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近岸衰退原因专属区管理及渔业政策2011.ppt
102页第二章 我国海洋开发产业 第三节 海洋渔业第三个问题 我国近岸海洋渔业资源衰 退及其原因 一、我国近岸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主要表现1.一些传统优质经济鱼类相继衰竭长期捕捞过度,处于食物链较高层次的优质经济鱼类越来越少、低质鱼类比例增高,需要说明并不是食物链高端的一定好,比如鲨鱼、鲭鱼、旗鱼、方头鱼,主要是富集重金属汞(金枪鱼含汞少些)渤海的鱼类由1983年的63种,缩减到2004年的30种20世纪60年代,带鱼和小黄鱼是渤海的优势渔业资源,而现在已经很难形成渔汛近海及沿岸的贝类也因过度捕捞而衰退很快如:辽东湾毛蚶1975年资源估计53万吨、1977 为37万吨、20世纪80年代初不足4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间带贝类被作为对虾养殖饵料大量采捕,也是造成贝类资源衰竭迅速原因之一 (贝类卵随潮水迁移寻找它们适合的生存环境,始终 找不到就可能灭绝了) 2.经济种类种群补充严重不足由于传统优质经济鱼类的小型化、低龄化,加上 进一步开发利用中、上层小型鱼类,不仅捕捞一龄鱼 ,而且大量传统优质经济鱼类的幼鱼也遭到兼捕和专 捕,严重破坏了这些种类种群结构的平衡,影响到将 来成鱼在种群中的适当比例,造成其种群衰退。
另外,有关专家认为,渤海传统优质经济鱼类资 源的严重衰退,是中国对虾资源不稳定和产量难于再 上去的原因渔业资源衰退也伤及珍稀生物,如海豹、海龟 二、近岸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1.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我国的渔业曾长时期地经历着无限制的过度 捕捞直到上个世纪末期国家开始控制渔业资源 捕捞量,加强资源的增殖等随着优质鱼类资源的逐步衰退,只要还有一 定捕捞价值的种类,就被集中围捕捕捞能力和资源量的对比:20世纪90年代统计:对虾:每年约有6000多艘流网渔船参与秋捕对虾 ,流网总长度近1万公里,“网墙”可以从莱州湾南边到 辽东湾北边排列21层,如果堵截渤海海峡,可堵60层 ,开捕后20天内可把全年大部分对虾产量捕捞完毕渤海辽东湾的海蜇:每年8月中旬,渤海三省一市 包括江浙一带,数万艘渔船云集营口、盘锦及锦州等 地大小渔港,开捕后一天一夜之内,就把大部分海蜇 捕捞上来有些资源被多种网具、常年捕捞,越冬场进入近 海开始被迎捕,到渔场就被大捕,游向产卵场又被追 捕,最后发展到深入越冬场‘剿捕’,使许多生物资源遭 受灭顶之灾例如,2007年底,浙江省海洋捕捞生产机动 渔船总功率达365万千瓦,是20年前的4倍多,约 占全国海洋捕捞生产机动渔船功率数的1/3,而 单位功率渔获产量还不到20年前的一半。
我国对海洋渔业实施了捕捞渔船数和功率数“ 双指标”控制: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国海洋捕捞 渔船数从2002年底22.2万艘减到19.2万艘、减船 3万艘;功率数从1269.6万千瓦减少到1142.6万 千瓦,减少10% 2.海洋污染危害生物资源许多海洋生物不能忍受污染而减少或消失,特 别是一些重要的经济鱼虾贝类,受害尤为明显渤海湾:来自天津大港、塘沽、汉沽和河北黄 骅地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主要污染物为有 机物、石油及‘挥发酚’,排污口附近已变为无生 物区,其他水域生物种类也明显减少锦州湾:五里河(沿岸厂矿和锦州市区)和附 近的葫芦岛锌厂使锦州湾成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 重的海湾之一,五里河口潮间带底栖生物已经剩下 八种,四分之一滩面为无生物区,湾中部多数为无 生物区 莱州湾:流经胜胜利油田和济济南、潍潍坊等工业业城市 的黄河、小清河、‘潍潍河’及虞河污染最为严重的 区段为小清河口(有机物和石油为主)水域:小清河口 原来盛产的银鱼银鱼 、河蟹已绝绝迹;黄河口附近污染物以 石油、有机物及‘挥发酚’为主;虞河口污染物主要 为有机物、‘挥发酚’及重金属胶州湾:污染较严重,腕足类、腔肠类及原索动 物几乎消失了,甲壳类、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大为减少 。
厦门门海域:受到陆陆、海排污污的双重影响厦门西 海域是污染的重灾区每年排入厦门西海域的废水达 2800多万吨,造成油类类的超标标率达百分之百,水域污 染常造成海洋生物及养殖生物大量死亡3.海滩围垦破坏海洋生物资源围海造田和造地,吞食许多优良港湾和滩涂,给在海域生存的海洋生物带来危害,使沿海地区失去 了大片可供养殖的滩涂资源及多种水产动物的天然 产卵场、育苗场和索饵场,而且给垦区附近广大水 域的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南部海岸红 树林面积约有5万公顷(75万亩),红树林植物36种,由于几十年的乱砍乱伐,特别是大面积围海造田 ,现仅剩红树林1.6万公顷( 24万亩),且都已大规模退化,成为半红树林和次生疏林高度小于1m的红树林生长于海边的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类植物,由红树科、马鞭草科、海 桑科、棕榈科以及一些乔木和灌木统称,是热带亚 热带海岸水生森林植物群落;防护海岸、滨海生态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和海南:50万~60万亩→ 10万多亩;广西17→10万亩;厦门几乎绝迹海滩养殖的虾池占用滩涂损毁了原有的生态植被珊瑚礁: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 统之一,它们养育着许多典型的特殊物种,代表了几 乎所有的海洋动物类别。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来自海洋污染、采挖 和不适当的捕鱼方法,其中以珊瑚礁采挖和捕鱼造成 的破坏作用最为显著其他的威胁还来自挖泥船及其 填海工程、大型河水改道、风暴破坏及珊瑚礁采集者 和旅游者的破坏我国的海南岛沿岸,本来珊瑚礁分布很广,但近 20年来,采礁烧制石灰和制作工艺品成风例如:文昌县全县海岸线长250公里,珊瑚礁 岸段约一半,1976年来,挖珊瑚礁做建房、烧制石 灰和制水泥的材料,每年挖出珊瑚礁5万吨结果 全县约有十分之八的珊瑚礁受到破坏我国南海诸岛多由珊瑚礁组成,附近海域珊瑚 礁鱼类有300多种,珊瑚礁的复杂而又多样的环境 使珊瑚礁鱼类具有种类繁多、生态类型复杂以及形 成多样性的特点长期形成的这种珊瑚礁生态系统 ,目前正遭到破坏由于珊瑚礁被破坏,西沙海域和南沙海域的礁 栖生物和喜礁生物资源种类正在逐年减少,一些种 类也已不多见4.水利和海岸工程破坏生态环境兴修水利而在河流中筑坝、建闸截流,导致河 流入海水量锐减北方建闸后此现象尤为明显,不 仅影响正常营养物质的入海量,同时也使河口区及 其附近海区盐度变化失常,进而影响到其他一系列 海洋生态环境因素的正常变化,恶化了某些海洋生 物的自上而下环境。
江河筑坝建闸截流,堵截了溯河性洄游水生动 物的洄游通道,对鱼虾蟹类等海洋动物的产卵和育 幼产生深远影响,也造成其资源衰退例如,我国辽宁省盘锦市原是我国河蟹的重要 产地之一,当地的河蟹年产量曾达到700吨双台子 河建闸后,堵住了海水与河水的通道,阻断了河蟹 的洄游路线,该地河蟹数量开始锐减 我国过鱼设施的发展:初步发展期:1958规划开发富春江七里垄水电站 时首次提及鱼道, 1960 年在兴凯湖附近首先建成新 开流鱼道,20世纪80年代,对鱼的生境因素及过鱼设 施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相继建设了40 余座鱼道停滞期:自葛洲坝水利枢纽(1971~1988)中采取建设增殖放流站的措施,来解决中华鲟等珍稀鱼类 的保护问题,此后的20多年,我国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很少修建过鱼设施,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几乎没 有开展,已建(因为鱼找不到)过鱼设施多数运行效 果不理想,因而闲置或被废弃二次发展期:进入21 世纪后,随着我国水利水电资源开发逐步加深,渔业资源严重退化,甚至危及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过鱼设施 的研究和建设重新受到重视,一批过鱼设施已建成 运行或在规划建设中如北京上庄水库鱼道、珠江 长滩枢纽鱼道和长江小南海鱼道等。
双台子河闸(没有过鱼通道 )黄河三门峡大坝(没有过鱼通道 )黄河小浪底排水排沙(没有过鱼通道 )在下游水域,靠给鱼注射激素维持繁殖!不知道有多少洄游鱼能到三峡大坝(据说有鱼道)天津、江苏等地区情况也类似,不但河蟹资源已 严重衰退,其他银鱼和鲚鱼等溯河产卵鱼类也相继减 少或趋于绝迹海岸工程,诸如修堤筑坝、建码头等,处理失误 ,对滩涂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也造成严重影响厦门岛修建的数千米长的高崎---集美海堤移民时,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蓄水后,引起库岸崩坍,地质灾害、诱发地震蓄水后,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土地盐碱化蓄水后,水流变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易发生富营养化 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用于冲击涡轮机的冷水对下游农作物水生动物产生危害水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大坝,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产生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蓄水后,水面面积增加,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改变附近地区的小气 候、影响生态平衡水库产生泥沙淤积,减少库容、抬高河床,影 响航运、危及上游安全,可能造成下游河道冲刷库区文物古迹可能被淹没对库区人群健康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为媒介 的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 些疾病流行等。
由于水库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 流量减少可能影响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补救措施①环境补救:采用过鱼设施,建人工孵育场和产卵场;建排水工程已改善水生物生境;设计入海河口排沙防淤积工 程;采用提高坝下水温的工程措施; ②景观改善:应用水利美学原理设计优美的与景观相协调的水 工建筑物; ③卫生防疫研究设计水利工程,防治疾病发生和流行以及防 治病虫害④防治水污染方面修建闸坝,调节水量,增加环境用水,保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保障河流自净能力;建 设氧化塘及土地处理工程系统;设调节水库、污 水库、截流工程、增设曝气设备,开挖引水冲污 水道等工程等;增加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工程技 术措施(如污水深水排放工程),修建多功能的 水量调节工程,增加枯水流量,保持环境要求的 水位和流量等,研究设计水体增氧的建筑物注意保护下游河床大堤防止决口等鱼的忧伤------青海湖湟鱼美丽的一跃,却是湟鱼为了繁衍后代,几乎用 拼命的方式,在它们祖祖辈辈产卵繁殖的通道中寻 求逆流而上的“出口”其背后蕴藏的凄惨故事和湟 鱼身上展现出的母性光辉,足以让人感慨而流泪湟鱼是青海湖中惟一的大型经济鱼类,是一种生长缓慢、年龄序列漫长、怀卵量较少的鱼种,在青海 湖整个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每年5~7月,大 量亲鱼沿黑马河、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 河等河流溯流而上进行繁殖按照正常繁衍习性,它们要在这些河流中花费很长时间洄游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到水流平缓、水 温适宜的河滩砾石处交配、产卵上溯距离越远,鱼 卵、鱼苗在淡水中孵化、生长的时间越长,幼鱼的成 活率就越高;溯流而上同时也是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成 熟的系统过程由于青海湖周边农田灌溉所需,10多年前在湟 鱼产卵的各主要河道上,相继修建了拦河坝,但因此 阻断了湟鱼上溯产卵之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 05年起我省有关管理部门在拦河坝旁边修建过鱼通 道,以使湟鱼能够穿越拦河坝到达产卵地河水中黑 压压一片的湟鱼使人惊叹,整个河道中,聚集的湟鱼密密麻麻这些壮观场景不是亲鱼 在洄游产卵过程中所经历的正常现象,而是由于人 为因素阻断了它们上溯通道而受困于这片水域由于拦河坝的阻挡以及过鱼通道不能使鱼正 常通过,几乎所有的湟鱼都在通道入口前面最深 处不足60公分的浅河滩中挣扎、翻腾,水中拍 打出一片片水花这是过鱼通道整个通道建有相互交错的20 多组钢筋混凝土挡水墙,使通道内的水流减缓并逐 级回旋而下,只要进入通道的湟鱼,都能轻松而飞 快地逐级穿过通道进入上游河道。
但是,正因为入口处这高出水面20多公分的台阶,成为湟鱼上溯的致命屏障,偶尔才能看见有 几条湟鱼从激流中跃上台阶进入通道湟鱼很聪明,尽管不具备跳跃的天赋,但逆流而上的本领很强过鱼通道口的台阶上不去,好多 鱼“误入歧途”聚集到了拦河坝前,在泄洪闸口湍急的水流中一次次发起冲击但巨浪将不断游到这里 的湟鱼冲到远处,在水流回旋的地方湟鱼密密麻麻 挤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