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活动单.doc
7页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要求1、种群的特征A2、种群的数量变动B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活动一、理解种群概念,并与个体、、物种、群落作比较,完成下列例题例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和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例2.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活动二、分析下面的图解,掌握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例3下图是年龄组成的图解,看图完成表格,种 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BC活动三、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比较适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1.样方法1)调查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调查过程, 如右图所示: 2.标志重捕法(1)调查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2)调查过程,如右图所示:例4某班同学进行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1)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且应注意 ,否则会使调查结果偏离实际值2)如图是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3)下表是该班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各调查小组对蒲公英调查的结果统计如下表:组别12345678910株数02334124233例5.(2010·佛山模拟)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若环境保持不变,预测在第5年时最接近该兔种群数量的是( )A.小于150只 B.大约200只 C.等于300只 D.大约400只例6.(2010·佛山模拟)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活动四、学会分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1、比较曲线,填写下列表格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种群增长率K值的有无曲线形成的原因 2、根据K值变动的示意图说说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例7】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环境阴力对种群增长的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a 、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b、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
试管编号ABC管内 液体培养液/mL 10 10 无菌水/mL10酵母液/mL0.10.10.1温度条件28℃5℃28℃c、设计实验(如右表)d、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e、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时间/天123456…数量/个(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例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IⅡⅢⅣ 培养液体积(mL)10510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信息反馈1.(2010·黑龙江高考适应性训练)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2.(2010·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3.(2010·湖北武昌元月调研)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只)。
年 份197019711972197319741975种群数量50804008001 500捕捉标志数150第二天重捕数150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13那么,下列与1970年至1975年该鸟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 ( )4.(2010·海南生物,18)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计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5.(2009·安徽理综,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6.(2010·南通二模)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8.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高考B. 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高考资D. 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1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一个种群中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然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2)图略。
方法一:图黑完全在框内的圆圈和压在任意两条相邻边及其夹角上的圆圈;方法二:压在四条边上的均计数再除以23)3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K值的有无无有项 目概 念特 征个 体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出生、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个体特征种 群在一定的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物 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种群组成,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群 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具有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等特征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