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加给定起动过程分析.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突加给定起动过程分析 设置双闭环掌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获得接近抱负起动过程,因此在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时,首先分析它的起动过程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突加给定电压U* n由静止状态起动时,其系统状态:U n*=0,U i=0,U ct=0,n =0 ,U i*=0,U d0=0当输入一阶跃信号时,系统进入起动过程1. 起动过程波形分析分析起动过程:根据ASR由不饱和→饱和饱和→退饱和这一过程是由电流调整→转速调整三个阶段(如图所示):①未饱和→饱和 I(t=0~t1)②饱和 Ⅱ(t=t1~t2)③退出饱和 Ⅲ(t=t1~t2)双闭环调速系统起动时的转速和电流波形 (1)第I阶段 ASR由未饱和→饱和(0 ~ t1) —电流上升阶段突加U n* → ΔU n=U n*-U n≈U n*很大→ASR快速饱和→U i*= U im* →Uct↑→Ud0↑→I d↑快速上升当 I d ≥ I dL 后→n开头↑(缓慢这由于机电惯性作用,转速不会很快增长)→ 当t=t1,I d↑≈I dm,此时ASR的输入偏差电压ΔU n的值仍较大, 保持U i= U im* 。
如下图所示 本阶段:ASR由不饱和快速饱和(U n增长慢)ACR不饱和(U i增长快)2)第Ⅱ阶段 ASR饱和(t1~ t2)—恒流升速阶段①转速环开环 ②电流环起主导作用这时,I d=I dm,可能连续↑(取决ACR的结构和参数) →U i U im* →ΔU i=反号→U ct↓→U do↓→I d↓≈I dm(I d略低于I dm)且维持→n↑(直线)U do ↑= id R+C e n↑+L did/dt↓Uct ↑n↑→U do↑→U ct↑ΔU i=U im*-U i=常数,以维持U ct↑ ACR调整作用、ASR饱和,Uct和Udo 线性增长,Id略小于Idm (3)第 Ⅲ 阶段 ASR退饱和( t2 ~t4)当t=t2,ΔU n=0(n= n*)→ASR仍饱和→U i≈ U im*→I d≈I dmI dL→n↑ n* (超调)→ΔU n=反号→ U i*↓U im*(ASR退饱和)→ U ct↓→ I d ↓I dL,n↑ 第 Ⅲ 阶段 (续) 当 t=t3,I d = I dL→T e= T L→ dn/dt = 0,转速n才到达峰值此后,电动机开头在负载的阻力下(t3~t4)→I d I dL → n ↓ 第 Ⅲ 阶段 (续)当 t=t4,n ↓ →n* 进入稳态(假如调整器参数整定得不够好,转速n可能会经过几次振荡,但转速环会进行调整)。
U n = α n* =U n*U i*= U I = β I dL 2.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的特点(1) 饱和非线性掌握(或称变结构掌握)依据ASR的饱和与不饱和,整个系统处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当ASR饱和时,转速环开环,系统表现为恒值电流调整的单闭环系统,ASR输出的限幅值,使起动过程中电流不超过允许的最大电流,且恒定;当ASR不饱和时,转速环闭环,整个系统是一个无静差调速系统,而电流内环表现为电流随动系统2)转速超调由于采纳 PI 调整器作为ASR(转速调整器)实现了饱和非线性掌握,起动过程结束进入转速调整阶段后,必需使转速超调, ASR 的输入偏差电压 △U n 为负值,才能使ASR退出饱和,从而真正发挥线性调整作用这样,采纳 PI 调整器的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转速响应必定有超调3)准时间最优掌握起动过程中能以所允许最大电流起动,主要表现在第II阶段的恒流升速,它的特征是电流保持恒定一般选择为电动机允许的最大电流,以便充分发挥电动机的过载力量,使起动过程尽可能最快起动过程的第II阶段属于有限制条件的最短时间掌握因此,整个起动过程可看作为是一个准时间最优掌握(与时间最优掌握有区分,如第Ⅲ阶段)。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