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一首歌一个人_一首歌与一座城.doc
5页提到凤阳,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气的凤阳花鼓 一首“讨饭歌”,辗转了数百年之后, 已变得面目全非, 保留的,只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 “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如此“反动”的歌词,明显的就是一种攻击啊!矛头,直指凤阳所出的皇帝朱元璋并且,因此形成的现象很奇怪那些来自凤阳的乞丐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沿途乞讨,即使是丰收之年,冬天来临,凤阳人也把家门一锁, 仍旧出门要饭 这是怎样一种民俗啊――讨饭本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 但在凤阳,你看不出凄楚, 看到的却是满怀的欢乐,还有幽默和玩世不恭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怎么都有一点不合常理人情这个奇怪民俗的背后,应该隐藏一个别样的故事吧?除了故事,还应有一种大众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过程最初的凤阳花鼓,并不是“讨饭歌” ,它是凤阳一带流传的民歌有关资料显示宋朝时,在淮河两岸,就有花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了明末画家顾见龙在家乡太仓看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后,曾经画过一幅《花鼓子》图这是迄今为止记录凤阳花鼓最早的一幅画,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也就是说,在明代,凤阳花鼓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很成熟了。
凤阳人唱着《凤阳歌》乞讨开始于什么时候呢?资料显示, 至少在明代中叶,凤阳人已开始打着花鼓走四方了也就是说,凤阳人唱着《凤阳歌》进行乞讨,至少是明中期以前的事了 根据史料来看, 这首《凤阳歌》最早见于戏曲选本 《缀白裘》,时间应该是晚明或者清初可以肯定的是,这首《凤阳歌》产生于明代,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甚至更早如果想要一个确切时间的话,那么不妨大胆追溯一次,这首脍炙人口的《凤阳歌》极可能产生于洪武年间编纂于晚明时代的地方志《凤阳新书》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 1383 )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颁发的圣旨“凤阳实朕乡里陵寝焉⋯⋯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凤阳府有福的来做父母官,那老的们生在我的这块土地上,永不课征,每日间雍雍熙熙吃酒,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结成义社,遵奉乡饮酒礼⋯⋯钦此 ”这一道圣旨,是典型的朱元璋风格,半文半白,粗鲁爽朗,无所顾忌关于这一道圣旨,据说还有一段来历――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定都应天府,也就是金陵(南京) 金陵距凤阳不远,乡里乡亲们经常去皇城看望他朱元璋平日里没什么其他爱好,只是对家乡的花鼓戏情有独钟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家乡人特意组织选拔了一支花鼓队伍前去祝贺朱元璋看见家乡来人了,非常高兴,于是就降下圣旨我来自凤阳,你们都是我的老乡,以后,你们有福气的去做父母官,无福气的就给我看守陵墓,对于家乡人,我不征收你们的税费了,你们就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吧,每天只管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喝酒⋯⋯洪武爷许下如此诺言,凤阳的花鼓手们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这一下,凤阳的百姓真的奉旨行事了,全都指望去当官,最不济,也有一个看守陵园的活,哪里有心思去耕田种地!果然,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凤阳营建中都全凤阳的人都盼着这块地方成为国都,一旦成了国都,朱元璋总得兑现他的诺言吧建中都,的确是朱元璋的想法定都金陵之后,朱元璋心里一直不很踏实,觉得金陵虽然多次为帝王之都,虎踞龙盘,但这里偏隅江南,对控制全国政局,尤其是对征抚北方不利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安在稍北一点的地方,比如黄河之滨的开封,以及大都燕京等经过反复比较,朱元璋认为开封虽多次做过帝都,但长期战乱, 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于是打消了在此建都的念头 很多大臣提议,不如在皇帝的家乡凤阳建中都,这里濒临濠水,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运输和交通很方便,能很好地利用淮河和长江的优势进行防守如果把金陵作为南都,凤阳作为中都,然后在北方再选一都,这样,北部、中部、南部都有都城,对稳定局势将会有很好的作用朱元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朱元璋的规划中,这个辖区包括现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 4 省中的 12 府 23 县,差不多将整个淮河流域都划了进去中都开始建设了凤阳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大批人马开赴到这个淮河边上的小城,据说,修建中都城时,整个工程大约动用了工匠 9 万人,军士 14 万人,民夫 50 万人,移民近 20 万人,加上南方各省、州、府、县和外地卫、所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总数达 100 多万。
除了中都城之外, 朱元璋还同时在凤阳开建皇陵,主要建筑有皇城、 砖城、土城三道皇陵同样也是气势宏伟的浩大工程小小的凤阳,一下子涌入了上百万人,这使得凤阳顿感压力,物价被哄抬得老高,有时候根本买不到东西不仅如此,政府还用很少的钱来征用当地人的土地,凤阳人不愿意卖,他们就强行征收那些土地,不仅仅是用来建设中部的,还有很多是那些王公贵族大臣们强买的皇帝要在这里造一个都城,并且极有可能将都城搬迁到凤阳,于是那些王公大臣们自然在这里买地成风而当地的百姓却纷纷流离失所了在这种情况下,眼见土地减少了,人口增加了,种田的人少了,吃皇粮的多了一年一年过去了,情况没有改善,局势变得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凤阳的仓库空了,粮断了,人们开始挨饿了 洪武爷送粮的队伍一直没到, 人们等得心焦,也没跟洪武爷联系得上慢慢地,有人实在饿得不行了,开始盘算着走出凤阳,盘算着去讨饭⋯⋯终于,有人走出去了,一个人刚开头,身后立即就有一支长长的队伍于是,在这个皇帝的家乡,延伸出了无数支队伍,向四周发散凤阳人开始了乞讨的历史, 除了碗和棍之外, 他们还把花鼓和鼓槌别在身上从凤阳走出去乞讨的不完全是本地人,杂混在中间的,还有那些来自江南的移民们。
跟所有取得政权的人一样,朱元璋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一个由世俗地主、 豪门富户、读书人和各级官吏所组成的重要社会力量这股社会力量既拥有强大的民间资本, 又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也是基层的骨干面对这样的势力,朱元璋心情复杂无比从出身上说,朱元璋对这当中很大一部分为富不仁者恨之入骨,也对任何可能形成分庭抗礼、对朱家天下形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力量保持高度警觉按朱元璋的想法和性格来说,他肯定要对这些人下手沈万三事件”就是一个范例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江南大户,富甲天下元末时南京城的城墙、官府衙门、街道等,有很多是沈万三捐钱兴建的朱元璋进入南京城后, 沈万三想 “破财消灾”,向朱元璋提出自己愿捐出很大一笔钱, 作为朱元璋军队的军饷没想到的是,沈万三这一回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朱元璋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平民百姓,竟依仗自己有点臭钱,就想收买皇家军队,这也太狂妄了朱元璋立即命令手下人杀了沈万三由于马皇后出面求情,说人家拿钱慰劳你的军队,你怎么能杀人家?怕冷落了众人心,朱皇帝这才开恩,免其一死,改判沈万三流放云南边陲沈万三事件”暴露了朱元璋对于天下富户的态度在朱元璋当政的31 年中,至少发起过六次大规模整肃帝国官吏与豪门富户运动。
在这样有计划的“大清洗”中,全国总共有 10 ~15 万帝国官吏和豪门富户被杀死 除了打压和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