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清文献中的钧窑研究.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caoka****i234
  • 文档编号:131056838
  • 上传时间:2020-05-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4.6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清文献中的钧窑研究【摘 要】 文章综述了明清对钧窑的研究认为“汝、官、哥、定、钧”或者“五大名窑”的产生,是明清时才出现的对宋代名窑的概括性总结关于古窑中文献相关记载的出现与窑口创烧时间基本相当钧窑有别于其他,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北宋末年,河南禹州钧窑遗址已经有了钧窑的烧造但相关文献记载中有关于钧窑的记录,却延迟到明成化、弘治时的只言片语,真正群体性文献出现明万历之后并阐述了对钧窑评述的历史演变渊源 【关键词】 钧窑;文献;明清名窑器物多被文人把玩,中国古代文人对器物的爱好,往往反映在其记述中,以文献形式流传至今除去方志之类对于河南禹县生产瓷器的简短记载,如《大明一统志》中“开封府土产瓷器禹县出”,《广舆记》中“开封府,土产瓷器、下禹州”,《河南通志?物产》“开封府……瓷器出禹州神??山”等最早的记录,见于元《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户部》卷之八《洞治》有“钧州管下各窑户和纳课程”的文献记载,但语焉不详,所言是否与钧窑瓷器有关,尚不可知就目前所发现的文献而言,文人对于钧窑最早的评论,应为生活于明成化、弘治时期的宋诩,其《宋氏家规部》卷四有言“钧州窑,深紫色者,粉青色带微紫者,质深厚[1]所记述顺序名列各窑之后,地位不受重视。

      之后,文献所记如雨后春笋,逐渐增多万历十九年(1591)高濂的《燕闲清赏笺》文中记载:“钧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色,皆上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即取作鼻涕涎、猪肝等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其他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俱以黄砂泥为坯,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近年新烧此窑,皆以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2]“近人多以洗为杯,孰知厚、卷口而匾浅者,洗也岂杯有此制……诸窑假均州二色洗与水中丞多甚,制亦可观,俱不入格[3]的观点,很显然是将传世钧窑器作为上品,而对于后仿者嗤之以鼻当时钧瓷的陈设,应该在同时代为人所目及,方有可能对传世钧窑器作出评价而且,钧瓷陈设器应该属于被广泛认可追捧,致使各地皆群起而仿烧之《燕闲清赏笺》为高氏《遵生八笺》中专门记载清赏器玩之笺高氏在此笺中,分先后四个部分论及窑器,以示其重视程度不同首先为“论官哥窑器”,提到高子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则余未之见”;其次为“论定窑”,高子曰“定窑者,乃宋北定州造成”;第三为“论诸品窑器”,“定窑之下,龙泉次之”,论龙泉窑、章窑、古磁窑、大食窑、吉州窑、建窑,再然后方为钧窑及玻璃器。

      [4]此种做法与《格古要论》文风相似由论及顺序及其对于钧窑的态度“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可见甚是消极,进而或多或少对后人产生了影响当然,这里如果只论及时代,《宣德鼎彝谱》记录或许更早文献中“宣德三年三月初三日,司礼监太监吴诚,赉出圣谕一道,?融凸げ可惺槲庵校弘拮杂?极以来,何赖皇天垂佑,海宇清宁,黔首奠安,四夷宾服,重译献琛而至者三十余国朕惟凉德,实深内疚因见郊坛太庙内廷所在,陈设鼎彝,式范鄙陋,殊乖古制,是以深系朕怀今有暹罗国王刺加满蔼,所供良铜,厥号风磨,色同阳迈,朕拟思惟所用,堪铸鼎彝,以供郊坛太庙内廷之用今著礼部会同太常侍司礼监诸官,参酌机宜该铸鼎彝,自上用之外,以及颁赐各王府两京文武衙门,数目多寡,款式巨细,悉仿宣和博古图录及??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拣选,照依原样,勒限铸成今特?榷?工部,可速开冶鼓铸,应用工匠,金银铜铁铅锡药料,可着实明白开册具奏,毋得隐冒侵欺,查出治罪[5]礼部尚书吕震接到圣旨后,“遵旨于博古图录??古诸书中遴选款式典雅者纪得八十有八种,其柴汝官哥钧定中亦选得二十有九种,二共一百一十七种,谨写图形进呈御览”[6]然而,在后续的记载中,吕震记有“仿宋官窑款式”,“仿宋汝窑款式”和仿定窑,仿哥窑款式,唯独没有记载仿钧窑与柴窑款式的记载。

      究其原因,可能钧窑陈设器中多花盆应用之属,[7]缺乏礼器样式有关,亦或许与烧造钧窑器物难度相对较大,故意舍弃有关当然,对于《宣德鼎彝谱》此条信息记载的可靠性,学界尚存争议本条记载中,权当作官方对钧窑器物时代最早的认可,不纳入文人评价范畴与高濂几乎同时代的张应文,所撰《清秘藏》亦有记载张氏生卒年不详,其与王世贞(1526―1590)相友善,当为嘉靖至万历时人,此书经其子张谦德润色,而张谦德著有《瓶花谱》一卷,自言为稚龄时所著,并自署著于万历乙未(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则《清秘藏》应著于万历前期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州窑之下有龙泉窑……”[8]排除中国文人向来“厚古薄今”,对待古物莫名的情感崇拜外,此书对钧窑器物持赞赏态度,不但将其列为仅次于柴汝官哥定后的第六窑口,而且对其产品多加溢美之词《清秘藏》此记载顺序类似吕氏《宣德鼎彝谱》中观点,大致反映了嘉靖、万历时代文人对钧窑的实际评价除了几乎同时代的高氏与张氏所论及外,万历辛卯年(1591),黄一正在《事物绀珠》有记:“均窑器大,稍具诸色,光彩太露”[9]透过简短的评论,我们似乎看不出黄氏对钧窑器物所持有的态度,但可以基本肯定其持中立观点。

      对比曹昭撰写《格古要论》的时代,其卷下《古窑器论》中记载了宋元时期的著名窑口,甚至囊括高丽窑、大食窑等在内15处古窑,却未提及钧窑之后,王佐又于景泰七年(1456年)到天顺三年(1459年)对原版进行校增,使窑口记载数量达到16处,也未记述钧窑假以钧窑在宋元时期的重要地位分析,至少说明钧窑器物在天顺年以前的明前期,尚不能为士人阶层所鉴赏、认可而通过上述对万历年间的记载来看,明后期钧窑已颇具名声,换言之,传世钧窑的概念最晚在万历时,在部分文人阶层中已经形成了 自此之后,有关钧窑的评论如潮水般开始涌现,基本上延续借鉴了上述三者:张氏,高氏,黄氏的观点明清时代,遵?耪攀稀肚迕夭亍饭鄣愕幕褂谐珈跏蔽恼鹣肀嘈吹摹冻の镏尽罚?其卷七《海论铜玉雕刻窑器》条不仅照抄了《清秘藏》中的观点外,还抄录了《瓶花谱》中的部分观点[10]清康雍时的王棠在《燕在阁知新录》中,引用了同时代程哲《蓉槎蠡说》中观点,“窑器所传,柴、禹(汝)、官、哥、钧、定可勿论矣,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隆、万官窑”,[11]发展了《清秘藏》,将钧窑直接列入名窑行列该论又被清初孙承泽《砚山斋杂记》所传,文章开头甚至断言:“窑器所传柴汝官哥钧定可勿论矣!”[12]除此之外,孙氏还记载了《高江村酬苍林宋均窑瓶哥》,歌曰:“僧僚偶见双耳瓶,黛色浓淡光冷冷,异哉均州旧时造,几经兵燹犹完形,苍公为言出内府,乱离遗弃等尘土,当今所宝惟蒸民,焚裘裂锦轻图谱,不尔搜求焉得存,此物早同簋?尊。

      并注释“宣和间内府尚古器,搜求民间无敢隐者认为钧窑双耳瓶是北宋内府器物与《清秘藏》采取相同观点的还有传说董其昌撰写的《筠轩清?s录》遵循高氏《燕闲清赏笺》论断有崇祯时期方以智《通雅》,曰“均州有五色,即汝窑一类也窑变则时有之,报国寺观音窑变也清谷应泰的《博物要览》,“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其他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俱是黄沙泥坯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近来新烧此窑,皆宜兴砂土为骨,?|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耳唐秉钧的《文房肆考》,梁同书的《古窑器考》等等类似于黄氏《事物绀珠》之论者,见于《留留青》,“钧州稍具诸色,光彩太露,器极大以及少许其他文献第一条是佚名《南窑笔记》中记载,“官窑:柴汝官哥定龙泉宣成嘉万为宋明十大窑,盖以诸器毕制,命官?Z督者,其均窑,场官不在大窑之内”这条记载,颇堪玩味一方面,提及宋明十大窑中,不把钧窑陈列其中;另一方面,指出“场官不在大窑之内”,意思是说,钧窑已为官窑,并有场官专门监督,只是此官不驻在窑厂内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颜色大红、玫瑰紫、骡肝、马肺、月白、红霞等色骨子粗黄泥色,底釉如淡牙色,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

      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在这条详细描述的语句中,“北宋均州所造”明显指出了传世钧瓷的烧造年代,且文中充满溢美之词其次是成书于嘉庆年间,蓝浦所撰之《景德镇陶录》在第六卷《镇仿古窑考》中,“均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案唐说特就古均器言之耳若今镇陶所仿均器,土质既佳,瓶炉尤多美者”通过上述两条文献记载可知,《南窑笔记》明确了传世钧窑的产生年代为北宋,蓝氏更加确定了烧制于北宋早期这一时代特性,并且指出了传世钧窑的产地以及清代前期对镇窑等地方窑口对钧窑仿制的特色土脉细”等特色的描述,显然较详于前人著述说明在明晚至清前期这一段时间内,钧窑的地位不断上升,甚至逐渐产生了其归属于官窑行列的认同感清晚期,传世钧窑地位陡增论者继续糅合前人论述为己见,并且张氏、高氏之别似乎已融合,差别几乎消失集大家者见于乾隆时期朱琰的《陶说》,除了提及产地“在今河南禹州”之外,朱氏将《留青日札》、《博物要览》、《清秘藏》、《通雅》四书中钧窑相关的记载论述集于一处,可谓十分全面的总结了钧窑概念产生以来,文人的不同记述,也为后人传抄转引开了方便之门[13]与前人不同的是,清晚期的论述不在于朱氏直接摘录,而是杂糅各家观点而成一家之言。

      亦可能由于见识到了更多地实物,对钧窑的认识不断加深,赞美之词无以复加,钧窑的地位被彻底推上了巅峰这凸显在晚清著述《饮流斋说瓷》与《??雅》两文中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这样记载首先,在文章开篇《概说第一》说:“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名之曰小窑这里可以看出眼中的钧窑地位,已十分接近后人口中的“五大名窑”在《说窑第二》,更详细的加以描述到:“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号钧台钧,讹作均,相沿已久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有兔丝文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初制者色纯无少变杂,后制有青紫相错如垂涎者,皆烧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视此种犹之佳砚本不宜有鸲鸪眼,而人反以鸲鸪眼为贵也其釉分为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橘皮釉亦属后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平釉而紫斑者绝少也均窑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数目字为识,或谓红色等器以一、三、五、七等单数为识,青色等器以二、四、六、八等双数为识此说乃不尽然,惟六角花盆必如是耳,余器则不拘此例……釉中多有蟹爪文,无釉之处呈羊肝色或芝麻酱色,乃真物也。

      ……均窑与元瓷辄易相混,然实大有别也,钧釉厚而匀,元瓷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细,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晴也与前人转引著述不同,在这里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第一,提出了钧窑的时代、产地;第二,推测了传世钧瓷底部数字的大概作用;第三,对钧瓷的早晚特征认识清楚,开始意识到元钧的存在,并指出宋钧、元瓷之别认为钧瓷中,粗糙者为元钧,精细者为宋钧第四,认为钧窑乃模仿柴窑而烧制相比于《饮流斋说瓷》,晚清寂园叟陈浏所著《??雅》,该书为陈氏在场估中所见贩瓷之笔记与心得,更将传世钧瓷推至顶端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日官,曰哥,曰龙泉,曰建……柴则无可征考,官哥虽甚古茂,而不甚见重于当世盖仿制较多,真者千不得一上所胪列,釉质之润,颜料之美,即已各擅胜场矣”,“宋钧涂满紫釉,元则于青釉中夹以紫色一二片,以成鱼形者为佳……宋钧之紫汗漫全体,元瓷之紫聚于二鱼”[14]陈浏除了记载了钧瓷以及后仿的代表宜钧、广钧的特色,更值得注意的是,陈氏是将钧窑直接列为宋窑第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