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北菜的历史发展.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1220131
  • 上传时间:2018-0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1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东北菜的历史发展东北菜包括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的菜肴是我国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地方风味菜肴,自古就闻名全国东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曾记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胡烩肉"、"胡羹法"、"胡饭法"等肴馔的烹调方法,说明其烹调技术很早就具有较高的水平辽宁的沈阳又是清朝故都,宫廷菜、王府菜众多,东北菜受其影响,制作方法和用料更加考究,又兼收了京、鲁、川、苏等地烹调方法之精华,形成了富有地方风味的东北菜东北菜的特点是:烹调方法长于扒、烤、烹、爆;讲究勺工,特别是大翻在"八大"菜系里面,东北菜是没有排上号的但这并没有妨碍它的生意,即使在远离其发源地的广州,东北菜也能像木棉花一样,开得热烈、豪迈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东北菜绝对是有群众基础的一种菜系辣是一种硬约束,粤人多不吃辣,勺有功力,使菜肴保持形态完美;口味注重咸辣,以咸为主,重油腻,重色调;取料着重选用本地的著名特产其主要名菜有"红扒熊掌"、"飞龙汤"、"三鲜鹿茸羹"、"美味鼻"、"白松大马哈鱼"、"白扒猴头"、"什锦蛤蟆油"等数百种菜也不怎么用辣,一来二去,就有不少粤人加入了吃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东北肘子的人潮里。

      A.东北菜是在满族菜肴的基础上,吸收各地菜系特别是鲁菜、京菜的长处,不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由于容易给人一种粗犷有余、精致不足的印象,所以高档的宾馆酒楼里很少做这种菜,这反而成全了东北菜"市民菜"、"百姓菜"的形象,一家子自己掏钱吃的话,东北菜真是很好、很实惠的选择B.东北菜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形糙色重味浓粗线条的东北菜,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令人胃口大开酱脊骨、酱猪蹄、酱鸡爪鸡脖鸡肝等酱菜,若佐以醇厚的高粱烧酒,便有几分豪气从胃中升腾,充满了塞外的味道C.东北菜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明油亮芡,讲究造型烹调方法长于扒、炸、烧、蒸、炖、锅,白肉血肠、扒熊掌、金鱼卧篷、蜜汁樱花、什锦火锅别具一格,酱骨架、金针菇炖小鸡、猪肉炖粉条、锅包肉、丰收菜喷喷香,让人拍案激赏历史演进视野下的东北菜文化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中的风格特异性极强的子文化区位类型作为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饮食文化区位类型,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包括今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等的广大地区一般来说,某种风格或类型的饮食文化都有相应的文化原生地域属性这种文化的原生或地域附着是深深植根于自然生态土壤、文化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而作为传统、嗜尚、心理层面的精神性饮食文化要素,它们又具有明显的超时空属性。

      饮食文化的这种超时空属性与行政区划更易等政治因素的变化往往是不同步的作为区域饮食文化重要构成的菜品要素,不仅在空间范畴鲜明的体现着区域内食生产、食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且在时间上也同时记录着人们食行为方式、食文化风格的变化,因此,从历史文化演进发展的角度审视东北地区菜品文化,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对东北地区菜品文化本身的深刻认识需要这种历史的观照,而且它的意义还可以放大到更广阔得多的众多的其他文化领域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特征中国的东北地区,处于北纬42°至53°34′之间,是最冷的自然区由于处在强大的蒙古高压笼罩之下,寒冷甚于版图中的其他任何地区,这无疑是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的基本特征,因而成为该地区文化历史的首要环境因素东北地区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丰富,既保证了繁茂的植被,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繁卫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优越的森林广被、草原广袤地区,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食物原料、自然资源,应当是饮食文化,尤其是人类更多依靠自然本身阶段饮食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环境因素东北广被的森林,在经受了良久时间的巨大生态改变之后的今天,仍有1700万公顷的自然林区,占全国森林总资源的60%。

      众多种属和数量的禽兽栖息在这里,它们和丰富的植物性山产品一同向这里的人们供献了美味的食珍丰富的水域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鱼类广袤的平原草地则是得天独厚的畜牧乐园根据笔者对东北地区1419世纪见诸文录确曾被人们用作过食料的食物资源的初步研究所统计的很不详备的数字,情况大致是:禽类70余种,畜兽类50余种,鱼类100余种,果实类60余种,菜蔬类100余种,谷物类40余种直到20世纪中叶以前,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还基本是"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地广人稀,应当是东北饮食文化圈另一个不可低估的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东北地区的人口稀少和生存空间广大,便决定了单纯"靠天吃饭"模式的经济生活人口对自然的压力微弱得似有似无,生态环境近乎初文状态,稀薄人口的消耗只是无数禽、兽、鱼、果蔬等自然产物的极少的一部分这就使东北地区的生杰长久地保持着基本平衡的状态东北这块食物乐园,直到本世纪初以前,一直都未因食物的压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稀少的人口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界的食物链循环过程中,尚未出现内地许多地区那样因人的插入而造成各营养级层次结构的颠覆崩溃"吊儿郎当混大荒",这句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流行的乡村俗谚,反映了东北农民粗放经营和不难于生计的基本史实。

      东北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上都是畜牧、狩猎、渔捞、采集、种植这样顺序合理的生产方式,都是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与内地"江河日下"的趋势相反,东北地区却呈现了小区域的文化活跃上升现象大批的欧洲人,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人、法国人、希腊人、德国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匈牙利人、犹太人以及日本人、朝鲜人等外籍人拥进东北地区他们各自民族的饮食习俗影响,至今仍在发生作用众多的外籍人不仅以自己特异的民族、肤色、服饰、语言、习惯、生业、居处,更以各自的食物和食习使近代东北地区,尤其是大小城市充满西方文化色彩和异国请调据1937年的调查,仅哈尔滨市的西菜馆就有260多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籍人经营的19世纪末,由于"关东"封禁政策的完全打破,内地人也纷纷大批涌到东北地区"闯关东"这一段时间的东北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开发和饮食文化"关内"--"关外";中国--外国的热烈交流新形势过去人口稀少和自然经济模式改变了然而,物皋民丰的历史特点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完全逆转作为"舶来品"的外来文化,啤酒、面包、香肠、西餐以及相关文化在雪水滋润的黑土地上生根了。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