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节劳动经济学与劳动力市场课件.ppt
29页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概论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与劳动力市场,本章学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力市场的内涵、特征 及主要作用力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为什么你要读大学? •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难找工作?为什么女性的工资比男性更低? • 大学生为什么会就业难? •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有失业现象?为什么收入会出现两极分化? • 为什么会存在工会? • 为什么太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太强的工会组织反而可能对劳动者不利? • 为什么劳动者能力差不多,但收入差距却十分悬殊?,请思考下列问题,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 发展脉络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1)牛津经济学词典: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问 (2)朱通九的定义: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概论,(3)李放的定义:是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4)无名氏定义: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 (5)其他学者的 定义: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作出什么样的投入决策”的学问。
6)本书观点: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需求方的雇主和作为供给方的雇员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中的非货币因素(比如工作条件)等所做出的反应2.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其实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 二是未来及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者所需进行的各种决策; 三是与就业和报酬等劳动力市场问题有关的公共政策,在劳动经济学中所研究内容会涉及到与劳动者的工作领域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比如就业、失业、劳动时间、生产率、工资、职业选择、流动、歧视、工会、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立法等等1、西方劳动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9世纪末,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法国的列昂•瓦尔拉斯开创了数量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英国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开创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1932年,希克斯出版《工资理论》,1934年,道格拉斯出版《工资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制度经济学派,约翰•R•康芒斯,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劳动条件的人道性,制度主义的第一阶段。
20世纪40年代,约翰•邓洛普、劳艾德•雷洛兹、克拉克•科尔、理查德•莱斯特以及阿瑟•罗斯,《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制度经济学第二阶段二)劳动经济学的发展脉络,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新古典经济学复兴,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以及各种市场力量是怎样对工资决定和劳动力配置产生影响的 20世纪70年代,贝尔顿•弗莱雪尔、理查德•弗里曼和阿尔伯特•雷斯,围绕如何运用一般经济理论原则来对相关劳动力市场问题进行分析 20世纪60年代,迈克尔•皮奥瑞、彼得•多尔宁格以及巴里•布鲁斯通,强调工会和公司的政策以及歧视和阶级等社会力量的影响制度主义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学派,制度主义第四阶段,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成本,人类的决策能力有限2、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在劳动 力市场研究方面的不同方法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所使用的方法论主要 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 第一,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来形成理论 推倒和可检验假设 第二,高度依赖边际决策规则 第三,坚持运用来自单一学科的、高度形式主义(数学)的、帝国主义性的理论构建方法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同样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它提出了一个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关于人的行为的模型。
第二,制度主义分析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持不同的看法 第三,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倾向于强调运用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抓住更多的社会现实,同时将其他研究领域中的有用概念和理论引入到经济学当中来二、劳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通常有两种分析方法,这就是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相应的,经济学也可以划分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和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两类在劳动经济学中也同样存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对经济行为人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 一是稀缺性假设,二是理性行为人假设 实证分析基本上是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中检验假设”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往往是首先建立经济模型 第二步是估计参数 第三步是预测行为及其影响一)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它涉及到对经济行为及经济政策对人们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及其评价问题,涉及到是非善恶或合理与否的问题,与伦理学、道德学有某种关联 规范分析的价值判断标准——互惠 互惠交易的三种情况 市场失灵的三种情况,(二)规范分析方法,(一)劳动经济学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充分就业是国家的经济目标,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者的就业和工资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二)劳动经济学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解政府的政策 (三)劳动经济学对于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 有助于更好的决策,政府的决策帮助,三、学习劳动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及其重要特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内涵及其三种 主要作用力 1.微观劳动力市场与宏观劳动力市场 2.劳动力市场的三种主要作用力: 一是市场力量 (最根本的一种力量) 二是机构的力量 三是社会的力量,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1.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及交易的延续性 2.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 3.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 4.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 5.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 6.卖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劳动力市场分别可以被划分为: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1.全国性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全国范围内彼此搜寻而形成的劳动力市场 2.地区性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仅仅在某一局部地区范围内彼此搜寻而形成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一)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 地区性劳动力市场,1.外部劳动力市场: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它是指处于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由多位雇主和大量的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2.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在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所形成的一种有序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二)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需要强调的是,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脱离外部劳动力市场而独立存在,它不能是完全自我封闭的,它在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等方面必须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情况保持一致换言之,内部劳动力市场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是基于一种双层劳动力市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即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有时也被译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二)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优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职业保障性强 但是这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供给者的要求较高,只有具备一定的受教育水平、技术熟练程度或者具备某种技能的人才有可能进入这一市场1. 优等劳动力市场,次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就业不稳定、工资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 这种市场通常包括饭店中的一般服务工作、零售商店店员、建筑业中的杂工、农场工人以及私人家务劳动提供者等所在的劳动力市场。
2. 次等劳动力市场,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是相对独立运转的,尽管在两个市场之间也可以存在劳动力流动,但是大部分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差的劳动者是很难从次等劳动力市场流入优等劳动力市场的而贫穷、歧视以及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技能缺乏等是造成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出现相对隔离的主要原因本章小结 本章是本书的起始章节,一般性地介绍了劳动经济学以及劳动力市场,包括简要介绍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脉络,劳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从国家和社会、企业、个人和家庭三个角度分析劳动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其中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资源配置以及供-求双方行为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介绍则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的内涵及其重要特征,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从全国性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优等和次等劳动力市场三个角度进行简要介绍复习思考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 2.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及其主要作用力? 3.试分别举例说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两种经济学分析方法 4.分别说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划分及其各自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