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山区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docx
11页让山区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王梦茜 陈阳初冬时节,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仍依偎在深秋的怀抱中通往霍山文峰学校的公路两边是层层叠叠的山峦,雾霭迷蒙中隐露或红或黄的淡淡秋光走入霍山文峰学校,置于学校前广场的一块文化石尤为引人注目,上面镌刻着一行大字:让山区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这句话是刘彬创业办学的起点,也是他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怀着这样的初心,他一路前行,引领文峰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成为皖西大地上一块响亮的民办教育品牌山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样迫切霍山县位于皖西大别山山区,在当地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2003年,随着霍山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当地出现大批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另外,一部分从外地来霍山县的投资商、务工人员也急需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读书,以解决后顾之忧而当时霍山县并没有寄宿学校,时任霍山二中校长的刘彬敏锐地察觉到——霍山县虽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这里的老百姓对于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和优质教育的期盼与发达地区同样迫切他的内心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在当地筹建一所优质的寄宿制学校。
于是,他多方奔走,争取政府支持,利用民间资本,筹建了一所民办寄宿制初中——霍山文峰学校2005年3月到2008年8月是霍山文峰学校的初创阶段,刘彬用“借米下锅,从无到有”八个字概括这一阶段,“从征地到盖楼,从招生到办学,我们当时是借钱,借势,又借人”霍山文峰学校是霍山县第一所民办学校,在一开始遭受了不少质疑刘彬回忆道:“有人说民办学校就是赚钱的,有人说我们要办‘贵族学校,还有人因为学校刚开始生源不佳而定性我们是差学校面对这些声音,我们也在不断思考,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这所学校为谁服务?怎样才能办好?”思考中,刘彬越来越明晰这所学校存在的价值——让山区孩子不出山门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为山区孩子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平台2008年,对于霍山文峰学校而言是个关键节点经过三年的良性运转、夯实基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办学体制,向下办小学,向上办高中,成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寄宿制学校自此,学校厚积薄发,大步迈入发展快车道留守儿童教育,学校发展规划之重“老师,明天见!”晚上七点,暮色四合,霍山文峰小学的校门口仍是一番热闹景象——熟识的家长们边唠嗑边等着接孩子,各个年级的学生分批次排队走出校门,老师们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并与学生一一道再见。
小学放学为何这么晚?刘彬将这种“早出晚归”的走读模式称为“日托”早晨,学校会派校车去接孩子,孩子们从吃早饭开始,到晚饭后做完作业,这一天都由学校托管这种方式非常受当地家长的欢迎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一是能力不足,二是没有时间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留在当地的也在为生计奔波,早出晚归,甚至还要上夜班所以,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我们要全权负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天放学后,孩子不需要带任何作业回家,老师会利用午间和晚自习时间他们完成作业霍山文峰小学校长王冠华进一步解释道相较于霍山文峰小学的寄宿、走读双轨模式,霍山文峰学校(初中部、高中部)是全寄宿制学校学校每两周安排一次校车送学生回家,然而有部分学生一学期都无法回家,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等问题在他们身上尤为突出刘彬回忆起曾经的一名高一学生,他因为父母離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爷爷也外出打工,奶奶便把他送到文峰学校就读由于长期的亲情缺失,这名学生每次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来校探望时,便用小刀在手背上划口子自残刘彬和学校老师对此高度重视,多次找他谈心、安抚、疏导,使其极端心理得到及时纠正为了守护留守儿童心灵成长,学校把心理课纳入课堂教学,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同时要求老师多找留守儿童谈心,鼓励他们乐观、开朗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霍山县留守儿童数量较大,文峰学校9000多名学生中有70%都属于这一群体因此,从办学的第一天起,刘彬便将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当中留守儿童入学后要过亲情、环境、人际关系三关为帮助他们顺利“过关”,刘彬提出“建家一样的学校、做父母般的老师、当兄妹般的同学”,以“阳光下成长,幸福中留守”为目标,对留守儿童做到“先安身,后安心,再培育”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留守学生每天都写交流日记,与班主任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生活老师精心照顾着学生的生活起居;课后他们可以到教室和“留守儿童之家”看书、看电视,参加校园活动;想父母了,可以到亲情话吧打……每逢节假日,这群孩子会自觉地留在学校复习、自习或预习,可以得到值班老师的“一对一”,也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和俱乐部活动这便形成了具有文峰特色的“三习、一、一活动”今年中考取得全县第二名的姜孟红如今是文峰学校的高一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这是她在这所学校的第十个年头每年生日,老师和同学们都会与她一起过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一年到头也看不见爸爸妈妈几面但我在学校里过得很快乐,这里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姜孟红说道经过多年的部署和实践,文峰学校形成了以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为中心、以开展各种关爱活动为载体、以有效教学为保障的长效机制,致力于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课改深化之路亦是学校发展之路在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践,由“术”的层面指向“道”的层面,从诸如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课堂元素的引入,到真正撬动教育和教学主体间的关系发生变革霍山文峰学校的课程改革从其亟待改变现实困境的需求出发,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课改的关键问题霍山文峰学校初创时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学校面临招生难、生源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难题最初,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力图把学生圈在校园里,教师加班、学生补习是家常便饭,其结果是教学成绩并未有很大提高,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有的学生甚至视学校为监狱,要求转学这一现状引发了刘彬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学校严格精心地管理,教师兢兢业业地教学,换来的却是学生的厌校、厌学?我们深切认识到学生没有错,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有问题,是我们陈旧的教学方法有弊端实施课程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为了解决学生因厌学而流失的问题,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围绕“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民办寄宿制学校生存发展的路子”,刘彬带领全校教职工开展了一场大讨论经过全校上下的学习、思考、研讨,文峰人确立了“寻找闪光点,追求最大值”的育人理念当时我们的学生大多调皮捣蛋,家里管不住,就送到学校来。
作为老师,我们要找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无意之错,多宽容淡化,让学生的优点发展到最大值,缺点减少到最小值刘彬用数学语言道出了学校的育人理念明确育人理念后,文峰人开始了艰难的课改之路刘彬深知要让学生热爱课堂、喜欢学习,就必须改变课堂教与学的关系2008年上半年,刘彬带队,多次组织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名校参观和考察,回来后再看教学录像,大胆尝试课堂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教与学的方式逐渐改变,初步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目标2008年10月,霍山文峰学校加入“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经过专家引领,从理论的高度明确了学本课堂的本质和特色,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2013年,学校步入模式创建阶段,构建了“QIT”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这一学习模式的Key是问题(Question)、智慧(Intelligence)、思维(Thought),即以问题导学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以智慧学习为中心开展学习,让学生自主自信,增长智慧;以思维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开拓思维,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
逐渐成熟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除了课堂教学改革,文峰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生源状况大力开发和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下午第四节课,科教楼的机器人活动室里,十几名初二学生正在做轨迹赛项目的练习,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搭建机器人,一人负责编程他们需要通过自主搭建与编程,让机器人沿着轨道,从起点顺利走到终点,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跨越障碍或做一些具体的任务有组学生遇到了问题——他们的机器人总是一走到弯道处就打转,他们在一旁的电脑上一遍遍地修改程序机器人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年到了比赛现场,孩子们才知道比赛任务是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就要自己去思考如何搭建、如何编程、中途遇到问题如何调整等这非常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与动手能力机器人社团教师介绍道正在调整机器人构件的学生补充说:“在学习机器人编程的过程中,我发现物理和数学这些学科中有许多奇妙的地方等待着我去探索机器人活动课程是文峰学校校本课程的一个缩影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文峰学校聚焦核心素养,建构校本课程,共开发6大类40余门特色校本选修课。
包括:身心健康类、品格素养类、艺术审美类、人文素养类、科技创新类、综合实践类每类包含多项课程,纳入每周课程安排,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申报活动课时间,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达尔文俱乐部,孩子们正学做生态球;剪纸俱乐部,刚入门的初一学生拿着刻刀学习刻纸;非洲鼓俱乐部,七个孩子与老师围成一圈边打鼓边唱歌;与此同时,霍山文峰小学的操场上,二年级的孩子们正跟着轮滑教练滑行……“如果有老师或学生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想成立一个新社团,也可以自己做个方案递交分部校长,学校会积极支持,场地、经费、师资都不是问题刘彬朗声笑道从招生难到“以在文峰上学为荣”,从初期在校生800余人到现在9000多人,从只是带着学生跳绳、下棋到如今成体系的40多门校本课程……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与深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具有文峰特色的课改之路先后获得“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学本教育联盟首批示范校”“全国高中学校课程改革联盟发起单位”“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凝聚资源,集团化办学实现新跨越经历十余年深耕,霍山文峰学校办学质量跃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大幅提升,周边市县的学生纷纷慕名来此求学,“有从省会城市合肥来的学生,也有从距离这儿300多公里的蚌埠市来的学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彬开始思考学校的升级路径:“我希望能将我们学校的优质资源进行扩散,把我们的一些经验做法辐射到周边县市2016年,安徽文峰教育集团成立,以原有初中部、高中部和霍山文峰小学为基点,向外延伸拓展,是一家以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旗下学校包含霍山文峰学校、霍山文峰小学、合肥艺术中学、安徽华夏旅游学校、合肥致远美术学校、霍邱文峰学校学校的稳健发展得益于师资建设和教育科研这两个生长点刘彬从建校初期就尤为重视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过去说的教师培训,现在叫作校本培训,就是强调学校要以教师为本一所学校师资队伍强,才有实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站在集團化办学的版图上,刘彬对学校的师资建设、教育科研等都有了更为长远的规划其中一个规划便是成立文峰教育研究院,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将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文峰教育研究院成立以后,首要任务是夯实集团内各所学校的教学教研管理和师资培训让成熟的骨干教师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在备课、上课、试卷命题、课题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成体系地给予新教师以方向与指导如何打通资源?线上教育是刘彬计划着力布局的兄弟学校之间的示范课、教师的优质教案、寒暑假期间教师给学生的答疑解惑都可以上传,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