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比较.pdf
3页《安徽史学》年第期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伍 昭泉图书分类法是在有 了图书以后,并随着图书文献的日益增多,人们为了系统地组织和有效地利用图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世纪,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是孔子对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同时也体现 了他的图书分类思想这 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 了基础一、我国最早 的图书分类法—《七略》公元前世纪末,刘向、刘歌父子两人做了一件对我国古代文化有巨大贡献的事情,那就是刘向开始、刘敖最后完成的《七略》《七略》是一部评价推荐性的分类目录刘 向、刘敖父子经过 几十年的工夫,对当时书集如山的皇家藏书,经过选择、校勘从中选出了卷,写 出定本,进行分类他们将所收的书分为七略,并编成目录,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及各类的分论《七略》所反映的这种分类体系,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图书分类法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比瑞士人吉士纳于年编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年左右刃可惜,《七略》原书在唐朝以后遗失了现在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见到《七略》的概貌。
根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七略》把图书分类,组成这样一 个体 系辑略诸书总论 和分论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着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 中、神仙②从上面所列的分类体系可以看出,《七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七略》成书于西汉 末年公元前年濡家思想是西周以来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公元前年汉武帝 即位后,罢 黝百家,独尊濡术,首推公羊《七略》的分类完全体现了这种思想在实际入书的六略六大类中,以儒家的经典、孔子亲自删定的六经为首这样的一种序列,充分体现了图书分类的鲜明的阶级性明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和意志,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 务一定的文化必定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观念形 态一部分的图书分类思想也必然如此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图书分类法的思想性的体现《七略》首先应用了以学术性质作 为划分依据及定类标准的原 则从 内容来类分图书《七略分从图书内容的学术性质出发,把全部图书分为个基本大类,每一基本大类略》中以当时的学术流派家来分这样做法,目的在于“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也就是说它 当时己注意到从 内容来类分图书使图书分类 与当时的学术情况相联系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图书分类法 的科学性 的体现仁七略》把全部图书分 为七个大类其 中第一 大类辑略是类序是诸书的总论和分 论实际上它是 一篇扼要叙述先秦西汉学 术思想的简史也可以说 是当时的 科学发展史因此,辑略是 不能用来分书的炙七略》虽以“七”名,实际上是六分法在实际入书的六大类中,略下分种,种下分家扮层层 深入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组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分类体 系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图书分类法系统性的体现《七略汐分类法是以书立类,也就是说它的类目设置不是向壁虚造,而是依据 当时 存有的图书来立类的当时经书、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之 书的确 很多早在汉武帝 前很长的一、时期 内,经书就是士子们的教 科书,其数之多不言而喻汉武帝之后,“罢黝百家独尊濡术”,濡家平 步青云,其经典书数暴增六艺略”的设置正是反映了这种客观存在当时史书不多因 而《七略》便没有为之 专门立类,只是附在“六艺略”春秋类下这仲立类 的原则,便是 图书分类法实 用性的体现二、《汉志》、《七志》、《七录》分类法《七略》之后,仿照炙七略》体系编制分类法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当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 志》、南北朝齐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它们构成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的一大系统。
东汉班 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是继《七略》之后又一部影响较大的图书分类目录《汉志》的体系如下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诗赋略、数术略、方技略矛《汉志》在大类设置、类目安排上,与《七略》差异不大,因此,过去有人曾说《汉志》是抄袭《七略》,无所发明,而贬低其价值其实在内容上与《七略》相比,《汉志》进行了增删和调整的工作从《七略》产生到编撰《汉志》中间经过八九十年的时间,必然 会出现 一些新书,据统计《汉志》共增入刘 向、扬雄、杜林三家共篇侧去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删去了“辑略”,将其内容分而治之,成为真正的六分法体系二是删去了一些题 解三是删去了重复著录之书《汉志》还调 整 了《七略》中某些 图书的归属由此看来,说《汉志》完全因袭《七略》是不符合事实的《汉志》的历史价值在于,一方面它是 我国先秦国书的清单,为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汉志》也填补了因《七略》亡佚而造成的空白另一方 面,它开创了上史著录 图书的先例,成了史志目录的开创性 著作南北朝齐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也都是七分法的代表现将《七志》、《七录分的体系表述如 下《七志》—经典 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纪古今诸子文翰志纪诗赋军书 志纪兵书阴阳志纪阴阳、图纬术艺志纪方 技,图谱志纪 地域及图书,附佛经录,附道经录。
《七录》—经典录易、书、诗、礼、乐、论语、孝经、小学记传录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子兵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家文集录楚辞、别集、总集、杂文术技录天文、徽纬、历算、五行、卜巫、杂占、形法、医经、经方、杂艺佛法录戒律、禅 定、智慧、疑似、论记仙道录经戒、服饵、房中、符图扮从上面所列的类目可以看出《七志》是在《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企 图运 用《七略芳的原则把一切图书纳入统一的体 系之中以佛道为附一 方面正视当时图书典籍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也明显体现 了儒家的立场但它与《七略》又有不同之处取消“辑略”,把图书分成七大类,后附佛经、道经两类实际上成为九大类九志,开几分法 之先河更改类名,六艺略改 为经典 志、诸子略改为诸子志、兵书略改 为军书志、诗赋略 改 为文翰志、数术略改为阴 阳志、方技略改 为术艺志增设“图谱志”,以收录 图谱典籍,突破了刘欲收书不收图的旧例《七录》将全部图书组成七录基本大类、个部类的分类体系从 基本大类录可以看出,《七录》才是真正的七分法,每一大类 都能分书《七录分的分类体系已与《七志》有很大的区别增加了新的类目。
为史书立 了专类“纪传录”为佛教著作立了专类“佛法 录”为道教著作立了专类“仙道录”合并类目将“兵书略军 书志》”和“诸子略者子志”合并为“子兵录”将“数术略阴阳志”和“方技略术艺志”合并为“术技录”更改类名将“诗赋略文翰志‘’改 名 为“文 集录”取 消“图谱志”将图谱著作按 内容 分入有关各类,使书、图结合对研究 者更加 方便《七录》在大的方 面仍因循《七略分成法但 在小的方 面也有所修补和改革为史书和佛迫 著作正 式立类,改“诗赋略”文翰志为“文集录”实为明智之举类口的增加和类名的屯改都是从当时图 书的 实际情况出发的阮孝绪的优七录分较之王俭的《七志》无论 从学科体 系上还是类目名称上者合理多了综上所述《七略》、炙汉志》、《七志户、《七录》虽都属七分法 系统,然而《匕略,、《汉 志分实为六分法,《七志》为九分法,《七录沐为七分 法从代七略》到《七录》的分类体系在我国 图书分类学 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把一切图书统一 在一个体系的思想来 讲在当时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三、四分法的诞生和统一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的 郑默、荀渤,部次于李充定 名于代隋书·经籍 志分确立 于《崇文总目、三国时魏人郑默 编幻,经、,是 我 国最早的四分法书目然长中经分早已亡佚。
西晋荀歇据郑默《中经》撰《中经 新簿》又名义晋中经簿办,分为四部,曾括 群书其分类体 系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累书力与《七略金相比,《中经新簿》在体 系上有根本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三大变化把《七略》的“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合并 为乙部,因为这三类图书多有失散,新作又不 很多把《七略》的“六艺略”中的春秋类所收史书抽出来,单独设立丙部因为当时史书数量剧增,丙部的设立代表了这一时期新出的著作和学科的兴起取消《七略》的类目名称用 甲、乙、丙、丁为标记符号部次其先后甲部相当于《七略》的“六艺略”,乙部大致相当于《七略》的“诸子略”、“兵书略”和“数术略”,丙部则是新增加的历史类,丁部大致相当于《七略》的“诗斌略’《中经新簿》的排列顺序是经六艺、子诸子等、史史记等、集诗赋等这个排列顺序说明,史书虽然在部类之中有了自己的席位但其社会地位尚未超过子部图书,东晋李充在《中经新簿》的基础上又编《晋元帝四部书目争简称《四部书 目神,其体 系与《中经新簿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类目的次序有所变更,史书升居第二位,子书退居第三位。
这标志着史书社会地位的提高《晋书》说由于《四部书目》分类,“甚有条贯,秘 阁以为永制”故李充的诺四部书目》将四分法的顺序固定下来之后,一直沿用至今荀助、李充虽已将图书分为四部,并已固定其先后顺序,但 尚无类名直到唐初魏征等人撰《隋书·经籍志》时,继承并发展 了荀前的《中经新簿》与李充的《四部书目》中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最古的综 合性目录,它仅 次于《汉志》《汉志》是根据《七略》分类的,而《隋书·经籍志》则是根据《四部书目》分类的,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 为类目名称,概括各部所包括的图书的内容性质,其类目体系如下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徽纬、小学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楚辞、别集、总集附道经经戒、服饵、房中、符篆附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记、杂论⑦从以上类目表中可以看出,《隋书·经籍 志》的“经”、“史”两部是从《七略诊的“六艺略”发展而成的,“子”、“集”两部是从《七略》的“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五略合并而成的。
这些部类的发展和合并,完全反映 了该时期图书和学术思想的盛衰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隋书·经籍志》除了经、史、子、集外,还 有佛经和道经两个附录,因而也不是彻底的四部分类法直到北 宋王尧臣等编辑《崇文总目》时,才把道经和佛经编入四部分类系统中的“子”部之内这样“四部”分类法才基本确定下来清乾隆年间公元年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时,进一步确定了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是以经、史、子、集为纲下 列大类,大类下再分目,较之《隋书·经籍 志》类目分得更细,条理也更加分明,同时《四库全书总目》也参考了自隋以来各种类目表的类目,加以厘订,择善而从这样就使四部分类法更臻完善,类目也更加合理至此四部分类法达到了鼎盛时期总 之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编制是有成效的,无论是《七略》系统还是《四部》系统都能较好地满足 当时的学术发展的水平和图书本身的特点因为图书分类 的对象是 图书随着历史的发展 和学术的变迁,图书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 化的因此,与之 相适应的分类体系也必然随之变化古代各种图书分类法是我们今天研究分类学 的宝贵遗产古为今用,乃是我们研究的日的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责任 编辑陈瑞〕注释①②③文甲 龙《图书文献分类学》,吉林师 范大学年版第页。
学》,社书目文献出版 社年版,第、页口北京大学图 书情报学院④③白国应《图书 分类《图 书分类分书目文丙足出版年版第页饭周继良等《图 书分类学》式汉 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年 版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