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笛音
  • 文档编号:25873567
  • 上传时间:2017-1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班别: 姓名: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 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 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谓失其本心 【默写】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重点字词解释】1、欲: 2、得兼: 3、甚于生: 4、为: 5、苟得: 6、辟: 7、如使: 8、莫: 9、使: 10、由是: 11、是故: 12、非独: 13、是心: 14、勿丧: 15、呼尔而与之: 16、蹴: 17、不屑: 18、辩: 19、何加:   2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21、乡为身死而不受: 22、已: 23、本心: 【一词多义】1、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2、 得 二者不可得兼,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故不为苟得也( )3、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4、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理解课文内容】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2、第一段的层次怎样?作者怎样论述?第一层: ( ) 第二层: ( ) 一步: 分析( 道理) 二步: 分析( 道理) 三步: 分析第三层: ( ) (递进式)3、文章开头写“鱼” 和“ 熊掌”有什么作用? 4、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哪些是正面论述,哪些是反面论述?5、 “所欲有甚于生者” 和“ 所恶有甚于死者 ”各指什么而言? 36、作者为什么宁愿“舍生” 也不去做“ 不义”之事?7、第一段作者提出什么的论点?得出什么的结论? 8、 “非独贤者有是心” 中“ 是心 ”指什么?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10、第二段写什么内容?11、第二段的层次怎样?作者怎样论述?第一层:证明 。

      ( 举例)第二层:揭示“ ” ( 举例)第三层:揭示 ,再次证明本文论点 ( 论证)1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13、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 “行道之人”和“ 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14、说说“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5、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 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416、 “此之谓失其本心” 的“ 本心 ”指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 本心”?该句中的“此”是 指什么? 17、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综合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 “是心”指: 口口口口口口 “此所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 (用原文回答)3、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3、课文的论证思路如何?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第二层: (从“ 生亦我所欲 ”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一步:辩证分析(正面道理) 二步:假设分析(反面道理) 三步:因果分析第三层: (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递进式)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第一层:证明“义” 之存在 (正面举例)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4、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鱼我所欲也》答案 孟子5【重点字词解释】1、 想要 2、同时获得 3、甚:超过; 于:比4、做 5、苟且偷生 6、通“避”,躲避7、假如8、没有 9、假如,假使10、按照这种方法(做) 11、因此、由此可见 12、不单,不仅13、这种本性 14、不丢掉丧:丧失,丢失15、给 16、用脚踢 17、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8、通“辨”,辨别19、有什么益处加:益处、好处20、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21、乡通“向”,从前,先前 22、停止23、天性,天良一词多义】1、 于:比;对 2、得:得到;通“德”,感激;取得 3、与:通“欤”,语气词;给4、加:好处;虚报;增加 5、故:所以;因为【重点句子翻译】1、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2、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3、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呢?4、通过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不采用,通过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不去做5、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6、(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就是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7、高位厚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8、从前(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9、这种行为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的本性 【理解课文内容】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舍生而取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3、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由浅入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5、第一段:运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A 以 ‘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B 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

      C 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不丧失6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告诉我们人不应丧失本心A 举“不食嗟来之食”例子,从正面证明义的存在B 举“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例子,从反面指出接受万钟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 “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鱼”比喻“生” , “熊掌”比喻“义” 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点拨: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3 4、 “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点拨:“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点拨: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 ; 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从第一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点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 者何不为也?”这种为了生存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 “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点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点拨:“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 ,而其他人 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点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点拨: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 “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点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 ,认为“义” ”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 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 “万钟” 、 “一箪食、一豆羹” 、 “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点拨:“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 “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7点拨: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 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