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化学经典题型收录.pdf

139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77280956
  • 上传时间:2024-08-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3.59MB
  • / 1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化学经典题型收录初三上学期邱祺升茂名市第十五中学初三(1 8 )班1、某金属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已知它的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必它的氢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爪则该金属的化合价为()M-N N-MA. * 115 B. * 115^M-NN-MC. * 52.5 D. 52.5解析:设该金属R 化合价为X , 金属相对分子质量为V .则有式子:3 5.5 X + V = M; 1 7 X +V = N.两式相减得1 8.5 X = M -N ;X = (M -N ) / 1 8 .5 ;所以选A.(1 ) 、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取一位小数为35.5, RC1, C1的下标为X ,而 R 的相对分子质量设为V , 则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35.5X+V;( 2 ) 、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两者相加为17,氢氧化R 表示为R(OH),其中OH的下标为17,则氢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N=V+17X 3 ) 求得这样一条二元一次方程组, M=35.5X+V, N=V+17X, M—N=35.5X+V—V—17X= 18.5X,X = *-iir2、下列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A- 0 );氏 。

      》匚砌D .硼E . ® '(4)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问:答案显示是A、D;为什么B、E不可以?解析:五种粒子依次是: 0 , C l ? , N a , S , N a,0 , S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都 是6 ,所以化学性质相似B、E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但它们表示是离子,不是原子,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问:那判断化学性质相似的标准是什么?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族中的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绝大部分相同( 少部分由于核外电子数以及电子层数的影响而导致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化学性质指稳定与否,最外层电子数起决定作用,只有原子才可作比较,通过最外层电子数容易得到或者失去来决定化学性质,因此离子是不能参与比较的,因为离子是已经通过的得实电子的变化形成了3 . A ? *离子结构示意图为④ 茶 ,则它的核电荷数及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分别是( A )A . 1 2 , A O B . 1 0 , A20C . 1 2 , A 02 D . 1 2 , A20为什么不选C?解析:X= 1 2所 以A为Mg其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 0 , 即M g O .所 以C不对。

      4:某硫酸铁样品中,( NHJSOi的质量分数为90% ,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样品中只有硫酸镀中含氮元素) 困惑:老师,我读不懂题目,能用较为通俗化的语言将这道题目“ 翻译”下来吗?( NHMSOi的质量分数为90%是什么意思?解析:( NH」 ) 2soi的质量分数为90%是指硫酸铁样品中( NH」 ) 2soi的质量占90% ,其它物质的质量占10%纯( NHJSOi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N%= 28/132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0%* 28/132=19.1%.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将问题做其他种类的比喻现在我们( 以下内容结合解析)假设共有100个大小不一的球,其中有90个大球,10个小球、( 则大球的质量分数为90%) , 大球当中又有4 5 个红球,则大球中红球的质量分数是45/90=50%,而所有的球中红球的质量分数为:90%*50%=45%,这样就符合了题目也就将以上的问题比喻化了5.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 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 04) , 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 意大利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 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A. 0 4 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 一个0 4 分子中含有2 个 0 2 分子C. 0 4 和 0 2 的性质完全相同D. 0 4 和 0 2 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解析:A. 0 4 是一种单质,不是化合物,只有单质才能有化学符号来表示B. 一个0 4 分子中不含0 2 分子,他们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C. 0 4 和 0 2 的性质不相同,0 4 和 0 2 虽然都含有氧元素,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就像氧和臭氧一样,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把它们混合后是混合物,所以0 4 和 0 2 的性质完全不相同所以选D. 6 . 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0 ) )④》0 ) ) © ) )① ② ③ ④A . 它们表示四种元素B .②表示的元素形成离子通常带2 个单位正电荷C . ④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D . 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解析:它们分别表示:02 , M g , N a + , M g2 +只有,0 , M g , N a 3 中元素,不是4 种元素,所以A 不正确②表示的元素是M g , M g 形成的离子通常带2 个单位正电荷,即可以形成M g "所以B正确。

      所以选B .7 、如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嗡国A . 镁原子结构图中X = 8B .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 7C . 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D . 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 g C l我已明白答案是D ,我是用排除法做出来的, 我想问一下的就是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应该是 什么?如何算出来的?解析: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应该是M g C 1 2 ( 2为下标)+ 2 —1M g C 1 2 ( 2为下标,1下标已省略)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8、一个青少年正常情况下每天约需0 . 8 g钙,若每天从食物得到0 . 6 g钙,其余由吃钙片补充求:( 1 ) 一个青少年每天需吃钙片补充的钙为多少克?( 2 )吃葡萄糖酸钙( C 6 H “ ( ) 7 ) 2 C a可以补充人体所需钙,葡萄酸糖酸钙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其中C、H、0、C a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葡萄糖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葡萄糖酸钙中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 一个青少年每天需吃含葡萄糖酸钙8 5 %的钙片多少克?解析:每天需吃钙片补充的钙为0 . 8克-0 . 6克= 0 . 2克;分子中含原子个数即化学式中各元素符号右下角角码的加和;元素质量比即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约成最简整数比;相对分子质量即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葡萄糖酸钙中钙的质量分数即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葡萄糖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百分比;根据一个青少年每天补钙0 . 2克,来计算吃多少钙片?答案:( 1 ) 0 . 8克一0 . 6克= 0 . 2克( 2 ) 4 9 ; C : H : 0 : C a = 1 2 X 1 2 : 1 X 2 2 : 1 6 X 1 4 : 4 0 = 7 2 : 1 1 : 1 1 2 : 2 0 ;相对分子质量= 1 2 X 1 2 + I X 2 2 +1 6 X 1 4 + 4 0 = 4 3 0普 二 字 上 . . 〜m s ■ - - IOOX SQ.3K葡萄糖酸钙中钙的质量分数=源税子■微 <»( 3) 0 . 2克+ 9 . 3%+ 8 5 %y 2 . 5克 3— n+9、有A、B二种元素,已知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 A 与B 的电子排布相同,贝心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C )A. a—n -3 B . a+ n - 3C . a—n + 3 D . a+ n + 3解析:电子排布相同是不是说明电子数相同,根据质子数- 电子数= 所带核电荷数, 求出A的电子数为a+ 3,也就是说B的电子数为a+ 3,所 以B的质子数为a+ 3+ n。

      1 0、纯净的铁是:①银白色固体;②密度为7 . 8 6 g / cn )3;③熔点为1 5 35 ℃;④在空气中易生锈;⑤能导电;⑥可以做铁锅上面的叙述中,你认为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0A . ①②③⑤⑥ B . ①②③⑤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我们应读清楚题目,掌握好基本概念题目中只有④是需要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⑤⑥都是讲物质的用途属于物理变化因此选Ao1 0、 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下图中装置的气密性 当缓慢拉活塞时, 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 观 察 到 ()A .长颈漏头下端口产生气泡B .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 . 长颈漏头内有液面上升 D . 注射器内有液体解析:拉活塞时,锥形瓶中的压强变小,空气会从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1 1 、用酒精灯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试管内的液体超过1 / 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上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C )A . ①③⑤⑥ B . ②④C . ②③⑥ D . ③④⑤解析:此题很容易错选④,认为B是对的。

      其实试管内液体超过1 / 3, 只会溅出伤人,并不容易使试管破裂,与题目不符合1 2 、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A解析:里CA、图中胶头滴管横放,操作错误,残留的液体可能会腐蚀胶头,故A 错误;B、试剂瓶在存放时,要盖上瓶盖,否则药品可能会变质,图中操作错误,故 B 错误;C、祛码用完,应用镜子把它放祛码盒中,防止污染祛码,图中操作错误,故 C 错误;D、试管用完后,洗刷干净,放在试管架上晾干,故 D 正确.故选D. 1 3、有两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多种方法可将它们区别开来请你模仿示例要求,列举两种鉴别方法示例: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瓶口下,复燃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 法1 : O方 法2 : o答案:方 法1 :分别放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有浑浊产生的是C 0 2 ,无明显现象的是方 法2 :用细线系小动物投入瓶中,窒息而死的是C 0 2 ,安然无恙的是解析:氧气的特性是能供人和动物的呼吸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C 0 2不能供人和动物的呼吸,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 4、新电灯泡的玻璃柱上涂有一点暗红色物质,以除去灯泡内残留的氧,该物质应该选用( B )A .氧化亚铜 B .红磷 C .氧化铁 D. 铜 粉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学生利用其性质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制灯炮中的保护气一般为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混合气体,但也有可能含有少量氧气为了防止残留氧气与铝丝反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新制灯泡常在玻璃柱上涂一点暗红色物质红磷, 原因是红磷在较低温度下就能和氧气反应, 且产生的少量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对灯泡的透明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本题的干扰答案为D ,不选铜作除氧物质的原因, 一是铜和氧气反应需较高温度; 二是生成的黑色氧化铜粉末散落影响灯泡的美观和透明度 1 5 、在进行“ 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吗”辩论中,某小组为正方( 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 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C )A . 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B . 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 0 %C.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环境政策D . 地球人口的增多,其呼吸和使用的燃料越来越多答案:C解析:将空气中的氧气是否会减少耗尽以辩论的形式命题,新颖、独特,重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及探究问题的能力题目所给的A 、 B 、 D 论点都与空气氧气的减少有关,故应属正方论据解题时可用排除法将正方论点确定,剩下的为反方论点1 6 、2 0 0 3 年3 月3 0 日上午8时3 1 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始,发令枪响后产生一缕白烟,你认为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B )A . C 02 B . P205C . S O2 D . F e304解析:这些白烟是五氧化二磷。

      实际上发令枪里放的应该是磷,磷的燃点低,高压、 撞击等都很容易燃烧,燃烧后的物质在氧气充足的时候就是白色固体小颗粒,所以就看见白烟了选 B 1 7、如下图所示,瓶 A是个空瓶,连接玻璃弯管B内装少量红墨水,瓶 A中套入一支大试管C ,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用橡皮塞塞紧实验前弯管B两边水面保持平衡实验开始时, 将燃烧匙D内的木炭点燃,迅速插入C 管中,试回答: b«(1) c 管中的现象,( 2 ) 立即观察,B中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3 ) 过一会再观察,B中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4 ) 其原因是-答案:( 1 )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2) a 处下降,b 处上升( 3 ) 保持水平( 4 ) 木炭燃烧放出大量热量,使瓶A内空气体积膨胀,过一会儿,热量散失,B管又保持水平18、有人设计用如图的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氧气 1 ) 图中有四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①错误;;改正:o②错误:;改正:o③错误:;改正:o ④错误:; 改正:O解析:( 1 ) ①试管口朝上倾斜;应略向下倾斜;②导管伸入试管内过长;导管略伸出橡皮塞;③铁夹夹在试管口;应夹在离试管口 1 / 3 处;④酒精灯外焰没对准药品加热;应将酒精灯移至试管底部药品的正下方。

      1 9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白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白雾B . 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了白色的氧化镁C .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了刺激性气体D . 铁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熔融物解析:本题是对能否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考查, A中的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故现象应是产生大量的白烟,雾是指小液滴分散形成的;B中错误在于出现了生成物的名称;C 选项中应是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正确答案为D 2 0、下列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案可以直接采用下图所示装置实施的是 &A .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镒制氧气B .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C . 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镒制氧气D . 用锌和稀硫酸制氢气答案:A解析:由装置图可知该装置适用于固体和固体加热来制备气体,故选A 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镒制取氧气无需用酒精灯加热,而稀盐酸是液体,在这样的装置中容易使得液体倒流2 1 、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用( \ )A . 排水集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 D .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解析: 要得到较纯净的氧气, 最好采用排水法收集, 这是因为氧气与水的密度相差比氧气与空气更大, 而氧气的密度只是略大于空气密度, 所以向上排空气法所收集到的氧气并不纯。

      除非题目注明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则应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选 A 2 2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催化剂都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B .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C .不使用二氧化镒作催化剂,氯酸钾受热不会分解D .二氧化镒在对一定量的氯酸钾起催化作用以后,仍能用作另外的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解析: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催化剂能改变物质反应速率,“ 改变”既包括“ 加快” ,也包括“ 减慢 ” ,故A错误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影响反应的进行,C错 B错 在 “ 不变”是指“ 质量”和 “ 化学性质” ,而 不 是 “ 性质” ,物理性质可能改变由 于 “ 化学性质”不变,仍可以再用,所 以D正确23、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氧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 .熄灭 B .燃烧得更旺C .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 .无明显变化解析: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液态空气的容器盖打开时,因为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最低,首先蒸发出来,随后才是氧气,因为氮气不助燃;隔绝了氧气,因此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的上方时首先遇到氮气因为缺氧熄灭;故选A o24、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可以选用的收 集方法是( A)A . 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 D .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解析:因为一氧化氮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此不能用排空气法2 5 、生产面粉的车间严禁吸烟,主要是为了( B )A . 防止火灾 B . 防止爆炸C . 保护环境 D . 保护工人免受尼古丁毒害解析:车间的粉尘容易引起爆炸26 、为了较准确测定氯酸钾完全分解产生氧气的体积,可进行以下试验:称取2. 5 g 氯酸钾与适量二氧化镒混合, 然后加热直至无气体放出, 过一会儿读取进入量筒里的气体体积 试完成下列填空:( 1)测量气体体积时,可以将反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中的气体冷却至室温再进行则收集气体应选上图中的B 装置才合理,理由是防止倒吸 2)若这时氧气的质量为0 . 9 8 g , 则使用 规格的量筒( 选填字母序号) A . 10 0 m LB . 20 0 m LC . 5 0 0 m L D . 10 0 0 m L 解析:有两种方法:L用公式“ 体积等于质量除以密度” , 即 V = 0 . 9 8 / 1. 429 * 10 0 0 = 6 8 5 . 7 9 m L , 这是估算出来的结果, 再看题目,比6 8 5 . 7 9 大的就只有, 了,所以选10 0 0 m l 的量筒。

      2. 氧的密度是 1. 43g / L h » 43g : l L = 0 . 9 8 g : xl : ~ ~ » - X = 0 . 6 8 L ——6 8 1= 6 8 0 / 11: 一> 所以选 27 、下图是实验室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镒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装置图.⑴按编号写出各相应仪器的名称C > D 、F⑵该装置有四处明显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3) 实验室若氯酸钾的颗粒较大,则应( 4) 二氧化镐中绝对禁止混有碳、硫等有机物,理由是,若有,处理的方法是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当 时证明集气瓶盛满氧气, 这时先 将,然后再;如果用向 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用 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6 ) 装置纠正后,左边部分的发生装置还可以用来做哪些实验? (7)怎样确定夹持试管的高度? o(8)如果改用高镒酸钾,装置上应作哪些改动? 为什么?答案:(1)铁架台,玻璃导管,水槽(2 )①酒精灯内酒精过多,应使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②酒精灯外焰没对准药品加热,应将酒精灯移至试管底部药品的正下方③伸入试管的导管太长,应使导管刚好通过橡皮塞④试管口向上倾斜,应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3)研碎(4)将这样的二氧化镒与氯酸钾混合加热,容易引起爆炸,将这样的二氧化镒在空气中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解析:二氧化镒中如果混有碳、硫等容易与氧气反应的物质。

      在加热制取氧气时、 碳、硫会和高浓度的氧气反应爆炸,加热是个加速氧化的过程,碳、硫元素在固态时氧化均不充分,在氧化充分时都成为气态, 将二氧化镒放在氧气浓度相对较低的空气中加热可以使碳、 硫等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由于碳和硫的熔点比二氧化毓的低,最先反应生成气体化合物,二氧化镒熔点很高,难以反应,最后只剩下二氧化 镒 了 ( 二氧化镒中镒为最高价态,不能再被氧化) 当质量不再减少时,就说明碳和硫已经完全反应故可以将杂质去除5)瓶口有气泡冒出,瓶子用玻璃片盖好,移出水槽正放在实验桌上,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6)加热 铜 绿 ( 不可加热高镒酸钾,因为没有棉花)(7)根据酒精和其火焰的高度 ( 8 )在试管口处塞一团棉花,为了防止高镒酸钾粉末进入导管2 8、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 / 5 ,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 / 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D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②④C .只有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解析:探究空气组成的误差分析也主要是从原理上分析,关键看操作的结果是导致压强变大还是变小。

      在此实验中若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压强变小,因此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 / 5 ;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在红磷冷却过程中会有空气进入装置内,压强变化也会较小,也会使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 / 5 ;但若在红磷燃烧时没有夹紧弹簧夹,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使压强减小得更多,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若广口瓶中插入燃烧匙太慢,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装置内气体减少得多,压强改变也较大,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2 9 、小聪和小明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把竹子浸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了一个小孔,看到有气泡从小孔中冒出,就 用 法收集了两瓶气体第一瓶: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点燃红磷,有白烟生成把装置放在水中,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 / 1 0 Q、 止水火台第二瓶: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竹子中含有 气体通过实验,他们将竹子中两种气体的含量与空气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 O答案:排水集气法;氧 气 ( 或 2 )和二氧化碳(C02)气体;竹子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解析:题目中说到“ 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在以往的实验中,把澄清的石灰水与空气反应,是无明显变化的,但是题目中却说到禁食少量的石灰水就变浑浊, 说明在竹子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 0 、有两瓶氧气,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下列有关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推测正确的是() 甲乙A .两根木条都不复燃B .甲的木条复燃,乙的木条立即熄灭C .都复燃,且甲的木条比乙的木条燃烧更旺D .都复燃,且乙的木条比甲的燃烧更旺解析:选C由于是迅速放入集气瓶,氧气浓度都还很大,所以两个木条都会复燃然而氧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若用乙的集气方式,氧气会迅速跑出瓶外,而甲的集气方式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所以甲里面烧得更旺3 1、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说法正确的是()A .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C .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作燃料切割金属等D .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解析:题中标出错误氧气只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3 2、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后,小浩和小亮同学想探究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步骤:取几根纱窗细铁丝,擦去表面铁锈或油漆,拧成一束呈螺旋状绕在一根火柴上,点燃火柴,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慢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问题讨论:(1)在以上实验步骤前,小浩同学在空气中进行过铁丝燃烧实验,发现铁丝不能燃烧,这是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低(2)你认为小浩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在铁丝上系一根火柴?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系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3)小浩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集气瓶炸裂了,请你帮助小浩同学总结一个原因集气瓶底事先未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或燃烧时铁丝靠近集气瓶壁等(4)小亮同学实验时,铁丝在氧气中没有燃烧,你认为这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细铁丝表面的铁锈未擦掉;氧气不足;铁丝太粗;插入时火柴已烧完;预热没有达到着火点等(5)小浩和小亮同学发现用带有油漆的细铁丝直接做实验时,可不需要系火柴而直接点燃,与原实验相比,此实验有何优点和缺点?优点:简单方便; 缺点是:油漆燃烧会污染空气33、将等容积、等质量( 含瓶塞、导管、燃烧匙及瓶内少量的细砂) 的两个集气瓶置于天平的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同时迅速放入点燃的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 如图所示) ,使两者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后,此时的天平C ) A .指针偏向右 B .指针偏向左C .仍处于平衡状态 D .指针先向左偏后向右偏解析:首先,应该想到在冷却至室温后,五氧化二磷是固体颗粒,而二氧化碳是气体。

      左边瓶子燃烧之后由于氧气的消耗而气压降低, 且颗粒质量大于原来的固体反应物白磷的质量; 右边瓶子燃烧之后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并没有改变右边瓶子的气体的体积,所以右边瓶子内的压强不变,且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这样反应之后的总的状态就是右边瓶内气压高于左边,所以打开止水夹之后,由于气体压强的不均衡,右边气体会跑到左边瓶子里面去,直到两瓶内的气体压强达到平衡左边固体的质量大于右边的,所以天平会向左偏3 4、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 .必须使用催化剂 B .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C .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 .必须用燃着的火柴检验是否集满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只有反应物中的物质中有氧元素,生成的物质中才能有氧气题中A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 但不是必须要用;C用排水法可以保证收集的氧气的纯度, 也可以用排空气法, 所以此项也不是必须的;D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的实验是检验二氧化碳的,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是用带有火星的木条的方法, 故此项也不是答案3 5、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储水。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 b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 . a 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C . 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D . 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3 6 、收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其原因是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还可以用排水法,其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3 7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检验集气瓶已集满: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往外冒出时,说明已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检验集气瓶已集满:当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上方,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说明已收集满3 8 、下图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B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 某同学欲收集一种难溶性气体,认为E 装置可以代替B 装置请简述该同学应如何使用E 装置?答案:E 装置充满水后正放,气体由b 端进入( 或 E 装置充满水后倒放,气体由a 端进入) 解析:虽然题目没有给出所收集气体的密度,但气体的密度大都比水的密度小3 9 、李伟在实验室药品柜中发现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 如图) ,老师告诉他这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这瓶溶液可能是()SA . 氯化钾 B . 氢氧化钾C . 硫酸钾 D . 硝酸钾解析: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化学式( 即将正、负化合价的数值交叉到相应符号的右下角,但注意原子团看作一体,含约数的一般要约分) ;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氯元素、氢氧根和硝酸根的化合价为T价,硫酸根的化合价为- 2 价.A 、标注化合价用反,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氯化钾的化学式为K C 1 ,而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B 、标注化合价拈必,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氢氧化钾的化学式为K O H ,而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C 、标注化合价於成立 ,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硫酸钾的化学式为K 2 S O . ”而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符合; D、标注化合价K N ^3,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硝酸钾的化学式为K N O 3 ,而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答:A、KCL与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故A 错误;B 、K O H ,与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故B 错误;C 、K 2 s 0 ” 与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符合,故C 正确;D、K N 03, 与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故D错误.故选C .4 0 、在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其中错误的是( ( )某同学选择帮实验老师写标签。

      下列是该同学所写的试剂瓶标签,|^1||自DACB解析:C瓶子的正确写法应该是Ca C1 2 因为氯化钙中“ 钙”的化合价为+ 2 , “ 氯”的化合价为- 1 , 因此C中写法错误Cu O 为氧化铜,KN 03 为硫酸钾,Z n为锌4 1 、从市场上有一种以二氧化锡( S nO2)为敏感材料制成的“ 气一电”转换器,可用于对有害气体的监测其中敏感材料S nO z 中S n的化合价为() A . —4C. + 3B . + 4D. + 2遵循原理: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化学式( 即将正、负化合价的数值交叉到相应符号的右下角,但注意原子团看作一体,含约数的一般要约分)解析:我们原本知氧的化合价为-2 ,这样就可以确定S n的化合价肯定是负数,交叉写到相应符号的右下角时.,S n的下标却为1 ,证明约分了,由此可计算出S n的化合价为+ 44 2、通常情况下,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别的一组物质是( )A、氢气和氮气 B、氧气和空气 C、酒精和醋酸 D、食盐和味精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A、氢气的密度比氮气的密度小很多,可以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故选项错误;B、氧气和空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差不多,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别.故选项正确;C、酒精有特殊的香味,醋酸有刺激性气味,可以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故选项错误;D、食盐有咸味,味精没有咸味,可以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4 3、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 B、用生铁制铁锅卜、用1 6%的食盐溶液选种 卜用氨气填充气球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A、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是利用了熟石灰的化学性质一显碱性. 故选项正确;B、用生铁制铁锅是利用了铁的物理性质一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故选项错误;C、用1 6 %的食盐溶液选种是利用了食盐水的物理性质一密度比较大,适合选择优良品种. 故选项错误;D、用氮气填充气球是利用了氨气的物理性质一密度比空气小. 故选项错误.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4 4、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石灰吟》 ) B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行路难》 )C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 .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I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白色沉淀和水. 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而B 、C 、D 项没有新物质生成. 故选A点评: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4 5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煤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焦炭等物质B 、酒精挥发C 、石油分离得到煤油、柴油等物质D 、自行车车胎爆炸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此题是关于化学变化的判断, 物质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可以借助化学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解:A 、煤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焦炭等物质,实质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 干储) ,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属于化学变化,故A 正确.B 、酒精挥发,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C 、石油分离得到煤油、柴油等物质,实质是根据物质沸点不同,将物质蒸储实现分离提纯,属物理变化,故C 错误.D 、自行车车胎爆炸,仅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 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正确分析物质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可以借用排除法进行选择,选出最有把握的选项.4 6 、化学上把“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下面对化学变化中“ 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D )A 、“ 新物质”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 、 “ 新物质” 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 状态一定不同C 、 “ 新物质” 与变化前的物质的元素组成一定不同 D、 “ 新物质” 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新物质是不同于任何反应物的其它物质,其性质组成均会与原物质不同.解答:解: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而言的,是不同于反应物的物质,故它的组成与性质与反应物一定不同.故选D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变化实质的分析,是对生成新物质的理解与探讨,是化学变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4 7、下列有关化学变化描述不准确的是( A )A、原子不发生任何变化 B、一定产生新物质C、常伴随能量变化 D、元素种类一定不变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中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不变进行分析,B、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C、根据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都不变,但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改变,只要得失了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就改变,故A错误,B、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化学变化一定会生成新物质,故B正确,C、化学变化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D正确,故选A .点评: 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经常得失电子,导致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改变.4 8、下列变化过程,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B )A、将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制成汽水B、浓硫酸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逐渐变稀C、铜制水龙头在空气中形成铜绿D、 装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形成一层白膜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常规题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信息给予题.分析: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 、将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制成汽水,此过程既有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一部分;还有二氧化碳还与水反应成碳酸,在分解时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故A不选.B 、浓硫酸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逐渐变稀,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度变稀,只有物理变化,故B正确.C 、 铜制水龙头在空气中形成铜绿, 原因是铜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绿碱式碳酸铜( C u 2 ( 0 H ) 2 c o 3 ) ,属于化学变化,故 C 不选.D 、装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形成一层白膜,此白膜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的原因,属于化学变化,故 D 不选.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正确熟知引起物质变化的原因,可以借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选出最有把握的选项.4 9 、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在淀粉溶液中滴加碘酒后溶液变蓝B 、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不变色C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D 、聚氯乙烯在空气中灼烧有刺激性气味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分析: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碳酸钠俗称纯碱.解答:解: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后,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选B点评:看清题意是选错误的是. 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记住实验现象.5 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有沉淀产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C、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即可二解答:解:A、有沉淀产生的不一定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升温后有沉淀生成,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是否错误;B、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故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故选项是否正确;C、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故选项是否正确;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故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化学变化的现象的理解和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5 1、下列家庭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糖溶于水时观察水的体积变化B、用铅笔芯的粉末打开生锈的铁锁C、利用食醋去除水瓶中的水垢D、利用木炭和棉花净化水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根据糖、水都没有变化进行分析,B、根据打开生锈的锁是利用了石墨的润滑性进行分析,C、根据水垢在加醋酸后生成了可溶性的物质进行分析,D、根据活性炭和棉花具有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解:A、糖溶于水后,体积虽然改变了,但是糖和水都没有改变. 知识糖的颗粒改变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主要是利用石墨的润滑性,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水垢原来不溶于水,加醋酸后可以溶解了,生成了可溶性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主要利用活性炭和棉花的吸附性,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 D错误,故选C.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关键是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就发生了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52、判断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产生火焰B、放出热量C、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火柴头燃烧后变为黑色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所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有新物质生成, 而不是指随着化学变化有可能出现的现象.解答:解:在所有的选项中,A、B、D三项涉及了物质的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但是这些均不能作为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而选项C , 火柴上的物质主要是硫和磷的化合物,它们燃烧生成SO?和巳。

      5 ,刺激性气味是SO2造成的. 足以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 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5 3、 化学变化一定存在: ①状态和颜色的变化 ②发光, 放热 ③生成新物质 ④气体的放出 ⑤能量的变化()【 与 第5 4题区分】A、③ 、、③⑤C、②④⑤ D、①②③④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解答:解:化学变化不一定有状态和颜色的变化;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化学变化中不一定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 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气体产生;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故③⑤正确.故选B .点评: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 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与第5 3题区分】①有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②有发光, 放 热 ③ 有 新 物 质 生 成 ④ 有 气 体 放 出 ⑤ 有 能 量 的 变 化 .A、③B、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③④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从概念上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新物质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质特征就是新物质的生成. 而伴随的现象可以用来辅助说明变化的发生,但是现象发生变化并不是最确凿的证据.解答:解: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但什么是新物质却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因而常常导致实际应用出错.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伴随一些现象出现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 产生沉淀、 甚至出现物质状态、 颜色及能量的变化. 但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新物质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质特征就是新物质的生成.故选A点评:化学变化的认识从学会对表面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分析,分析本质是最关键. 即抓住核心内容来分析.5 5、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D)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B、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C、化学变化中通常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D、许多现象表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少、也有的不变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物质变化的判断,物质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可以借助化学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解: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这是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故A正确.B、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因为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故B正 确 .C、化学变化中通常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同样因为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故C正确.D、许多现象表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少、也有的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只有相等一种情况,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 判断物质变化是否发生化学的变化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 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5 6、通过化学反应不能产生的是(OA、新单质B、新分子C、新原子D、新离子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解答:解: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通过化学反应可以产生新单质.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成了原子, 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新的分子, 所以化学变化可以产生新的分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都不变,但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改变,只要得失了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就改变,就产生心新离子。

      故选C点评: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5 7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C O ? 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B 、农家肥料的腐熟C 、活性炭使红糖脱色 D 、煤燃烧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 、C O ? 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的过程中发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B 、农家肥料的腐熟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正确;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活性碳使红糖脱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项错误;D 、煤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故选C .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5 8、下列过程中主要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用酒精浸泡紫罗兰花自制酸碱指示剂B、用灼烧法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C、生石灰遇水变成熟石灰D、浓硫酸使白纸变黑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用酒精浸泡紫罗兰花自制酸碱指示剂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项正确;B、灼烧羊毛和合成纤维时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C、生石灰能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D、浓硫酸使白纸变黑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5 9、下列现象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是( C )A、溶液变色 B、发光发热 C、物种减少 D、体积膨胀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特点.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根据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征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物质的形状, 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 放热等现象出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A、溶液变色,颜色改变属于物理性质,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物理变化的特征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故B错误;C、物种减少,说明了有其他物质生成,( 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物质不可能消失,只可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即生成了新物质。

      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 )不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根据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体积膨胀,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其特征在解题中的应用, 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6 0、四位同学课外设计四种不同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其中不能成功的是() cAD解析:B项中没有气体生成,是生成的沉淀,不会排到空气中,所以不需要密封因为C 装置产生的是二氧化碳,而装置没有密封,所以产生的气体会排到空气中所以选C .6 1 、在反应X + 2Y = R + 2M中,当1 . 6 g X与 Y完全反应后,生成4 . 4 g R , 且反应生成的R 和 M 的质量之比为1 1 : 9 , 则在此反应中Y 和 M 的质量之比为()A . 23 : 9 B . 1 6 : 9C . 3 2 : 9 D . 4 6 : 9解析:这是一个已经配平了的反应方程式,因此字母前面的序数只用来配平,在计算中不起作用由题目可知,生 成4. 4 g R,且反应生成的R和 M 的质量之比为1 1 : 9,所以同时生成了4 . 4 / 1 1 * 6 = 3 . 6 g Mo所以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4. 4 + 3 . 6 - 1 . 6 = 6 . 4 g则在此反应中Y和 M 的质量之比为6 . 4 : 3 . 6 = 1 6 : 9所以选B .6 2、 下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 其 中 " C O Q 分别表示A 、B 、C 三种不同的分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 、B 、C 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B ) 反应前 反应后A . 4 : 1 : 3 B . 3 : 1 : 2C . 4 : 1 : 2 D . 3 : 1 : 3解析:4 A + B = 2 C + A说明有1 个 A没有参与反应,所以反应方程式为:3 A + B =2 C所以A、B 、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 : 1 : 20所以选B .6 3 、李明同学在课外资料上看到有关甲烷的资料•:甲烷( C H J ,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 N a O H 和C a O ) 的混合物制取, 反应方程式为: C H3C 0 0 N a + N a 0 H =i =N a2C 03+CH",李明欲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 请你帮他从以下实验装置组合中选择一组正确的是A . 发生装置与高镒酸钾制相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 . 发生装置与高镒酸钾制的相同,用排水法收集C . 发生装置与制C O ?装置相同,用排水法收集D . 发生装置与制乩装置相同,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解析:由下图可排除C 、D A是错误的,因为题目中说到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无法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符合题目要求加热的要求) C图 ( 装稀盐酸和大理石,无需加热就能反应 )制氢气简易装置D 图( 无需加热就能反应 )64、问题:老师,我在预习初三化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难题我在一本资料书时发现两处我认为是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我在测定空气组成实验时发现书上写到“ 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的原因是: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二,然后,我又在同一本书上看到这段话:做磷、 硫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盛有可燃物的燃烧匙等仪器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到集气瓶的中下部, 如果迅速伸入到瓶底, 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氧气受热膨胀,瓶中大量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可燃物不能持续燃烧那么,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是应该快还是慢?谢谢老师!解析:同学你好,要看具体是什么实验,实验的目的不同,要求就不同,操作时就有所不同测定空气组成实验时,要防止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所以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底部是应该快,若不然集气瓶上方的空气便会跑出去,空气含量少,就达不到实验目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保证物质充分燃烧,盛有可燃物的燃烧匙等仪器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到集气瓶的中下部,使可燃物始终与氧气充分接触,虽燃会有部分氧气受热逸出,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不必害怕氧气会与空气混淆, 对燃烧的实验影响不大,因为本实验是不要测空气组成, 自上而下地慢慢伸入燃烧匙,可以使燃烧匙与每一层的氧气充分反应,再深入集气瓶内,能 更好地达到实验目的。

      如果从一开始就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底部, 那么集气瓶上方的氧气就会受热膨胀逸出,氧气含量不够就不能支持燃烧,影响结果6 5、现桌上有四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如何区别?( 1 )燃着的木条伸到四瓶气体中:木条燃烧更猛的是氧气木条不变的是空气木条熄灭的可能是氮气或二氧化碳( 2 )用澄清的石灰水加到剩下的两瓶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氮气6 6、某学习探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时间/ mi n12345678连电源负极管中气体的体积/ mL6 1 2 2 0 2 9 3 9 4 9 5 9 6 9连电源正极管中气体的体积/ mL247 1 1 1 6 2 1 2 6 3 1请回答:( D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 气•氧气⑵装置密闭性良好、 读数正确, 但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是: 开始阶段产生的少量氢气和氧气溶解在水中且未达到饱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的大 3 )自第 分钟起管( A )和管( B )产生气体的体积比非常接近理论比6 7、质量比为3 ; 1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镒的混合物加热完全反应后, 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镒的质量分数:(A)A、变大 B、变小C>不变 D、无法确定6 8、H 2和0 2的混合气体一共1 0 g ,点燃后恢复到室温共生成9克水,则原混合气体中含有H 2和0 2各为( D )A、 5 g、 5 g B、 4 g、 6 gC、8 g、2 g D、l g > 9 g 或2 g、8 g解析: 根据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可以知道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4 : 3 2 =1 : 8 ,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因此有1克是过量而没被反应的。

      所以9 g水中应该含有1 g氢,8 g氧过量的1 g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为氢,则二者的质量为2 : 8 ;如果为氧,则二者的质量为1 : 9 o6 9、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 ) A、4 : 8B、1 : 8C、2 : 1D、 1 : 1 6考点:电解水实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反应得到的物质,借助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等知识解决. 解答:解:写出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别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2 H 2 0 通电―2 H 2 f + 0 2 t3 6 4 3 2根据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可以知道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4 : 3 2 =1 : 8故选B .点评:能够熟练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来进行计算,其计算依据就是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和的比.7 0、对容器口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容器的密封性下列仪器中对容器口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是A .广口瓶 B .徘形瓶 C .滴瓶 D .集气瓶解析:磨砂处理是为了提高仪器的密封性, 一般盛放药品或收集气体的仪器进行磨砂处理, 因此, 广口瓶, 滴瓶, 集气瓶是磨砂处理的, 而锥形瓶一般是反应容器, 不进行磨砂处理. 答案:B7 1、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电解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 .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B .水分子运动速率增大C .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 D .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解:A、水电解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水电解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分子分成了原子. 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新的分子,所以并不是 水分子运动速率增大的结果,故 B错误;C、水电解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是正确的,故 C正确;D、电解水的过程就是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的过程,故 D正确.故选B.7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储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酸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2)实验2(如图甲所示) : 烧 杯 B 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实验3(如图乙所示) 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0答案:(1 ) 须水能使无色酚味试液变红;(2) B 中的液体变为红色: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了滴仃酚酰: 试液的水中,形成旗水使无色酚酿试液变红;( 3 ) 没仃必要,因为实验1中将酚配试液滴入蒸饰水中,酚儆试液不变色73 例2 ( 1)图3 -1-3是 水 在10 1 k P a的 大 气 压 下 , 密 度 与 温 度 的 关 系 , 其 中 正段三图 3-1-3密 度(g/cm 3)1密 度 (g / cm3)一111一 /^\----11iIO4温 度/ CBO4温 度 /Cc( 2)在 图3 -1-3中 , 若 纵 坐 标 改 为 体 积 , 则 水 的 体 积 与 温 度 的 关 系 正 确 三是 ( ) o解 析 : 在10 1 k P a的 大 气 压 下, 4 ℃ 时 , 水 的 密 度 最 大 , 是1 g/c ri ? ;在 其 他 去度 下 , 水 的 密 度 要 小 于1 g/c n? ,故 水 的 密 度 与 温 度 的 关 系 为B图 。

      若 纵 坐 标 入为 体 积 , 同 质 量 的 水 , 密 度 越 大 , 体 积 越 小 , 所 以 体 积 与 温 度 的 关 系 为C图 答 案: ( 1) B ( 2) C-______水 在4 ℃ 时 密 度 最 大 , 为1 g/c i rf体 积 、 密 度 、 质 量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是0=7n/忆74 、某同学在学完《 分子和原子》后,对教材中的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改进:4波氨水; 调体氢氧化的;湿润的酣酸滤纸条请回答案( 1) - ( 3 ) 题 1) 在小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 o( 2) 滴入2-3 滴浓氨水后,在 c 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o( 3 ) 改进后的装置除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省时等优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 点是 O解析:N a O H固体溶解放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酚酸遇碱变红 3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对环境有污染答案:( 1)固体N a O H溶解时放出热量,加快了氨气从浓氨水中逸出的速率 2)滤纸条变红 3 )实验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对环境无污染75、不能从电解水的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 8.③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④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A . ①② B . ②③C . ③④ D . ①④解析:水能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宏观角度说明水是山氢兀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角度说明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当水通电时发生化学反应, 水分子就被破坏,由水分子里的氢原子、 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所以电解水的实验可直接得到1 , 1 号 : [ ②③结论要做更精确的实验和进行推算才能得到.7 6 、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不可能是()A . 混合物 B . 纯净物 C . 单质 D . 化合物提示: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他们放在一起是混合物,氧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但他们放在一起还是混合物。

      7 6 、能够说明“ 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 . 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B . 1 L 芝麻和1 L 绿豆混匀后体积小于2 LC . 走近花园,闻到花香D . 2 L 也和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 L解析:A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到压缩后,分子间间隔减小,气体的体积缩小;故 A正确;B 、芝麻和绿豆之间的间隔,不属于分子之间的间隔,属于宏观物质之间的间隔;故 B 错误;C 、闻到花香主要是香气的分子不断地运动,不能说分子之间有间隔;故C 错误;D 、H 2 和 0 2 混合后点燃发生了化学变化,原来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水分子,体积虽然减小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因为不同物质的分子间间隔大小是不相同的;故 D 错误;7 7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D )A . 热胀冷缩一一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B . 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C . 食物腐败——分子发生改变D . 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解析:D . 酒精挥发——物质由液态变成了气态,体 积 增 大 ,说明分子间间隔变大所以D正确 7 8、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 中“ • ” “ 0”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 合 物 的 是( D )AD解 析 :A是单质,B和C都是混合物。

      7 9、即便是一个硫分子也可以与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这说明乙解 析 :即使一个硫分子也可以与氧分子发生反应, 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所以这说明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8 0、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Y为+ 2价 ,Z为+ 5价 ,X为- 2价 .X、Z两元素在化合物里组成的原子团为-3价 ,且有5个 原 子 . 则 此 化 合 物 的 化 学 式 为 (\/) ?考 点 :有 关 化 学 式 的 计 算 和 推 断 . 专 题 :化 学 式 的 计 算 . 分 析 : 已知Y为+ 2价 ,X、Z两元素在化合物里组成的两原子团为-3价 ,要求写出此化合物的化学式,必须求出原子团中X、Z元素的原子个数 . 解 答 :解 :设由X、Z两 元 素 组 成 的 原 子 团 为( X a Z b *) ,根据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原子团里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列式:'a + b = 5V( - 2 ) X a + ( + 5 ) X b= -3X.解答 a = 4 ; b = l3 - + 2 - 3即原子团为X 4 Z :交叉书写化学式: 八* ) 3 ( X q Z J Y s l X ? %故答案为:丫 」, 点评:解答本题必须能熟练掌握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计算的知识,才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81、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 +4, -2,则这三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 XYZ B、 X4YZ3 C、 X2YZ3 D、 X3YZ2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专题:化学式推断十字法分析:将三种元素的化合价一一带、代入选项,如果化合物的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表明该化学式正确.解答:解:(1) A、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 +4, -2,则化合物XYZ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 + (+4) + (-2) =+3W0,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可判断该化学式没有可能;故A不正确;(2) B、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 +4, -2,则化合物X4YZ3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 X4+ (+4) + (-2)义3=-2 W 0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可判断该化学式没有可能;故B不正确;(3) C、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 +4, -2,则化合物X2YZ3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 X2+ (+4) + (-2) X3=0,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可判断该化学式有可能;故C正确;(4) D、X、Y、Z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 +4, -2,则化合物X3YZ2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 X3+ (+4) + (-2) X2=+3W0,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可判断该化学式没有可能;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 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可检查所书写的化学式是否正确.82 、用 一定量的NH4NO那町的固体混合炯以配制无土栽培营颓, 已 知 固 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 则固保胎物中K H 2PO q的质量分数为()^A. 20% 「2 25% 「C 80% 「D、85%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菖; 物质组成的堤合计菖.专题: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分析:因 KH,PO,固 体中不含有N元素, 则根据NH4NO那元素的质量与混合物中N元素的质量相等来列等式, 计菖网叫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进一步得出KKPO,的质量分数.解答:解: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比则N&fR的质量为X ,赧据NHqNO卅N元 素的质量与混合物中N元素的质量相等,14x21MX28%=XX — — — — — —X100%14x2+1x4 + 16x3v解得-=0.8M则NH,NO,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X100%=80%,KH『0撒质量分数为1-80%=20%,被选A.点评:学生应正确把握化合物中蒜质量分励计勤能利用N元素的质i 的关系来解答.小窍门公式:(1 )分子:该混合物中含有该元素的唯一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2 )分母: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该元素在混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3 )等于:该混合物中含有该元素的唯一化合物的质量分数注释:(1 )唯• ——如固体混合物中有两种化合物NH4NO3和KH2P。

      4 ,而含有氮元素的唯•化合物是NH4NO3(2 ) * 为乘号,/为除号上述题目: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 0 ,作为分子;分母为14*2/28%,求出NH4NO3的质量分数为80% ,则KH2P4质量分数为20队83 、我国近年研制成功一种气体,这种气体的每个分子是由质子数为8 , 相对原子质量为1 8的两个原子构成. 下列各说法错误的是( B )A 、这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 6 ; B 、这种原子的核外不一定有8个电子 C、这种气体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 D、这种原子与氢原子能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 0的水分子解:A、这种气体的分子是由相对原子质量为1 8 的两个原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 8 X 2 = 3 6 , 所以正确.B 、构成这种气体分子的原子质子数为8 , 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该原子的电子数一定为8 , 所以错误.C 、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 这种气体属于单质,其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 所以正确.D 、这种原子的质子数为8,是氧原子,但相对原子质量为1 8 , 与氯原子能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 8 + 1 X 2 = 2 0 , 所以正确.84、( 2 0 0 7, 黑龙江) 已知某硒的氮肥样品中含有硝酸核(N H4N O , ), 经期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 6 %, 则样品中还可能含有的另一种氮肥是( )「鼠(N H3s。

      4 「反 N H4C I rc 、N H4H C O3 而 、CO( N H2)2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靓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专题:化学燃计篁; 平均值法.分析:先求出徽陵中氮元素的质殿数然后与3 6 %比较, 然后利用平均值法则解决并判断.凝香, I 2 x 1 4廨 小 解:N H 4 N O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 “ ,X1Q 0% =35%小于3 6 %故混入的化肥含氮量大于3 6 % ." s 2 * 1 4 + 4 + 1 6 * 31 4 x2入( N H 3 S O 4的含薪量为:― ― ― — — —x1 0 0 % = 2 1 W 3 6 % , .4 4 4 ( 1 4 + 4 ) x2 + 3 2 + 1 6 * 41 4B、N H 4 C I的含氮量为:丁7Txi 0 0 % = 2 6 . 1 9驯、 于3 6 % ,故此答案错误.' 1 4 + 4 + 3 5 . 51 4C搬的含氮量为:不0 0 % = 1 7 . 1 %小于3 6 % ,故此笞案错误.1 4 + 5 + 1 2 + 1 6 x31 4 x2D、尿素的含氮量为:12 + 16 + (14 + 2) x 2 x1 0 0 % = 4 7 %大于3 6 % ,故此答案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结合平均值颜进行的化学式计篁题, 翻学生进行常规计篁及方法的训镖.85、 (2 0 0 7•深圳) 科学家发现, 含硒(S e) 的化合物亚硒酸钠对延谖人的衰老有一定作用. 亚硒酸钠中的硒元素的化合价为+ 4价 , 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 入 N a2S e O3 「B、N a2s e “ 「C N a S e C ^ 「D、N a2s e O ?考 点 : 有关化学式的计篁和推断;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专 题 : 化学式的计算.分 析 : 利用选项中的化学式来确定硒元素的化合价, 若与题意中亚硒酸钠中的硒元素的化合价为+ 4价相同, 则为亚硒酸钠的化学式.解 答 : 解 :A . N a zS e O j中N a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

      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求得S e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 与习题信息中亚硒酸钠中的硒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相同, 故 证 确 ;B、N a zS e O ,中N 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 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求得S e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 与习题信息不符, 故B错误;U N a S e O ?中N 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 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求得S e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 与习题信息不符, 故C错误;D、N a Q e O z中N 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 元索的化合价为-2价 ,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求得S e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与习题信息不符, 故D错误;故选A.点 评 : 本题考查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可用逆向思维, 利用给出的化学式确定S e元素的化合价, 若为+4价的则为正确的化学式.86、有一种F e S O 4和F e ? ( S O ,) 3的固体混合物,已测得含硫的质量分数为23 % ,则含铁的质量分数为( )「、4 6 % C Bs 3 1% 「Q . 4 0% 「D s 3 0%考 点 :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 题 ] 化学式的计算.分 析 : 认真审题后我们可发现“ F e S O q和F e ?( S O / ?的固体混合物”这两种物质硫和氧的关系是1 : 4 ,又己知硫的质量分数为23 % ,可以求出氧的质量, 混合物中含有三种元素, 其中硫、氧元素已计算出, 则剩余铁元素质量分数很容易解得. 另一中方法就是根据无论怎么混合, 有一个S就有四个。

      可以直接求出硫氧总质量分数 , 则剩余为铁的质量分数.解 答 : 解 : 无论F e S O q和F e ?( S O4) 3怎么混合, 有一个S就有四个0, 设硫氧的质量分数为x, 根据题意得:S — S O 43 2 9623 % X3 2 23 % …― ―=---- x=6 9%96 x所以含铁的质量分数是:1-6 9% =3 1%故选B.点 评 : 本题考查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篁, 但是难度较大, 适合竞赛类型的题目, 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出该混合物组成的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存在的数量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思维.87、下列氧化物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少的是'A )A . N a20 B . M g O C . S 02 D . C 02 解析:A 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比较大小1« 16 % 32N a2O : 一 ; M g O : 4 0; S 02:石 ;C 02:石16不必将每个分数化为小数, 只需将分子化为相同的数, 然后比较分母大小即可 S O 2 可化为立,16C O ? 为五,故很容易选出A 答案 此法又叫分子通分)88、 在反应X + 2 Y = R + 2 M 中, 已知R 和M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 2 : 9,当1 . 6g x 与Y 完全反应后, 生成4 . 4 g 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比是( A )A 、 1 6: 9 B 、 2 3 : 9 C 、 3 2 : 9 D 、 4 6: 9考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质量守恒.分析:①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条件“ R 和 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 2 : 9 ”以及R 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M的质量;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则生成的Y的质量= R的质量+ M 的质量- X的质量;然后写出两者的比,据此选择即可.解答:解:①应为根据已知条件“ R 和 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 2 : 9 ” ,则 R: 2 M = 2 2 : 2 X9 = 2 2 :1 8 ,设生成的M的质量为a ,* • • 2 2 : 1 8=4 . 4 g : a ,解之得: a = 3 . 6 g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Y的质量= 4 . 4 g + 3 . 6 g - l . 6 g = 6 . 4 g ; . . . 此反应中Y 和 M的质量比是6 . 4 g : 3 . 6 g = 1 6 : 9 .故选A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8 9 、( 2 0 0 8 •南通)A、B、C 三种物质各1 5 g ,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 0 g 新物质D . 若增加1 0 g A ,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 .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A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 的质量为5 0 gC、反应中A 和 B 的质量比是3 : 2 D、反应中A 和 C 的质量比是5 : 2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专题:物质质量守恒.分析:这是一道有关字母化方程式的计算,通过分析,可知若增加1 0 g A , 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 , 说明A 2 5 克时,B 完全反应,而 C 有剩余;则设第一次反应后,参加反应的B 的质量为 z;第二次反应后,设 D 的质量为x , 同时参加反应的C 的质量为y . 根据“ A 、B、C 三种物质各1 5 g ,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 0 g 新物质D” ,可书写表达式为:A + B+ C= D;根据反应表达式,可得答案.解答:解:设第一次反应后,参加反应的B 的质量为z;第二次反应后,设D 的质量为x ,同时参加反应的C 的质量为y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A + B+ C= D1 5 g z 3 0 g2 5 g 1 5 g y xA 、因为反应中A和 B 的质量比为2 5 g : 1 5 g = 5 : 3 , 所以z= 9 g , 则第一次反应后剩余的B 的质量为1 5 g - 9 g = 6 g , 故 A 错误.B、列出比例比1 5 2 5 = 3 0 x , 可求出:x = 5 0 g , 则选项B 正确;C、反应中A 和 B 的质量比为2 5 g : 1 5 g = 5 : 3 , 故选项C 错误; D、y = 1 0 g , 则反应中A 和 C 的质量比为2 5 g : 1 0 g = 5 : 2 , 所以选项D 正确;故 选 BD. 点评:培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车间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9 0 、将2 5 g 甲物质跟5 g 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有1 0 g 甲物质,1 1 g 丙物质,还有另一种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式量分别为3 0 、2 0 、4 4 、1 8 , 化学式分别为A、B、C、D , 则表示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B)A 、 A + B= C+ D B、 2 A + B= C+ 2 D C、 2 A + B= 2 C+ D D、 A + 2 B= 2 C+ D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质量守恒.分析:根据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和及其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即可确定化学方程式.解答:解:①由已知条件可知,参与反应的A的质量为:2 5 g - 1 0 g = 1 5 g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D的质量为:1 5 g + 5 g Tl g = 9 g ;可得反应物的质量分别为1 5 g , 5 g , 生成物的质量是1 1 g , 9 g设化学方程式为x A + y B= =zC+ k D, 那么x A + y B= zC+ k D3 0 x 2 0 y 4 4 z 1 8 k1 5 5 1 1 9即可得出 x : y : z: k = 2 : 1 : 1 : 2故选B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 9 1、某兴趣小姐在学习了常见金属的性质和气体的制备后, 欲用下图所示几种装置制取氢气, 并进行测量有关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实验.焦A B C D( 1)△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 n +2H C I =Z n C I v % , .(2) 选择4 装置制备气体最大的特点是能 随 时 控 制 反 应 的 发 生 和 停 止 .该装置对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 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不 需 加 热 .( 3 )运 用 磁 生 装 置 还 可 以 制 备 初 中 化 学 常 见 的 气 体 ( 埴写化学式). 欲用B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该气体, 气体应由导管 a 通 入 . ( 埴a或b )(4) 化学兴趣小组测定某石灰行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其方法是: 将样品与盐酸反应, 然后选用上图C 装置( 埴写装置序号) 可测量产生的C O -的体积, 再利用此时c o .的密度, 可计篁C。

      闻质量, 再根据C O期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图中瓶内水面上油层的作用是 防止C 溶 于 水 .考 点 : 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量气装置; 书写化学方蚪文驷良达贰s电离万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险室制法、检验、干像与净化.分析:( 1 ) A装置中是锌粒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 2 )用启普发生器装置制备气体的最大特点是: 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该装置对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 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 不需加热;( 3 )二氧化碳的制取也可以用后普发生器制取,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气体时, 导管插到集气瓶底部;( 4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防止C O z部分溶解在水里;解答:解 :(1 )磷置中是锌粒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 n +2 H C I = Z n C I2*H ^;( 2 )用启普发生器装置制备气体的最大特点是: 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该装置对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 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 不需加热;( 3 )二氧化碳的制取也可以用启普发生器制取,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气体时, 导管插到集气瓶底部;( 4)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防止C O ]部分溶解在水里;( 3 )因为二氧化破可溶于水, 溶于水会使实验产生偏差, 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C O ?部分溶解在水里.故答案为:( 1 ) Z n +2 H C I = Z n C I2*H2?( 2 )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 不需加热;(3 ) C 02; a ;( 4 ) C ;防止C。

      瘴于水.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以实睑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及操作为基础, 注意启普发生器的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以及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水溶性.9 2、某同学为了测定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该同学取合金粉末1 3 0 g ,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当加入1 8 7 . 4 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不再产生气泡,经测定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2 0 0 g求:( 1 )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解:设Zn的质量为x , H 2的质量为y Zn + H 2 s 0 4 = Zn S 0 4 + H 牙6 5 2x y 贝 l j 65 : 2= x : y 所以 y = 2x /65可得2x /65 + 200g = x + 18 7. 4 g 求得 x = 13g铜的质量分数= 130g T 3g /l 30g * 100%= 9 0%答:铜的质量分数为9 0% 2)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设Z n S 04 的质量为ZZ n + H 2s 04 = Z 11S O 4 + H 疗65 16113g Z 贝 I J 65 : 161= 13g : Z 所以 Z = 32.2g溶质的质量分数= 32. 2g /200g * 100%= 16. 1%答: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1%。

      9 3、在反应A+3B=2C+2D中 , 脉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 : 1 1 ,已知1.8g.呜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5.1g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门4 2:1 「B、3:4 c. 12: 11 0 D、1:1考 点 :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专 题 :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篁;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 析 : 根 据 “ 反应A+3B=2C+2D中 ,已知W1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 : 111,则可假设W1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11a,又因为1 .8 g g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则可求一定量B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 可求C的质量.解答 : 解 : 根 据 “ 反应A+3B=2C+2D中 ,已知. 臃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 : 1 V ,则可假设麻]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11a,又因为1.8g.呜 一 定 量B恰好完全反应 ,则磐= , 则B=6.6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8+6.6=C+5.1»故C=3.3克 . 则BC的质量比为:6.6g : 3.3g=2 : 1 .33a B故选A.点 评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并要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关系处理问题的方法. 94、N B, C三种物质各15g,当它们相互反应完成时, 生成30g新物质D .若再增加10gC,它们又继续反应到完成时,屿 。

      恰好消耗完毕. 则参加反应的gB的质量比是A, 2: 3 B, 2 : 1 6 c s 3:2 0 D、1:1专 题 :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讨篁.分 析 : 依据题目信息, 首先找出反应物与生成物, 进而根据题目中数据确定两种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最后由质量守恒定律列式计菖即可得出其他物质的质量关系.解 答 : 解 : 由题目中的描述容易看出,ABC为反应物,D为生成物.由 “ 若再增加10gC, A与恰好消耗完毕”可得,A, C的反应质量比为:15g: ( 15g+10g) =3: 5,即在第一次反应时C全部反应,设Ag应的质量为X ,则可得X: 15=3: 5,解得X=9g >设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Y,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15g+9g+Y=30g,解得丫=6g,可得参加反应的. 呜3的质量比为9g : 6g=3 : 2 .故选C.点 评 : 该题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篁, 解答时首先分析出反应物与生成物, 找 淮 “ 参加”或 “ 生成”的物质质量, 利用物质质量比或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即可.94、2 0 g乩和O2完全反应, 生成了 18g水,问& 和2各为多少克?解:设反应的比的质量为x ,反应的。

      2的质量为y,2H2 + 02 — 2H24 32 36x y 18g4/36=x/18g x=2g32/36=y/18g y=16g①若比有剩余,比的质量为4 g ,反应的O 2的质量为16g ,②若O 2有剩余,比的质量为2g ,反应的O 2的质量为18 g95、某化学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CO2气体的实验:甲同学将收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并轻轻振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乙同学仅将紫色石蕊试液换成澄清石灰水,做相同的实验,则乙观察到的现象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A —< x xa f刎 彳答案: 试管内液面上升;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比0+ « ) 2寸 £ 03; 试管内液面上升;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02+ C a ( O H ) 2= C a C O3+ H2O解析: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二氧化碳溶于水,试管内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进来9 6、 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表面变暖及一些异常气候( 如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雪灾)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所形成的“ 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1) 下列反应都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试分析判断, 会加剧“ 温室效应” 的主要化学反应是( 填序号) 。

      ① ② ④①C + 0?闻 Lg②C H 1+ 22 +2也0③C a C 03 + 2H C l = C a C 12 + H 20+ C ( ) 2 t④石油+ 氧气闻L二氧化碳+ 水⑤ Z N a H O h J a 2c O 3+ H 2O + C O 2 t( 2) 下列反应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试判断,对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②( 填序号) ① C O ?+2N a 0H = N a2C 03+ H20 ② 6c O 2+6H20= ^ S = Ct lH1206 + 602( 3) C 02+ H20= H2C 03 9 7、在反应X + 2 Y = R + 2 M中,当1 . 6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 4 g R ,且反应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 1 : 9 ,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 B )A . 2 3 : 9 B . 1 9 .6 : 9C . 3 2 : 9 D . 4 6 : 99解析:生成M的质量为:♦时 讦 诃 ― * ,故丫的质量为3 6 8 + 4 4 8 —1 .6 8 = 7 8 .4 89 8、如图所示,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试回答:( 1 )白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2 )左盘锥形瓶口在微热前后均要用瓶塞塞紧,为什么?①防止空气进入锥形瓶②使天平平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 )微热时,若不盖上瓶塞,待燃烧完毕再盖上瓶塞,燃烧后所称质量〉( 填 “ 或 “ =")燃烧前所称质量 解析:因为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质量增加)9 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完成题内填空( 1 )写出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化学方程式CU2 ( 0 H ) 2 c O 3Q2 CUO + H 2 O + C O 2 t ;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生成物均属于氧化物 2 )将一枚生锈的铁钉(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 ,投入适量的稀硫酸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即可)F e + H 2 s 04 = F e S 04+ H2 t ( 3 )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02坦2MgO利用这一特殊现象,可用镁制造照明弹、闪光灯、焰火等 4 )硫在纯氧中燃烧火焰颜色为蓝紫色。

      做此实验前可在集气瓶中放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燃烧产物,此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0H+S02=Na2sO3+H2O100、我国第一部《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于2003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 化学式为HCH0)含量不得超过0. lm g /m )甲醛的含量可根据下列反应测定:^MnOt + SHCHO + eH2SO^2K2S01+4MnS01 + 5C02 t +11也0现取某装修后居室内空气500mL,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 58X 10一8 ( 即0.00000158%)的高镒酸钾溶液( 其中加入适量的硫酸溶液)3 0 0 g ,与其中的甲醛恰好完全反应 1 )求500mL该空气中甲醛的质量;( 2 )通过计算说明,该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解析:( 1 ) 设5 0 0 m L该空气中含甲醛的质量为X反应掉K Mn O, 的质量为:3 —8 - 33 0 0 X1 0 m g Xl . 5 8 X1 0 = 4 . 7 4 X1 0 m g4 K Mn O4 + 5 HC H0 + 6 H2S0 4 = 2 K2S0 4 + 4 Mn S04 + 5 C 02 +1 1 H2O4 X1 5 8 5 X3 0- 34 . 7 4 X 1 0 m g x* 1■■丝也工X30 ■ ,3 3因为2 . 2 5 m g / m 大于0 . Im g / m ,所以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答案:5 0 0 m L该空气中含甲醛的质量为1 . 1 2 5 X1 0 一 3 m g 该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 101、(2005禹 泽 )某 实 验 小 俎 的 同 学 为 了 测 定 实 览 室 中 氯 酸 钾 样 品 的 纯 度 ,取 一 定 质 量 的 该 样 品 与1g二 氧 化 锌 混 合 ,其 总 质 量 为6 g .侬 次 加 热 该 混 合 物L、t2> t?、 J 时 间 后 ,分 别 冷 却 称 量 刺 余 固 体 质 量,记 录 的 有 关 数 据 如 下 表 (样 品 中 的 杂 质 不 参 与 化 学 反 应 )试 计 篁 :加热时间t1「4乘!I余 固 体 质 量 (g )4.244.164.084.08(1)完全反应 后 产 生 的 氧 气 的 总 质 量 为 1 92g .(2 )样 品 氯 酸 钾 纯 度 是 多 少 ?考 点 :I含 杂 质 物 质 的 化 学 反 应 的 有 关 讨 算 ;质量守ts定 律 及 其 应 用 .专 题 : 有 关 化 学 方 程 式 的 计 算 :元 素 质 量 守 恒 .分 析: (1 )当 固 体 不 再 减 少 时 ,说 明 完 全 反 应 ,根 据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固 体 减 少 的 质 量 就 是 生 成 氧 气 的 质 量 .(2 )由 氧 气 的 质 量 根 据 氯 酸 钾 分 解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可 以 计 算 出 样 品 中 氯 酸 钾 的 纯 度 .解 答 : 解 :(1 )生 成 氧 气的质量为6g-4.08g=1.92g(2)设 样 品 中 氯 酸 钾 的 纯 度 为x .MnO22KCIO3 Z 2KCI*3O2T245 96(6g-1g ) xx 1.92g245 (6g - 1g) x x瑞=~1 92-g, x=98%答 :(1)完 全 反 应 后 产 生 的 氧 气 的 总 质 量 为1.92g .(2 )样 品 中 氯 酸 钾 的 纯 度 为98% .点 评 : 本 题 主 要 考 查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和 含 杂 质 物 质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的 计 算 ,难 度 稍 大 .102、在 一 个 空 闭 容 器 中 有X、Y、Z、Q四 种 物 质 ,一 定 条 件 下 充 分 反 应 ,测 得 反 应 前 后 各 物 质 的 质 量 如 下 表 所 示 :XYZQ反 应 前 的 质 量/g810121反 应 后 的 质 量/g021待测9已 知 海Q两 种 物 质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均 为M ,下 列 推 理 中 正 确 的 是( )r A .反 应 后 物 质 维 质 量 为9g「B、 皮应中物质丫与Q发 生 改 变 的 质 量 之 比 为1 : 1反 应 生 成 例 质 量 为11g斤D、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中 ,物 质 的 化 学 计 量 数 之 比 为2 : 3考 点 :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及 其 应 用 .专 题 : 化 学 用 语 和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分 析 : 由 表 中 数 据 可 知 ,X和Q是 反 应 物 ,例Z是 生 成 物 ,参 加 反 应 的 物 质 的 质 量 和 是20g,其 中 混80, Q是1 2 g ,生 成 物 质 量 是9g, Y的 质 量 是11g .解 答 : 解 :、反 应 后 物 质 郎 质 量 为9 g + ig = io g .故 选 项 错 误 ;B、 皮 应 中 物 质Y与Q发 生 改 变 的 质 量 之 比 为11 : 1 2 .故 选 项 错 误 ;U 反 应 生 成Y的 质 量 为11g.故 选 项 正 确 ;D、 因为X ^Q两 种 物 质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均 为M ,皮 应 物 演0的 质 量 比 是8 : 12=2 : 3 ,所 以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中 ,物 废X与Q的 化 学 讨 量 数 之 比 为2 : 3 .故选项正确 .故 选CD.点 评 : 在 化 学 反 应 中 遵 循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即 反 应 前 后 元 素 的 种 类 不 变 ,原 子 的 种 类 、个 数 不 变 ;参 加 反 应 的 物 质 的 质 量 等 于 皮 应 后 生 成 的 物 质 的 质 量 . 103、氧化钙和破醛钙的固体混合物质量为120g,将其高温燃烧至破醛钙完全分解, 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 4 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化学式的计算;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元素质量守恒; 物质质量守恒.方法一,因为反应后减少的是二氧化碳, 钙元素全部转化为CaO中的钙, 则只要计算出所有CaO中的钙元素即可求出;方法二, 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120-84=36g)来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骏钙质量,同时也计菖出混合物中氧化钙的质量, 再分别计算这两种物质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就能求出.解法一解 :84gCaO含钙元素的质量=84gx 4^xlOQ%=6Og,反应前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也为60g,□0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票 x 100%=50%\2\Jg答 : 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解法二解 : 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20g-84g=36g设原混合㈣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 声 皿 CaO+CO2 T100 44x36g100 : 44=x: 36g 解之得 x~81.8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钙的质量二120g-81.8g=38.2g40 40原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81.8gx 徊xiOQ%+38.2gx — xW0%=60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黑 x 100%=50%IzUg答 : 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两种解法中, 解法一很简单且数据较容易处理; 解法二的过程较多, 数据处理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104、 某化合物4.6g完全燃烧, 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 , 该化合物中( )0 A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C s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化合物中某元索的质量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式的计算.根据二氧化碳中C的质量分数和生成8.8g二氧化碳, 即可计菖出该化合物中C的质量, 根据水中H的质量分数和生成5.4g水 , 即可计算出该化合物中H的质量, 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计算出该化合物中0的质量. 据此选择即可.12解 : 该化合物中C的质量为:8.8gx — =2.4g;2该化合物中H的质量为:5.4gx — =0.6g;Io该化合物中。

      的质量为:4.6g-2.4g-0.6g=1.6g .由此可以判断, 该化合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化学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判断的能力.105、木炭燃烧时, 若有12g碳参加反应, 则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 44g 日 、28g @ Cs 24g 0 Ds 33g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讨算; 推断物质反应后所得产物的量.假设生成物全部为一氧化碳, 计算出一氧化碳的质量, 该质量是生成气体的最小值; 假设生成物全部为二氧化碳, 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该质量是生成气体的最大值.解 : 设产物全部为一氧化碳, 且质量为x .2C+O2亶 筌 2co24 5612g x— ~ » 烂28g> 24g56 x设产物全部为二氧化碳, 且质量为y .c+o2^ ^ c o212 4412g y12 12g --77=-----,产44g44 y故选C.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生成气体的极限. 难度较大106、 如图是同学们设计的楮气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4打开止水夹a、b ,气体从d管导入, 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日 、取用气体时, 通过控制止水夹a、b ,可将气体顺利排出C、气体被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c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D、该装置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实验设计题.根据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来考虑, 在通入气体或排出气体时都要通过控制止水夹a、b,来完成操作, 如果气体从d进入, 打开止水夹ab,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 气体可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 当打开止水夹a、b, 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此装置还可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解 :工 打开止水夹a、b .气体从d管导入, 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 水被压入上瓶, 这是利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气体, 故A1E确 ;B、取用气体时,由于c是与外界通着, 打开止水夹a、b ,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故B正确;C、由于此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 所以c必须是与外界通着, 故不需要安装止水夹; 故。

      错误;D、下边瓶中放入石灰石, 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蛉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故D正确.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分析新实验装置的能力, 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0 7 、上图是同学们利用大可乐瓶设计的储气装置( 铁架台未画出)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 D )【 双选】A.打开止水夹a 、b,气体从d 管通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B.取用气体时,可通过控制止水夹a 、b,靠水的重力方便地将气体排出C.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c 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D .该装置不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1 0 8 、木炭燃烧时,若有1 2 g 碳参加反应,则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 双选】A . 4 2 g B . 4 8 g C . 2 4 g D. 3 3 g 解析:C + 0 2 = C 0 21 2 4 41 2 g 4 4 g2 C + 0 2 = 2 C O2 4 5 61 2 g 2 8 g所以生成气体的质量在2 8 g 和 4 4 g 之间所以选B C 1 0 9 、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 加热, 在图中, 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质量守恒定律及耳应用.学科交叉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可判断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 加热时, 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不变.解 :A图原示随反应时间延长, 密封容器内物质的质量总和在不断增大, 这与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不变的事实不相符; 故 杯 正 确 ;B s图B表示随反应时间延长, 密封容器内物质的质量总和在不变, 这与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不变的事实相符; 故B正确;C、图C表示随反应时间延长, 密封容器内物质的质量总和在不断增大直到反应完成后质量不再改变, 这与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不变的事实不相符: 故C不正确 ;D、图D表示随反应时间延长, 密封容器内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待一段时间后质量开始减小, 这与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不变的事实不相符; 故D不正确;故选B.由于在密封的容器内进行反应, 外界的物质不能进入容器而容器内物质也不能逸出,因此整个容器内的质量总和在变化前后相等.1 1 0 、 (2006•兰州) 下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耳数目的变化, 其中_ oo、Q J t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

      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O Q O P O O —As 3: 1 : 2 ,B、2:1:2 C> 1 : 2 : 2 D, 3 : 2 : 2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根据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有3个 矽 子 和2个B分子, 反应后为1个 期 子 、1个B分子和2个C分子, 可判断反应前的3个期子中有1个分子未参加反应只有2个期子参加了该反应, 反应前的2个B分子中也有1个分子未参加反应只有1个B分子参加了该反应, 反应后生成了 2个C分子.解 : 对比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反应后仍含有1个 耐 子 和1个B分子, 说明反应前的3个矽子中有1个分子未参加反应而只有2个期子参加了该反应, 反应前的2个B分子中也有1个分子未参加反应而只有1个B分子参加了该反应, 反应后生成了2个C分子;因此,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 B, 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1 : 2;故选B.分子由原子构成,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 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111、现有氢气、氮气、氯化氢、水蒸汽、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 依次通过下图A B、C、D装置( 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 各装置侬次除去的气体和最后得到的气体分别是(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根据物质间的反应及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 氧化铜能被一氧化碳和氢气还原为铜,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解 : 碳酸氢钠能与氯化氢反应, 敌顺去的是氯化氢, 氧化铜能被一氧化碳和氢气还原为铜, 故日除去的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C除去的是二氧化碳,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故D除去的是水, 剩余的是氮气, 观察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的反应进行.112、 含有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进行以下操作: ①通过灼热氧化铜②通过氢氧化钠和生石灰固体( 假设每步反应完全), 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A氨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 Ds氮气常见气体的检蛉与除杂方法;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掌握一氧化碳可还原氧化铜, 生成二氧化碳; 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 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而水与氧化钙反应; 故可知剩余气体.解 : 含有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进行以下操作: ①通过灼热氧化铜②通过氢氧化钠和生石灰固体( 假设每步反应完全),因为一氧化碳可还原氧化铜, 生成二氧化碳: 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 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而水与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 而二氧化碳也与氢氧化钙反应; 故可知剩余气体为氮气.故选D.掌握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试验;了解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113、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 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 A .氨气O B .二氧化碳©C. 一氧化碳 @ Ds二氧化碳和氮气气体的净化( 除杂);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根据澄清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 一氧化碳能还原灼热的氧化铜, 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气体, 氮气性质稳定, 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解 : 澄清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 所以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消失, 只剩下氮气和一氧化碳气体; 一氧化碳可以还原灼热的氧化洞, 所以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一氧化碳消失, 但又产生了二氧化碳; 氮气性质稳定, 一般不与耳他物质反应. 故最后剩余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氮气.故选D澄清的石灰水可用来检蛉一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而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所以氮气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114、 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更( 见图) 产生了兴趣, 他确定了 “ 探兖缥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 这种鱼崇内氧气约占1 / 4 ,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 探究分两步进行.(1 )测量橐内气体体积. 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 :在水下刺破螺,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综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 如右图).B: 用医用注射器抽取缥内气体, 测量其体积;你认为这两种方法中不合理的是二_ _ _ _ _ ( 埴 域B ),理由:二 氧 化 碳 可 溶 于 水 ,会 造 成 测 量 结 果 偏 小 . 写出与理由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O -H zO uH 2c.( 2 )探究燃内气体的成分. 给你几瓶装有嚎内气体的集气瓶, 话你帮助他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方法现象验证噱内含0 :——考点: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分析: 熟悉一些重要气体的性质, 二氧化碳溶于水, 不适合用排水法收集; 氧气能助燃, 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 解 :(1 ) 二氧化碳溶于水,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4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

      0 2 +々0 =也 3 .( 2 )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 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木条可以继续燃烧.故 咨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木条能继续燃烧.点评: 做有关气体方面的题时, 一定要想到气体的性质. 在检验气体时要注意检验气体的先后顺序, 防止出现差错.1 1 5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1 6 g 石灰石样品, 把8 0 g稀盐酸( 氯化氢的水溶液)分4 次加入样品中( 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 ,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第 1次第 2 次第 3 次第 4 次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g20202020剩余固体的质量/g1163.2n( 1 )上表中n的数值为3 . 2,由上表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三、四次所加的盐酸没反应完.( 2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8 0 % .( 3 )如果该石灰厂煨烧5 0 t 这种石灰石,最多可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多少吨? ( 本小题要求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解:设生成的C02 的质量为X ,则 Ca C% 还Ca O +CO j100 445 0t *80%X 则 100/44=5 0t *80% /X 求得 X =17. 6t 答:最多可得到二氧化碳气体17. 6t116、如何鉴别一氧化碳、甲烷和氢气? 【 一氧化碳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甲烷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方法一:将三种未知气体燃烧,产物先通过无水硫酸铜【 水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再通过石灰水;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为氢气;使石灰水混浊,为一氧化碳;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同时石灰水混浊,为甲烷;方法二: 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火焰上方的烧杯中有水珠生成; 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而甲烷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火焰上方的烧杯中有水珠出现,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方法三:增重检验法:即分别将燃烧后产物顺次通过成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和盛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装浓硫酸的洗气瓶有增重现象为氢气;装氢氧化钠的洗气瓶有增重现象为一氧化碳;两者均有增重现象则为甲烷方法四:用Cu O检验( 1) Cu O是为了检测还原性气体,△CO与Cu 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O + CO = Cu + C02反应现象: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步骤:①先通入CO一会儿②加热③停止加热④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 2 )电与Cu 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电+ Cu O = Cu = H20反应现象: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有小水珠生成( 3) CH 4不能还原Cu O 117. 1. 6 g甲烷气体充分燃烧生成了4. 4 80)2 和3. 6 g H 2 0, 试确定甲烷中是否存在氧元素,并确定化学式解析:生成了4. 4 g C成和3. 6 g H 2 0所以碳元素的 质量为4. 4*12 /44=1. 2 g氢元素的 质量为3. 6*2 /18=0. 4g1 . 2 +0. 4=1. 6g确定甲烷中不存在氧元素 根据:原子个数=原子总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得一一碳,氢原子个数比为L 2 / 数 : 0. 4/1=1:4甲烷化学式为CH 4.118、 某化学兴趣小蛆用化学方法测定一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 同学们称取了5.7g钢样品, 投入装有10.0g稀盐酸( 足量) 的烧杯( 烧杯质量也为10.0g)中 ・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 包括溶液和残余固体) 进行了四次称量, 记录如下表:反应时间titjb烧杯和药品质量/g25.725.625.525.5(1) 反 应 中 产 生 氢 气0 2克, 这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是多少? ( 精确到。

      1%) 98 2%(2 )钢的类型分为: 含碳质量(C% ) 0.03%~0.3%为低碳钢;0.3%~0.6%为中碳钢;0.6%~2%为高碳钢, 假设残留在烧杯中的黑色固体全部是炭, 则这种钢属于高 碳 钢 .(3)有同学提出: 灼烧可使钢中的炭变为CO2挥发撞, 灼烧后钢样品质量会减轻. 可是他们将一定量的钢样品灼烧后, 发现质量反而增加了很多. 原因是钢 中 含 碳 量 少 ,所 以 碳 减 少 的 质 量 ,远 小 于 铁 转 化 为 氧 化 物 增 加 的 质 量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篁;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根据守恒, 找出隐含条件;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踪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宜题).(1)随钢样中铁不断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剩余物质的质量不断减小, 待质量不再改变时完全反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完全反应时质量差, 求得放出氢气质量;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产生氨气质量计篁钢样中所含量铁的质量, 并计算中这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即质量分数;(2)根据钢样中铁的含量推篁出含碳量, 并与分类标准进行对比, 判断钢的类别;(3) 根据燃烧时碳生成二氧化碳使质量减小,同时铁与氧气生成铁的氧化物而使质量增大, 对比二者变化量, 解释质量反而增加了很多的原因.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中产生氢气质量=5.7g+1Q.0g+10.0g-25.5g=0.2g设5.7g钢样品中含铁质量为x ,则 :Fe+2HCI=sFeCI2+H2t56 2x 0.2g56 2 「—=A n x=5.6gx 0 2g则这种钢样品铁的含量=3孚X 100%=98.2%5 7g(2)该钢样中含碳量=1-98.2%=1.8%, 0.6%< 1.8%< 2 % ,・ , . 属于高碳钢;(3)灼烧后钢样品时, 碳生成二氧化碳使质量减小,同时铁与氧气生成铁的氧化物而使质量增大; 钢中含碳量少, 所以碳减少的质量, 远小于铁转化为氧化物增加的质量;故答案为:(1)0.2; 98.2% ; (2)高碳钢;(3 )钢中含碳量少, 所以碳减少的质量, 远小于铁转化为氧化物增加的质量.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由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得出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 为解答本题的基础, 体现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19、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 如图所示) ,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

      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答案:前者因为铜丝吸热使蜡烛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后者热铜丝不会吸热,所以可以正常燃烧 120下列事实不能说明Zn比Ag活泼的是( )A ,自然界中没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Z n ,而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AgB、Zn的熔点为42CTC,A9的熔点为9621cC、Zn能与稀硫酸皮应,Ag则不能D、Zn能与AgNC)3溶液反应置换出Ag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比不能与酸反应的金雇活动性强; 能把盐中金属置换出来的金属活动性比盐中金属强; 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式存在的金属活动性较弱.解:A ,自然界没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Z n ,而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A g ,说明金屋锌易与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而银则不易发生此类反应, 也可以反映出金雇锌的活动性比银强;B、两种金屋的熔点与金属的活动性没有联系,因此, 这个事实不能说明金属间的活动性;C、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金雇活动性处于H之前, 而不能与酸反应则说明金屋处于H之后, 则可以说明锌比银活泼;D、Zn能与AgNO?溶液反应置换出Ag, 可以说明锌的活动性强于银, 即锌比银活泼•故选B.金属与别的物质发生反应的难易, 都可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121、下列物质. 能用金属与酸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A- CuCI2 B、AgCI • 'C、ZnS04 D- FeCI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回答, 排在氢前面的金尾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氢后面的金属不与酸反应, 铁和酸反应生成亚铁盐, 不能生成正三价的铁盐.解 :A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铜排在氢的后面, 不能用金屋和酸反应制的, 此项错误;B、银也排在氢的后面, 银不与酸反应, 此项错误;C、锌排在氢前面, 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 此项正确;D、铁和酸反应生成亚铁盐, 不能生成铁盐, 此项错误.故选C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这里的酸一般是用盐酸和稀硫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因为它们有强氧化性, 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122、下列物质不可能是通过相应的金属跟稀酸发生置换反应制得的是()A ,硫酸铁 B、硫酸锌 'C、氯化镁 0 D、氯化亚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酸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金属材料; 第见的酸酸的通性.根据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 :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1)对金属的要求, 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以前的金属;(2)对酸的要求, 这里所指的酸并不是所有的酸, 主要是指稀盐酸和稀硫酸;硫酸锌可由锌与稀硫酸反应得到; 铁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硫酸亚铁, 不能生成硫酸铁; 氯化镁由镁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直接得到.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123、(2009■ 山 西 ) 下列四种金属中, 有一种金屋的盐溶液与其它三种金属都能发生转换反应, 这种金展是()Ag®B、Cu ©C. Fe @D、M g金届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位于前面的金雕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因此只要排出它们的活动性顺序即可得解解 :Ag、Cu、Fe、M 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Mg> Fe> Cu〉Ag.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规律, 可知Ag的活动性最弱.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灵活运用.因为Mg, Cu, Fe都能把Ag从AgN( h溶液中置换出来。

      124、 (2007•黑龙江)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话写出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 e +Z H C l = F e C U +H 2 t ,基本反应类型为 置换 反 应 , 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为+ 2价.(2) 根据图中现象, 你能得出这四种金雇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C u < F e < Z n < M g .( 3)若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来比较M g、Z n、C 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现已有金雇镁和铜, 还需要用到的一种盐溶液为Zn( N O3)2( g £Z n S O4^ Z n C I2)( 写溶质的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菖; 反应类型的判定.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氢前的金雇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位置在前的金雇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屈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 :( 1)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属于置换反应, 在氯化亚铁中, 铁元素显+2价 , 所以本题答案为:F e +2H C尸F e C K % * ,置换,+2;( 2) 根据图可以看出, 镁冒气泡最剧烈, 活动性最强, 其次是锌和铁, 铜不冒气泡〉 活动性最弱, 故本题答案为:C u < F e < Z n < M g ;( 3)要比较M g、Z n、C 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已知这三种金属额活动性顺序为M g >Z n〉C u ,现已有金属镁和铜, 则可以采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方法进行验证, 可以选用锌的盐溶液, 所以本题答案为:Z n ( N O 3) 2(或Z n S 04或Z n C b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125、 ( 类似于119题) U 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 火焰很快就熄灭了。

      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B .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C .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 .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126 、 (2008•眉山) 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耳固体与原混合物的质量不变, 则原混合物中铜粉和碳粉的质量比为(® A. 4 : 1 © 2 : 1 © C > 3 : 2 0 D > 1 :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 金属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讨算; 等量代换法.原混合物增加的质量为生成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原混合物减少的质量为碳元素的质量,由于灼烧后混合物质量不变,因此原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解 : 原混合物增加的质量为生成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原混合物减少的质量为碳元素的质量,由于灼烧后混合物质量不变,因此原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 也就是说氧化铜中铜、氧两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箱的质量比. 在氧化铜中, 铜 : 氧=64 : 16=4: 1 ,即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也为4 : 1 .故选A.此题的关键是要判断出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的物质是氧化铜, 氧化铜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 从而得出原混合物中失去碳的质量与生成物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质量相等, 即要找出使总质量不变的等量关系.127、 在学习过程中, 小雨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碳燃烧时可能生成co2, 也可能生成c o, 那么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也有多种可能? ”猜 想 : 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中: ①只有。

      2②只有CO③既有2 ,又有CO.查阅资料: 浸有磷相酸溶液的氯化把试纸遇co?无变化, 但遇到微量co会立即变成蓝色.方案设计: 通过上述资料和己有知识, 小雨初步设想用浸有磷相酸溶液的氯化杷试纸和澄清的石灰水对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检验. 根据小雨的设想, 请你完成埴空:(1) 若试纸不变色, 石灰水变浑浊, 则只有c o ? ;律要夹 I C + C u oA(2) 若试纸变色, 石灰水不变浑浊, 则只有CO ;(3)若试纸 变蓝, 石灰水 变 浑 浊 , 则既有2,又有CO.实验验证: 经过思考之后, 小雨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打开弹簧夹, 先通一会儿纯净、干像的N2;(2) 关闭弹簧夹, 点燃酒精灯加热.结 论 : 小雨通过分析实验现象, 确认猜想③是正确的, 话你写出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 ( OH) 2=CaCO3 ! +H20 ;反思与评价:( 1) 实验开始通一会儿N2的目的是 排 出 装 置 内 的 空 气 , 防 止 碳 与 氧 气 反 应 干 扰 碳 与 氧 化 铜 反 应 实 晚 产 物 ) 的 检 晚 ;(2)请从环保的角度分析该实验装置的不完善之处:没 有 一 氧 化 碳 尾 气 处 理 ( 吸 收 )装置.猜想与事实蛉证;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科学探究.本题利用CO和CO2的性质来判断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市案设计] 用浸有成相酸溶液的氯化肥试抵检验c o ,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根据不同现象完成设想;佚船结论] 装置C中是石灰水与CO?的反应;成思与评价] (1)因为空气中有CO2,要排除干扰, 故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2 ) C。

      有毒, 该题装置的最后的尾气需要处理.解 :【 方案设计】 (3) 浸有磷相酸溶液的氯化把试纸遇一氧化碳变量, 若试纸变蓝, 石灰水变浑浊, 则既有CO又有CO?.供验结论] 若猜想③是正确的,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C中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为:CC^+Ca( 0H)2=CaCO3l +%0腹思与评价] (1) 要排除空气的影响, 故氮气的作用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2) CO不能排放到空气中, 需处理剩余的CO .故答案为:方案设计: 变蓝; 变浑浊结 论:CO2+Ca( OH>2=CaCO3l +H20反思与评价:(1)排出装置内的空气, 防止碳与氧气反应干扰碳与氧化铜质应实验产物的检蛉(2)没有一氧化碳尾气处理( 吸收) 装置通过本题学生应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物质的特性, 用来检验物质, 注意要拓展思维, 不能牢固的认为课本知识的不可改变性.128 《 三国演义》中 的 “ 赤壁之战” ,曹噪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 声势浩大, 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 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1) 周瑜使用了 “ 火箭”射进曾军的连环木船上, “ 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提 供 热 量 ,使 木 船 温 度 达 到 着 火 点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 这些船没被烧着的原因是 移走可 燃 物 .(3)孔 明 “ 借”来 的 “ 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曾营, 还为燃烧提供了 充 足 的 氧 气 , 使火势烧得更旺.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灭火的方法有:(1) 与空气( 或氧气) 隔 绝 .(2) 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 ) 撤走可燃物.促进燃烧的方法是: (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解 :(1 ) “ 火箭”的温度很高, 能使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 从而使木船燃烧起来. 故 埴 : 提供热量, 使木船温度达到着火点.(2)撤走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 埴 : 移走可燃物.( 3)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故 埴 : 充足的氧气.解答本题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及其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29 (2 0 0 8•河北) 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军查阅资料得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 0 P ,红磷的着火点为2 4 0 P ,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 . 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 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 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 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占燃(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 P + 5 C ) 2三 』2 P 2。

      5( 2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温 度 达 到 着 火 点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与 空 气 ( 或 氧 气 )接触(3 ) 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关 闭 燃 气 灶 阀 门 ,火 焰 熄 灭(4 ) 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 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白 磷 燃 烧 没 有 在 密 闭 装 置 中 进 行 ,生 成 的 五 氧 化 二 磷 会 污 染 空 气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1) 根据写方程式的基本步骤: 一写二配三注明四条件:( 2 )根据燃烧的条件: 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来考虑;( 3 )举一些没有可燃物后火焰熄灭的情况;( 4 )根据五氧化二磷金刺激人的呼吸道来考虑.解 :(1) 反应物为磷和氧气, 生成物为五氧化二磷, 用最小公倍数法来配平;( 2 )①和②都与氧气接触, 一个是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了, 一个是红磷没达到着火点没有燃烧, 所以脆证条件是是否达到着火点; ①和③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 , 但一个与氧气接触, 一个在水下与氧气不接触, 所以验证的条件是是否与氧气接触;( 3) 关闭燃气灶阀门, 火焰熄灭就能证明没有了可燃物, 燃烧就停止.( 4 )根据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 污染空气, 所以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占 燃故答案为:( 1 ) 4 P + 5 O 2三 区2 P 2。

      5( 2)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空气( 或氧气) 接触(3) 关闭燃气灶阀门, 火焰熄灭( 或打火机没燃料后打不着火: 或森林起火打隔离带, 火势不再要延; 或木柴燃烧而石块不燃烧)( 4 )白磷燃烧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合污染空气要掌握燃烧的条件, 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知道控制变量的实蛉的设计方法, 只允许有一个变量.130 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间体积比等于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 做饭时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 H 4),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C 3H 8)燃烧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为 :C H 4+2O 2电 量C O 2+2H 2O,C 3H 8+52墓 整3c o 2+4d 0现有一套以液化石油气为原料的灶具, 欲改为烧天然气, 应采取的措施是( )A s减小空气进量, 增大天然气进量B、减小空气进量, 减小天然气进量C、增大空气进量, 增大天然气进量D、增大空气进量, 减小天然气进量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化学与能源.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在改造过程中要保证氧气必须充足.解 :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 天然气燃烧时, 反应物微观粒子个数比是: 1 : 2,液化石油气燃烧时, 反应物微观粒子个数比是: 1 : 5,所以同体积的两种燃气, 液化石油气耗氧量多, 天然气耗氧量少, 把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灶具改用天然气为燃料时, 需要减少空气的量, 增加天然气的进入量.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保证可燃物燃烧时氧气充足方面的问题.131、实验证味在同温同压下J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好数相同. 现有甲、乙两容器। 分别先前也和N %, 已知两容器札原子个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比是()A 3: 4 B、15: 4 4: 5 D、1: 1原 子 的 有 关 数 量 计 篁 .结 合 曝 本 知 识 的 信 息 .由已知“ 在同温同压下, 相 同 体 积 的 任 何 气 体 所 含 分 子 数 相 同 ”, 根据化学式“ CH用NH; ',则 知 一 个 分 子 中 的 原 子 个 数 ; 则可撷俩个容器的体鼬.解: 根据化学式“ CU和NH; ', 则 知 一 个 分 子 中 的 原 子 个 数 分 别 为5个 、4个; 因为" 荏同温同压下, 相 同 体 积 的 任 何 气 体 所 含 分 子 数 相 同 ” 和“ 两容器中, 原 子q - 5个数相等" , 则分别设二体积为卬V?,则5%=4V2, V| : V2=4: 5 •故选C.掌 握 原 子 的 有 关 数 量 计 篁 ; 掌握物质的元麴成; 掌握元素质鼬的计篁; 了 解 分 子 和 原 子 的 区 别 和 联 系 .132 所含溶质质量、溶液体积都相等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颗粒大小和形状几乎相同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 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生成氢气质量与反应时之间关系的是(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学科交叉型;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菖.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镁> 锌> 铁, 质量相同的镁、铁、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镁反应速率大最先完全反应, 其次为锌, 铁最后完成反应; 根据使用的所含溶质质量、溶液体积都相等的稀硫醛分别与足量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 完全反应后放出氢气质量相等.解 :A .根据题意完全反应后放出氢气质量相等; 而由关系图, 三个反应最终放出氢气质量不相等, 与反应事实不符; 故 杯 正 确 ;B、根据题意完全反应后放出氢气质量相等并且镁反应速率大最先完全反应, 其次为锌, 铁最后完成反应; 关系图所表示与反应事实相符; 故B正确;C、根据题意镁反应速率大最先完全反应, 其次为锌, 铁最后完成反应; 而由关系图, 铁先于锌完成反应, 与反应事实不符; 故C不正确;D、根据题意完全反应后放出氢气质量相等; 而由关系图, 三个反应最终放出氢气质量不相等, 与反应事实不符; 故D不正确;故选B.分析关系图中曲线折点,比较曲线折点可得知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量的大小、可得知恰好完全反应所耗时间的的长短.133(2006, 济宁) 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案, 分别用金属4 B跟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经实验发现: 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有下图所示关系. 分析图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 不合理的是( )A .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相等B、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A> BC、两种金屋的活动顺序A>BD、稀硫酸已完全反应, 两种金属可能有剩余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酸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通过图象可知金属人B与酸反应的速率(A上升幅度较大故反应速率较快、B反应速率较慢)因金属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由此可推出金展活动性顺序:A> B ; 并结合一种物质过量则另一种反应物一定完全反应, 可推出金属和酸的用量问题.解 :、由图象可知最终金属碰金属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故 蛤 理 .B、参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和生成的稀硫酸的质量是相等的, 故决定溶液质量分数的是参加反应的金属A B的质量, 而参加反应的金属A. B的质量无法确定, 故不能断定溶液质量分数A> B ; 故不合理C s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反应越快, 所以金属的活动性:A> B ,故C合 理 .D、酸完全反应, 金属应该足量, 所以两种金属可能有剩余; 故D合 理 .故选B.此题综合性较强, 不仅需要根据图象和题意分析出直接信息, 还需要根据计算得出用量问题.134 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 然后在左右两盘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锌粒和铁粉. 下列现象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A天平指针最终偏向放锌粒的烧杯- 边B、只有锌粒有剩余C、天平指针开始偏向放铁粉的烧杯一边D、只有铁粉有剩余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称量器- 托盘天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如果硫酸是少量的, 则产生的氢气量是由硫酸决定, 产生相同的氢气, 有金属剌余, 天平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 有可能锌刚好反应完, 铁有剩余. 如果硫酸过量,则产生的氢气量由金属决定,由于金属的质量相同, 产生的氢气量放入铁的多, 最后天平指向放锌的一边.解 : 因为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故放锌的这边产生上较快, 所以一开始应偏向放铁的那边; 如果金屋完全反应, 那么等质量的铁和锌, 铁 产 生 较 多 , 所以最终应偏向放锌的那边; 如果硫酸完全反应, 则产生的氢气量是由硫酸决定, 产生相同的氢气, 有金属剩余, 天平平衡;由于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的质量大, 故若只有一种金属剩余, 则只能剩余铁(因为锌有剩余, 铁肯定有剩余).故选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 考虑到多种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程.135、 (2 0 1 1 •包头) 在托盘天平两端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天平平衡. 向左盘烧杯中加入镁, 右盘烧杯中加入铁,反应完毕后, 天平仍然平衡, 则加入镁和铁的质量比可能是( )A . 1 : 1B s 3: 7! C > 7 : 3E DS 8 1 : 77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金属与金雇材料.天平仍然平衡, 说明溶液增加的质量相等, 据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解 : 第一种情况: 两者都恰好完全反应:设镁的质量为x , 铁的质量为y , 溶液增加的质量为"M g + H2S O4= M g S O4+ H21 增加的质量2 4 2 2 4 - 2 = 2 2XZ24 = 22X Z12z内 77F e + H2S O4= M g S O4+ H21 增加的质量5 6 2 5 6 - 2 = 5 4y z56 = 54故选D第二种情况, 金属过量:则生成氢气与盐酸质量有关, 会相等, 所以加入的金属质量是相等的. 故选A.故选A D.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篁, 难度较大, 关键是要将溶液增加的质量作为得到答案的桥梁. 题目没有说明金属必须是相等等条件, 所以存在各种可能性.136 (2010•济南) 如右图所示, 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 再向烧杯中各倒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 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放入ag金属Zn的粉末,同时在右盘的烧杯中放入ag金JlFe的粉末. 完全反应后, 观察到天平左、右两只烧杯中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 则从金雇与酸反应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 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B、始终向右偏D、先向左偏»后向右偏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学科交叉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锌>铁> H ,都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天平指针的变化与反应的速度和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有关.解 : 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度快, 开始时天平的指针指向加铁的一边, 即向右偏, 完全反应后, 观察到天平左、右两只烧杯中的金属粉末均无利余, 说明金属全部参加反应, 相同质量的锌与铁与足量的酸反应, 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大, 而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 故铁最终产生的氢气质量大于锌产生的氢气质量 , 天平指针最终偏向加锌的一边, 即向左偏, 分析选项, 故选C .本题为学科交叉型题目, 考查了金属与酷反应的速度和产生的氢气质量关系, 完成此题, 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和金属与酸度应生成氢气的质量规律进行.137有两种金属混合物10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了 I g氢气, 则混合物可能的蛆成是( )铁和锌 0 B、铁和镁 @C、镁和铝 © D、镁和铜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菖; 混合物组成的判断.全 屋 伊 。

      侨利 用 一 定 质 量 金 属 完 全 反 应 放 出 氢 气 质 量 二 五x金雇质量, 计算生成1g氢气消耗选项所涉及金属铁、锌、铁、铝的质量; 然后根据题设的条金 属 相 对 原 子 质 里件: 两种金属混合物10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了 I g氢气, 推断出两种金属混合物的可能蛆成.解 : 根据与硫酸反应时铁、锌、铁、铝分别呈+2、+2、+2、+3价 , 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了lg氢气, 所需要消耗金属的质量分别为:2 2 2 3需要金属铁的质量=1 g+ — =2 89:需要金属锌的质量1 g+ — =32.5g; 需要金属镁的质量=1 g+ — =12g;需要金属铝的质量=1 g+ — =9g;铜不与稀硫酸反56 65 24 27应 :根据金属混合物与酸反应产生气体质量为两种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和,由实际实验中两种金属混合物10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了I g氢气, 可判断混合物中两种金属只可能为金属镁与铝的混合物;故选C.一定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质春金 舒 湾 蠢 量X金属质量, 利用该公式进行计的, 需要注意到铁在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出+2价 .138、 消石灰是松散的粉末, 用石灰水粉刷墙壁干后能形成坚硬的墙面, 这 是 由 发 生 反 应C C^+Ca(0 H)2 =。

      己 3「+ ”0 .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消石灰溶于水, 并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声称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使墙面坚硬.解 : 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或熟石灰, 消石灰溶于水形成石灰水, 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形成碳酸钙沉淀. 碳酸钙是不溶于水, 质地坚硬. 反应方程式为 :CO2+Ca( OH)2=CaCO31 +H20 •本题从生活的实际出发, 考查消石灰就是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溶于水并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特点.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1) 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其化学方程式为Cu+SAgNOj^Cu(N03)2+2Ag .(2)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规律, 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C12+2NaBn=2NaCI+Br2; l2+Na2S=2Nal+Sl ; Bq+ZKkZKBr+l2由此可判断:①S、C1r吩日它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C12>Br2>I2>S ,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上.(A)C12+2Nal=2NaCI+l2( B)l2+2K0r=2KI+Br2(C)Br2+Na2S=2NaBr+S I ( D)C"+K2s=2KCI+S I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课本知识同类信息.本题考查置换反应在金尾性和非金雇性强弱比较中的应用, 要利用习题中的信息来解答.解 :(1) 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铜比银活泼, 故选Cu+2AgN%=Cu( N%)2+2Ag.(2) ①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的置换反应规律, 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反应Clz+ZNaBuZNaCI+B"可 得 非 金 属 性 日 以 ,同理可得k > S,Br2> l2*故选B"> k> S・②根据非金属的活泼性," 的活泼性不如Sr2的强, 则反应b+2KB归ZKI+Bq不会发生, 故选B .本题注重了和课本置换反应的联系, 做到知识的迁移应用, 检蛉学生活学活用的学习能力.139、 将炉甘石(ZnCO3八 赤铜矿(。

      七0)和过量的炭混合后, 加热至800七左右, 充分反应后, 即得金光闪闪的“ 假黄金” . 请你参与课外活动小蛆的同学对“ 假黄金”进行探究, 并回答有关问题:提出问题:“ 假黄金”的化学妲成是什么?查阅资料: 高温时炭可将金属活动顺序中铝以后的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ZnC03高温可分解成金属氧化物.猜 想 : ① “ 假黄金”可能由C、Zns Cu三种单质姐成;② “ 假黄金”可能由ZnO、CuO、Cu2 三种氧化物蛆成;③ “ 假黄金”可能是单质和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论 证 : 他们经思考和推理后, 首先排除了猜想 ②( 选埴①②或③), 你觉得他们的理由是 高 温 时 炭 能将金属氧化物I还 原 成 金 属 . 进而再排除了猜想 ③( 选埴①②或③). 对余下的一种猜想, 该同学又排除了其中的一种物质, 你认为他们的侬据是 过 量 的 炭 在 高 温 时 能 与 空 气 中 的 氧 气 反 应 生 成CO或C O ? .进行实验: 他们用实验鉴定了 “ 假黄金”中所含的两种物质, 谙将实验过程埴入下表中:得出结论:“ 假黄金" 的化学蛆成是: 锌 和 铜 的 合 金 .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步骤1步骤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猜想与事实验证.标签图示型; 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根据ZnC()3高温可分解成金属氧化物; 高温时炭可将金属活动顺序中殆以后的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进行分析解答.解 : 根据查阅资料:ZnCC)3高温可分解成金属氧化物; 高温时炭可将金属活动顺序中铝以后的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可推知:② “ 假黄金”可能由ZnO、CuOs Cu2。

      三种氧化物蛆成是不可能的; ③ “ 假黄金”可能是单质和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是不可能的;故答案为: ② ; 高温时炭能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 ③ ;对 ① “ 假黄金”可能由C、Zns Cu三种单质组成的猜想, 该同学又排除了其中的一种物质为碳, 他们的侬据是: 过量的炭在高温时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CO或CO2,故答案为: 过量的炭在高温时能与空气中的短气反应生成CO或CO2;“ 假黄金”的化学组成是: 锌和铜的合金. 故答案为: 锌和铜的合金.实险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步骤1用一小烧杯取少量“ 假黄金” ,加入适量稀硫酸有大量气泡产生步象2将上述反应后的剩余固体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固体表面变黑色140、 铝合金材料属于 混 合 物 ( 埴 “ 纯净物”、 “ 混合物”或 “ 单质” ). 铝是活泼金属, 生活中的铝锅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 原 因 是 4AI+3O2= 2 A I2O.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如果将铝片投入稀硫酸中, 片刻之后才有气泡产生, 语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AI2C)3+3H2s04HAi2 ( S O / 3+3%0,2AI+3H2so4HAi2 ( S O / 3+3H2t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金雇与金属材料.根据合金的特点来判断物质分类,由于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起着保护作用, 假如硫酸后先和外面的反应, 再与里面的反应.解 : 合金最少有一种金属单质, 还有其它成分, 所以一定是混合物, 生活中的铝锅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原因是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对里面的金属起着保护作用, 加入硫酸中, 外面的氧化铝先与硫酸反应, 皮应完了, 里面的铝再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故答案为: 混合物;4AI+3O2=2AI2O3 > AI2O3+3H2SO4=AI2( SO4)3+3H2O* 2AI+3H2so4HAi2( SO4)3+3H2t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合金的特点, 铝有较强的抗腐蚀性的原因, 并且进一步练习了方程式的写法.141、(2002•兰州) 将锌片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 反应一段时间后, 溶液的质量减轻的是( )® A> AgNO3 ©日 、H2sO4 O C 、FeS04 © Ds HCI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与金属材料.锌片放入某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 取出洗净、干像、称重、结果质量减轻; 那就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再根据金属活动顺序, 判断和哪些溶液能发生置换反应,最后根据原子量的大小关系, 判断出锌片取出之后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解 :、锌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 置换出的银的质量大于锌, 故溶液质量减轻, 故A I 确 .B、锌与稀H,S0a反应置换出氢气, 锌的质量减少, 故B错误;2 46 棒与FeS(\ 反应置换出单质铁, 铁的原子量小于锌的, 故锌片的质量也减少, 故C错误;D、锌与稀HCI反应置换出氢气, 锌的质量减少, 故D错 误 .故选A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并结合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142、 印刷铜制电路板的“ 腐蚀液”为F e C b溶 液 . 已知铜铁均能与F e C b溶液反应, 反应方程式分别为:C u +Z F e C b E F e C b +C u C b , F e +2F e C I3= 3F e C I2.现将一包铜、铁的混合粉末加入到盛有F e C h溶液的烧杯中, 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 > 关于烧杯中物质的蛆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一定含有F e c i ? '固体一定是铁和铜B、溶液中一定含有F e C I ? '固体一定含有铜C 溶液中一定含有F e C £ C u C I 2,固体一定含铜, 6溶液中一定含有F e C I ? '固体一定是铁和铜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铁 )铜 , 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 : 将一包铜、铁的混合粉末加入到盛有F e C I 3溶液的烧杯中, 能发生的反应有①C u +Z F e C g Z F e C U +C u C h '②F e +N F e C U N F e C :'③F e +C u %=F e C I2+C u >铜和铁都能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故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亚铁, 充分反应后仍有少量固体, 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一定含有铜,由于铁的量不确定, 故可能含有铁, 有铜存在, 则不可能含有氯化铁.故选B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143、把铁片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 铁片合溶解, 而且溶液质量会减轻, 则此溶液是( )稀硫酸@ B >硫酸铜溶液© C s稀盐酸 O D、硫酸亚铁溶液金属的化学性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金属与金属材料.首先分析, 把铁加入下列溶液, 是否反应. 如果不反应, 则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 如果反应, 再看反应后, 生成的溶质的质量是否增大或减小, 从而判断出溶液的质量的变化.解 : 朱 铁 与H 2s。

      4反应后, 生成F e S ( ) 4溶液, 进入铁原子跑出氢分子溶液质量增加. 故A错误;日 、铁与C u S O «反应后, 生成F e S O a溶液, 每反应一个铁原子则生成一个铜原子, 溶液质量减少. 故B正确;C、铁与H C I反应后, 生成F e C I 2溶液, 进入铁原子跑出氢分子溶液质量增加. 故c错误;D s铁与硫酸亚铁溶液不反应, 溶液质量不变. 故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金属铁的化学性质, 探究与铁皮应后溶液质量增减的问题, 根据与铁反应前后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确定溶液质量的增减.144、 在下列溶液中分别放入铁片, 过一会儿将铁片取出, 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 4稀盐酸 B、食盐水 C s硫酸铜 OD、硝酸银金属的化学性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讨篁.金属与金雇材料.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质量关系来分析作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 氢前面的金属能和常见的酸反生皮应置,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转换出来.解: A s把铁片放入盐酸溶液中, 铁片能和盐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氯化亚铁和氢气, 每生成一个氢气分子则会进入一个铁原子, 进入溶液中的发生反应的铁的质量要比逸出的氢气的质量要大得多,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增加.B、铁片与食盐水不反应, 溶液的质量几乎不会变化.C、把铁片放入C U SO 4溶液中, 铁能把铜置换出来,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知, 每5 6份质量的铁可置预出6 5份质量的铜,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减轻.D、把铁片放入A g N C ) 3溶液中, 铁能把银置换出来,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 每5 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2 1 6份质量的银,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减轻.故选A .解答本题时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及耳应用, 并且根据能发生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来对选项进行分析.145、在A g N 0 3、M g ( N 03) 2和C u ( N 03) 2的混合溶液中, 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 过滤, 洗涤, 将滤渣放入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滤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 )CU2+ 口日、只有F e 3 + Z I C s F e2 + ED、M g2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酸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金属材料; 常见的酸酸的通性.根据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 铁> 氢 > 铜> 银 ,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说明了固体中含铁, 可判断加入铁粉过量.解 : 根据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铁>氢〉铜 )银 ,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铁不能与硝酸镁反应, 故滤渣中一定不含有镁, 在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 则一定含有铁, 说明加入的铁粉过量, 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 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和铜, 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镁, 存在的阳离子为亚铁离子和铁离子.故选C D .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入活动性弱的金属的混合盐溶液中, 活动性强的金属会先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然后再置换活动性莪弱的金属.146、 往AgN03和Cu( 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充分反应后, 有金属析出, 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 有无色气体放出, 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A、AgNO3'. CU(NO3)2、F e ( N 035 2 B、Cu( N03)Fe( N03\@ C、Fe(叫)2 O D、Fe( N03 > 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与金属材料.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 :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铁 > 氢> 铜>银, 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 有无色气体放出, 则说明滤渣中含有铁, 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 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 当有铁剩余时, 说明硝酸铜和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 滤液中无硝酸铜和硝酸银, 只有生成的硝酸亚铁, 观察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147、某同学欲用实验证明铁、铜、汞、氢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他利用了铁片、铜片、硝酸汞溶液和稀盐酸四种物质, 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 其中可行的是( )A、®Cu+HCI ②Fe+Hg( N03)2 ③Cu+Hg( N03)2B、®Fe+HCI @Cu+HCI @Fe+Hg ( N03)2' C > ①Fe+HCI ②Fe+Hg( NO3)20Cu+Hg( N03)2D、®Fe+HCI ®Cu+HCI ®Cu+Hg ( N03)2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A铜与盐酸混合不反应, 说明氢)铜 , 铁与硝酸汞混合, 能置换出汞, 说明铁 > 汞 , 铜与硝酸汞混合能置换出汞, 说明铜〉汞 , 无法证明法与汞的顺序, 故A错误;B、铁与盐酸混合能产生氢气, 说明铁> 氢 , 铜与盐酸混合不反应, 说明氢> 铜 , 铁与硝酸汞混合, 能置换出汞, 说明铁> 汞 , 无法证明铜与汞的顺序, 故B错误;C s铁与盐酸混合能产生氢气, 说明铁>氢, 铁与硝酸汞混合,能置换出汞, 说明铁〉汞 , 桐与硝酸汞混合能置换出汞, 说明铜>汞, 无法证明铜与氢的顺序, 故c错误;D、铁与盐醛混合能产生氢气, 说明铁> 氢 , 铜与盐酸混合不反应, 说明氢> 铜 , 铜与硝酸汞混合能置换出汞, 说明铜> 汞 , 故D正 确 .故选D.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完成此题, 可以侬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148、 (2010•常州) 在一定条件下, 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Fe2O3^FeCI2 。

      B、H2CO3-*CO2「C、CuCI2-*-Cu OD> Mg—MgO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蛉.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 结合具体的反应进行分析. 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 反应前后, 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碳酸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 , 不活泼金属可以被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金属可以被氧气氧化为金属氧化物.解:4在氧化铁中, 铁元素显+3价 , 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的盐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不可能生成亚铁盐, 故A错误;日 、碳酸不稳定, 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故B正确;C、氯化铜可以被位于其前面的金属置换出来, 故c 正确;D、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谖, 故D正确,故选A.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转化,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具体的反应进行.149、例1 ( 2010肇庆市)1 2.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反应( M、睢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与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金属的活泼性B . 两个反应生成%的体积相等C . 相对原子质量N > M D . 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壁一定相等【 解析】观察图像可以看出:M比N产生的氨气质量大,在两金属开始反应后的相同时间里,M产生的氨气质量比N多,表明M产生氢气的速率比N快,即M与酸反应比N剧烈,说明M比N活泼;依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化合价相同的两种金属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金属产生氢气的质量大,由此可知相对原孑•质量N > M . 正确答案为C150、要探究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能选用下列哪组试剂进行实验( C )A . Z n > C u S 0 4 > A g B . Z n > C u 、 A g N 0 3C . Z n 、 C u 、 H 2 S 0 4 D . Z n S 0 4 、 C u 、 A g N 0 31 5 1 、只用一种试剂就能一次性判断金属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这种试剂是( C )A . 氯化镁溶液B . 稀硫酸 C . 硫酸铜溶液D . 硝酸银溶液 1 5 2、他爆觐金鼎播出寓虢螭飕概喇, 甲 醐 侬 蜘 凝 鼬 眦 物 ™I® 哪楙明 ) ,( 1 ) »甲 、 懒学捌C 理 兀( 2 )黜 巫 醐 僻 城 轼 ;( 3泻版度端化物版 , 醺谶了艮醐腆i多 , 脚I移糊臧朝I碰 的触,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1 5 3、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对剩余固体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A.肯定有银 B.肯定有铜 C.可能有铁 D.可能是铁和银【 “ 是”表示只能有;“ 有”表示还可能有】1 5 4、 ( 2 0 1 o•东营) 某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中的一瓶稀硫酸样品进行分析. 他们分别用1 o o g稀硫酸与不同质量的锌粒( 含杂质, 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 反应, 三次实蛉的数据如下表.话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次数123加入锌粒的质量( g )481 2充分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 g )1 0 3 . 91 0 7 . 81 1 1 . 8(1) 第2次实验, 锌粒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2) 计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菖;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宜.根据守恒, 找出隐含条件;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篁;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 分析三次实蛉数据, 可发现每加入4 g锌粒样品就可放出氢气的质量= 1 0 0 g + 4 g - 1 0 2 . g g = 0 . 1 g ;而第2次加入8 g和第3次加入1 2 g同样的锌粒后放出氢气的质量均为0 . 2 g, 可判断第2次所加的8 g锌恰好与1 0 0 g稀硫酸完全反应;( 2 )根据加入8 g锌时1 0 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0 . 2 g氢气, 计算出1。

      叱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 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求出稀硫酸的质量分数.解 :(1)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可以发现每加入4 g锌粒样品就可放出0 . 1 g氢气, 可第2次和第3次放出氢气的质量均为0 . 2 g ,可判断第2次锌粒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2 ;(2 )用恰好完全反应的第2次实验数据进行计算.8克锌粒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1 U 0 g + 8 g - 1 U 7 . 8 g = 0 . 2 g设生成0 . 2 g氢气需H 2 s o 4的质量为xZ n + H2S O4= Z n S O4+ H2t( 1分 )9 8 2x 0 . 2 g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二—X1 0 0 % = 9 . 8 %1 0 0 g答 : 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g . 8 % .计算加入的稀硫酸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时, 应选取稀硫酸完全反应时的数据进行计算, 未完全反应时计算出的硫酸质量并不是稀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全部.155、 某校课外兴趣小蛆对一批粗锌样品( 含有杂质, 杂质不溶于水, 也不与酸度应) 进行分析,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进行实蛉, 实射数据记录如下:组别药品甲乙丙烧 杯 + 稀硫酸/g152.5152.5252.5粗锌样品/g201515烧杯及剩余物/g172.1167.1267.1请你认真分析数据, 帮助他们回答下列问题( 每组反应均充分):(1)工^ 组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粗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2 )计算粗锌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867%(3 ) 计算原琉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9.6%(4)计算恰好完全反应的那组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烧杯质量为52.5g,计算结果精确到CM%) 28.6%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守恒, 找出隐含条件;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苴.对比甲、乙、丙三蛆实验中的实验数据, 三组都得到0.4g氢气, 可判断得到乙蛆实验所取用的稀硫酸与粗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利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出样品中锌的质量、反应消耗硫酿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硫酚锌的质量, 即可完成相关计算.解 :(1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三蛆实验, 可发现放出氢气质量均为0.4g,则甲蛆稀硫酸完全反应、丙蛆样品完全反应,因此乙组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粗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生成力的质量二152.5g+15g-167.1 g=0.4g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反应消耗H2so4的质量为外 生成ZnS04的质量为2・Zn+H2SO4=ZnSO4+H2t65 98 161 2x y z 0.4g65二 98_161_ 2x y z 0.4g解之得:x=13g> y=19.6g, z=32.2g(2 )锌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岁 X 100%=86.7%15g(3)原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呼 , -x 100%=19.6%152.5g-52.5g(4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 至 _ X 100%=28.6%152 5g-5 2 5g + 13g-0 4g故答案为:(1 )乙 ;(2) 86.7%; ( 3) 19.6%; ( 4 ) 28.6%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由反应中某一物质的质量可计算反应中其它物质的质量.156、 某学校的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旷区进行调查, 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采用的方法如下: 取该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 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话计篁:序号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剌余固体的质量,g第1次2012第2次208第3次204.8第4次20n(1)上表中门的数值为 4 2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3)求第一次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讨算;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 根据前两次加入相同质量(20)的盐酸, 乘I」 余固体的质量均减少4g,但是第三次加入20g盐酸, 剩余固体的质量只减少3.2g,说明碳酸钙全部参加反应,因此第四次加入盐酸后, 剩余固体质量不变.(2)根据公式代入即可.(3) 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代入数据计算即可.解 :(1)根据前两次加入相同质量(20)的盐醛,剩余固体的质量均减少4g,但是第三次加入20g盐酸,剩余固体的质量只减少32g,说明碳酸钙全部参加反应 ,因此第四次加入盐醛后 > 剩余固体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4.8 .(2)根据上题分析, 第三次碳酸钙就完全参加反应, 所以刺余固体的质量就是杂质的质量.二碳酸钙的质量是16-4.8=11.2g .11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F L X 100%=70%.16(3)第一次后, 剩余固体中碳酸钙的质量是12-4.8=7.2g,则第一次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是11.2-7.2=4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CaCO3+2HCIs=:CaCI2+H2O+CO21100 444X100__4石 二 又得:X "7 6答 :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0%,第一次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6g.学金分析反应是否结束।注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规范.157、 现提供稀盐酸、稀硫酸、大理石、锌粒、高镒酸钾、氯酸钾、二氧化猛、双氧水, 话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所选用装置用字母序号表示):(1 ) 写出图中编号①②③的名称:① 试管 ② 酒精灯 ③ 集气瓶(2 ) 若实验室用A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种常见气体, 话写出气体制取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2K M nC ^三^2MnO4+MnOz+Oz」. 不能选用的收集装置是D .面 用8装置和提供的药品可以制取的气体的有( 写化学式) 心 ,之 5 , 其中只能用D装 置 收 集 的 气 体 是 , 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Zn+HjSO^ZnSO^Hj t .(4 ) 某同学用B和C制取和收集某种气体, 操作步骤如下:①按图示分别蛆装好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②在B中加入水至封住长颈漏斗下端出口③用橡皮管连接B、C④检查气密性⑤⑥在B中锥形瓶中装入固体药品并塞紧胶塞⑦将液体试剂从长颈漏斗上部注入⑧收集气体回答下列问题:I、写出步骤④的具体操作在B中 加 入 水至 封 住 长颈 漏 斗下 端 出 口 ,把 导 管 伸 入 盛 有 水 的 水 槽 中 ,双 手 紧 捂 锥 形 瓶 ,如 果 导 管 口 有 气 泡 冒 出 ,说 明 装 置 不 漏 气 , 气密性良好的标志是 导 管 口 有 气 泡 冒 出 ;II、写出步骤⑤的具体操作用B和C可 以 制 取 并 收 集 氢 气 和 氧 气 ;制 取 氢 气 时 ,加 入 的 固 体 是 锌 粒 ,把 锥 形 瓶 横 放 ,用 谡 子 夹 持 锌 粒 放 在 锥 形 瓶 口 处 ,慢 慢把锥形瓶竖立起来 ,使 锌 粒 缓 缓 滑 入 锥 形 瓶 底 部 ;制 取 氧 气 时 ,加 入 的 固 体 是 二 氧 化 镒 ,把 锥 形 瓶 横 放 ,用 药 匙 取 适 量 的 二 氧 化 镒 ,伸 入 锥 形 瓶 中 ,把锥形瓶和 药 匙 一 起 竖 立 起 来 ,使二氧化镒落到锥形瓶底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 lk 药品和步骤⑦以前的操作都没问题, 收集装置也没问题, 但收集不到气体, 其原因可能是 长 颈 漏 斗 的 末 端 在 液 面 以 上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蛉基本掾作;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像与净化.(1)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名称及其用途;(2 ) 用礴置制取气体时需要加热;(3 ) 用B装置制取气体时不需要加热;(4 ) 制取气体时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要掌握加入药品的方法.解 :(1 )①②③分别是试管、酒精灯和集气瓶. 故 埴 : 试管; 酒精灯; 集气瓶.(2)加热高镒酸钾制取氧气时可以用礴置, 高镒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口 。

      4 = K2MnO4+MnO2 +021 .氧气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埴: D .(3 ) 用B装置和提供的药品可以制取的气体的有氢气、二氧化碳和氧气. 故埴: H2,C02, 2・ 其中只能用D装置收集的气体是氢气. 故 埴 :H2.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Z n + H2S O4=Z n S O4+H21.( 4 ) 1、步骤④的具体操作是: 在B中加入水至封住长颈漏斗下端出口, 把导管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 双手紧捂锥形瓶, 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说明装置不漏气 . 气密性良好的标志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故 埴 : 在B中加入水至封住长颈漏斗下端出口, 把导管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 双手紧捂锥形瓶, 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说明装置不漏气;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II、步骤⑤的具体操作为: 用B和C可以制取并收集氢气和氧气; 制取氢气时, 加入的固体是锌粒, 把锥形瓶播放, 用雳子夹持锌粒放在锥形瓶口处, 慢慢把锥形瓶竖立起来, 使锌粒线缓滑入链形瓶底部; 制取氧气时, 加入的固体是二氧化镒, 把锥形瓶播放, 用药匙取适量的二氧化镒, 伸入锥形瓶中, 把锥形瓶和药匙一起竖立起来, 使二氧化镒落到链形瓶底部.故 埴 : 用B和C可以制取并收集氢气和氧气; 制取氢气时, 加入的固体是锌粒, 把锥形瓶横放, 用覆子夹持锌粒放在锥形瓶口处, 慢慢把锥形瓶竖立起来, 使锌粒缓缓滑入锥形瓶底部; 制取氧气时, 加入的固体是二氧化镜, 把锥形瓶播放, 用药匙取适量的二氧化镒, 伸入锥形瓶中, 把锥形瓶和药匙一起竖立起来, 使二氧化镒落到锥形瓶底部.I l k药品和步骤⑦以前的操作都没问题, 收集装置也没问题, 但收集不到气体, 其原因可能是长颈漏斗的末端在液面以上.故 埴 : 长颈漏斗的末端在液面以上.本题主要考查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更正:i n、 药品和步骤⑦以前的操作都没问题, 收集装置也没问题, 但收集不到气体, 其 原 因可能是该气体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或可能是长颈漏斗末端在液面以上。

      158、已知,A B、C、D四种物质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 其中C是单质,D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试回答( 1 )写出A C、D三种物质的化学式:A F e 、C H? 、D 空 . 浅绿色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F e S O4 .( 2 )写出C - D的 化 学 方 程 式2 H2 + O 2星 空2 H2物质的鉴别、推断;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框图型推断题.此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 完成此类题目, 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 根据叙述的关键,以及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的反应, 做出判断,A与稀硫酸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B, 则B为硫酸亚铁, 脑 铁 ,C为氢气, 燃烧生成的D为水, 代入框图, 推断合理.解:( 1) A与稀硫酸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B ,则B为硫酸亚铁,A为铁,C为氢气, 燃烧生成的D为水, 所以本题答案为:F e,H 2,匕0 , F e S O /(2) 铁能为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所以本题答案为:F e +H 2s 04 = F e S 04 +H 2 f.本题为框图型物质推断题, 完成此类题目, 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结合框图, 找睢解题的突破口, 直接得出物质的化学式, 然后顺推或逆推或由两边向中间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159、 现有以下实验仪器, 话按要求埴空:ir r :r r । •① ②③④ ⑤ ⑥ 0(1) 仪器⑤的名称是 烧杯;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需用到的仪器有 ⑦ ④ ③ ⑤ ( 埴序号), 还缺少的仪器是 胶 头 滴 管 ( 埴名称);如果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取。

      2 >可选上述仪器中的 ② ⑥ ( 埴序号) 蛆合成制气装置.(2)某同学利用仪器①与⑥组合成一个贮气装置. 当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 气体应从仪器①的_ b _ ( 埴"a”或"b”) 通 入 ; 集满氢气后将其导出使用时, 水应该 从 仪 器 ① 的 ( 埴“ a”或"b” )导 入 , 该装置还有其它用途, 请你任举一例:瓶 中 装 上 浓 硫 酸 ,用 来 干 燥 气 体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氧气的制取和检赛.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熟悉常用仪器; 考虑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 计算、称量、溶 解 .然后再想各个步骤中要用到的仪器, 然后确定图中要用的仪器和缺少的仪 器 ; 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 据此选择实验装置;(2)根据排水法收集氢气, 气体应从短导管的一端进; 如果通入水向外排气体时, 应从a端进; 此装置还可用于气体的干燃;解 :(1)熟悉常用仪器,了解它们的名称. 图中⑤是烧杯;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 计算、称量、溶 解 . 据此可知, 要用到得仪器有: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观察图形可知,图中需用到的仪器有: ③④⑤⑦.缺少的仪器是药匙和胶头滴管.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 我们可以用②⑥蛆合成制气装置.故答案为: 烧杯; ③④⑤⑦; 胶头滴管, 药匙; ② ⑥ ;(2)因为氢气比空气轻, 应从仪器①的b通入; 氢气也一定比水轻, 故导入水时要从a端导入. 此装置还可用于干燥气体等.故答案为:b ; a; 瓶中装上浓硫酸, 用来干燃气体等. ( 合理均给分).本题考查实验仪器的选取和常见的实验现象, 需要同学们对常见实验仪器和现象做到了然于心.160、(2008•眉山) 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其固体与原混合物的质量不变, 则原混合物中铜粉和碳粉的质量比为( )。

      A. 4 : 1 Bs 2: 1 C, 3: 2 Ds 1 :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金属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讨菖; 等量代换法.原混合物增加的质量为生成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原混合物减少的质量为碳元素的质量,由于灼烧后混合物质量不变,因此原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解 : 原混合物增加的质量为生成的氧化的中氧元素的质量, 原混合物减少的质量为碳元素的质量,由于灼烧后混合物质量不变,因此原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 也就是说氧化铜中铜、氢两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在氧化铜中, 铜:氧=64 : 16=4: 1 ,即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也为4 : 1 .故选A.此题的关键是要判断出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的物质是氧化铜, 氧化铜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 从而得出原混合物中失去碳的质量与生成物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质量相等, 即要找出使总质量不变的等量关系.161、 如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 无色无味) 是否含有 2和CO • 话回答下列问题:(1)骸置中的试剂是(写名称,下同) 石 灰 水,B装置中的试剂是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A 中 澄 清 石 灰 水 变 浑 浊 ;; 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 o 存在的实验现象是C中 黑 色 粉 末 变 红 , D中 澄 渚 澄 清 石 灰 水 变 浑 浊(3 ) 如果没有B装置, 对实跄结果有何影响? 没 有 B装 置 ,无 法 除 掉 CO?,从 而 无 法 判 断 原 混 合 气 体 中 是 否 含 有 C。

      气 体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爆与净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CO?的特性, 所以装置A中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验证CO往往是验证其与氧化铜反应后有无CO2生成, 但在与氧化铜反应之前, 应把混合气体中的CO2完全除净, 否则将无法证明反应后所含有的 2是反应生成的, 还是反应前就有的, 所以装置B中盛放的应能吸收CO?的NaOH溶 液 .解 :(1)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CO?的特性, 装置隰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 故A中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B装置是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 故应为氢氧化钠溶液;(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存在的实睑现象是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存在的实验现象是C中黑色粉末变红,D中澄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两种现象缺一不可:(3)验证CO往往是验证其与氧化铜反应后有无CO2生成, 但在与氧化铜反应之前, 应把混合气体中的CO2完全除净, 否则将无法证明反应后所含有的 ° 2是反应生成的, 还是反应前就有的, 故没有B装置, 无法除苴CO ?,从而无法判断原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

      气 体 .故答案为:(1)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2 ) 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迎;C中黑色粉末变红,D中澄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两点必须都有才正确)(3)没有B装置, 无法除拽CO ?,从而无法判断原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 气体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不但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物质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 联系实际, 逐一分析推断.162、 (203•天津) 在一定温度下, 某固态溶质( 不含结晶水) 的水溶液甲, 经历如下变化:溶液甲——蒸 发5g水 f溶液乙- - - -蒸- -发- -5!g——水►溶液丙无晶体析出 析 出2e晶体、过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乐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乙一定是饱和溶液口 C、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二D、溶液丙若再蒸发5g水 , 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g兰 史J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 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 析 :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 就说明这种溶液在该温度下是饱和的;同温度下的同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解 答 : 解 : 乐由于溶液甲蒸发撞5g水后, 没有晶体析出, 说明溶液甲是不饱和溶液, 故A错误;B、由于溶液乙中不存在未溶解的溶质,因此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故B错误;C ,由于溶液乙蒸发其5g水后, 析出了2g晶体, 则溶液丙一定是饱和溶液, 如果乙溶液也是饱和的, 则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故C正确;D、由于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而丙是饱和溶液,因此溶液丙若再蒸发5g水 , 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 g ,故D正确; 故 选:CD点 评 : 本题难度较大, 主要考查了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和应用.163、( 2011 •佛山) 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 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列未知数据计算正确的是( )物质abcd反应前的质量(g)101000反应中的质量(g)623①反应后的质量(g)②0③1 A .①为7 回B、②为5 X IC .③为3.75 ④为16.25考 点 :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 题 : 物质质量守恒;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 析 : 利用反应前与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可求ab的质量比, 可得②的质量. 同理可求③的质量值, 利用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利用反应前与中可求①的值, 再利用质量比的原理求出④的质量数即可.解 答 : 解 : 由反应前与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可求可知反应前a是1。

      反座中是6消耗了4, b则是由10变成2消耗了8 ,所以ab的质量比=1 : 2 ,所以当消耗1Qgb时需要5个a ,故②二5g;由反应前与反应中be质量关系可以看出be反应的质量比二8 : 3 ,消耗10个b时c的质量应为: ③3.75g由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所以①=10g+10g-6g-2g-3g=9g ;故有cd的质量比二1 : 3 ,③=3.75g时@=11.25g故选BC点 评 : 此题是一道质量守恒定律考查题, 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了守恒定律的质量不变的原理,以及反应时物质的质量比一定的知识.164、 ( 21 1 •傀山) 有一包固体粉末, 可能是N a O H、N a 2 s o 4、M g C lr C 1 1 S O 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了分析固体粉末的成分, 取少量该固体粉未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 1)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 a O H和M g “ , 一定没有 C 1 1 S O 4 .(2 )若 现 象 脑 “ 沉淀不溶解”或 “ 沉淀部分溶解“ , 结论是固体粉末中 一 定 有N a 2 s o 4 ; 若 现 象 脑 “ 沉淀全部溶解“ , 结论是固体粉末中一 定 没 有N a 2 s o 4 .( 3 )实验步骤①和③都有相同的实验操作, 该操作名称为 过滤.( 4 )写出实验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 M g ( O H ) 2 + 2 H N O 3 f g 3 5 )2 + 2 %。

      5 )简单修改上述实验方案, 可取消第④步实验, 修改的方法是 把 第 ③ 步 使 用 的Ba( 0 H ) 2溶 液 改 为B a C 6溶 液 ( 或Ba( N O 3 )2溶 液 ).考 点 : 物质的鉴别- 推断.专 题 : 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分 析 : 根据固体的可能组成以及实验的现象进行推断,固体粉末加水得无色溶液, 而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则一定不含硫酸铜, 得到了白色沉淀, 而所给的可能物质都易溶于水, 故白色沉淀为物质间反应的生成物,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故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氮化镁, 是否含有硬酸钠可以通过现象将冗淀的溶解情况来推断.解 答 : 解 :( 1 )固体粉末加水得无色溶液, 而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则一定不含硫酸铜, 得到了白色沉淀, 而所给的可能物质都易溶于水, 故白色沉淀为物质间反应的生成物 ,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故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镁, 所以本题答案为:N a O H和M g C ", C U S O 4 ;( 2 )氢氧化钢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钢沉淀, 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若现象X出现有沉淀不溶解的情况, 说明有硫酸锹生成, 即含有硫酸钠, 若现象杯出现有沉淀不溶解的情况, 则不含有硫酸钠, 所以本题答案为: 一定有N a 2 s o 〃 一定没有N a 2 s o 4 ;( 3) 通过步骤①和③能得到沉淀和溶液, 则该操作为过滤, 所以本题答案为: 过滤;(4) 粉末中含有的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沉淀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水, 所以本题答案为:M g( O H)2 + 2 H N O 3 = M g(N O3>2+ 2 H2O -( 5 )使用氢氧化钢溶液能与氟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造成干扰, 可以不使用氢氧化钢而使用氯化飘或硝酸飘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 所以本题答案为: 把第③步使用的B a < O H)2溶液改为B a C b溶液( 或B a( N 03)2溶液).点 评 : 本题为混合物蛆成推断题,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物质以及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165、 ( 2 0 0 g•上海 )固体A中可能含有N a 2 s 0夕C u S O4- N a 2 c o 3、K N O 3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如下实验, 观察、记录现象, 并逐步推出结论. 请完成下表:实验步骤及现象结论①将少许内容于水得到无色溶液B .A中一定没有_②在B中加入足量B a C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A中一定有_③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沉淀部分溶解.④另取少许A进行焰色反应, 透过蓝色钻玻璃片,观察到火焰呈—色.A中还有K N O 3考 点 : 物质的鉴别、推断;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 题 :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分 析 : ①已知固体R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因为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 所以固体A一定无C u S O /则B中物质可能为N a 2 s o 4、N a 2 c o 3、K N O 3中的一种或几种, 加入足量硫酸领 > 形成白色沉淀.②氯化钢和硫酸钠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飘, 或氯化飘和碳酸钠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飘, 而碳酸钢与硝酸反应;③结论已知有硝酸钾, 即存在钾离子, 所以焰色反应时, 火焰为紫色.解答 : 解 :(1 )已知固体A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而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 所以固体A中一定无C U S O 4(2)已知日中物质可能为N a 2 s o 4、N a 2 c o 3、K N O 3中的一种或几种, ①生成白色沉淀可能为: 硫酸钢或碳酸飘, ②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碳酸弱和稀盐酸反应, 所以沉淀部分消失 > 因此固体A一定有N a 2 s o 4、N a 2 c O 3( 3 )固 体 行 焰 色 反 应 ,已知有钾离子, 透过蓝色牯玻璃片, 观察到火焰呈紫色.故答为:(1)C u S O4( 2 ) N a 2 s o 4、N a 2 c。

      3 (注:每个答案(1分 ),(3 )紫点 评 : 掌握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的硫酸根的检验方法,以及碳酸盐的碳隈根和碳酸氢根的检验方法. 了解物质的鉴定和推断方法.166、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B、降低温度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1 C、溶液中有固体溶质未溶解, 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s当溶质晶体与其溶液稳定共存时, 此溶液在该温度下是饱和的考 点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专 题 :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 析 :A .饱和溶液的应指明是那种溶质的溶液B、对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而言降温不能使其有不饱和变为饱和.C、指明饱和溶液应说明温度.D、溶质晶体与溶液共存时, 该溶液就是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解答 : 解 :A饱和溶液是指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也就是说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可能还能溶解其他的溶质.B s对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而言, 降温确实能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但有些物质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下降.C、指明是饱和溶液应说明是那种物质的饱和溶液.D s当溶液中有某种溶质的晶体存在时, 可以说明是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选D .点 评 : 此题考查了饱和溶液的概念, 强调了叙述饱和溶液应该指明一定温度、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167、(20。

      0•江西)在一定温度下,a克水中溶解某物质(不含结晶水)b克,形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0、A -------克aB、1005a「100bD、- - - - -a + b考 点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专 题 :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 析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 某物质在1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a克水溶解b克某物质达到饱和, 而溶解度是指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量, 二者成正比.解 答 : 解 : 设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 .a _ 100gb x100b\ -g故选A.点 评 : 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和有关计菖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8、 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 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 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 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 1 )当处于A B点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 耳他条件不变时), 试参考表中示例描述A , B点的变动.耳点的变动B点的变动①升高温度向右平移向右平移②降低温度沿曲线下移向左平移至曲线,再沿曲线下移③蒸发溶剂不动垂直上移至曲线,不再变动④稀释溶液垂直下移垂直下移( 2 )将该溶液从状态敝变到状态日有多种途径. 试设计并简述一操作最简单、结果最准确的实验途径.考 点 :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 题 : 开放性简答题; 摄取典型信息、以新衬新解题.分 析 :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改变温度、增减溶剂或溶质的方法实现互相转化, 溶液状态的变化就使得曲线图中的点做相应地移动.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而言: 点的平行左右移动, 是温度变化的结果, 平行左移到一定温度金达饱和, 此时若还继续温度的变化, 点将会沿曲线向下移动; 点的垂直上下移动, 是增减溶剂或溶质的结果, 垂直上移至曲线上时, 点就不在继续移动.解答 : 解 :(1 ) ①升高温度,B溶液的组成及状态不变, 仅是溶液温度升高, 所以8点平行右移;故 答 : 平行右移;②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降低温度, 片容液析出晶体变成低温下的饱和溶液,因此A点沿曲线向下移动;B点随降温慢慢会变成饱和溶液, 达饱和前, 溶液B组成、伏态不变仅是溶液温度降低,B点平行左移, 饱和时移到曲线上; 若继续降温,B溶液开始析出晶体, 金象A点 、 一样沿曲线下移.故 答 : 沿曲线下移; 先平行左移再沿曲线下移;③蒸发溶剂, 溶 液渐出晶体, 仍为饱和溶液, 所以A点不动;B溶液随着溶剂蒸发慢慢变为饱和溶液, 达饱和后开始析出晶体, 所以日点会垂直上移至曲线上然后不再移动.故 答 : 不动; 垂直上移至曲线;④加水稀释, 使饱和的内容液不再饱和,B溶液距离饱和也越来越远, 所以A B点都将垂直下移.故 答 : 垂直下移; 垂直下移;( 2 )从溶液状态分析, 内容液为低温时饱和溶液,B溶液为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 一般说来从砥态到B状态只需要升温, 但根据前面的分析, 如果只进行升温A点将平行右移, 不能到达B点 . 所 以 , 需要先通过降温至L P使囚点移动到与B点平行的位置, 滤出晶体后升高温度至1 3 P , A点平行右移至B.169、 试 题更多试题》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 某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I( 1)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 推知该物质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埴编号)I .C / .AA- Ca< OH)2B- NaCIC、KNO3D、C02 /(2)图中A. 8. C. D .四个状态中,溶液属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AD ,状 态 最 不 稳 定 的 是 , 卜// ・D( 3 )当该物质的溶液从D点降温到B时 ( 耳它条件不变), 此时溶液的浓度将 不变( 埴增大、不变、减 小). [考 点 :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专 题 :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 析 : (1) 分析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与曲线对比, 判断曲线所示的物质;(2)根据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 分析A B、C、D四种所示溶液的状态;( 3 )对比B、D两点的位置关系, 判断物质的溶液降温时溶液的溶洞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解 答 : 解: (1 ) A项的氢氧化钙和D项的二氧化碳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B项氯化钠溶解度虽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但受温度影响不大, 而曲线所示的溶解度受温度能响却很大;故选C;(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B表示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D、碳示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C表示的溶液为还有未溶解溶质的饱和溶液;故选AD ; C ;(3) D点为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所示, 降温到B点时恰好变成低温的饱和溶液, 过程中溶液的组成不变,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为: 不 变 .点 评 : 溶解度曲线图中任何点的都表示100g ( 或相当于100g )水溶解一定量溶质所得到的溶液: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任意点对应的溶液是一定温度下的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和未溶晶体( 溶质) 的共存.170、 (2 0 0 8・常州) 如图为崛质的溶解度曲线. 限N两点分别表示砌质的两种溶液. 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A .从N f M : 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B、从N f M : 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C -从M - N : 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D、从M f N : 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拽部分水考 点 :|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专 题 : 图表分析, 寻找有效数据.分 析 :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M点是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N点是这一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解 答 : 解 : 从N + M意思是单位溶剂溶解溶质的量增加, 溶液由不饱和变饱和且溶液温度降低, 可采取增加溶质和降低温度的方法, 故4 B可以实现;从M - >N意思是单位溶剂溶解溶质的量减小 , 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且溶液温度升高, 可采取减小溶质( 如降温析出晶体或将溶质变成沉淀或气体反应控) 和升温的方法, 故C可实现. 而D中先将M升温溶质质量不会变小, 再将其蒸发技部分水使其所含溶质析出而减小, 则溶液就变成了饱和溶液, 故D不可实现.故选D点 评 :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171、(2 0。

      8•昆明) 下图是甲、乙、丙二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看图回答问题:(1 ) 2 0 P时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乙 > 甲 > 丙 .(2 ) 4 C T C时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 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4 0 c时 , 甲 、乙 两 物 质 的 溶 解 度 相 等 ( 合理答案均可).(3 )在室温时, 将盛有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试管各两支, 分别放入盛有冰水或热水的烧杯中. 根据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 下图考 点 :|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再应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专 题 :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 析 :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判断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从而确定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式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解 答 : 解:(1 ) 有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在2 0 P时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 故答案为: 乙> 甲 > 丙( 2 )由于在4 C T C时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 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故答案为:4 0 P时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 )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 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故答案为:A点 评 : 本题难度不大, 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172、 (2008•烟台) 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室温时, 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 均无晶体析出. 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酷铉固体或浓硫酸后, 下图试营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溶解度g.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专 题 :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 析 : 根据硝酸铉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浓琉酸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来考虑本题.解 答 : 解 :A .硝醛铉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a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会有晶体洗出, 故AIE确 ;B、法硫酸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不会有晶体析出, 故B错误;C、硝酸铉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 故C错误;D、漆硫酷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 会有晶体析出, 故D错 误 .故选A.点 评 :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硝酸铉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浓硫酸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 溶解度减小会有晶体析出.1 7 3 、(2011 •泸州) 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B s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考 点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专 题 :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 析 :A .根据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必须规定好了溶质和温度来考虑问题;B s根据所给信息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来回答;C、根据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考虑;D、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考虑.解 答 : 解 :A ,对于同一溶质、同一温度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故A错误;B s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故B错误;C、对于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溶液的饱和溶液升温后会有晶体析出, 还是饱和溶液, 故C错误;d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溶剂, 升温( 或降温), 故D正 确 .故选D.点 评 :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比兢的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 7 4 、 (2 0 1 0•安徽) 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 室温时, 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 迅速塞紧 , 装置如图. 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 净容积为1 4 6 m L ).当温度恢复至室温, 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 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 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2) 实验开始后, 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 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 放热( 埴 “ 放热”或 “ 吸热”) 过程.(3 ) 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 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 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年2。

      3哦”0或或F e ( O H ) 3 ■(4 ) 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埴写实验③的嗝菽(5) 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 2 0 5 %( 保留3位有效数字).注意: 若答对第(6 )小题将奖励4分 . 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 0分 .( 6 )现仅提供: 置筒、大烧杯、玻璃棒、水、滤纸包(内含1 g铁粉、0 . 2 g碳、1 滴水和少量N a C I ), 谙你帮助小明再设计一个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方案, 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即可( 注明滤纸包的位置).考点: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铁锈的主要成分;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实验题.分析:通过铁生锈的探究实验, 分析缓慢氧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铁锈的主要成分. 从探究实验中, 对照试蛉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 从而根据唯一变量所出现的不同结果, 得出科学的结论. 分析表中数据, 根据唯一变量是碳, 得出碳对铁生锈的影响. 通过空气体积的变化得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解答:解 :(1 ) 实验①和②之间唯一的变量为是否有N a C I, 根据含有N a C I的②蛆实也, 反应所需的时间较短, 得到N a C I能加快铁锈蚀的速率;(2) 通过温度升高, 可以直接得出铁锈蚀的过程是放热的过程;( 3 )根据题干“ 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及 “ 红棕色物质生成” , 我们可以判定此物质为铁锈, 主要成分为尸6 2。

      3灰力3或F e ( 0 H ) 3 1 ;( 4 )“ 实验①和③是探兖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 所以该对照蛆间唯一的变量应为是否含有碳,因为实验①还有碳, 则实睑③不含碳, 而其它的因素应完全相同, 所以实验③的样品蛆成为1 g铁粉、1 0滴水;(5 )因为量筒内液体减少的体积即为广口瓶内所含有的全部氧气的体积, 所以氧气的体积含量是30ml146m/X 100% = 20 5% .该题答案为:( 1 )加 快( 2 )放热( 3 ) F e2O3' XH2O [ F e2O3^ F e ( O H )3] -( 4 ) 1 g铁粉、1 0滴 水 (5 ) 2 0 . 5 %( 6 )①画出量筒倒置于烧杯中, 量筒口在液面以下; ②正确标出滤纸包在量筒中的位置.175、 溶液的密度随固体溶质溶解的增多而增大, 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一定质量的其他溶质, 如图, 一个悬挂在弹壁秤上的物体覆没在B a ( OH) 2饱和溶液中 , 在恒温条件下, 加入一些下列物质, 能使弹簧秤读数变小的是( 物体不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A、H20 B、H 2 s O 4溶液 C、B a ( OH) 2晶体 ® D - Ba%晶体考 点 : 酸碱盐的溶解性;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专 题 : 实睑操作型; 学科交叉型.分 析 :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弹簧秤读数变小, 则物体受得浮力增大, 液体的密度增大.解 答 : 解 :A加入水则氢氧化领溶液的密度减小, 故A错误;B、加入硫酸能与氢氧化物皮应生成硫酸飘沉淀, 溶液密度减小, 故B错误;C、饱和氢氧化钢溶液加入氢氧化弱晶体不在溶解, 溶液密度不变, 故c错误;Ds加入氯化领晶体能使溶液密度增大, 故D正 确 .故选D .点 评 :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溶解对溶液密度的影响, 完成此题, 可以侬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76、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 该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生成具有粘合性的硅酸钠溶液( 俗称水玻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V水玻璃属于纯净物B、水玻璃和玻璃属于同种物质C、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合反应D、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 超 纯 净 物 和 混 合 物 的 判 别 ;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反应类型的判定.分 析:A水玻螭是硅酸钠溶液, 不属于典净物;B、水玻璃和破璃不属于同种物质;C、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Ds玻璃塞中的二氧化硅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解 答 : 解 :A .水玻璃属于混合物. 故选项错误;B、水玻璃和破遮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发生的不是化合反应. 故选项错误;D、玻璃塞中的二氧化硅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所以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 故选项正确.故选D .点 评 :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反应类型、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解答时要理解显碱性的溶液不能用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177、 (2011 •佛山) 不另选试剂, 仅利用蛆内各溶液之间的相互反应, 就能将它们区分开来的是()A、HCh NaCb NaNO3C、Na2so了 Ba( NO3)2> HCIB、NaCb CuS04- NaOHD、NH4NO3、NaOH、H2SO4考 点 :酸碱盐的溶解性; 物质的鉴别、推 断.专 题 :物质的鉴别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 析 :A . 根据三种物质都是无色的, 需要借助表格鉴别进行分析;B、根据硫酸铜显蓝色进行分析;a 根据三种物质都是无色的, 需要借助表格鉴别进行分析;D s 根据三种物质都是无色的, 需要借助表格鉴别进行分析;解 答 :解 : AHCINaCINaNO3HCI—无现象无现象NaCI无现象—无现象NaNO3无现象无现象—三组中的现象都是无现象, 不能鉴别, 故A错误;B、首先根据溶液显蓝色鉴别出硫酸铜, 然后将硫酸铜滴入剩余的两种溶液中, 会生成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 没有现象的是氯化钠, 可以鉴别, 故B正确;分别有两蛆现象是完全相同的, 不能鉴别, 故c错误;Na2sO4Ba(叫)2HCINa2SO4- "沉淀无现象Ba( NO3)2沉淀—无现象HCI无现象无现象—D、NH4NO3NaOHH2so4NH4NO3—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现象NaOH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现象H2sO4无现象无现象—分别有两蛆现象完全相同, 不能鉴别, 故D错误;故选B.点 评 : 在做物质的鉴别题时,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选项中有带色的离子, 首先鉴别, 然后再区别其他的物质, 另一类是选项中三种物质都是无色的, 就需要借助表格进行鉴别, 不管哪种, 在鉴别时每蛆出现的现象不能完全相同.178、 (2010•上海) 不另选试剂, 仅利用蛆内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 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FeCI3 NaOH HCI H2SO4B、HCI KNO3 Na2CO3 Na2SO4C、AgNO3 HCI NaCI HNO3、D、Ba% Na2sO4 Na2cO3 HCI考 点 : 物质的鉴别、推断;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 题 : 物质的鉴别题.分 析 : 不用耳他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解题思路, 对于这一类题目,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1 ) 察颜观色法: 首先通过观察找出有特征颜色的溶液, 如蓝色的可溶性铜盐溶液, 掠黄色的铁盐溶液, 浅绿色的亚铁盐溶液・然后以这些溶液为试剂, 进一步检蛉其他溶液的方法. 例如, 要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硝酸铉、氯化镁、氯化铁、氢氧化钠、硝酸钾五种溶液. 可以首先观察出显示棕黄色的氯化铁溶液, 然后把氯化铁溶液分别加到另外四种溶液里去, 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再把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加到另外三种溶液里, 有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镁溶液,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是硝酸铉溶液, 没有任何现象的是硝酸钾溶液.(2 ) 两两混合法: 我们可以采用两两混合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解 答 : 解 :A、FeCb NaOH、HCI、H 2 s•先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找出棕黄色的FeC^' 之后将FeCI?滴加到其他三种溶液中, 生成红褐色沉淀的原物质是NaOH,对于HCI和H2so4无法继续推断. 错误.B、HCb KNO3、Na2co3、N a 2 s•即使用两两混合法也只能找到HCI和Na2co3, 但是还不清楚到底那一份是HCI那一份是Na2cO3 . 错误.C、AgNO3> HC卜 NaCI、HNO3. 通过两两混合, 能够与另外两种溶液产生沉淀的是AgNC^, 但是另外相应的两份溶液是无法区别的(HCI NaCI), 而和AgNC^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HNO3 ; ; •错 误•D、BaC%、Na2so了 Na2co3、HCI •两两混合后, 与另外两种溶液产生沉淀的是BaCI?;; 而与BaCI2无明显现象的是HCI , 然后将HCI滴加到能够和BaCI2产生沉淀的溶液中, 生成气体的是Na2c。

      3 ; ; C , 乘 IJ 余的为Na2s 4 . 正 确 .故 选 : D点 评 : 对于不加其他试剂的鉴别题, 要从颜色等特征来下手, 之后逐一来突破. 在使用混合法时要注意对实验现象的区别.179、 (2 0 1 1 •佛山) 有一包固体粉末, 可能是N a O H、N a 2 s o夕M g C lr C u S O 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了分析固体粉末的成分, 取少量该固体粉末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设讨如下 :( 1)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 a O H和 幽 乂 , 一定没有 C u S Q .( 2 )若 现 象 劝 “ 沉淀不溶解”或 “ 沉淀部分溶解” , 结论是固体粉末中 一 定 有N a 2 s o 4 ;若 现 象 妫 “ 沉淀全部溶解“ , 结论是固体粉末中一 定 没 有N?SC^.( 3 )实验步骤①和③都有相同的实蛉操作, 该操作名称为 过滤.( 4 )写出实验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 M g ( O H ) 2 + 2 H N C 1 3 f g ( -)2 + 2 % 5 )简单修改上述实验方案, 可取消第④步实验, 修改的方法是 把 第 ③ 步 使 用 的B a ( O H ) 2溶 液 改 为BaQ溶 液 ( 或Ba( N O 3 )2溶 液 )•考 点 : 物质的鉴别、推 断 .专 题 : 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分 析 : 根据固体的可能蛆成以及实验的现象进行推断,固体粉末加水得无色溶液, 而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则一定不含硫醛铜, 得到了白色沉淀, 而所给的可能物质都易溶于水, 故白色沉淀为物质间反应的生成物,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故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镁, 是否含有硫酸钠可以通过现象麻淀的溶解情况来推断.解 答 : 解 :( 1 )固体粉末加水得无色溶液, 而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则一定不含硫酸铜, 得到了白色沉淀, 而所给的可能物质都易溶于水,故白色沉淀为物质间反应的生成物 ,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故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镁, 所以本题答案 为 :N a O H和M g C k, C u S 04:( 2 )氢氧化飘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领沉淀, 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若现象X出现有沉淀不溶解的情况, 说明有麻酸锹生成, 即含有硫酸钠, 若现象杯出现有沉淀不溶解的情况, 则不含有硫酸钠, 所以本题答案为: 一定有N a 2 s o 4 , 一定没有N a 2 s o 4 ;( 3 )通过步骤①和③能得到沉淀和溶液, 则该操作为过滤, 所以本题答案为: 过滤;( 4 )粉末中含有的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氢氧化镁沉淀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水, 所以本题答案为:M g ( 0 H ) 2 + 2 H N O 3 = M g( N O3> 2+2 H2O *(5) 使用氢氧化钢溶液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造成干扰, 可以不使用氢氧化钢而使用氯化钢或硝酸飘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 所以本题答案为: 把第③步使用的B a( 0 H)2溶液改为B a C I 2溶液( 或日a( N O 3)2溶液).点 评 : 本题为混合物蛆成推断题,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物质以及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180、 在一定条件下,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 A- CO2^CaCO3 @B、NaNO3-*NaCIC、NaOH一叫SO3 D、C uCI^Cu考 点 :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专 题 : 物质的制备: 金属与金属材料; 富见的酸酸的通性: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 析 : 根据题意, 一步反应实现即源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 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分析变化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解 答 :解 : A , 可以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一步制得, 所以正确.B、NaNC^fNaCI,因为NaNC^中钠盐和硝酸盐都是可溶性盐, 无法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 所以错误.C、可以将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步制得, 所以正确.D、铜是不活泼金属, 可以用活泼金属如铁和氮化铜溶液反应制得, 正 确 .故选B点 评 : 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的知识基础.181、(2011 •大庆) 现有一包白色粉末, 可能含有NaCI、Na2so4、Na2co3、CuCI2^ CaCI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去少量该白色粉末, 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Ba( NO3) 2溶液后, 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 沉淀全部溶解. 根据上述操作及现象, 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A、原粉末中一定有Na2so了 Na2cO3B、原粉末中可能有CaCQ NaCIC、原粉末中一定没有Cu% 、Na2so4、CaCI2D、原粉末中只有Na2cO3一种物质考 点 : 物质的鉴别、推断.专 题 : 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分 析 : 由题意知,固体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 氯化铜溶液是蓝色的, 说明固体能共存且一定没有氯化铜; 足量Ba( NO3)2溶液后, 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 , 沉淀全部溶解说明一定有碳酸钠, 一定没有硫酸钠和氯化钙, 可能含有氯化钠.解 答 : 解 :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 加适量蒸燔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 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因为氯化铜溶液为蓝色, 所以固体中一定没有氯化铜;②取所得上述溶液, 加足量Ba( NO3)2溶液后, 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 沉淀全部溶解说明该沉淀为碳酸银,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钠, 一定没有硫酸钠 ,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而不能共存, 所以固体一定没有氯化钙, 可能含有氯化钠.故选C.点 评 : 在解此类题时, 首先分析题中的现象物质之间的关系, 然后根据现象推出可以确定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 对于现象不能确定的只能再设计实蛤进行验证.182、 ( 2 0 1 0・ 常州) 稀释质量分数为9 8 % (密度为1 . 8 4 g / m L )的浓硫酸配制5 0 0 m ■量分数为2 0 %的稀硫酸( 密度为1 . 1 4 g / m L ),稀释时需用的水的体积约为( )O A . 4 3 6 . 8 m L = B、4 5 3 . 7 m L 。

      C、4 5 6 . 0 m L D、4 5 8 . 3 m L考 点 : 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篁.专 题 :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分 析 : 使用9 8 %的浓硫酸配制2 0 %的稀疏酸, 可采取加水稀释的方法完成; 对溶液进行加水稀释时,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利用这一等量关系, 可由稀硫酸的质量计算稀释时所需加水的量;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二稀释后稀溶液质量- 稀释时加水的质量;计篁时需要使用质量与体积间的转化公式m = p V ,进行液体体积与质量间的换算.解 答 : 解 : 设稀释时需用水的质量为x5 0 0 m L x 1 . 1 4 g / m L x 2 0 % = ( 5 0 0 m L x 1 . 1 4 g / m L - x ) x 9 8 %x - 4 5 3 7 g 1合4 5 3 . 7 m L )故选B .点 评 : 溶液加水稀释前后, 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而溶液的质量关系为: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 稀释后稀溶液质量- 稀释时加水的质量.183、有四种物质溶液①H C I ②N a 2 s4 ③F e C b ④N a O H, 不另选试剂, 仅利用组内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 就将它们鉴别出来的顺序可能是( ),A , ③④①② c B、③①④② 1 C、④①③② o D s ④②①③考 点 : 酸、碱、盐的鉴别.专 题 : 物质的鉴别题.分 析 : 做这种类型的题首先看有没有带颜色的溶液, 再相互结合看有没有特殊现象出现, 鉴别出一种物质来后, 再利用鉴别出来的物质向剩余溶液中滴加, 再继续鉴别.解 答 : 解 : 黄色溶液是氮化铁溶液, 将氯化铁溶液滴入剩余溶液,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再将剩余两种溶液分别加入到盛有红褐色沉淀的试管, 沉淀溶解的是盐酸, 无变化的是硫酸钠. 因此盐酸与硫酸钠的顺序可颜倒.故选A .点 评 : 解这类题目的总体思路是: 先看颜色, 再将有颜色的溶液向剩余溶液中滴加, 看是否有不同现象, 鉴别出一种物质来后, 要利用刚鉴别出来的物质去鉴别剩余物质 ,以此类推进行向下鉴别.184、 (2011•武汉) 最近,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 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 发生火灾时, 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 覆盖在楼极表面, 起到防火的作用. 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 )' e A s隔绝了氧气 ©区 可以燃烧C ,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 D、清除了可燃物考 点 :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 题 : 新信息筛选题.分 析 : 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 覆盖在楼板表面, 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 楼板因不能接触到氧气而无法燃烧, 从而达到防火的目的.解 答 : 解 :A .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 覆盖在楼板表面, 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 楼极因不能接触到氧气而无法燃烧; 故AE确 :B、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 覆盖在楼板表面, 起到防火的作用, 可说明该黑色物质不能燃烧; 故B不正确;C、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 覆盖在楼板表面, 并没有改变楼板的性质, 只是隔绝了褛板与氧气的接触, 而非改变褛板的着火点; 故C不正确;D、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 覆盖在楼板表面, 楼板并没有被撤离, 没有清除可燃物; 故D不正确:故选A.点 评 : 隔纳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是灭火的三种基本原理, 只要能满足其中之一就用以阻止燃烧的发生.185、例1、在反应:A+B=C + 2D中,已知2. 9克A跟4. 9克B完全反应,生成6. 0克C ,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 8 ,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I ItA. 29 B. 40।।C. 58 D. 86।t解析:1I2. 9gA踉4. 9gB完全反应生成6. OgC,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D为1. 8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有 IIiIA + B = C + 2DI I1x 2X18।।2.9 1.8। ।x=58। ।答案:c186、 例5 、A 、B 、C 三种物质各1 5 克,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府生成新物质D 3 0 克;若增加1 0 克A , A 与C 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的B 与C 的质量比是()A . 5 : 3 B . 5 : 2C . 2 : 3 D . 2 : 1解析:由题知:2 5 克A 与1 5 克C 恰好完全反应,那么1 5 克A 与9 克C 恰好完全反应,又由于生成新物质D 3 0 克,则反应的B 为6 克,由此参加的B 与C 的质量比是2 : 3 答案:C1 8 7 、2 、有四袋包装标志^ 损的化肥,它们都是白色固体,己知其主要成份分别是(HH/ZSOQNH4C1S K 2 sOQ K C 1 , 现欲鉴别它们,所用试剂最好是( )A . B a S H % 溶液 B . N a O H 溶液C . B a C ”溶液 D . A g N C ^ 溶液解析:B a ( O H %溶液和( N H 3 2 S O 4 反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同时还产生白色沉淀;B a ( O H ) 2 溶液和N H 4 c l 反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B a ( O H %溶液和K 2 s O 4 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E a ( O H ) 2 溶液和K C 1 不反应。

      答案:A1 8 8 、 3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无法一一鉴别的是( )A . N a O H s H C K CUSOQ M g S 04E . N a2C O3x K 2 s o 4 、B a C “、H C 1C . K N O 3 、 H C l x C a C l2x N a O HD . N H 4 N O 3 、H 2 s o 4 、N a O H 、M g ”解析:A 中,先逋过颜色可鉴别出C u S (V然后能和C 1 1 S O 4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是N W H,然后能和N a O H 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M g S O 4 ,余下的是H C 1 ; B 中,有一种物质能与另三种物质中的两种反应生成沉淀,该物质为B a C ",与B a C %不反应的那种物质是H C 1 , 与B a C %反应生成沉淀的两种物质中能与H C 1 反应产生气体的是N a 2 c e g 另一种为K 2 s o 〃 D 中,先可鉴别出N a O H , 因为N a O H 可与N H / O 3 反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而与M g C %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这样同时也鉴别出来了N H 4 N O 3 、M g C l2,余下的是H 2 s O 4 。

      答 案 : C1 8 9 、 (2011 •眉山)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孔雀石( 一种铜旷石) 的蛆成元素. 他们取50克孔雀石粉末,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观察到孔雀石分解过程中有水和能使澄港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绿色的孔雀石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假 设 : 孔雀石中的杂质不反应, 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石灰水吸收). 在此过程中他们测定了五次, 相关数据如下表:测定次数生成沉淀的质量(g)生成水的质量(g)150.92101.83X2.74203.65203.6谙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蛆成孔雀石的元素有 C、C、0、H .(2)表 中“ X”的 值 为15 g.(3) 实验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克( 写出讨算过程)?考 点 : ]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专 题 :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比较法.分 析 :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所发生的反应是: ①碱式碳酸铜分解产生的②碱式碳酸铜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分析表格中所给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沉淀的质量是以5g为单位递增的, 所以第三次的测定数据应该是1 5 g ,到第四次测定时是20g沉 淀 , 第五次仍然是20g说明第四次测定时碱式碳酸洞已经分解完毕,同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也已经完成.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第四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求算了.解答 : 解 :(1 )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 我们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中可以得到它的蛆成为:Cu> Cs 0、H(2 ) 分析表格中所给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沉淀的质量是以5g为单位递增的, 所以第三次的测定数据应该是15g,故答案应为:15(3 ) 解 : 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在第四次测定时碱式碳酸铜已分解完毕此时产生沉淀的质量为20g .设实验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则:CO2+Ca( OH)2=CaCO31 +H2044 100X 20g44 _ 100T= 20g解 得:x=8.8g答: 实验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8g.点 评 : 解这类题的关健是根据题意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然后再根据题意来分析出已知量、未知量来进行解答. 本题也可以根据碱式破隙铜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以水的质量来进行求算.190、 (2 0 0 6•吉林) 学习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道碳与氧气反应能够生成C O 2或C。

      后 , 某学习小蛆同学联想到木炭粉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可能有:①2 C U O + C典 些 2 c l i+ 2 , ②C u O + C叁 些 C u + C O t他们想验证自己的想法, 话你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猜想与假设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产物有三种可能:(1) 产物是铜和一氧化碳;(2 )产物是铜和二氧化碳;(3 )产物是 铜 和 一 氧 化 碳 和 二 氧 化 碳•.设计方案) 检验产物中是否有C O ?的方法是 将 产 生 的 气 体 通 入 澄 清 石 灰 水 ,观 察 是 否 变 浑 浊 . .( 2 )如何检验产物是否存在C O ,学习小蛆同学找查了资料:C O的特征反应是C O能使某种氯化把的黄色混合液变蓝.实验结论设计的实聆装置( 如图)实验报告: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A中固体由黑色变红色②B中黄色试纸变蓝③C中 _①有C u生成②有—生成③有C O 2生成反思与评价( 1 )实验结束时, 为防止C u被氧化, 必须先停止加热, 待C u冷却后再将试管口的胶塞取下,因此, 若没有B安全瓶, 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瓶 中 的 石 灰 水 倒 吸・ ,(2 ) 根据实验结论, 从环保角度考虑 > 上述装置C后应添加的装置是 酒精灯-.拓展与交流如果用右图装置代替左图中的礴置, 这样既可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 又能将反应的气体产物都排出来, 该气体应是 」^.考 点 :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常见气体的检睑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毒性; 碳的化学性质.专 题 : 物质的鉴定题.分 析 :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能使某种氯化把的黄色混合液变蓝, 利用这两性质来检验在实验中有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生成.解 答 : 解 :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当把碳与氧化铜的反应的产物, 通入B中, B中黄色试纸变蓝色 > 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产 生 .C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在完成实验后, 先继续通一氧化碳, 防止生成的热的铜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同时若没有B安全瓶,有可能C中的石灰水倒吸, 且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 所以一定要有尾气处理装置.故答案为:( 1 )铜、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观察是否变浑浊;实 验 现 象实 蛉 结 论① A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①有铜生成② B中黄色试纸变蓝② 有 "- 乳 化 碳牛成③ C中 渣洁灰水变涔浊③ 有C O :生成反思与评价:(1)C瓶中的石灰水倒吸( 试管炸裂);( 2 )酒精灯;拓展与交流: N2.点 评 : 在检射产物时, 应根据产物的性质来进行检验. 有一些性质不是我们所学过的, 我们可以根据所给的信息来完成检验. 所以仔细审题很重要. 191、(2 0 1 1 •咸宁) 某工厂废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铜和氯化亚铁. 某课外小蛆要从废液中回收铜并得到铁红( 主要成分F e z。

      ? ), 要求全过程不引入其他金雇元素. 设计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加入过量国容解后, 再进行操作a时玻瑞棒的作用是 弓 麻 .( 2 )工厂废液中加入过量皈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 e + C u C l 2 = F e C l 2 + C u .(3) 溶液甲中的金属寓子是N a +、F e ? + ( 写离子符号).(4) 步骤①②③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埴序号).百温(5) 铁红是炼铁的主要原料, 写出用C O和铁红炼铁的化学方程式3 C O + F e2O3^=2Fe+3CO2 .考 点 :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反应类型的判定; 书写化学方程式. 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 题 :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 析 : 向废水中加入过量的铁, 可以把铜还原出来, 过滤得到铜、铁 . 再向固体中加入过量的盐酸, 可以把铁除去. 这时的固体中只含有铜; 溶液甲中含有溶质氯化亚铁和氯化钠,溶液乙中含有氯化亚铁和盐酸向其加入过量的B ,氮化亚铁全部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解 答 : 解 : 废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由于目的是荻得铜和铁红, 所以需要在过程中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 根据流程可以看成铜应该出现在固体甲中, 所以A就是转化铜离子用的铁粉, 为使铜离子彻底转化, 所以应该加入过量的铁粉. 这样导致固体甲为生成的铜和剩余的铁粉. 当加入过量盐酸时, 便铁粉完全从铜粉中除撞, 所以固体乙是纯净的铜粉, 溶液乙为生成的氯化亚铁和乘!I余的盐酸. 而溶液甲为氯化钠和生成的硫酸亚铁. 溶液甲和乙加入过量的B后生成氢氧化亚铁,说明B为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 1) 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故埴: 引流.( 2 )加入过量的娓铁与氯化铜质应故埴:F e + C u C ^ F e C k+ C u( 3 )溶液甲中含有溶质氯化亚铁和不参加反应的氯化钠; 故埴N a % F e2 +(4 )步骤①②③中①是铁和氯化铜反应; ②是铁和盐酸反应; ③中发生两个反应; 氯化亚铁和氢氧化钠反应;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这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 ①②中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故埴①②( 5 )铁红( 主要成分F e 2 O 3 ), 所以判定出反应物是氧化铁和一氧化碳, 根据所学知识生成物应是铁和二氧化碳; 故埴3 c o + F e 2 C ) 3更 逞2 F e + 3 c。

      2点 评 : 本题主要考查了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中其加速溶解的作用、过滤中起引流的作用、蒸发中起使其受热均匀地作用);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判断某种物质是否过量等方面的内容.192、 将25g甲物质跟5g乙物质发生反应, 所得混合物中含有10g甲物质,11g丙物质, 还有另一种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式量分别为30、20、44、1 8 ,化学式分别为4日 、C、D ,则表示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A+B=C+D■ B、2A+B=C+2DC、2A+B=2C+DDs A+2B=2C+D考 点 :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寓方程式.专 题 :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篁; 物质质量守恒.分 析 : 根据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和及其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 即可确定化学方程式.解 答 : 解 : ①由已知条件可知, 参与反应的物质量为:25g-10g=15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D的质量为:15g+5g-11 g=9g:可得反应物的质量分别为15g, 5 g ,生成物的质量是11g, 9g设化学方程式为xA+yB=zC+kD,那么xA+yB=zC+kD30x 20y 44z18k15 5 11 9即可得出x: y: z: k=2: 1 : 1 : 2故选B.点 评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193、(2008•南通)A. 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 .若增加10 g A ,则反应停止后, 原反应物中只余C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g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gC、反 应 中 的 质 量 比 是3 : 2D、反应中牌1C的质量比是5 : 2考 点 :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分 析 : 这是一道有关字母化方程式的计算, 通过分析, 可知若增加1。

      g A ,则反应停止后, 原反应物中只余C,说明A25克时,B完全反应, 而C有剩余: 则设第一次反应后 , 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z;第二次反应后, 设D的质量为x ,同时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y .根 据“ A 0, C三种物质各15 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g新物质D”, 可书写表达式为:A+B+C=D ; 根据反应表达式, 可得答案.解 答 : 解 : 设第一次反应后, 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z ; 第二次反应后, 设D的质量为x,同时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y .由题意可知, 该反应可表示为:A+B+C=D15gz 30g25g15gyxA因为反应中砌B的质量比为25g : 15g=5 : 3,所以z=9g,则第一次反应后剩I余的B的质量为15g-9g=6g,故A错 误 .B s列出比例比星=—, 可求出:X=50g,则选项B正确;25 xC、反应中原IB的质量比为25g : 15g=5: 3 ,故选项C错误;D、y=10g,则反应中麻]C的质量比为25g : 10g=5: 2 ,所以选项D正确;故选BD.点 评 : 培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会处理车间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94、下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 无色无味) 是否含有C 0 2和c o •话回答下列问题:(1) 礴置中的试剂是( 写名称, 下同),B装置中的试剂是;( 2 )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 O ?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 O存在的实蛉现象是;( 3 ) 如果没有B装置, 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考 点 : 物质的鉴别、推斯;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 题 : 混合物细成的推断题.分 析 :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C O ?的特性, 所以装置A中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验证C O往往是脸证其与氧化的反应后有无C O 2生成, 但在与氧化铜反应之前, 应把混合气体中的C O 2完全除净, 否则将无法证明反应后所含有的C O 2是反应生成的, 还是反应前就有的, 所以装置B中盛放的应为能与C O 2反应的N a O H溶 液 .解 答 : 解 :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C O ?的特性, 所以装置A中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验证C O往往是验证其与氧化铜反应后有无C O 2生成, 但在与氧化铜反应之前, 应把混合气体中的C O 2完全除净, 否则将无法证明反应后所含有的。

      2是反应生成的 , 还是反应前就有的, 所以装置B中盛放的应为能与C O 2反应的N a O H溶液.故答案为:(1)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 2 ) 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红,D中澄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两点必须都有才正确)( 3 )没有B装置, 无法除擅C O ? ,从而无法判断原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 O气体点 评 : 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不但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物质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蛉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 联系实际, 逐一分析推断.195、已知A、B是常见的碱,甲、乙是常见的盐,C是一种常见无色无味的气体. 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则 : 娓 C a ( O H ) 2 B是N a O H ;甲 是 啊吗乙 是 以 吗 .甲与 峨 生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是 :C a ( O H ) z+ N ^ C X^ Xa C O ? J + 2 N a O H .考 点 : 物质的鉴别、推断;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电方程式.专 题 : 框图型推断题.分 析 : 根据题干叙述和框图进行推断,A、B是常见的碱, 则A B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甲、乙是常见的盐,C是一种常见无色无味的气体, 则常见的能与碱反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则C可能是二氧化碳,生成的甲屋于碳酸盐,能与顺应生成B和乙,则娓氢氧化钙, B是氢氧化钠,甲是碳酸钠,乙是碳酸钙.解 答 : 解 :A、B是常见的碱, 则A B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甲、乙是常见的盐.C是一种常见无色无味的气体, 则常见的能与碱反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则C可能是二氧化碳, 生成的甲属于碳酸盐, 能与顺应生成B和乙, 则A是氢氧化钙,B是氢氧化钠,甲是碳酸钠,乙是碳酸钙,所以本题答案为:C a ( O H ) 2> N a O H ,眄 啊, C a C % * Ca( 0H) j + N ^ C O ^ C a C O ;^ I + 2 N a O H .点 评 : 此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 完成此类题目, 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 直接得出结论, 然后利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推, 逐一导出其他结论.196、 ( 2 0 1 1 , 烟台) 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湿法冶铜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铜两种污染物, 为测定该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含量 , 给冶铜厂提供处理废水的参考, 环保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取废水5 0 0 g ,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 0 痛 氢 氧化钠溶液. 测得沉淀质量与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根据所得数据计算:(1 ) 5 0 0 前亥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 2 ) 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沉淀点另9 . 60120 国”化酷储液的质量考 点 :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讨菖;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篁.专 题 : 利用图像, 进行分析计篁;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菖.分 析 : (1 )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硫酸进行反应, 待硫酸完全反应时氢氧化钠继续与硫酸铜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由反应图象中的曲线可得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1 9 6 曲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为1 2 0 g ; 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醛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利用生成沉淀的质量可计算出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及反应所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2 ) 加入的氢氧化钠总质量与形成沉淀所消耗的质量的差即为中和硫酸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钠,由此质量可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废水中硫酸的质量, 最后利用硫酸质量与5 0 0 g ^ 水的质量比计算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解答 : 解 :(1 ) 设5 0 0 战 水中E S O 4 的质量为x , 与C U S O 4 反应的N ©1论容液的质量为了,C n S 04+ 2 N a 0 H = C u ( O H ) 2I + N a2s O 480 981 6 08 09 8Xy X2 0 %1 9 . 6 g16098x = 3 2 gX19 6gyx20% = 19 6g *取( 2 ) 设5 0 0 式亥废水中H2s % 的质量为zH2S 04+ 2 N a 0 H = N a2S 04+ 2 H209 8 8 0z ( 1 2 0 g - 8 0 g ) X2 0 %98 _ 80T - ( 120g - 80g) x 20 %z= 9 . 8 g9 8a废 水 中 硫 酸 的 质 量 分 数 为 X 1 0 0 %= l . 9 6 % .500g答 :(1 ) 5 0 0 族废水中C u S %亩质量是3 2 g ,( 2 ) 该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 . 9 6 %.点 评 : 对反应的图象中曲线进行分析, 该曲线的起点表示硫酷被完全反应、折点表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197、 绝大多数古代言铜器和铜器上都有绿色斑点, 这些绿色斑点是铜长时间和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铜绿[Cuj ( OH ) 2C03],铜绿不稳定, 受热后可分解生成三种物质.为探究铜绿受热后生成的物质, 小莉同学从某种铜器上取下适量的铜绿, 进行实验.①连接装置如图, 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干燥后的铜绿放入试管A中加热.( 1 )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防 止 生 成 的 水 冷 凝 回 流 炸 裂 试 管( 2 ) A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另一试管中, 加入稀硫酸, 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 变成蓝色溶液. 则可推测铜绿分解产物中有 氧化铜( 3 ) B装置中澄滑石灰水变浑浊, 则可推测铜绿分解产物中二氧 化 碳( 4 ) C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小莉同学认为铜绿分解产物吊菽7面I、 明同学认为这还不能作出确切的推断. 若要推断铜绿产物中是否有水, 应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将BC时调.考 点 :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专 题 : 实睑方法和过程的探兖.分 析 : 题目通过较多的实验内容和相关的信息提示, 设计出关于多种物质的检验和推断, 设计题干大, 但是内容很常规, 难度很小.解 答 : 解 :(1)试营口向下倾斜, 不论固体受热是否产生水蒸气都要向下倾斜, 这样利于固体的受热. 而此实验中生成物有水, 这样可以防止生成的水冷凝回流炸裂试管 . 故答案: 防止生成的水冷凝回流炸裂试管.( 2 )黑色固体能够溶解于稀硫酸且得到蓝色溶液说明该物质含有铜, 且黑色说明固体为氧化铜. 故答案为氧化铜.( 3 )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二氧化碳.( 4 ) C装置用来检验生成物是否有水, 但是由于该装置是在石灰水之后, 导致气体经过石灰水后会对实验产生干扰, 所以若检验水的存在, 应该放在二氧化碳检验之前, 所以可以将BC装置调换位置. 故答案: 将BC对 调 .点 评 : 对于二氧化碳和水的检验, 应该先检验水后检验二氧化碳, 若除去二氧化碳和水, 则应该先除二氧化碳后除水.198、 (2011 •大连) 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先关闭止水夹, 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 充分皮应后, 再打开止水夹. 氯工化纳(1)锥形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倒流入锥形瓶中,锥形瓶中溶液变浑; 溶液(2 )根据上述现象, 能否得出“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反应”的结论?为什么?(3 ) 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成份的几种可能情况, 埴写下表.二氯化・实验操作预期的现象和结论取少量反应后的上层港液两份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_ _ _ _ _ _ _ _ _ _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_ _ _ _ _ _ _ _ _ _若加入石灰水后有沉淀则反应后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若加入碳酸钠后有沉淀则反应后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若加入二者均无明显现彖,则溶质为氢氧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范清/tit*考 点 : 碱的化学性质; 盐的化学性质.专 题 :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 析 : (1 )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性质来判断反应现象:(2 ) 根据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的性质来判断解答;( 3 )根据根据所加入的物质及它们的反应可以判断出可能存在的物质, 但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可能同时存在, 可以据此设计实验并验证.解答 : 解 :(1 ) 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 所以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二氧化碳中,由于消耗了二氧化碳而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小, 从而使试管中的石灰水进入锥形瓶, 氢氧化钙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或是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所以锥形瓶中的溶液要变浑浊;(2 )仅凭(1 )中的现象不足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剂为水,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也会使锥形瓶中压强变小, 且二氧化碳也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 而产生(1)中现象;(3 ) 根据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同时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钠是足量的, 所以可以判断在该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氢氧化钠, 可能存在的溶质为碳酸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 注意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可能同时存在,因为碳酸钠可以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故可以根据它们的性质来设计实险加以验证;故答案为:(1) 澄清石灰水倒流入锥形瓶中, 锥形瓶中溶液变浑;(2 ) 不能; 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也会有这样的现象:(3 )点 评 : 熟练掌握常见的碱的性质, 能够根据碱的性质设计实验对它们进行鉴别, 注意在设计实验时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操作、现象、结 论 .实验操作预期的现象和结论取少量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两份于两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若加入石灰水后有沉淀则反应后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若加入碳酸钠后有沉淀则反应后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若加入二者均无明显现象, 则溶质为氢氧化钠199、 ( 2 0 1 1 •泸州) 话根据下面图一、图二的有关信息, 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溶液温度/'C气体体积猛°V盐酸溶液体积/ m l 0 V 1 V 2 盐酸溶液体积/ m l图 一 图 二( 1 )图一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图中M 点的意义是 氢 氧 化 钠 和 盐 酸 恰 好 完 全 反 应 , 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的质量比是8 0 : 7 3 , 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 放: 热 反应( 埴 “ 放热”或 “ 吸热” ).( 2 )图二是向碳酸钠溶液干遂而入盐酸时有关反应图象, 该赢温酮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应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 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在0 ~ 》m l 时无气泡产生,此时发生的反应是K 、C C ) 3 + H C l = N a H C 0 3 + N 41 ; 第二步, 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大于v 〕 m l 后 , N a H C %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a H C C ) 3 + H C l = N a C l Y0 2 + 呼 •当所加盐酸的体积等于v , m l 时 , 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N a C l , 所加盐酸体积大于v 2 M l 时 , 溶液的p H < 7 .整、 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溶液的酸诚性与p H 值的关系;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 题 : : 实 验性简答题.分析 : (1 ) 根据M 点在图象是温度转折点, 也应该是反应的一个转折点进行分析,从反应图象中可以看出, M 点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先对分子质量的比值, 确定两者反应的质量比.( 2 ) 根据题中的叙述结合图象知道, 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大于丫严1 后 , N a H C 内开始与盐酸反应, 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加入的盐酸体积等于v 2 m l 时 ,图象开始转成水平, 说明了气体体积不变了, 反应物中也就没有了碳酸氢纳, 然后确定溶质的种类,以及所加盐酸体积大于v 2 M l时 , 溶液的P H 值 .解 答 : 解 :(1 )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时, 温度是一个转折点, 所以反应的进行也是一个转折点, 故答案为: 氢氧化钠和盐酸哈好完全反应9当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 从方程式中H C l + N a O H = N a C l + H j O , 可以看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质量比是4 0 : 3 6 . 5 . 故答案为: 8 0 : 7 3 ,从图象可以看出, 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在逐渐的升高, 故答案为: 放热.( 2 ) 从题中可以看出, 第一步的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N a H C 03+ H C l = N a C l + C 02 t + 与0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随着盐酸量的增加, 气体的体积也在不断地增加, 当加入的盐酸体积等于“ 2 m I M ,图象开始转成水平, 说明了气体体积不变了, 反应物中也就没有了碳酸氢钠, 全部转化成了氯化钠, 故答案为: N a C l ,在继续滴加盐酸,由于没有了碳酸氢钠, 盐酸就不会被反应了, 故答案为: < .点 评 : 在做此类题时, 首先读懂题意, 找出题中的叙述与图象的联系, 在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图象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解答, 通过该题, 要掌握化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相.200、 小明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 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与水质应生成碳酸, 他联想到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战雨, 就产生了疑问, 二氧化硫跟水能否也会生成一种酸?小明的学习小蛆想在实脸室里制取二氧化硫气体, 并探究能否跟水反应.【 查阅资料】实验室可用亚硫隙钠(N为S ( ) 3 )固体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二氧化硫气体. 二氧化硫气体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设计方案】先验证水能否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再蛉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千像的紫色的石蕊纸花变色, 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紫色石疣纸花变红, 实验装置和药品如图 :( 提 示 : 装置B的作用是干燃二氧化硫气体, 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 进行实验】(1 ) A处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 b _ ( 选“ a ”或"b ” )( 2 )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纸花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这说明 二 氧 化 硫 不 能 使 干 燥 的 紫 色 石 蕊 试 纸 变 色 .( 3 )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端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紫色石蕊纸花上, 未见纸花颜色发生变化, 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此现象说明 水 不 能 使 干 燥 的 紫 色 石 蕊 试 纸 变 色 ;二 氧 化 硫 溶 于 水 生 成 酸 ,酸 能 使 干 燥 的 紫 色 石 蕊 试 纸 变 红 色 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Z+HJO =H2s O 3 .【 拓展迁移】(1) 试写出实蛉室制取二氧化硫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与碳酸钙与盐酸的化学反应相似)Na^+ZHCINaCgO+SO2 t(2 ) 亚硫酸钠( 啊S O 3)中S的 化 合 价 为+ 4 .( 3 ) S O 2的水溶液能跟活泼金属反应, 而使金属腐蚀, 写出M g与亚麻酸(H2s。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 g + H2s 0 3 -咫5 0 3 + % T .考 点 二 实验探兖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 题 [ 科学探究.分 析 : 【 进行试验】根据实验室可用亚硫酸钠(H . S ? )固体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二氧化硫气体选择发生装置b ; 装置C亚硫酸钠与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的干燃、盛放干像蓝色石蕊试纸的试管验证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试纸变色、装有可滴加水的盛有干像蓝色石浣试纸的广口瓶验证滴有水的试纸变色, 最后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啜收剩余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 拓展迁移】(1) 先写出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式, 然后对照写出亚麻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式, 注意配平和气体符号;( 2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结合亚硫酸钠(N a2s O 3 )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3 ) 根据镁和亚硫酸反应生成亚硫酸镁和氢气, 书写化学方程式.解 答 : 解 :【 进行试验】(1) 亚硫酸钠(N a2s O 3)固体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发生装置属于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气体, 故选择发生装置b ;(2 ) 装置C内蓝色石茯纸花虽然与二氧化硫气体接触, 但却不变色, 可以说明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干燥的蓝色试纸变色;(3 ) 未通入二氧化硫气体时,向蓝色试纸上滴水, 试纸不变色, 说明只有水不能使蓝色石. 疾试纸变色; 当湿润的蓝色石疏试纸遇到二氧化硫气体时, 试纸由蓝色变成了红色, 说明试纸遇到了酸性物质, 而二氧化硫并不能使试纸变红,因此, 可推断二氧化硫与水作用形成了酸而使试纸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形成碳酸, 类似 地 , 二氧化硫与水形成亚硫酸, 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 拓展迁移】 (1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生成盐和水和气体, 然后对照写出亚硫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 注意配平和气体符号, 化学方程式为: N a2S 03+ H2S 04= N a2S 04+ H20 + S 02 t ;( 2 )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钠元素显+ 1 , 氧元素显- 2 , 设琉元素的化合价为x , 可知亚硫酸钠( N % S 0 3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 1 )X 2 + x + ( -2 ) X 3 = 0 > 则x = + 4 .( 3 ) S O 2 的水溶液能跟活泼金属反应, 而使金属腐蚀, 如镁与亚硫酸反应生成亚硫酸镁和氢气, 化学方程式为: M ^ H2S O3= M g S O3+ H2 t .故答案为:[ 进行试验】(1 ) b ;( 2 ) 二氧化硫不能使干像的紫色石茯试纸变色;( 3 ) 水不能使干像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色; 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酸, 酸能使干燃的紫色石茯试纸变红色; S O2+ H2O = H2S O3 ;【 拓展迁移】(1 ) H a j S O :j + Z H C l^ H a C l+ H j O + S O j t ;( 2 ) + 4;( 3 ) M ^ H2S 03= M g 503+ H2 t ,点 评 : 理解每个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 对正确把握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起关键作用, 这也是解决此类实验探究类问题的所必须的能力, 并能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201、( 2011 •泰安) 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质量增大的是( )@A、浓氢氧化钠溶液 。

      反 浓盐酸OCs浓硫酸ODx饱和食盐水考 点 : 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 题 : 阅读理解类简答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 析 : 选择暴蠢于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且溶液质量变大的物质即可, 选项中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与二氧化碳反应, 浓盐酸质量会减小, 浓硫酸质量会增大,食盐水质量基本无变化, 利用这些知识可解决此题.解 答 : 解 : A 、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即2N a 0H + C 02二 幽2c所以溶液质量变大, 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此选项正确.B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挥发出氯化氢使溶液质量变小, 故此选项错误.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溶液的质量增加, 但未发生化学变化, 故此选项错误.仄饱和食盐水在空气中放置, 溶液质量基本无变化, 故此选项错误.故选A点 评 : 此题是一些物质的溶液特性的考查, 解题的关键是能知道这些溶液在空气中的一些变化, 并认识其实质, 届基础性知识考查题.202、 一包固体物质可能由N a2c O 3、JS% 、N a C l中的一种或几种蛆成. 取试样少许溶于水, 加入过量B 4 %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过滤, 在滤液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人幽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则原固体物质组成中( )叵1人 、一定有勺5。

      4 DB> 一定有N a C l□已 一定有N a /03 ED>可能有N a C l考 点 :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专 题 : :物质的鉴定题.分 析 : 因混合物中没有不溶物, 当把混合物放入水中配制成溶液后, 滴加氯化领产生白色沉淀, 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在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硫酸钾.解 答 : 解 : 因滴加过量B a C 4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在混合物中一定含有K2so 丁 且一定不含碳酸钠. 因碳酸钠和氯化弱生成的碳酸钢沉淀能溶于硝酸. 而在滤液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时, 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在滤液中含有氯离子, 但不能说明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因为在第一次反应时, 加入的氯化钢与硫酸钾反应生成了硫酸钢和氯化钾, 并且还有过量的氯化领溶液.故选A D点 评 : 在初中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即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酸的沉淀有两种. 一种是氯化银, 一种是硫酸飘. 所以在题目中若出现了即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 我们就考虑这两种物质.203、( 2011 •威海) 为测定某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取某稀硫酸溶液20g , 逐滴加入氢氧化钢溶液3 0g , 同时用pH 讨测定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陵 化 情 况 (如 图所示 ) . 过滤后得滤液47. 67g . 请你通过计篁 , 求出氢氧化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 1 0- 16 S - 3 2 B a - 13 7 .考 点 :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邕.专 题 : 学科交叉型; 利用图像, 进行分析计苴;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篁;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篁.分 析 : 本题涉及的反应为,图象为反应后溶液的pH 随加入氢氧化钢溶液加入而变化的情况. 根据图象可知, 当加入25g s氧化钢溶液时, 与稀硫酸恰好完全中和, 此后所加氢氧化银溶液不再发生反应,因此, 根据质量质量定律可计篁加入25尊氧化飘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 利用沉淀硫酸钢的质量,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出25gg氧化飘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飘的质量, 最后使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篁氢氧化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解 答 : 解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生成的B a S O q质量为: 20k3 0g ~ 47. 67g = 2. 3 3 g ;设参加反应的B a ( 0H ) 2的质量为xB a ( O H ) z + H j S O f B 叫( + 2% 。

      171 23 32. 3 3 g171 _ 233~=2 33gx = 1. 71gB a ( O H ) 2的溶质质量分数工1 71g25gX100% = 6. 8 4%答 : 该溶液中B a ( O H ) 2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4 % .点 评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生成沉淀硫酸钢的质量; 稀硫酸的质量20片所加入氢氧化飘溶液的质量3 0厂过滤后所得滤液的质量47. 67g .204、 (211 , 南昌) 如右图所示A ―娓 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图 中 “ ■ > ”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 己知娓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 娓最轻的气体,B、C、D、E、F都是氧化物. 话回答:(1) G的化学式为巴— ,E与F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化 合 反 应 , 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 灭火;(2 ) 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3 C O + F e2O3^^2Fe+3CO2 .考 点 : 物质的鉴别、推断;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反应类型的判定;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 式 .专 题 :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框图型推断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物质的制备.分 析 : 根据题意, 娓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 可确定物质防盐酸;G是最轻的气体, 可确定物质G为氢气;由此作为推断的出发点, 结合题中对B、C、仄E、F都是氧化物的限制条件及图中所示物质A -娓 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利用氧化物B物质可由盐酸生成可分析该物质为二氧化碳, 把握物质F与6 B与C物质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等 , 完成对框图中所涉及物质的推断.解答 : 解 :(1)根据娓最轻的气体, 可确定G为氢气, 其化学式为与 ; 物质F为由氢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且又可生成氢气, 可判断F为 水 ; 与水和盐战A都可以反应的氧化物E为可溶性碱反对应的金属氧化物, 常见的此类物质为生石灰氧化钙, 则可判断物质E为氧化钙, 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能由盐酸生成的氧化物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 而F物质为水, 则B物质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灭火、生产汽水、制纯碱等;故答案为: 与 ; 化合反应:灭火等;( 2 )能与B物质二氧化碳相互转化的氧化物C应为一氧化碳, 根据气体一氧化碳的性质,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可判断物质D为常见的金属氧化物, 如氧化铁、氧化铜等; 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为工业炼铁的原理反应;故答案为:3 C 0+ F ±03高 温2 F e + 3 c。

      公 ( 其他合理即可).点 评 : 利用题目明确的物质氢气及盐酸, 分析得出气体二氧化碳是解决本题物质推断的突破口; 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则是此类问题解决的基础.205、 (2009 ,退江) 取某碳酸钠样品放入烧杯中, 加入95. 8如 充 分溶解, 再向其中加入稀硫酸, 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 话根据题意解答问题:(1 )当加入196碗 硫 酸 时 , 放出气体的质量为4 .4 g .(2 )讨算加入的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3 )试通过计算求出加入98遍 硫 酸(即入点)时烧杯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考 点 :专 题 :分 析 :解 答 :放出气体的质量K -o 98 加入稀16酸的质量g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菖;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菖; 酸的化学性质; 盐的化学性质.利用图像, 进行分析计苴;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1)由图可知: 当加入98箫 硫 酸 时 , 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再加稀硫酸时, 产生气体的质量是不变的;根据图示数据, 找出与期坐标98对应的横坐标的数值即为放出气体的质量;(2 )利用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列出比例式, 就可计算出完全反应时参与反应的H2sO4质量; 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即可求出所加入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3 ) 完全反应后( 即入点), 溶液中的溶质为N%S04.利用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反应生成N.SOq的质量和Na2cO3样品质量; 进而计篁出溶液质量 二N、C03样品质量+ 水的质量+ 稀硫酸质量-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篁即可.解:(1) 根据图示数据可知, 飒坐标加入稀硫酸98则 , 皮应已完全, 对应的横坐标放出气体的质量为4. 4g;再加入稀硫酸时, 产生气体的质量是不变的;故当加入196箫 硫 战 时 , 放出气体的质量为4. 4g;故答案为:4 .4 .(2 )设完全反应时参与反应的H2s质量为z,Na2C03+H2S04=Na2S04+K20+C02 t98 44z 4 .4g98 = 44~ 4 .4。

      解 得 :z=9.8g;则所加入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ioo%=io%;98g故答案为:10%.(3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反应生成N%S04的质量为y ;啊 吗 + 贷 4= 啊SO4+H2O+CO2 t106 142 44x y 4.4g106_ 44 142_ 44x 4 4g y 4 4g /解 得:x=10.6g, 产 14.2g;则加入98避 琉 酸 ( 即 人 点 、 ) 时烧杯中溶液质量为:10. 6g+95. 8寸9 8 /4. 4g=200g;则加入98拂 硫 酸 ( 即K点) 时烧杯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治患X 100%=7. 1%・答 : 加入98箫 硫 酸 ( 即K点) 时烧杯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 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解答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完全反应的概念, 能正确分析坐标图, 从图中找出有效数据进行计篁. 解题时要注意格式和步骤, 计篁要细心.206、 ( 2 0 1 1 , 无照) 在烧杯中加入2 . 1 4 以置的铝箔, 再滴加稀硫酸, 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话回答下列问题:(1 ) 产 生 氢 气 。

      ・2 1 刚开始滴加稀硫酸没有氢气放出的原因是 久 置 的 铝 箔 表 面 被 氧 化 , 形 成 一 层 氧 化 膜 .( 2 ) 所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 ) 铝箔中铝元素的质量.滴入稀硫酸的质量/g考 点 :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篁; 金属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专 题 : : 化学式的计篁; 溶液的犯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篁.分 析 : 根据铝箔和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结合题干中的右图所示, 看出开始加稀硫酸没产生氢气, 当加入9 . 8箭硫隈时才产生氢气, 说明久置的铝箔表面被氧化, 当加稀硫酸的量至1 0 7 . 8的 , 铝箔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产生0 . 2 瘟 气 , 再根据所产生氢气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和铝的质量, 那么题干中的求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解答 : 解 :(1 ) 根据铝箔和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结合题干中的右图所示知道产生氢气的质量是0 . 刚开始滴加稀硫酸没有氢气放出的原因是: 久置的铝箔表面被氧化, 形成一层氧化膜. 此氧化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 不产生氢气.( 2 ) 设生成0 . 2 厚气需要硫酸的质量为x , 需要铝的质量为y2 A l + S H j S O ^ A l j ( S 04 ) 3 + 3 % t5 4 2 9 4 6y x 0 . 2 g2 9 4 : 6= x : 0 . 2 g 5 4 : 6= y : 0 . 2 g解之得 x = 9 . 8g y = 1 . 8g此时与生成氢气有关的硫酸溶液的质量为I B . 8g - 9 . 869 8g .则稀硫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劣 等 X 1 0 0 % = 1 0 %98g答 : 所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 0 %27x2( 3 ) 铝箔中被氧化的2 2 。

      2 中铝元素质量为:( 2 . 1 4 g - 1 . 8g ) x——— — — X 1 0 0 % = 0 . 18 g故铝箔中铝元素的质量为: 0 . 1 8g + l . 8g = l . 9 8g27 x 2 + 16 x 3答 : 铝箔中铝元素的质量为L 9 8g点 评 : 此题考查学生会结合图示找出解题突破口,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特别是解( 3 ) 步时, 铝箔中铝元素的质量即包括氧化铝中的铝还包括单质铝的质量, 语同学们考虑细致, 思维要慎密.207、 小强同学在化学氧自救器的说明书中看到“ 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自救器药理中的生氧剂( 超氧化钾K 0 2 )接触能产生氧气”后 , 对自救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原理产生了探究欲望. 在老师指导下, 小强与同学们展开了以下两个实验探究活动, 请你参与 . ( 信 息 :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相似: 含碳酸根的物质与稀盐酸的反应原理和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原理相似.)活动1 :用下图所示的由a、b、c、湖合成的成套装置和有关药品制取并收集氧气.a be d(1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则谡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a C O ^ H C ^ C a C l / H j O - + C O j t( 2 )用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未与超氧化钾反应的二氧化碳. 请 写 出 氢 藐 祠 一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N a O H K : O2= N a2C O3+ H2O .活动n: 探究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除生成氧气还生成什么其它物质?【 老师提示】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生成物只有氧气和另一种化合物.【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到底是哪种物质?小强作出了以下三种猜想:①碳酸; ②是氢氧化钾; ③是一种碳酸盐.通过对与反应物有关的元素蛆成的分析, 小影同学认为猜想①和②一定是错误的, 理由是 二 氧 化 碳 与 超 氧 化 钾 都 不 含 氢 元 素 ,根 据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不可能生成含有氢元素的酸与碱.【 进行试蛉】同学们通过以下实蛉证小强同学的另一个猜想.【 交流与讨论1 ( 1 )老师指出: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分也能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氧气 . 据此鉴定氧自救器药槽中生氧剂超氧化钾是否需要更换的简便的化学方法可简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二氧化碳q超触化饵反应后的固体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猜想③姥正确的,_氧化碳。

      超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取 戴 鉴 定 的 生 氧 剂 少 量 于 试 管 中 ,滴 加 少 量 的 水 ,观 察 是 否 有 气 泡 产 生 ,将 带 火 星 的 木 条 伸 入 试 管 内 ,现 察 木 条 是 否 复 燃 ,即 可 判 断 生 氧 剂 是否需要更换.( 2 )化学氧自救器能达到氧自救的目的 , 其化学反应原理可简述为超 氧 化 钾 能 吸 收 呼 出 气 体 中 的 二 氧 化 碳 ,转化为能供给呼吸的氧气. 考点 : 实 验探兖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猜想与事实验证; 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1 式、电离方程式.专 题 : 科学探究.分 析 : 活 动 I: 可根据反应原理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解答.活动n :[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和超氧化钾反应的产物猜想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进行实验]可根据二氧化碳和超氧化钾反应的生成物碳酸钾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交流与讨论](1 ) 注意题中给予的信息“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分也能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氧气” .( 2 ) 是本题的实验目的最后概述, 根据以上实验探究的现象和结论进行总结.解 答 : 解 : 活 动 I(1 ) 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 生成了氯化钙、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2 )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属于碱和酸反应产物是盐和水;活动I I[ 作出猜想]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物质的推断,由于反应物中无沅素, 故生成物中也一定无酸或碱, 从而排出①②;[ 进行实验]因为二氧化碳和超氧化钾反应生成了碳酸钾, 所以可以进行碳酸盐的鉴定, 可以根据碳酸钾与盐酸反应放出C O ? 与澄清石灰水质应变浑浊来检验, 也可用生成物碳酸钾与可溶性钙的溶液生成沉淀来确定;[ 交流与讨论](1 ) 注意题中给予的信息“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分也能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氧气” , 只要鉴定有无氧气即可.( 2 ) 是本题的实验目的最后概述, 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知二氧化碳和超氧化钾可以反应生成氧气.故答案为:活 动 I(1 ) C a C 03+ 2 H C l = C a C l2+ H20 + C 02 f( 2 ) 2 N a 0 H + C 02= N a2C 03+ H20活动n[ 作出猜想]实验步骤实睑现象实验结论将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后的固体取样加入稀盐酸, 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有大量气体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猜想③是正确的, 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K D2+ 2 C 02= 2 1 ^ C 0 3 + 3 02或[ 交流与讨论](1 ) 取戴鉴定的生氧剂少量于试管中, 滴加少量的水, 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即可判断生氧剂是否需要更换( 2 ) 超氧化钾能吸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转化为能供给呼吸的氧气.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蒸馈水中, 制成饱和溶液, 再加入饱和石灰水无色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猜想是正确的, 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K 02+ 2 C 02= 2 K 2 C 03+ 3 02点 评 : 此题综合考察了物质的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取, 物质的推断、鉴定,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等等, 需要综合掌握化学知识, 大胆的合理的进行推S .208、 (2 0 1 1 •佛山) 煤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 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 使煤变成清洁能源. 煤气化和液化流程示意图如下:(1 )第①步操作发生的是 物।理 ( 埴 “ 物理”或 “ 化学” ) 变 化 .( 2 )第②步是精炼煤与水蒸气的反应, 化 学 方 程 式 为C + %0 (气 )皇 通C 0 + % .( 3 )第③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化 合 反 应 .( 4 )含硫化合物洗液经过提炼后, 可用来制硫酸, 过程是: 含硫化合物氧化得到S O ? , S O 2进一步氧化得到X , X与水反应得到H2s O y则X的 化 学 式 为S O 3 .( 5 )从 “ 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 “ 煤的汽化和煤的液化”生产流程的优点原 料 全 部 被 产 品 消 纳 ( 或 原 料 全 部 转 化 为 产 品 ,或 原 子 利 用 率1 0 0 %等 ),实 现 “ 零 排 放 ”( 或 不 对 环 境 造 成 污 染 等 ).考 点 : 化石燃料及其粽合利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反应类型的判定.专 题 :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分 析 : (1) 利用两种变化的概念分析解决.( 2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与氢气.( 3 )利用各种反应类型的定义解决.( 4) 利用信息结合酸好的性质解决.( 5 )绿色化学主要是考虑完全转化等方面的问题.解答 : 解 :(1 ) 该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只是简单的分离, 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 物 理 .( 2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与水质应生成一氧化碳与氢气, 再依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律解决.故答案为: C + H j O (气 )叁 些C 0 + %( 3 )该过程中反应物是两种, 生成物是一种, 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故答案为: 化合( 4 )二氧化硫再次氧化可生成三氧化硫, 与水质应会生成硫酸・故答案为:s o3.( 5 ) 绿色化学主要主要是指反应时反应物全部会转化成生成物,同时实现无排放的过程.故答案为: 原料全部被产品消纳( 或原料全部转化为产品, 或原子利用率1 0。

      增), 实 现 “ 零排放” ( 或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点 评 : 此题是对煤的使用的探讨, 解决的重点是能够对煤的具体使用以及环保绿色化学的认识, 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209、 (2 0 1 1 •佛山) 有一包固体粉末, 可能是N a O H、N a2s o夕M g C %、C - O 4中的一种或几种蛆成, 为了分析固体粉末的成分, 取少量该固体粉末进行实验, 实蛉方案设计如下:(1 )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 a O丽M g C % ,一 定 没 有CUSO4.( 2 )若现象X为 “ 沉淀不溶解”或 “ 沉淀部分溶解” , 结论是固体粉末中一 定 有N % S C > 4 ; 若现象X为 “ 沉淀全部溶解” , 结论是固体 粉 末 中 一 定 没 有N a2sO4.( 3 )实验步骤①和③都有相同的实蛉操作, 该操作名称为 过港.(4 ) 写出实验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M g ( O H ) 2 + 2 H N 0 3 T g( 吗)2 + 2 1 0 .( 5 )简单修改上述实验方案, 可取消第④步实验, 修改的方法是 把第③步•使 用 的B a ( O H ) 2溶 液 改 为B a C与溶 液 ( 或Ba( N O 3 )2溶 液 ).考 点 : 物质的鉴别、推断.专 题 : 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分 析 : 根据固体的可能组成以及实验的现象进行推断,固体粉末加水得无色溶液, 而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则一定不含硫酸铜, 得到了白色沉淀, 而所给的可能物质都易溶于水, 故白色沉淀为物质间反应的生成物, 氢氧化钠与氯化篌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故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镁, 是否含有硫酸钠可以通过现象X沉淀的溶解情况来推断.解 答 : 解 :(1)固体粉末加水得无色溶液, 而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则一定不含硫酸铜, 得到了白色沉淀, 而所给的可能物质都易溶于水, 故白色沉淀为物质间反应的生成物 , 氢氧化钠与氯化镁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故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镁, 所以本题答案为:N a 0 m g C l2> C u SO4;( 2 )氢氧化钢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飘沉淀, 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醛, 若现象X出现有沉淀不溶解的情况, 说明有硫酸钢生成, 即含有硫酸钠, 若现象X不出现有沉淀不溶解的情况, 则不含有硫酸钠, 所以本题答案为: 一定有Na2s o旷一定没有N. SO/( 3 )通过步骤①和③能得到沉淀和溶液, 则该操作为过滤, 所以本题答案为: 过滤;(4 ) 粉末中含有的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氢氧化镁沉淀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水, 所以本题答案为:Mg ( 0 H ) 2 + 2廊371(加3)2 + 2 %。

      ;(5 )使用氢氧化钢溶液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造成干扰, 可以不使用氢氧化锁而使用氯化飘或硝酸钢来检脸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 所以本题答案为: 把第③步使用的B a ( 0 H ) 2溶液改为B a C与溶液( 或酩( 蛹3)2溶液).点 评 : 本题为混合物蛆成推断题,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物质以及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