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编钟的礼制意义_曹玮.pdf
5页南方文物 R e il 岛 F ro ms c !u th19 9月年第2 期 西周编钟的礼制意义 曹玮魏京武 “ 乐 ” 与 “ 礼 ” 同是西周时期极为重要的 制度 它 不仅仅是使人赏心悦目 、 心旷神怡 的舞乐形式 , 而且也是区分等级高下 、 尊卑 贵贱的标尺之 一 , 同 时通过 乐 的形式 , 把人 们的思想行为 、 道德准则纳入统治者 所要求 的轨道 ,“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 非以极口腹 耳目之欲也 , 将以教 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 正 也 ’ ,①“ 以六律 、 六 同 、 五声 、 八音 、 六舞大合 乐 , 以致鬼神 , 以和万邦 , 以谐万 民 , 以安宾 客 , 以说远 人 , 以作动物 ’ ,② 故此 , 西周时期 对 乐极 为重视 , 设专门职官分掌乐事 《周礼 · 春官》在大宗伯下设有 大司 乐 、 大青 、 大 师 、 典同 、 磐师 、 钟师 、 笙师 、 搏师 、 袜师 、 旎 人 、 禽师等就是这类等级不 同 、 职司各异的 乐官 与礼一样 , 乐也是贵族 必修的 一 门技 艺 , 自幼 就 要受到训练 《周礼 · 地官 · 保 氏》云 :“ 保氏养国子以道 , 乃教六艺 : 一曰五 礼 , 二曰六 乐 , 三曰五射 , 四曰五驭 , 五曰六 书 , 六曰书数 。
郑玄 注 :“ 六 乐 , 《云门》 、 《大 咸` 、 《大韶》 、 `大夏》 、 《大;妙 、 《大 武》也 ” 《周礼 · 春官 · 大司乐》言 :“ 以乐德教国子 中 、 和 、 抵 、 庸 、 孝 、 友 , 以乐 语 教国子兴 、 道 、 讽 、 育 、 言 、 语 以乐舞教 国子舞《云门》 、 《大 卷》 、 《大咸》 、 《大磐》 、 《大 夏》 、 《大;翻 、 《大 武》 《礼记 · 内则》曰 :“ 十三学 乐 , 诵《诗》 舞《勺》 , 成童舞《象》 , 二十舞《大夏》 古人以为 , 音发 自内心 , 触景生情 , 受外 界 的影 响发出声 , 声的 抑扬顿挫相交为音 , 音与器 乐相 同 , 并以手举干戚羽旋 的舞蹈表 现出来 , 声容并貌才能称得上 是 乐 人们耳 · 1 4 . 听 “ 正音 ” , 目睹 “ 舞容 ” , 以致 “ 耳目聪明 、 血 气平和 ” , 从而达到 “ 移风 易俗 、 天下 皆宁 ” 的 目的 正如孔子所云 : “ 移风易俗 , 莫善于 乐 ; 安上 治 民 , 莫善 于礼 ’ ,③ “ 乐 ” 与 “ 礼 ” 有着殊途同 归的功效 , 表现 形式却同异有别 , 各有所用 , 内外不 同 , 相辅 相成 。
孔子云 :“ 兴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 ( (论语 · 泰伯篇} ) ) 《礼记》则说 :“ 乐者为 同 , 礼者为异 , 同则相亲 , 异则相敬 礼义 立 , 则贵贱等矣 ; 乐文同 , 则上下合矣 ’川 乐 由中出 , 礼 自外作 ” 乐至则无怨 , 礼至 则不 争 , 揖让而治天下者 , 礼乐 之谓也 暴民不 作 , 诸侯宾服 , 兵革不试 , 五刑 不 用 , 百姓无 患 , 天子不 怒 , 如 此则 乐 达矣 合父子之 亲 , 明长幼 之序 , 以敬四海 之 内 , 天子如此 , 则礼 行矣 这些 乐 义 , 虽然是汉儒的追 述 , 可以 说基本反映了先秦人们的乐义 思 想 , 同样的 记 述 , 也见 于《苟子 · 乐 论》 、 《庄 子 · 至 乐》 及《吕 氏春秋》的有关篇章中 乐 的形 式 多种多样 , 繁简不一 , 不 同 的 时问 、 场合 、 乐也不 尽相同 《周礼 · 春官 · 俞 章》记中春 、 中秋 歌《幽诗》 , 以迎寒暑 ; 向 神 农祈年歌《幽雅》 ; 腊祭歌《幽颂》 , 不 同的 季 节 , 乐歌不 同 , 不仅如此 , 地位不 同 , 乐亦 不 同 。
《左传》襄公四年 ,“ 穆叔 如晋报知武子 之聘也 , 晋 侯享之 , 金 奏《肆夏》之三 , 不 拜 工歌《文王》之三 , 又不拜 歌《鹿鸣》之 三 , 三 拜 韩献 子不 得其 解 , 派 人 询 问 , 回答说 : 叹三 夏》 , 天 子所以享元侯 也 , 使臣弗敢与 闻 , 《文王》 , 两君相见之乐也 , 使臣不敢及 , 《鹿鸣》 , 君所以嘉寡君也 , 敢不拜嘉? … … ” 由此 可知 , 乐 的作用已远 远超 出了 它 的本 身 , 在周的 宗法制度下 , 乐也成为爵位高下 , 尊卑贵贱的标尺 乐的表现 形式由歌 、 舞和 器 乐配合而 成 , 载歌载舞 , 钟鼓齐鸣 乐舞形式渊 源较 早 , 据文献记载 , 黄帝时 有《玄门》 、 《大卷》 , 尧舜蛙有《大咸》 、 《大磐》 , 禹作《大夏》 , 殷作 《大乡 勤 , 周作《大武》 , 黄帝 、 尧 、 舜 、 禹作乐或 许有后 人假托 的成份 , 但 在一定意义上 表 明 乐 的形 式 历史 悠久 《大;勤之 乐 , 在《诗 · 商 颂》中依稀 可见 , 较为完整的是《大武》乐 , 其 歌保存于《诗 · 颂》中 。
《诗》是 周代的乐歌 《左传》襄 公二十九 年 , 吴公 子季礼聘问于鲁 , 请求观看周 乐 、 鲁 使 乐工为之歌《周南》 、 《召南》 、 《邺》 、 《郁》 、 《卫》 、 《王》 、 《郑》 、 《齐》 、 《幽》 、 《秦》 、 《魏》 、 《唐》 、 《陈》 、 《小 雅》 、 《大雅》 、 《颂》等篇章 季 礼 并观看了《象箭》 、 《南 禽》 、 《大武》 、 《韶 ;勤 、 《大夏》 、 《韶 前 》等舞蹈 是 知《诗》是 乐 的表现 形 式 之 一 所以孔 子说 :“ 吾自卫 反 鲁 , 然后 乐正 , 《雅》 、 《颂》各得其 所 ” ( ( (论语 · 子 罕篇) ) ) 《墨子 · 公 孟篇》有 “ 舞诗三百 ” 的说法 , 亦是例证 《大武》乐 是西 周贵祀时 的庙堂 乐舞 , 它 是以歌颂武王伐商 , 建立 西周王 朝 、 颂扬西 周的武 功和经营南国为内容的 乐舞 《左 传》定 公十二年记 :“ 武王克商 , 作《颂》曰 : ` 载 敢干戈 , 载 弓矢 , 我求敛德 , 肆于时夏 , 允 王保之 ’ 又作《武》 其卒章曰 : ` 誉定尔 功 ’ 。
其三曰 : ` 铺时绎思 , 我 祖维求定 ’ 其 六曰 : ` 绥万邦 , 展丰年” , 《逸 周书 · 世 俘 解》云 :“ 甲寅 , 渴戎殷于 牧野 王佩 赤 白旗 , 俞 人 奏《武》 , 王入进《万》 ’ ,《 吕氏春秋 · 古 乐篇》讲得更为清楚 :“ 武王 继 位 , 以六 师伐 殷 , 六师 未至 , 以锐兵克 之牧 野 归 , 乃荐俘 首于京大室 , 乃命周公作《大武》 ”大武》乐 的歌以诗的形式 , 保留于《诗 · 周 颂》中 , 王 国维 、 高 亨 、 孙作云等对《大武》均有详细 地 论述⑤ 尽管三人在篇章排列 的次序上不 尽 相同 , 但都围绕着《诗 · 周颂》中 的《武》 、 《酌》 、 《资》《般》 、 《桓》 、 《我将》 、 《昊天有命》 等篇 《大武》于春秋时仍有流传 , 所以昊公 子季札观后赞叹不已 :“ 美哉 , 周 之盛也 , 其 若如 此乎 ! ” ( ( (左 传》襄公 二十 九年) 19 60 年 , 湖北省荆门战国墓出土一戈 ,“ 援的两面 各凸铸了一 人像 , 耳饰蛇形 , 片身鳞甲 , 头挽 发髻 , 插 锥尾 毛四根 , 两头 曲举 , 分握一龙和 一双 头怪兽 , 腰 系蛇带 , 两 腿 呈蹲 踞形 , 跨下 一 龙 , 足 踏日月 。
内穿 两 边分列四字 “ 兵闹 大武 ’ ,⑨ 这大概就是《大武》的舞乐 形式 俞 伟超先生称之为戚 , 以为是战国时 “ 巴人遗 物 ’,⑦, 并对《大武》有所论及 马 承源先生以 为 是战国时楚人的遗物 ⑧ 这件戈 的出土 , 对说明《大武》于战国 时 在南方的 流 行 很有 帮助 乐器是乐 的组成部分 “ 钟 、 鼓 、 管 、 馨 、 羽 、 禽 、 干 、 戚 , 乐 之 器也 ’ ,⑨ 钟是周代极 为 重要的乐 器 , 庙堂 祭 祀 、 昏冠丧葬 、 军 事战 争 、 燕地宾客等场合 , 钟都占有较突 出 的地 位 《诗 · 小 雅 · 楚茨》是西周 时期贵族在收 成后 祭 祀的乐歌 , 其中送尸归神一段将祭祀 的场 景作了深刻 的 描写 礼仪既备 , 钟支既 戒 , 孝 孙祖位 工祝既告 ,` 神具醉止 ’ , 皇尸 载起 鼓钟送尸 , 神保幸归 诸宰君妇 , 废彻 不迟 , 诸父 兄弟 , 备言燕 私 钟 在 祭 祀 中 的 作用不可忽 视 《诗 · 小雅 · 宾之初筵》对西 周贵族 燕 饮 时 的情景给予 了真实的写照 “ 宾之初筵 , 左右秩之 , 龙豆 有楚 , 肴核维旅 。
酒既 和 旨 , 饮酒孔偕 , 钟鼓既 设 , 举酬 逸逸 …… ” 寥寥数语 , 一个贵族燕饮的场面表现 得 淋 漓尽 致 钟鼓 等乐 器 不 仅 是 燕 饮 的 衬 托 , 大概有着 “ 以安 宾客 ”“ 教民平 好 恶 而 反 人道 之正 ” 的作用 至东 周 时期 , 象这 样 祭 祀 、 燕 宾的情景 , 往往铸在 钟体上 , 以留后 世 子孙 铸其 新钟 , 以恤其祭祀 , 以乐大夫 , 以 宴 士庶 子 ” (朴公华钟)砂 “ 择其吉金 , 自乍 解 钟… …惠于 明 祀 雇 娜: 以喜 , 及乐 嘉宾 , 及我父兄庶 士 , ’( 勿助 )”以铸酥钟 , 以追孝 洗几乐 我父兄 , 歇排司选 ” (余鸡座儿 钟) L 于省吾先生认为 “ 铜色 ’ 乃 “ 歌舞 ” 之 初文L 所以后人在描写贵族生 活 时 , 每每 概括为 “ 钟鸣鼎食 ” 大概是不过誉的 在军事 上 , 正如《左 传》书法所云 :“ 凡师有 钟鼓曰 伐 , 无曰侵 , 轻曰袭 (庄公二十九年)钟 的 作用 , 大概已讲得非常透彻 了 由于钟的特 殊地位 . 几乎成为乐 器的代名词 。
《左传》昭 公二十一年记 :“ 夫音 , 乐之舆也 ; 而 钟 , 音之 器也今正 是对此的 注释 可以说 , 钟 在 西周 乐制中起 着主 要作用 换言之 , 西周乐制是 伴随着编 钟制度 的 出现 而形成 的 钟 (雨钟)是西周 时期才出 现的 河南陕 县 庙底 沟仰韶 文化晚期 遗址 出 土的 “ 陶 钟 ’ ,妙 和陕西长安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出土 的 “ 陶钟 ” L与 我们所 说币钟 的涵意大概大 相径庭 , 相去甚远 钟的来源 , 起 源于 殷墟之 饶(或称之为铎 、 征 、 执钟)的说法很早 , 郭沫 若 、 容庚 、 陈梦家等先生都 持此说 随 着湖 南 、 安徽 、 江苏 、 浙江 、 广西等长 江以南地区 陆续 出土商饶和西周 的币钟 , 高至喜先生等 认为西周币钟起 源 于南方 的商饶砂 西周 币 钟 出现 的最 早地区之 一是陕西的关中地区 这里较为集中地出土 了西周前期的雨钟 宝 鸡竹园沟 M7的 、 宝鸡茹家庄M I 乙室L 、 长安 普渡村长角墓都出土 了三件一组 、 大小相次 的雨钟 , 时代相当于昭穆时期 , 扶风黄堆西 周 墓地M3 、 M《 均被盗)各 出一件雨钟抽 , 时 代与长田墓大体相当 。
这 一 时期的编钟大都 出 自中型墓 中 , 对 于 说明墓 主人的身份 、 地 位有着 很大的帮助 . 这大 概是 “ 礼不 下庶人 ” 的一个方面 但 三件成组 的币钟 由于本 身 条 件 限制 , 没有固定 的 音 阶 规 律 , 无第二 基 音 的使 用 、 两个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