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5古人谈读书课件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ppt
19页25 古人谈读书 对名言对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古人谈读书古人谈读书 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我会认我会认 生字:耻 识 矣 岂 借助注释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注释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三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古人读书学这三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古人读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习的态度和方法 一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注注 释释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识:记住,这里读zhì 厌:满足 诲:教诲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形容虚心好学,不自以为是为羞耻,形容虚心好学,不自以为是 2.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别人而不倦怠谓谓诲诲耻耻诵诵窥窥恒恒岂岂皆皆缺缺第二则文言文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第二则文言文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第三则文言文引自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第三则文言文引自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自学第二、三则文言文自学第二、三则文言文 自学提示: 1.默读第二、三则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同桌交流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译文: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这儿,译文: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这儿,那么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一致,只能漫不经心地读,不会记住,就算记那么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一致,只能漫不经心地读,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也不会太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都到了,眼睛与嘴怎么不会住也不会太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都到了,眼睛与嘴怎么不会到呢到呢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件缺一不可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古人读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借鉴这些好的读书方法,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同学们把《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找来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一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