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伦斯与海明威ppt课件.ppt
61页劳伦斯,戴维德·赫伯纳·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继承了19世纪英国小说的社会批判传统,又开辟了心理学探索的新领域一、生平,1885年9月11日,出生在英国中部诺丁汉郡伊斯伍德镇一个矿工家庭这里本有着“世界上最美的景致”,可惜工业文明正袭入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伊斯伍德附近发现了煤田,伊斯伍德也就成了一个肮脏的工业城市一边是田园风光,一边是人造的肮脏矿区,这成了劳伦斯的心象图,对摧残自然的批判与对复归自然的向往成了他毕生的主题1、恋母情结,父亲是煤矿工人,为人朴实豪爽,因长年矿井中繁重劳动的重压,加上生活贫困性情变得十分暴躁,经常在外面酗酒,回家后打骂妻儿母亲出身于破落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当过教师,会写诗,个性坚强,对自己的婚姻不满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由于夫妻感情长期不和谐,母亲就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尤其是小劳伦斯成了母亲感情的主要寄托来自母亲的爱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他的情感和心理,他偏向母亲,深层意识里对父亲有种莫名的愤恨这种恋母情结在他的自传性作品《儿子与情人》中有着详尽的描写2、爱情婚姻 (1)杰茜 (2)弗丽达1912年,拜访诺丁汉大学自己的法语老师威克利教授时,结识了他“终生一遇”的女人——师母弗丽达,二人一见钟情。
本来他一点也不了解弗洛依德的学说,直到此时在弗丽达指点下才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弗洛依德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将《保罗·莫瑞尔》改名为《儿子与情人》小说在1913年出版,引起评论界瞩目3、漂泊生活,1914年二人回到伦敦,弗丽达办完离婚手续,二人正式结婚1916年完成了《恋爱中的妇女》,1920年发表 战争结束后,劳伦斯夫妇重获自由,在1919年离开英国,足迹遍及锡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和美国,希望发现地球上那些尚未被文明发展玷污的地方这期间美洲使他的主题转向“原始主义情结”1926年以后,劳伦斯夫妇来到意大利,度过了最美好和稳定的时光1928年私人出版《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但因触犯当局的出版条例被查禁,直到1960年才被解除禁令 此后,一直被肺病困扰,1930年3月2日,客死在法国的南部小城,终年45岁,结束了短暂坎坷的一生二、创作思想和主题,1、劳伦斯自身对现代世界的反思和探索 劳伦斯在世时英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他的家乡小镇一边是青翠葱绿的森林农田,一边是黑烟滚滚的煤矿,象征着传统的农村经济和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对立劳伦斯热爱自然,痛惜田园式古老英国的消失,他憎恶工业化机器文明,因为它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环境,也损害了人的自然本性特别是性和性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 他在作品中致力于探索另一种自我,即人的无意识活动,他早年受西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弗洛伊德心理学影响颇深,他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本我与自我的对立,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精神活动的冲突,用它的话来说,就是肉体和黑暗、精神与光明之间的对峙,但是他不赞成文明的发展必须以压抑无意识的欲望和本能为代价,并怀疑如果真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那种文明是否值得需要,他认为遭到压抑的欲望本能并非是罪恶,而压抑行为本身才是罪恶的他反对建立在恐惧基础上的性压抑,他说:“我只能写特别有所感触的东西,在目前,这就是指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建立男女之间的新关系或者调整旧关系,这毕竟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劳伦斯创作的核心问题,是其作品社会意义和心理学意义的基点因此,劳伦斯认为,人类社会要重新获得生机和再生,根本途径就是自然人性的复归,而通向复归之路的就是两性关系在感情和肉体上的双重融合探索一种所谓新的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创作的基本素材,试图以实现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来摆脱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压抑这是其作品的普遍主题三、劳伦斯的创作,于1906-1908年在诺丁汉大学读书期间开始诗歌与小说的创作他的一生写了10部长篇,40多部中篇,约1000首诗和4部戏剧。
其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成就的是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1906-1914)主要是三部长篇《白孔雀》(1911)、《逾矩的罪人》(1912)、《儿子与情人》(1913)《白孔雀》 (1911),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姑娘莱娣爱上小伙乔治,莱娣又爱上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莱斯理乔治失恋后精神颓唐 小说揭示了一个个变异、扭曲的心灵,对文明扼杀人的自然天性的现象作了谴责 这个作品已初露了劳伦斯以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与文明的关系的主题,并表现出心理探索的倾向《儿子与情人》 (1913),是具有自传性的作品,是劳伦斯的成名作 主人公:莫瑞尔 大儿子威廉 小儿子保罗 米丽安 克拉拉 主题:1、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2、心理学主题保罗精神与感情上的分裂与变态倾向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突出表现在他与母亲畸形的母子之爱中中期:(1915-1921 ),《虹》(1915)、《恋爱中的妇女》(1920)、《迷失的少女》(1920)三部长篇小说 《恋爱中的妇女》 《虹》的姐妹篇主人公:杰罗尔德与古娟;厄秀拉与伯金 主题:理想的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和谐、男女双方的人格既独立又完整。
两个单人”之间保持“像星星一样的平衡”后期:(1922-1930),完成了四部长篇小说:《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 克里福特 工业文明的象征 康妮 文明人与自然人的象征 梅勒斯 自然人性的象征 通过爱情故事的象征性结构,阐明现代人自然生命的复归的根本途径是纯洁的性爱为此,作者在小说中赋予性爱描写十分深刻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也是这部作品远不同于一般性小说的根本原因《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深化人与文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主题 矿主克里福特信奉“工业先于个人”的原则,是文明人,与自然相对立 猎场看护人麦勒斯厌恶现代文明,崇尚自然,是自然人象征着自然和自然中的生命 康妮是处于文明与自然之间的人 最后康妮离开克里福特,投入麦勒斯的怀抱,隐喻了自然战胜文明,生命战胜死亡的过程,而促成这一过程得以完成的是性爱四、代表作: 《虹》,以劳伦斯的家乡诺丁汉郡一带的矿区和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布兰温一家三代人恋爱婚姻的故事 第一代汤姆·布兰温与波兰贵族后裔莉迪娅结合,他们的婚后生活从对抗走向了和谐。
第二代安娜·布兰温与威尔在蜜月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冲突,在互不了解中度过了一生 第三代厄秀拉·布兰温在反叛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几经挫折,最后找到了希望的彩虹第一代人:缺乏精神与心灵的感应与契合,幸福是“低层次” 第二代人:畸形两性关系的写照 第三代人:灵与肉、生命与自然精神相融合的性爱;追求一种既能保持自我独立,又能彼此和谐的婚姻 《虹》在内容上着重通过三代人在建立和谐性关系上的努力探索,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要求挣脱旧传统的束缚,找到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虹》在艺术上具有传统与现代两重性 用传统的历时式方法叙述布兰温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历程,在结构布局上具有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已明显减弱 超越传统,艺术地实践了多重复合式叙事方法 首先,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的复合式叙述 其次,在传统的“全知全能”式的作者叙述中注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的意象呈现 第三,在传统式常规叙述中包含了非小说的成分海明威,,一、作者生活史,1、家庭生活 父亲的影响:冒险 母亲的影响:艺术的熏陶 2、军旅生涯 (1)一战经历:1917年,海明威参战未遂。
一战期间,在法国和意大利做救护工作战争体验:身心两方面受到严重的摧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不仁道 亨利:“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掉罢了 《永别了,武器》(1926)积累了素材2)二战经历 1941年作为随军记者来到了中国,报道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2年12月8日,海明威参加海军,把游艇改装成战艇,配备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弹,准备在古巴海面撞击德国舰艇 海上追踪两年未果 战后定居古巴3、记者生涯 形成“电文体”风格 1917年任堪萨斯州《星报》见习记者,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形成了“电文体”风格 1921年任《多伦多明星报》记者结识大师 结识美国女作家斯泰恩 结识美国诗人庞德 结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等,积淀素材,多次随军记者奔赴前线,为其创作积累了可贵的素材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报道战况,从此便转变了战争观念,从一概反战转向支持正义战争,由此写出《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5、晚年生活,晚年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等疾病 1961年7月2日清晨,在爱荷达州的寓所,用双筒猎枪自杀 临终语:“我是海明威医生,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等死了。
二、创作概况,(一)特征 1、“迷惘”的文学主题 2、“硬汉子”形象 3、“冰山”风格,,(二)创作成果 短篇小说 50多篇短篇小说,纳入四部小说集 《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我们的时代里》 《没有女人的男人》 《胜者无所得》,,《印第安营地》表现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打不败的人》斗牛士努曼埃尔是力量和尊严的象征,是硬汉精神的化身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长篇小说 《太阳照常升起》 “迷惘的一代”开山之作、宣言书 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知识分子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迷惘的一代:,是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人这些人多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起初受着军国主义的驱使,带着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在战争中看到的却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彻底的破灭了他们的身心都受到严重的摧残,被夺去了健康,失去了精神平衡他们憎恨战争,但又不知如何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前途茫然1、情节,杰克·巴恩斯是驻巴黎的美国记者,因负伤无法和自己所爱的英国姑娘相爱 到西班牙比利牛斯山区打猎、斗牛、钓鱼,但不能抚慰精神上的伤痛,酗酒、打架、胡闹 最后在斗牛身上看到了人的力量,意志和尊严,感到振奋 但激情冷却,更苦闷更绝望。
回到巴黎看到“太阳照常升起”,主题,主题之一:写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创伤,表现一战后西方人的迷惘情绪和幻灭感 主题之二:杰克·巴恩斯的遭遇表明战争使幸存者丧失彼此相爱、获得幸福的能力:生理功能和精神力量的双重丧失巴恩斯的生理残缺其实是精神残缺的外在化主题,主题之三:西班牙斗牛士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杰克·巴恩斯是被摧残的现实人类的象征:战争阉割了人类的生命活力,包括理想、意志、希望、热情和爱《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的最高典范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1、情节,美国青年亨利志愿到意大利服役,负伤时爱上了英国护士凯瑟琳 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在一次溃败中,被意大利军警误认为奸细而逮捕 逃回米兰,找到凯瑟琳,一同逃到瑞士,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 春天来了,可是凯瑟琳因难产死去亨利一个人消失在茫茫的雨中2、主题,描述战争的残酷和普遍的厌战心态,反映了“迷惘的一代”对现实、对未来的绝望情绪 凯瑟琳逃脱了战争,但未能逃脱死亡,表明在战争之上,仍有一种力量主宰人,表现了彻底的崩溃 “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勇敢的人3、形象分析,亨利是一个“反英雄”传统英雄身上勇敢品质和爱国情感,在亨利这一代军人身上荡然无存,他做了逃兵而心安理得,所以是反英雄主义的。
同时,正因为他成功地从人类大屠杀的战争中逃脱了,免于无谓的牺牲,体现了对战争的理性态度,所以,又是“英雄” 但反英雄的“英雄”,是以丧失传统美德为代价的亨利告别了武器,告别了战争,也同时告别了人的责任、尊严、廉耻、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所以,结尾仍是悲剧《丧钟为谁而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