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可编辑).docx
4页《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前言】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弃疾等也有影响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无法预计回归的时间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鉴赏】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稀少的边塞,光*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
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4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