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典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413595935
  • 上传时间:2024-0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2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典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 —以王维 《辛夷坞》为例作者: 张 卿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2017年第9期摘要:翻译美学的最终目标指向翻译文学作品的审美再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 特征和“玄禅”合一的思想特征构成了其诗歌审美的主体《辛夷坞》是王维诗歌的代表作, 译者在将其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诗歌审美特征的再现,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关键词:《辛夷坞》诗画合一审美再现《辛夷坞》是王维在辋川闲居时所作的二十首绝句之一,收录于《辋川集》中明代学者 胡应麟认为《辛夷坞》是“五言绝之入禅”之作,《鸟鸣涧》和《辛夷坞》“读之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诗薮•卷六》),诗歌中空寂的意境与强烈的画面特征受到历代评论家和诗人 的推崇同时,《辛夷坞》也备受国内外译者的青睐,据笔者统计,有关《辛夷坞》的英译本 有八种之多,且其译者都是著名的翻译家,如叶维廉、宇文所安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辛夷 坞》原诗的审美特征以及其在英译过程中意境与艺术特征的传递,探究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 现一、 《辛夷坞》的原诗之美“辛夷坞”是辋川十景之一,王维将禅境的内心与幽寂的自然景物结合,共同谱写了《辛 夷坞》原诗如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 空寂的意境美王维信奉禅学,禅学思想组成了他的世界观开在木末的辛夷花,生长在寂寥无人的山涧 中,自开自落,孤芳自赏王维选择了一个小众、客观实在的辛夷花意象,简短的四句诗从四 个方面对辛夷花进行了描述木末”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长位置,“红萼”描绘了辛夷花的颜 色,“涧户”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长环境,“开且落”则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长过程辛夷花作为 一种客观实在的意象,并不具有禅寂幽静的意境美而联系此时的王维,于京城被贬,内心的 孤寂恰与此时的辛夷花相同,生活在一个“寂无人”的涧户中,只能“自开自落”,自伤春秋 因此,此时的辛夷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的意象出现,而与王维的心境一起,构成了独 特的“空寂”的意境2. 多彩的绘画美苏轼首先提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征,其后“诗中有画”便成为王 维诗歌艺术特征的标志正如前文提到,“辛夷坞”作为辋川十景之一,景色自当具有独特之 处王维以擅长描写自然风景著称,他“写境”的创作手法,使其诗歌具有了“情景交融”的 艺术特征《辛夷坞》中,王维抓住了辛夷花的几个显著特征将其形神兼备地描写出来红 萼”描绘出辛夷花的颜色,静寂无人的山涧中出现这么鲜艳的颜色,使得画面具有了鲜明的色 彩对比。

      而“纷纷开且落”描写了衰败中的辛夷花,隐含在内的是不复存在的“红色”,这种 颜色的对比贯穿于王维的诗歌创作中,使诗歌具有了多彩的绘画美,形成了“诗中有画”的审 美艺术特征二、 《辛夷坞》的翻译之美译者在将《辛夷坞》英译的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大胆而又合 理地想象,另一方面则着重再现审美客体的意境等方面,从而使《辛夷坞》既符合目标语读者 的阅读习惯,又有效传达了原作诗歌的审美特征1.静寂空灵思想意境的审美再现叶维廉认为:“中国山水诗人要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作自然不是从诗人的观点看,而 是‘以物观物',不渗于知性的侵扰此种认识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不谋而合,王维的 诗歌正是具有这种特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许将这种“无我之境”的艺术特征再现且 看叶维廉的翻译:Highonthetree- tips,thehibiscus./Setforthredcalycesinthemountain./Asteamhut,quiet.Noonearound./Itb loomsandfalls,bloomsandfalls.王维原作中,山水景色与内心的禅境融为一体,诗人以“木末”“涧户”“山中”等意象 营造出一种静寂空灵的意境,叶维廉在翻译过程中,极大地还原了这种意境。

      译文中的“t ree- tips”“mountain”“noone”等完整地还原了原作诗歌的意象,在新的语言体系中利用这些意 象重新构建起了原作诗歌的意境译者深谙“无我之境”的创作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采取 一种梳理的态度,虽看似在简单地罗列“t ree”“moun tain ”等意象,实则为了重新搭建一种“静寂空灵”的意境;译者的想象与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基本不参与其中,实现了《辛夷坞》 在英译过程中意境特征的审美再现2.诗中有画艺术特征的审美再现《辛夷坞》“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除了其中强烈的色彩对比之外,还有“动静结合”的 创作手法的运用译者在将其英译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特征,运用人称词、静态动词等 方法极大地还原了动静结合的写作特征,使得原作“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完美再现首先是对静态的辛夷花的翻译叶维廉采取了直译法还原了原作的描述,即“thehibiscus”“redcalycesinthemountain”;而宇文所安则抓住了辛夷花“发”这一动作, 将其翻译成“redcalycescomeou tint hemoun tain”,实现了动静结合特征的再现其次是对动态的辛夷花的翻译。

      原作中辛夷花的动作集中在“纷纷开且落”这一句,叶维 廉采取了利用重复句法结构来表现的方式,他译道:“It bloomsandfalls,bloomsandfalls.” 运用第三人称“it”,并列使用了 “blooms”和“falls”,既是对叠词“纷纷”的翻译,又在 两次重复中,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之感,将辛夷花动态的开落过程完美地呈现出来而洪亦君的 翻译则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他译道:“Tothefullest,thenslowlyboom. ”这一翻译 想象辛夷花缓缓地掉落,画面感十足余宝琳的翻译则更具动态的节奏感,他译道: “Inalldirectionstheyopen, theyfall. ”这一翻译运用一种旁观者的笔触观赏着辛夷花的开 落译者在对《辛夷坞》的翻译过程中,把握了原作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方式,做到了译者 主体与客体诗歌相结合,完美地呈现了《辛夷坞》的审美特征三、古典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通过以上对《辛夷坞》的英译分析,笔者认为,因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特征与艺术形 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以审美客体的实在性为主,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为辅,将原作诗 歌的审美特征完整地再现。

      1.把握审美客体的实在性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征便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常常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方面 这得益于诗歌意象的选取,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诗人高超的对意象的排列组合技巧译者在英译《辛夷坞》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把握意象客体之间的关系,否则就成了“t ree”“moun tain ”等意象的简单罗列原作诗歌中各个意象之间靠“木末” “山中”等几 个方位词语使意象各安其位,又通过“发”等动词将其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译者王宝童利用 第二人称“ you ”将各种意象置于动态的联系中他译道:“lo tus- trees,howyoushineinbudthere. ”并没有仅仅将汉语“木末”和“芙蓉花”的组合即“木末芙 蓉花”直接翻译过来,而是在把握客体实在性的同时,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建立了它们之间的 联系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语言的差别,汉语的语词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往往能产生“言有尽而意 无穷”的效果如“木末芙蓉花”一句,简单来看是“木末”与“芙蓉花”的词汇组合,若直 译为英文则就变成了 “tree一tips, thehibiscus”,目标语读者往往不知所以然,原句中蕴含 的大量信息也没有传达过去,此时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隐含的意思用英文词 汇或连接词表现出来。

      例如最后一句“纷纷开且落”的翻译,前文提到,几名译者或是运用重 复手法,或是运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都将隐含的意境与含义完整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四、结语 翻译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原作凝结于作品中的情感通过另一种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并使得目 标语读者能够极大程度地把握原作的思想内容,从而引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中国古典诗 歌的对外翻译由来已久,工整的句式和优美的用词深受外国读者的欢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 要把吸引读者注意的“表”,即格律、形式完整地传达,又要把古典诗歌内在的“里”,即诗 歌的情感内容和思想意境等传达给读者,使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力得以更好地延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