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质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6页石质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石质文物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而石质文物保护一直是一大难题,大型的石质文物多置放于户外,遭到严重的病害,当前我国石质文物保护现状并不乐观,在对石质文物进行保护时,需要深入分析石质文物遭到破坏的原因,通过调查病害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从而保护好古代艺术家们留下的艺术遗产本文通过阐述石质文物保护的现状,分析了石质文物病害的原因,并探讨了我们该如何进行石质文物保护工作,希望为相关研究带来借鉴和参考关键词:石质文物;文物保护;思考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厚的艺术文化遗产,其中石质文物就是重要的一部分,人类早起文明与岩石密不可分,作为人类最早的建筑材料,岩石也成为最古老的艺术作品的载体石质文物记载了历史,也承载了古代艺术家的智慧中国作为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众多石质文物,但文物历经岁月,已受到较大损害,尤其是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石质文物,已被严重腐蚀随着我国工业化不断发展,也产生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比如酸雨等现象,加重了石质文物的病害1. 石质文物保护现状目前我国对唐代的古建筑和石窟、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并不同,对石质文物保护并不够重视,主要存在两点原因,第一,认为石质文物耐风化,第二,石质文物保护存在较大难度。
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石质文物的劣化程度已经十分严重比如,我国云冈石窟的石雕造像仅剩下一半,其中一部分已经缺失佛头,窟外壁和窟内下部的题记几乎消失桐城县张廷玉墓的牌坊、望柱在1965年自然倒塌,在年修复工程开展之前,园内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残存石雕件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严重的石质文物病害现象,这些都表明对于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石质文物大多存放于户外,文物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矿物质,风化问题较为严重,为了历史遗产能够长远保留,所以现在需要加强对石质文物的保护2. 破坏石质文物的原因1. 冻融与水结合造成的严重危害这种现象多出现于半干旱地区,冬季温度低且温差大,夏季气候炎热又下大雨,因此容易产生冻融与水结合造成的危害出现冻融问题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环境中有充足的水分,第二,岩体结构具备储水空间云冈石窟较为典型,第三窟东北隅的壁面就出现了冻融与水造成的病害,岩体已经后移1.7米2. 风化病害风化病害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裂隙状、絮粉状等形式,风化病害的因素主要有岩体结构、气候条件、人为污染以及地质因素等等四川省古城忠县的无铭阙的主要病害就是风化破坏,无铭阙阙身处有明显的风化缝隙,隙宽约1-3mm,最大达到8mm,导致阙身呈板状剥落,阙身表面的雕刻品也遭到严重破坏。
这种风化裂隙长期下去,将会破坏阙身的稳定性3. 地震、滑坡 、泥石流、台风等因素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对于靠近山体的石质文物威胁更大,麦积山石窟曾经因为地震受到重大损伤,导致东西崖之间大面积坍塌,同时也造成巨大的文物损失,莫高窟壁画塌落,大量洞窟遭到掩埋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文物部门经过实地勘察,提出了防震方案,使一批文物及时得到了保护因此,面对自然灾害,有必要建立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3. 如何进行石质文物保护1. 对于生物病害生物病害主要指动植物对岩石造成的破坏,主要采取清理的方法可以将杂草、虫卵、排泄物等清理岩石上的微生物特点明显,首先,种类繁多,主要有黑、白、黄、绿等颜色;其次,微生物一部分已经死亡,一部分还在活动或处于休眠状态,最后,微生物分布不均匀微生物对岩石进行破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诱导期,微生物正处于传播状态;第二阶段为对数期,这个时期微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第三阶段为恒定期,受到腐蚀的岩石表面正处于腐蚀循环阶段[2]微生物对岩石的腐蚀主要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中析出的溶液进行,这些溶液主要包含硝酸、碳酸等酸性物质以及氢氧化铵等,日积月累在岩石表面沉积。
比如,苔藓对岩石的腐蚀主要过程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酸性溶液,分泌出草酸,与岩石中的阳离子发生反应,产生草酸盐,此外还分泌柠檬酸等酸性物质并溶于水与阳离子发生反应产生螯合混合物,从而使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菌丝生长出现的物理压力也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能,产生应力破坏对于这类破坏现象,可以使用形态解剖学方法,观察外部和内部的切片,清除或者杀灭岩石表面具有腐蚀性的的微生物,其他的可以保留此外,也可以采取预防性措施,在岩石表面喷涂没有腐蚀形的抗生素2. 针对表面污染与变色由于文物保护中有“保持原状”和“最少干扰”原则,所以石质文物表面的污染尽量不需要清洗,但是对于长期存在的污染病害,会对石质文物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对岩石结构造成破坏作用,进而威胁文物寿命所以需要制定石质文物的清洗规范岩石表面污染的原因主要包含水锈结壳、盐析和微生物等,其中盐析较为普遍,雨水和地下水进入岩石本体会造成盐析,温湿度变化后也会使盐反复结晶,可溶盐会在岩石表面析出,影响美观同时也会对多孔石质文物造成严重破坏所以,进行石质文物保护时,需要阻断地下水产生的可溶盐,可以垫高石质文物,铺设放水设施,防止文物与地表直接接触3. 针对风化及裂隙大多石质文物的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夏季受到暴晒后如果突然淋雨,会导致矿物膨胀系数不一,从而破坏颗粒间的连接,产生岩石裂隙。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物理隔绝,尽量让石质文物不直接接触水,由于石质文物大多都体型较大,无法搬进室内,也无法将其遮盖,因此可以采用化学封护的手段进行隔绝,此外,也可以搭建保护棚,但会对文物的观赏性造成影响结束语:综上所述,目前石质文物保护面临较大的挑战,需要引起人们充分重视可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对石质文物的破坏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科学措施进行有效保护,确保石质文物在自然条件下依旧具有稳定性,减缓风化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石质文物的寿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黄克忠.石质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8(4):4-12.[2]陈晓寒,秦逸晗.石质文物病害及保护方法研究--以明孝陵徐达墓为例[C].//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六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90-9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