课件,10,ppt课件,神经肌梭,能感知肌肉的绝对长度和长度变化,在运动中精确调整肌肉长度,核袋(动态型、静态型):,中央圆形细胞核被拉长时快速伸张,弹性好,核链(静态型):,单链排布细胞核伸展慢,弹性差,11,ppt课件,感觉神经末梢,a,类纤维:,在核链和核袋中央,感知长度变化,对动态敏感,快速反应,类纤维:,主要支配核链,对牵拉反应慢,感知静态下的肌肉长度,12,ppt课件,13,ppt课件,14,ppt课件,肌梭,“,袢,”,的功能,肌梭因肌肉伸长牵张而受刺激,产生兴奋,经,a,类纤维传入脊髓,对,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兴奋性作用,神经元兴奋时梭内肌收缩,肌张力增加,神经元兴奋时梭外肌收缩,肌肉缩短、产生肌力、对外做功,只要有自主收缩,就会有,和,神经元联合激活,肌肉缩短,肌梭缩短,牵张刺激减轻,但肌张力不锐减,神经元受肌梭影响和网状脊髓束控制,袢反射活动的起动点不在肌梭,网状脊髓束对,神经元的兴奋作用,肌肉静止时,,神经元给肌梭发放一定冲动,肌肉维持一定张力,脊髓横断后,网状脊髓束中断,袢活动仅靠肌梭受牵张起动,肌张力随肌肉伸长或缩短而忽大忽小,肌肉阵挛,15,ppt课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有两种直接控制肌肉收缩活动的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体型较大,轴突较粗大,(14,20,m),,直接支配梭外肌,一个,a,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位,a,运动神经元是各种运动调控途径的最后输出公路,运动神经元,体型较小,轴突较细,(2,7,m),,支配梭内肌,运动神经元使梭内肌收缩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肌梭的传人冲动有影响着,a,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16,ppt课件,肱二头肌中的肌梭,至脊髓的,a,传入通路,此传导通路与肱二头肌及其协同肌的,运动神经元的单突触连接,以及它与能够抑制拮抗肌肱三头肌的运动神经元的,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连接。
C,肌梭对于脊髓反射通路和长环反射通路的形成其中重要作用17,ppt课件,18,ppt课件,肌张力的产生和维持,“,袢”传入部分,感受器,神经肌梭:核袋、核链,神经肌腱:,Golgi,氏腱器,传入神经,肌梭:,a,、,类纤维,肌腱:,b,类纤维,中枢:,脊髓,“,袢”传出部分,传出神经,运动和,运动神经元,效应器:,运动神经元,骨骼肌(梭外肌),运动神经元,肌梭(梭内肌),19,ppt课件,肌张力的产生和维持,“,袢”传出部分,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内),支配梭外肌(骨骼肌或横纹肌),运动神经元发出,A,纤维,支配梭内肌(肌梭包括核袋和核链),20,ppt课件,肌肉的运动单位,定义:,一个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的运动神经元通过轴突、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解剖和生理单位,是运动系统最小的单位,种类:,和,运动神经元两种,特点:,人体有,4.210,5,个,运动神经元,2.510,8,肌纤维,每个,运动神经元平均支配,600,条肌纤维,精细运动肌肉运动单位数量多,每个运动单位含肌纤维少,眼外肌:,2970,个运动单位,每个运动单位仅,9,条肌纤维,重力活动肌肉运动单位数量少,运动单位含肌纤维数多,腓肠肌(内头):,579,个运动单位,每个运动单位含近,2000,条肌纤维,21,ppt课件,腱反射(,tendon reflex,):,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反应迅速,临床上常通过检查某些腱反射以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腱反射的减弱、消失或亢进的临床意义与肌紧张变化相同,22,ppt课件,膝反射:,快速叩击膝部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使其受到牵扯时,则股四头肌即发生反射性收缩,使膝关节伸直,跟腱反射和肘反射,23,ppt课件,24,ppt课件,肌肉的感受器,肌腱,腱梭,Golgi,氏腱器,由结缔组织包囊,15-20,条腱束组成,分布于肌腱和肌腹接合处(,10.1mm,),由粗大有髓的,b,类纤维支配,没有传出神经,不受中枢神经系统调控,25,ppt课件,腱梭,袢的功能,腱梭的活动时相与肌梭不同,抑制性去突触反射,抑制自身肌,兴奋拮抗肌,感受肌肉收缩(主动)和牵张(被动)而兴奋(,2-25g,),腱梭的冲动经,b,类纤维传到脊髓后角,通过一个中间神经元对脊髓前角细胞(包括,和,运动神经元)起抑制性影响,和,运动神经元兴奋降低,阻止梭外肌和梭内肌进一步缩短,使肌力和肌张力都下降(保护肌肉,以免受伤),锥体束受损所致肌张力增高,检查时有“折刀感”,肢体被动屈曲到一定程度时,张力突然减弱,腱梭,袢对肌张力主动抑制的结果,26,ppt课件,腱梭反射的神经回路,27,ppt课件,肌肉运动单位的类型,运动单位不仅大小不同,生理和生化特性也有差别,根据肌肉收缩起始时间到出现峰值张力的时间间隔不同,快运动单位:对连续性刺激易疲劳,与位相性运动有关,碱性,ATP,酶多,慢运动单位:对连续性刺激不易疲劳,与姿势性运动有关,毛细血管密度高,线粒体数量多,对猫小腿三头肌肌力传感器的研究:,站立时比目鱼肌出现张力,比目鱼肌产生位置性运动,跳跃时腓肠肌产生收缩力,腓肠肌是快速位相性运动,28,ppt课件,肌肉收缩的调节,运动神经元发放阈值和募集等级,每个运动神经元都具有本身的发放阈值,阈值决定募集等级(相对恒定,可被本体感觉冲动改变),运动神经元的发放频率,发放频率随用力程度增加而增加,肌力增加,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的程度有明显关系,但不存性关系,发放频率受肌梭和肌腱反射性反馈的控制,运动单位的发放模式,发放频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低运动强度时,慢纤维先兴奋,低阈值运动单位募集,大强度运动或突然增加运动量时,快纤维大的快的单位募集,运动单位活动的不同时性,不同运动单位在不同时间内参加,相互配合、相继活动,运动单位兴奋活动的累增性,根据不同需求,改变参加收缩运动单位数量和发放频率,29,ppt课件,肌张力的中枢调节,下运动神经元被脑内的上运动神经元调节和协调,脑干的上运动神经元调节基本肌张力的姿势,皮质的上运动神经元调节有意识的运动或意向性运动,小脑和基底节通过与上运动神经元联系进行辅助运动形式的选择和协调,不直接与下运动神经元联系,30,ppt课件,肌张力的中枢调节,中脑以上的各结构对肌张力起抑制性作用,大脑皮层,Brodmann4,、,6,区,基底节,中脑以下的各结构中,前庭系统对肌张力起易化作用,脑干网状结构分为两部分,中脑和桥脑网状结构是肌张力的易化区,通过网状脊髓束与脊髓前角细胞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增强,-,袢和,-,袢的活动,从而增强肌张力,延髓腹侧部分的网状结构是肌张力的抑制区,通过网状脊髓束抑制,-,袢和,-,袢的活动,减低肌张力,网状结构是锥体外系统调节肌张力的共同通路,31,ppt课件,肌张力增高分为两种:痉挛性和僵直性,痉挛性,锥体系受损的“折刀样”肌强直,特点,选择性,运动过程不均等:开始或末尾较小,中间较大,上下肢体不一致:上肢重于下肢,或相反,肌肉分布不一致: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僵直性,锥体外系性肌强直(肌僵直),特点,均匀性,运动过程均等:自始至终增高,铅管样或齿轮样,上、下肢、头颈、躯干一致:但早期可不一致,逐渐发展,肌肉分布一致:屈、伸肌同等程度增高,32,ppt课件,肌张力增高的几种特殊情况,去大脑强直:脑干(尤其中脑)病变,四肢伸直性强直,近端肌张力增高,上肢伸直、腕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内旋内收,去皮层强直:大脑皮质下白质弥散性病变,见于重度脑外伤、脑出血、脑炎等,上肢屈曲:前臂屈曲,下肢伸直,防御性的肌张力增高:,炎症刺激后反射性局部肌张力增高,周围神经附近的炎症、肿瘤刺激现象,腹腔、盆腔炎症,髂腰肌,咽峡炎,牙关紧闭、咀嚼肌张力增高,破伤风:角弓反张,外界刺激引起痉挛性强直发作伴疼痛,33,ppt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