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全膜覆膜集雨栽培技术及存在问题.docx
7页马铃薯全膜覆膜集雨栽培技术及存在问题 薛成英(西宁市大通县青山乡人民政府,青海西宁 810102)Reference:马铃薯全膜覆膜集雨栽培技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相互融合[来自wWw.lW5u.Com]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有效解决了“集雨、保墒、增温”三大问题,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有限的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传统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Keys: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马铃薯全膜双垄覆膜集雨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尤其在大通等海拔2 500至3 200m高的地区适用效果更为突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明显马铃薯全膜覆膜集雨栽培技术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相互融合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有效解决了“集雨、保墒、增温”三大问题,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有限的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传统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此项技术针对我县春旱、降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作物产量不稳定,土壤温度低,商品薯少等问题,采用马铃薯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升土壤温度,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从而增加农业产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垄上种植,沟内还可避风,有利防寒,避免晚霜造成的冻苗还能有效防治田间杂草,减轻土壤表面的风[来自Www.L]蚀和降雨冲刷,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保护生态环境1 栽培技术1.1 耕作要求马铃薯对连作反应很敏感,生产上一定要避免连作在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层较厚的旱地集中连片种植地块选择好后,先对选好的地块进行土壤处理,起垄覆盖,大垄宽70cm,垄高15~20cm以上,小垄宽10~25cm,膜一定要压平、压实、压紧,2.5m腰带要压实,避免大风刮起地膜播种前打碎土坷垃,耙耱整平,做到精细整地,起垄覆膜1.2 施肥水平马铃薯在生长期中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钾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施足基肥对马铃薯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马铃薯的基肥要占总用肥量的3/5或2/3基肥以腐熟的堆厩肥和人畜粪等有肥机为主,配合磷、钾肥先在划好的大垄中间开深约10cm的浅沟,将所有化肥按每亩确定的施用量集中施入大垄的垄底,一般施尿素30~40kg/667m2,过磷酸钙40~50kg/667m2,硫酸钾20kg然后用步犁沿划线来回耕翻起垄,用手耙整理形成底宽为70cm,垄高15~20cm的大垄,并将起大垄时的犁壁落士用和耙刮至小垄间,整理成垄底宽50cm的,垄高10~15cm的小垄。
要求垄沟宽窄均匀,垄脊高低一致最后用130至140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两幅膜相接处在小垄中间,用相邻的垄沟内的表士压实,每隔2m横压士腰,覆膜后一周左右,地膜紧贴垄面或在降雨后,在垄沟内每隔50cm打孔,使垄沟内的集水能及时渗入土内为保冬春墒情,起垄覆膜时间可提早,一般在3月中旬解冻后就可进行1.3 播种方法1.3.1 种薯选择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选择薯形规整,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泽鲜明,重量为50~100g大小适中的健康种薯作种1.3.2 切块与小整薯作种种薯切块种植,能促进块茎内外氧气交换,破除休眠,提早发芽和出苗一般以切成30~50g为宜切块时要纵切,使每一个切块都带有顶端优势的芽眼小整薯作种,可避免切刀传病,而且小整薯的生活力和抗旱力强,播后出苗早而整齐,每穴芽数、主茎数及块茎数增多因而采用25g左右健壮小薯作种,有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栽培上需要掌握适当的密度、作好催芽处理,增施钾肥,并配合相应的氮磷肥,才能发挥小薯作种的生产潜力1.3.3 催芽催芽是马铃薯栽培中一个防病丰产的重要措施次春将马铃薯种从窖中取出,摊平在地上,均匀受光,进行催芽,打破休眠期,有利于早出苗、早结薯,可以促进早熟,提高产量。
同时催芽过程中,可淘汰病烂薯,减少播种后田间病株率或缺苗断条,有利于全苗壮苗1.3.4 适时播种确定马铃薯播种适期的重要条件是生育期的温度原则上要使马铃薯结薯盛期处在日平均温度15~25℃条件下而适于块茎持续生长的这段时期愈长,总重量也愈高多数是收了晚稻或中稻以后种植大通地区的播期为4月中下旬,播种量175kg/667m2行距70cm,株距20cm,单垄双行,适宜密度 4 000~4 500株左右,有利于提高薯块的商品率播种技术:高海拔地区一般采取取播种时覆膜,起垄覆膜,采取双垄,大小垄,大垄宽70cm,小垄40cm,大垄双行种植马铃薯,小垄压地膜,土腰带2~2.5m压实地膜一定要压实、压紧、压平,全膜覆膜有效解决了“集雨、保墒、增温”三大问题,而且有利于抑制杂花的生长,增加产量播种采用打孔点播,播深15~20cm高海拔地区就在5月上旬播完覆膜后出苗比不覆膜早出苗7~10天,防治晚霜霜冻播种采取打孔器点播,点播薯块芽眼向上,压实孔周边的地膜,防治跑墒和草害播种深度15~20cm,不宜播浅采用农膜覆膜,增加产量和商品薯15%以上1.4 田间管理1.4.1 苗期管理出苗期间注意观察,如幼苗与播种孔错位,应及时放苗,以防烧苗,播种后遇降雨,会在播种孔上形成板结,应及时将板结破开,以利出苗,出苗后查苗、补苗和拔出病苗。
1.4.2 发棵期、花期及结薯期管理封垄前,根据长势施尿素10kg/667m2或碳酸氢铵30kg/667m2,追肥要视墒情而定,干旱时少追或不追,墒情好、雨水充足时适量加大同时根据地下害虫发生情况,结合施肥拌入5%甲基异硫磷1kg进行防治1.4.3 现蕾期管理及时摘除花蕾,节约养分,供块茎膨大马铃薯对硼、锌微量元素比较敏感,在开花和结薯期,每667m2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锌、0.5%的磷酸二氢钾尿素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一般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2~3次.1.4.4 结薯期管理此期如气温较高,马铃薯长势较弱,不能封垄时,可在地膜上盖土,降低垄内地温,为块茎膨大创造冷凉的土壤环境,以利块茎膨大.1.5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马铃薯的早疫病和晚疫病,早疫病和晚疫病是真菌性病害,多在夏季雨量多时发生一般在马铃薯现蕾、开花前后发生,在雨水偏多和植株花期前后发生严重马铃薯早疫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块茎受害叶生黑褐色、近圆形具明显同心轮纹的坏死病斑,严重时病叶变褐枯死叶柄和茎秆受害,多发生于分枝处,病斑长圆形,黑褐色,有轮纹薯块发病,表生近圆形暗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上均可生黑色霉层。
晚疫病,主要为害叶、茎和块茎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马铃薯成片早期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叶上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整齐,周围有一褪绿圈防治方法:喷洒杀菌剂,及时对发病中心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范围应及时早用25%的瑞毒霉或甲霜灵800倍液灞雾,或用40%疫霉灵2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主要虫害有蚜虫、蛴螬、金针虫等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要严加防治,发生初期用2.5%的溴氰菊酯2 500倍液喷雾或用40%的氧化乐果1 000~2 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蛴螬等用90%的晶体敌百虫500g加水溶解喷于35kg细土上撒于沟内,病毒病发病初期,用1.5%枯病灵乳油1 000倍液,20%病素养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或用1.5%植病灵2号乳剂1 000倍液1.6 适时收获马铃薯的植株停止生长,茎叶大部分枯黄时,块茎很容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硬,比重增磊,干物质含量达最高限度,即为食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利用块茎应提前5-7天收获,以减轻生长后期高温的不利影响,提高种性,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地膜,避免污染环境。
2 存在的问题由于在本地区马铃薯播种期遇干旱,影响了马铃薯的播种质量,覆膜技术不过关,造成后期草害严重该技术在本地区示范推广不久,对该全膜覆膜、打孔播种和集雨打孔技术掌握不够,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总产量在收获马铃薯时经常看到与正常薯块不同的奇形怪状的薯块,有的在薯块顶部或侧部长出一个小脑袋,有的像哑铃,有的在原薯块上长出两三个或多个突起像肿瘤状等多种多样,这样的薯块叫畸形薯这种情况是因为结薯后的一段时间内薯块生长正常后遇高温或干旱使薯块暂时停止生长或生长很慢,造成表皮老化后来又改变了环境或温度适宜或干旱后重新供水,使薯块不能继续均匀膨大造成畸形薯马铃薯贮藏技术不过关,烂薯率高目前本地区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方面比较落后,主要采用的是传统地窖方法贮藏,由于这种贮藏方法分散、规模小、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技术水平低,导致烂窖、发芽和低温还原糖含量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及利用价值,也很难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农户还没有建设规范化种薯储藏库Reference[1] 王收良,王效瑜,吴林科,等.宁南丘陵地区马铃薯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56.[2] 李艳梅,刘晓东,刘冬川.西吉县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2012,(6):348-349.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