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侪互评与教师评阅在英语专业写作课中的对比研究.doc
8页1同侪互评与教师评阅在英语专业写作课中的对比研究引言作为二语写作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同侪互评(peer review)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学生对同侪互评的态度、同侪反馈(peer feedback)的有效性以及教师反馈和同侪反馈有效性的比较等最近十几年的同侪互评研究大都在 ESL 背景下展开 ,而国内发表的论文很少,也就是说,我们对同侪互评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了解甚少本研究是对一学期教学实验的总结和分析,旨在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对同侪互评的接受程度以及同侪互评和教师评阅相结合的效果1.文献回顾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大都对同侪互评表示认可Mangelsdorf(1992)曾发现大多数亚洲学生对同侪互评持否定态度,但近年的研究证明同侪互评也受到亚洲学生的欢迎Chung(2005)发现大部分台湾大学生认为同侪评阅有利 ( favorable)、有用(useful) 、有意思( interesting)杨苗(2006)发现超过 60%的学生认为同侪反馈有用或非常有用邵名莉 (2009)的实验发现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喜欢同侪互评的学生从 58.3%上升到 83.3%;认为同侪评价有帮助的学生由 50%提高到 67%。
对同侪反馈有效性和利用率的研究主要考察同侪反馈的意见是否对学生有帮助、有多少被采用Villamil&Guerrero(1998)发现同侪反馈中 74%的意见被用于作文修改中Rollinson(2005)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同侪评阅学会审视并修改自己的文章 Tsui& Ng(2000)以及 Lundstroms& Baker(2009)都发现,评阅同侪的作文比接受同侪的反馈更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因为评阅人能从他人作文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并转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不少研究对同侪互评和教师评阅做对比Chaudron(1984)发现两者在有效性上没有显著差别Zhang(1995)发现, 93.8% 的 ESL 学生在完成作文最终稿之前希望得到教师反馈 , 2.7%的喜欢非教师反馈(同侪反馈和自评 )Paulus(1999)显示学生作文中修改部分的 14%来自同侪反馈, 34%来自教师反馈Tsui& Ng(2000)发现中学生认为教师反馈比同侪反馈更有用,他们也更看重前者杨苗(2006)在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教师反馈法和同侪反馈法 ,发现教师能给更多的反馈,学生更多地利用教师的反馈,但同侪反馈班学生修改的有效性更高。
邵名莉(2009)发现经过培训后学生对同伴作文的打分与教师的打分没有显著差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相关性有进一步提高以上综述显示同侪评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现有文献还是有一些没有解答的问题杨苗(2006) 是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同侪互评和教师评阅 ,而在实际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有必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探讨它们的作用邵名莉(2009)虽然发现学生和老师的打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没有比较学生对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的认可接受程度及利用率而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在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更重视后者,因此有必要审视同侪反馈的合理性以及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利用率2.研究方法2·1 研究问题本研究要回答如下 3 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有效性的看法如何?2)同侪反馈意见是否合理、是否在修改中被利用?3)教师反馈是否被有效利用?2·2 研究对象2本研究对象为上海某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 91 人,来自 4 个班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全部学生,后面两个问题涉及 9 名学生研究者把 91 名学生按他们的写作成绩分为好、中、差 3 组,并从 3 组学生中随机抽样各选出 3 名学生。
2·3 研究过程本研究持续了一个学期,共 18 周在 18 周中,学生完成了 4 篇作文,每篇 3 稿每篇作文的初稿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在后一周的课上学生根据互评表上的问题对初稿做同侪互评① 然后学生根据同侪反馈对初稿进行修改并完成第二稿教师(即研究者) 对第二稿做书面批改,对内容、结构和语言给予反馈,最后学生根据教师反馈完成第三稿研究者没有评阅学生初稿,因为 Hansen & Liu(2005)指出,如果教师和同侪对同一稿给出反馈,学生会更看重教师的反馈作文教学写作过程如图 1图 1.作文教学写作过程2·4 数据收集与分析针对第一个问题,在学期最后一堂写作课上学生完成问卷调查, ② 调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 5 点量表要求学生对有关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的表述表达他们的态度,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具体说明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的有效性针对后两个问题,研究者收集了 9 名学生的全套分类说明文,包括 3 稿作文和同侪互评表(分类说明文是学期最后一篇作文,学生互评时所参考的互评问题因篇幅所限略去) 按照 Hyland(1998)和杨苗(2006)的做法,本研究把评阅人(学生和教师 )提出的相关意见(能引起修改的意见)算作一个点,但不考虑与修改无关的评语 (如结论不错)。
针对第二个问题,研究者把同侪互评表上的意见点分为合理和不尽合理两种,然后对照初稿和第二稿,以确定意见点是否被利用针对第三个问题,研究者把教师的反馈意见分为内容结构和语言两部分,并比较第二稿和第三稿已确定的反馈意见点是被成功修改、不成功修改还是没有被修改Conrad & Goldstein, 1999;杨苗 ,2006)3.结果与讨论3·1 学生对同侪互评、教师评阅以及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的看法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学生对同侪互评、同侪反馈和教师评阅的看法和态度;第二部分涉及同侪评阅及反馈的具体作用等第一部分的 5 点量表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表述选择同意程度, 1 为完全不同意, 5 为完全同意表 1 列出了对每一表述表示同意或完全同意的学生比例及平均分表 1.学生对同侪互评、教师评阅以及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的看法3问题 1、3 和 4、6 分别探讨了学生对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的态度,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修改作文前会认真阅读同侪的反馈和教师的反馈,分别占 83%和 87%;另外,分别有 71%和87%的学生表示他们会根据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对作文做修改问题 2、5、7 探讨了学生对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有效性的看法。
70%的学生认同同侪反馈对改进作文有帮助, 86%的人认同教师反馈有帮助, 认为同侪反馈不如教师反馈有效的占 43%问题 8、9 与同侪互评有关, 81%的学生表示他们能比较公正地评阅其他同学的作文, 68% 的学生认为评阅其他同学的作文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最后,认为以后应该继续同侪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学生分别占 64%和 88%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包括 3 个方面1)评阅同侪的作文是否有帮助认为评阅同伴作文有助于自己提高写作水平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避免犯类似错误(44% )③ 、学习一些好的表达方式(30% )、有助于开发整理思路(19% )、有助于使自己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更加合理(18% )、使自己更清楚地审视自己的文章(12% )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评阅同侪的作文对写作的帮助主要反映在思路( 内容) 、结构和语言 3 个方面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评阅同侪作文没有太大帮助,其中 2 人认为他们只是帮着改正语法错误,另外各有 1 名学生认为读他人的作文有误导作用,会打乱自己的思路2)同侪反馈是否有帮助对于同侪反馈的评价,有 44%的学生认为旁观者清,同伴能看出自己看不出的问题,具体来说,同侪反馈能指出作文在内容、结构上的问题(23% )和语法错误(15% )。
也有个别同学认为同伴的反馈对自己的作文没有帮助,有 3 名学生表示如果和评阅人有不同意见会坚持自己的看法;有 3 名学生认为同侪反馈涉及不到深层次如内容方面的问题; 也有 2 名学生认为同伴会给出“错误” “不合理”或者“误导性”的反馈、或者不理解自己的意图和内容3)对同侪互评和教师评阅的建议关于对同侪评阅的建议,学生们提得最多的一条是不要固定一个评阅同伴,希望有多个同伴进行小组讨论(21% ),以得到更多的同侪反馈对教师反馈的建议最多的是希望教师对错误写得更具体、更详细,如用符号表示(23% ) 3·2 同侪反馈的合理性和利用率在这一节中,我们对 9 名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以探讨同侪反馈的合理性及利用率4从 9 名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同侪互评中共提出了 33 个反馈意见点,经研究者逐一判断,发现有 26 个(78.8% ) 是合理的,这显示同侪反馈有较高的质量此外,学生对同侪反馈意见的利用率也比较高, 33 个反馈意见点中有 25 个得到修改,占总数的 75.8%26 个合理的反馈意见点中有 21 个(80 .8% )得到修改, 7 个不尽合理的意见点中有 4 个(57.1% ) 得到修改。
表 2.同侪反馈的合理性及利用率研究对象 1—3、4—6 和 7—9 分别属于写作水平较高、一般和较弱的学生,这一点也可以从反馈意见的数量上看出,对高水平写作者的反馈意见数最低但另一方面,这 3 组学生对同侪反馈的利用率分别为 71.4%、75% 和 78.6%,显示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对同侪反馈的利用率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有信心有 1 名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问卷表上表示,同侪互评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同伴的水平不及她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学生 2 的作文题目是 Types of Students in College在第一稿中,她把大学学生分成 3 类: hard workers、activists 和 loving couples她的同伴根据评阅表上的第二个问题(Does the way that the writer has classified the topic make sense? Point out any obvious categories that have been omitted. )提出一条反馈意见:The writer has classified the topic make sense. ButI suggest there is another type of students who waste their time in college all day, and they don' t attend classes usually. Their attitude is negative④ 研究者认为这个建议是合理的。
学生 2 也接受了这个建议,在第二稿中增加了一类学生: idlers学生 8 的作文题目是 My Roommates她的互评同伴看出了其中的问题,针对评阅表上的第一个问题(Doe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 the basis for classifying the topic as well as interest the reader? How could it be improved? )写了如下评语:5Yes, I think the writer explain the basis for classifying the topic. But the writer only illustrate the 3 room-mates that can not be described as categories. Each of the roommates can' t be written as a group. So if the writer list some more roommates to classify then into categories, the essay will be better.⑤因为所写作文是分类性说明文,而学生 8 仅是描写了她的 3 个室友,所以不符合要求,她的同伴给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