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pdf
16页第四期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研究报告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畜牧经济研究室)草食畜牧业,是以尽可能少的粮食生产尽可能多的畜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 新型畜牧产业食草型畜禽产品开发和以先进饲养技术为依托的畜禽高效生产是 草食畜牧业的关键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人口数量将继续增长, 耕地面积将不断减少, 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平衡任务艰巨 合理开发利用牧草、 秸秆及其他非粮资源, 发展草食畜牧业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 展的必然选择 牛、羊、兔、鹅等食草性畜禽能有效利用粗纤维含量较高的牧草、 秸秆等非粮资源,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以奶牛、肉牛、 肉羊、绒毛羊、兔和鹅等六个畜种为重点研究对象一、新形势下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重要意义(一)是缓解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用量逐年 增加上世纪 80 年代初,养殖业全部饲料用粮0.72 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20-25%; 2005 年,消耗粮食 1.96 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40.54%; 2007 年,在我国肉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消费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饲料用粮依 然达到 2.05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40.82%。
我国饲料原料短缺的局面短 期内难以改变,将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如合理发展草食畜牧业, 每年将会节省大量粮食按2007 年我国牛、羊肉总产量613.4万吨、 382.6万吨 计,可节约粮食 8964 万吨,相当于增加耕地2.96 亿亩因此,大力发展草食畜 牧业,能有效缓解粮食供求矛盾,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 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 对高蛋白、高营养畜牧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将稳步增加1985 年,我国人均牛羊 肉消费数量 ,城镇居民为 2.6 公斤,农村居民分别为0.65 公斤; 2007年,城镇居 民人均达到 3.44 公斤,农村居民人均达到1.29 公斤,分别比 1985 年增长 48.9% 和 132.3%今后十多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每年新增人口约 700 万;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111%以上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以6%以上速度递增;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的速度加快推进综合 考虑上述因素,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相关数据 测算,到 2020 年,肉、奶人均需求将分别达到53.4 公斤和 45.9 公斤,消费年均 增长速度分别为 2.3%和 6.7%。
其中,牛羊肉消费占居民肉类消费总量的比重将 增加到 16%,牛羊肉人均需求将达到8.5 公斤因此,发展高效草食畜牧业对改 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 (三)是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能节约大量粮食,还能带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 即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 结构转变 “粮、经、饲三元结构”被认为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我国耕 地面积有限, 在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前提下,应努力扩大高产饲料作物的种植,以有限耕地生产出更多饲料牧草是饲喂草食动物的优良饲料,也是经济 效益较高的作物 发达国家牧草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发面广 且经济效益显著 据测算,单位面积的紫花苜蓿与小麦相比,前者蛋白质约为后 者的 7 倍,干物质约为 4.7 倍,低效耕地改种苜蓿等优质牧草, 调整种植业结构, 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首先,发展草食畜牧业,农作物秸秆大量用作饲料,不仅可以增加畜产品, 而且能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其次,畜牧业发展产生的大量粪肥的合理 利用,不仅能为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提供大量有机肥,而且能改善传统化肥对土 壤环境的污染,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使地力得到有效补偿, 是保护环境的有效 途径。
另外,发展草食畜牧业,也包括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退耕还林还草,粮 草轮作、间作、套作等实践证明,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退耕还林还草对生态 环境的改善成效显著 饲料作物和牧草在耕作、 轮作体系中极具重要性 粮草轮 作、间作、套作,有助于防止同类病虫恶性的世代蔓延,有助于间、套、复立体 种植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有助于保护性耕作的推行, 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五)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 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优化畜禽品种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 同时, 草食畜牧业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拓宽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 把人类不能利用的牧草、 秸秆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副产品等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 食品或工业原料,可以有效挖掘土地资源潜能;同时,畜禽粪便是可再生资源, 以牲畜粪便为主要原料发展沼气,以生物质能源替代数量越来越少的化石能源, 符合我国人多地少、 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成就与做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草食畜牧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规划并实施了 一批重大项目, 促进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为食物安全、 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草食畜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草食畜禽产品日益丰富,产量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草食畜禽品种不断丰富,产量逐步提高牛奶产量从1980 年 的 106.5万吨增长到 2008 年的 3555.8 万吨;牛肉产量从1980 年的 26.9 万吨增 长到 2008年的 613.1万吨; 羊肉产量从 1980年的 45.1万吨增加到 2008年的 380.3 万吨; 羊绒产量从 1980年的 4005吨增加到 2008 年的 17184吨; 兔肉产量从 1980 年的约 5 万吨增加到 2008年的 58.7 万吨;鹅肉产量从1980 年的 18.7万吨增加 到 2008 年的 214.6 万吨与此同时,牛、羊肉在肉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牛肉 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从1980 年的 2.2%提高到 2008 年的 8.9%;羊肉占肉类总产 量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3.7%提高到 2008 年的 5.6%。
对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推动 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牧草和秸秆等饲料资源取得有效开发和利用,草食效果显著 近年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开展秸秆养畜示范项目等, 加大了牧草、 秸秆和其它非粮饲料资源 的开发和利用强度 当前全国草原面积为4 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 41.7% 2008 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94715.5万吨,折合干草约29626.8 万吨,载畜能力 约 23178 万个羊单位我国每年用于反刍动物养殖的秸秆总量为2.33 亿吨,对 于发展草食畜牧业前景广阔全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利用率由1992 年的 20%提高 到现在的 40%,秸秆的处理利用率由1990 年的不足 3%提高到现在的33%同 时,牧草和秸秆饲养畜禽增产效果非常明显,1988 至 2008 年的 20 年间,在谷 物生产年递增仅 1.19%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肉类总产量年递增4.97%,牛肉生 产年递增 9.23%,羊肉生产年递增7.74%牧草、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大 节省了粮食等精饲料资源,降低了饲养成本,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3、生产布局逐步优化,区域化优势突出 经过多年发展, 草食畜牧业在发展中充分结合当地区域资源特点、经济发展 水平、畜禽产业发展程度等,发挥优势,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了西南地区发展林 地山坡地加散养相结合的以肉鹅、肉羊为主的生产模式;西藏、青海、内蒙古、 新疆等草原地区发展牧草饲养的以肉牛、肉羊、奶牛、山绒羊为主的牧区饲养方 式;中原地带等粮食主产区形成的以农作物秸秆为主,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的 肉牛、肉羊、奶牛、绒毛羊饲养模式。
与此同时,各畜种的区域化优势逐渐显现, 如肉牛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已形成中原、 东北、西北、西南四大优势产区, 2007年四大优势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依次为36.9%、 25.8%、 14.5% 和 12.8%,牛肉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带动 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4、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通过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改 进和提高家庭养殖水平等手段,草食畜牧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例如,我国奶 牛饲养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乳制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乳制品加工企业数量 从 2003 年的 584家发展到 2008 年的 1600多家随着肉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 约化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也快速发展, 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型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 业,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户, 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大 提升了草食畜禽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综 合经济效益 5、科技进步作用日益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随着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科研投入的逐步加大,科技体制不断创新和完善, 科 技进步对草食畜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良种化程度稳步提高, 生产性能显著 改善;畜禽繁殖、 肉质和抗病等性状遗传选育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病害 监测与免疫防治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中逐步得到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初,作为役畜动力的牛产肉水平很低,平均每头仅为76.4 公斤随着肉 用牛品种的改良、 引进和肉牛育肥技术水平的提高,每头牛的产肉水平也不断升 高,2007年我国每头肉牛平均产肉量可达140.7 公斤,比 20世纪 80 年代初提高 了 84% 目前, 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2%, 技术应用效率超过70% (二)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制定产业规划,积极引导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 国家积极研究草食畜牧业长期发展战略,确立草食畜牧业在畜牧产业发展中 的地位,制定发展草食畜牧产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是加快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非粮型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生产;二是加大可利用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非粮型饲料的利用率;三是加强畜禽品种改良和地方良种资源保护, 提 高畜禽饲料转化效率 ; 四是加强畜牧业循环经济研究, 提高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理 论与实践水平例如,四川省把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牧业列入了重点发展内 容,并制定了“四川省牛羊兔等优势特色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单在发展肉牛业 方面,近年来省财政先后投资3000 多万元,实施了“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 设”和“优质肉牛繁殖基地建设”项目。
2、积极探索高效发展模式,发挥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草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资源环境、 历史发展等情况, 积极 探索出不同畜禽品种的合理、高效、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养鹅业近年来 形成了多种养殖新模式,浙江省绍兴县充分利用冬闲田种草养有鹅,形成“稻- 草-鹅”生态种养模式;还有各地形成的有特色的“果(林)-鹅综合生产模式”、 “鹅-鱼综合生产模式”和“果园养鹅”等生产模式从兔业高效养殖模式来看, 比较典型的有四川“专家大院+龙头企业 +科研繁育中心 +专合组织 +品牌+商标” 的六个一毛兔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加工企业+种兔场 +金融机构 +专合组织 +养兔 农户”的五位一体獭兔产业合作养殖模式高效养殖模式的形成和深入发展极大 促进了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3、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目前,国家启动实施了50 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牧草、奶牛、肉牛、 肉羊、绒毛羊、兔等均为草食畜牧产业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