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 萧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路径探究.doc
20页萧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路径探究.杭州研究2005年第4期经济研究.萧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路径探究陈志根萧山是杭州市的一个大区,位于钱塘江南岸.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也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高潮期.到2004年底,民营企业达13000余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170家,亿元以上企业204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5家.进入全国500强行列有28家,在中国社科院2004年中国民企竞争50强评选中,萧山的万向集团和恒逸集团榜上有名.2004年销售总额857.64亿元,实现利税57.57亿元.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地位.萧山民营经济为萧山连续9年进入全国十大财神县行列和数年蝉联综合实力全国第七,浙江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年又列入”全国百强县(市)”名单.萧山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萧山民营经济发端于晚清,建国以后进行了“三大改造”,民营经济基本濒临消失.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得到了恢复和充分的发展,至今已成为杭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区.回顾萧山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它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民营经济的恢复阶段f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1年).这一时期,由于对民营经济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的发展抱着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态度,精力仍放在发展乡镇村级集体经济上.当民营经济真正发展起来以后,又怕其会影困杭州研究2005?12响真个萧山经济的发展方向,左的思想抬头,出现了”冲击论”,”致乱论”等种种论调.1990年7月,市工商局等四个单位对本市化纤织机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在调查报告中称,个体化纤织造迅速发展给萧山带来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冲击集体企业的巩固和发展,扰乱了税收,工商和土地管理,腐蚀了干部队伍,导致两极分化和基层组织威信下降共6个方面的问题,并建议”坚决制止盲目发展.”这种左的思想不仅反映在各级干部群众中,还反映在政府行为上,9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织机产管理的暂行办法》,使刚刚发展起来的个私经济受到遏制,此年,新登记的个体户只有5246户,比1989减少了707户;私营企业新登记的只有43户,比1989年减少329户.有许多业主还不敢挂私营企业的牌子,出现了许多假集体.第二个阶段: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1992年至1997年党十五大召开前夕).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对个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突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同时在实践中深深感到,乡镇企业集体经营机制与个私经济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发展的活力受到了阻碍,应当进行创新.为此,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1993年,1994年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个私经济发展的文件.对乡镇企业进行大胆的机制创新,实行股份制改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也使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使萧山民营企业进入了加快发展时期.到1995年底,萧山各类工业私营企业己达2100多家,私营企业已是四分天下有其一.第三个阶段:民营经济的理性发展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至2003年).第二阶段虽是萧山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也带有狂热的成份,如大批体制内的人纷纷下海,出现了全民经商的景象.党的十五大后,政府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有更大的提高,并继续把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先后组织乡镇,部门和企业的同志多次到温州,广州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进一步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讨论,多次召开个私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制订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政策,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萧山民营经济的发展.2002年,萧山工业总产值冲破千亿,其中私营企业完成723.31亿元,占70.35%,民营企业家数突破万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大批按商业运作的杰出企业和企业家,拥有了一批规模企业群体,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登上了萧山的历史舞台.第四阶段:民营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2004年以后).2003年底,区委区政府开始酝酿萧山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问题,翌年3月正式召开动员大会,萧山民营经济真正进入了第二次创业时期.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成绩显着.萧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启示一,党委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与精诚服务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先决条件是自身思想的解放,特别是在经济政策还没有彻底制度化以前.萧山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上世纪8O年代初期,虽然萧山以发展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为主,但对民营经济也较为支持,允许民营企业戴上”集体”企业的”红帽子”,以争取政策上的优惠.进入9O年代后,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当时的萧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快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一系列文件,实行了个人,集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组,大力提倡企业经营者人大股,入股份额可以占到普通职工的lO到l5倍.1996年以后,随着民营资本的壮大和扩张,民营经济成为带动萧山经济发展的支柱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萧山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改善经济环境,政策等一列优惠措施,积极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进入第二次创业以后,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新的政策.今年9月,区委,区政府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规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其中有对纳税大户的表彰奖励,有对区外企业在萧山设立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的扶持奖励,有对地方财政贡献的奖励和对街道发展总部经济的奖励.它将迎来萧山民营经济的更加辉煌.又如对民营企业家素质,萧山区委和区政府也十分重视,千方百计地促成他们素质的提高和转型,2003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通过实施”一大工程”,建立”五大机制”,完善”三项保障”,把萧山民营企业打造成为一支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去年初开始启动萧山民营企业第二次创业时,又制定相关政策,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鼓励企业有计划地选派经营者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组织企业家参加高层次讲座,论坛和学习培训活动.实践证明,只有思想的解放,才有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只有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才能有得力的措施政策和精诚的服务,才能引导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浓厚的商品意识与”萧山精神”交融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萧山地处萧绍平原的西部,是历史上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熏陶了萧山人浓郁的商品意识,因而,历代《萧山县志》称萧山人是”喜奔竞,善商贾”.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引导,萧山人的商品意识更浓了.加之,萧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交通便捷,浙赣铁路,杭涌铁路在境内交会,杭金衢高速公路,沪杭涌高速公路穿过本境,国际机场也设在本区东北部,人们信息灵通.萧山人除了商品意识,市场氛围比较浓厚外,还有一种”勇立潮头,奔竞不息”的”萧山精神”与其交融在一起.早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就以”围垦精神”围涂造田5O多万亩.在民营经济的初创时期,经营者和企业家们”埋头苦干”,他们不怕”千辛万苦”(跑材料),”千山万水”(跑市场),”千言万语”(搞宣传),“千方百计”(抓创业).9O年代初,他们以”四抢精神”(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进入新世纪后,他们又以”四敢”精神(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比赛)~祈一莠一_6l2田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近几年,萧山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本企业的同时,掀起了跨国经营热.至目前,全区累计经国内外经贸部门核准在海外设立的公司或机构达33家,在全省名列前茅.至2004年底止核准境外总投资6017万美元,实际投资2724.96万美元.另有萧山在外企业再投资的公司2O多家,民营企业已成为萧山境外投资的主力军,真正走出境外面对世界的竞争,与世界最强大的对手竞技.三,民营企业家群体的素质是民营经济避免“倒u曲线”,不断走向新高的主要因素在萧山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锻造出了一支能够吃苦耐劳,最能拼博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形成了鲁冠球,黄来兴等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朱重庆,王鑫炎等第二代民营企业家,徐冠巨,邱建林等第三代民营企业家,鲁伟鼎,高德康等第四代民营企业家.但萧山民营企业家队伍从社会来源看,大多为农民出身,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从民营企业的年龄看,大部分处在4O岁左右或以上,虽然他们有较强的创新,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愿望,但受到了原有知识文化,思想意识基础的制约.由于处在这个年龄段,使自己处于心理性格上的成熟期,导致自身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方面呈现出适应困难的状况;从民营企业家的学历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只有高中或高中以下水平,这使萧山的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化管理本领,经营理念有偏差,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不强,难以驾驭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不断扩大的企业.萧山民营企业家们深深地知道这一点,因而十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加速”转型”.经过企业家们的努力,萧山不少民营企业家已获得了高学历,有的已经着书立说,从感性走上了理性.同时,民营企业家队伍得到了不断的补充.民营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倒u曲线”现象.所谓”倒U曲线”,在经济学中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它是指企业在原始积累和原始创业阶段,其业绩与规模呈现正常的上升趋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产品和利润达到一定的临界值(高点)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于严重的业绩和利润下降趋势,直到消亡这样一种轨迹.”倒u曲线”既可以指企业产品,销售额和利润,也可以指它的业绩和规模,但从本质上讲,主要指企业发展的运行轨迹.据曹益坤研究认为”全国经营时间超过1O年的民营企业只有1%,好不过三年的现象在囡杭州研究2005?12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萧山民营经济之所以能较好避免”倒u曲线”,不断走向新高,就在于有象鲁冠球那样一批与时俱进的”常青树”.与时俱进.促成萧山民营经济转型目前,萧山的民营经在组织管理,产业结构,企业人员构成和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家的素质等方面呈现一系列的转型趋势.第一,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转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容易产生”尾大不掉”的弊端.无效管理和管理成本的上升往往是企业衰败的先兆,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精简管理机构,提高运作效率是保持成功与优势的必然之道.为了避免这一点,萧山民营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正在转型,即由家族化管理模式向现代化制度化管理模式演变,迈进.据有关方面统计,萧山民企在创业的阶段,99%是家族化管理.这种运用血缘,亲情关系来作为维系企业管理的纽带,按照非正式的制度因素来维持企业秩序,以减少管理成本在当时有着一定的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中存在着很多适应家族企业生存的特点,从国际上看,即使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家族制企业也曾是一种普遍的企业形式.在我国,成功的采取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也很多.家族管理的基本核心是权力的全方位辐射,或者说是”决策一管理一运作”的家族一体化.企业是基于理性和功能运用,它更多地依靠客观的,普遍的规律用作,家族制却诉诸辈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