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鱼国渊源臆说【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7页1鱼国渊源臆说隋虞弘墓志出土于山西太原晋源区王郭村村南,[1]兹就有关问题、特别是墓志所见“鱼国”之渊源略作考释一志:“高阳驭运,迁陆海□□□□□膺箓,徙赤县于蒲阪弈叶繁昌,沠枝西域,倜傥人物,漂注□□” 1 “陆海”后所阙三字可能是“于空桑” 高阳”指颛顼氏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 ;[2]《索隐》引宋衷曰:“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 ;又引张晏云:“高阳者,所兴地名也” 颛顼盖以所兴地名为国号又据《吕氏春秋·古乐》 ,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 若水即今四川雅砻江;[3]“空桑” ,山名,在鲁北[4]“陆海” , 《汉书·地理志下》 (卷二八下):“[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 颜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 因此,志文似乎是说颛顼徙民于空桑,使之富庶2 “膺箓”前所阙二字可能是“虞舜” 一则, 《国语·鲁语上》:“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虞舜乃帝高阳颛顼氏之后,与前文“驭运”云云正相呼应。
二则, 《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引《括地志》:“《地记》云“河东县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这表明蒲阪乃舜都, “徙赤县于蒲阪”云云乃指虞舜将统治中心迁往蒲阪卽蒲坂3 “弈叶繁昌”云云,明言自己是高阳、虞舜枝裔之繁昌于西域者又, “弈叶”四句紧接“徙赤县于蒲坂”之后,意在表明墓主虞弘之先在迁蒲阪后不久便去了西域;亦极言其族姓之源远流长要之,以上志文旨在表明墓主虞弘之先为虞舜,曾随虞舜徙蒲坂,旋卽远赴西域二志:“公讳弘,字莫潘,鱼国纥驎城人也……□□奴栖,鱼国领民酋长父君陀,茹茹国莫贺去汾” 奴栖”前所缺二字可能是“曾祖” 当然,也可能是“祖□奴栖” 据研究,领民酋长一职授予归附拓跋鲜卑而不在编户的各异族酋帅[5]由此可见,墓主虞弘之祖或曾祖是归附拓跋鲜卑的鱼国部落之酋帅在此,应该指出以下三点:1 据《魏书·尒朱荣传》 (卷七四):荣, “北秀容人也其先居于尒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帅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 由此可知,墓主虞弘之先在归附拓跋鲜卑而成为领民酋长之前,有可能世为鱼国酋帅2 据《北史·叱列伏龟传》 (卷六一):伏龟, “代郡西部人也。
其先为部落2大人,魏初入附,遂世为第一领人酋长,至龟五世” 由此可知,奴栖(或□奴栖)未必是第一代领民酋长,也就是说,奴栖一枝入附拓跋鲜卑的时间可能早至“魏初” 3 以上有关尒朱荣和叱列伏龟的记载,还说明奴栖或其先人所率入附拓跋鲜卑者不过鱼国之一部三铭:“水行驭历,重瞳号竒,隆基布政,沠流云驰,润光安息,辉临月支簪缨组绶,冠盖羽仪” 水行”即水德,相传颛顼为水德之王;[6]“重瞳”指舜[7]铭文于此重申志文之意:西迁高阳氏、有虞氏之裔分布于西域各地,且突出墓主一枝在昔与“安息” 、 “月支”之关系,卽所谓“润光安息,辉临月支” 1 “安息” ,首见《史记·大宛列传》 ,指帕提亚波斯这一西亚王朝存在的大致年代是公元前 247 年至公元 229 年[8]这应该就是墓主虞弘之先可能“润光安息”的时间2 “月支” ,应卽《史记·大宛列传》所见月氏已知匈奴兴起之前,大月氏的前身──月氏人游牧于今祁连山至阿尔泰山一带约前 177/176 年被匈奴逐出上述地区,西徙伊犁河、楚河流域,复于前 130 年左右被乌孙逐至今阿姆河流域嗣后,大月氏人渡河南下,征服了领土主要在河南的大夏国墓主虞弘之先何时与月氏接触,不得而知。
但从其先曾与安息发生关系这一点来看,铭文所谓“月支”指西迁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的可能性较大盖据《史记·大宛列传》安息国“临妫水” ;而被逐出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一度“都妫水北,为王庭” 果然, “辉临月支”的时间上限是前 130 年3 应该说明的是,据《后汉书·西域传》 ,继大月氏之后(约公元前一世纪末)在原大夏国之地兴起的贵霜帝国,也被中国人称为“大月氏” ,因此, “辉临月支”乃指虞弘之先与贵霜帝国的关系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4 还应该说明的是,虞弘墓志铭撰于隋代,其中所谓“安息”所指存在另一种可能质言之,并非帕提亚波斯,而是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盖据《隋书·西域传》:安国,汉时安息国也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字设力登妻,康国王女也都在那密水南,城有五重,环以流水宫殿皆为平头王坐金驼座,高七八尺每听政,与妻相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风俗同于康国同理, “月支”所指也可能不是上述《史记·大宛列传》所见大月氏和《后汉书·西域传》所见贵霜,而是《隋书·西域传》记载的昭武九姓: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踰葱岭,遂有其国。
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果然,铭文采用“安息” 、 “月支”这些古称可以理解为修辞的需要但是,3如果考虑到铭文将“安息”与“月支”并举,似乎很难在指“月支”为昭武九姓的同时,指“安息”为安国而祇有指铭文中的“安息”为帕提亚波斯,铭文所见“月支”纔有可能是指昭武九姓盖昭武九姓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之上限应为大月氏自伊犁河、楚河西迁之年[9]要之,墓主虞弘之先为酋帅的鱼国一度与帕提亚波斯和占领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贵霜帝国、昭武九姓)有密切关系四旣然“安息”指帕提亚波斯, “月支”指占领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或贵霜帝国、昭武九姓) ,虞弘之先可以追溯的居地应该在妫水卽阿姆河北岸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 一则,帕提亚波斯、大月氏或贵霜均临妫水,紧邻索格底亚那索格底亚那又是昭武九姓的主要居地二则,索格底亚那最早见诸阿喀美尼朝波斯大流士一世贝希斯登(Behistun)铭文,是当时王朝属下行省之一[10]该地深受波斯文化影响无庸置疑这与虞弘墓葬浓重的波斯风格或者不无关系[11]三则,墓主虞弘本人在北周任“捡挍萨保府” ,这是负责管理胡人聚落的主要官员这说明虞弘和索格底亚那胡人关系密切。
四则,虞墓石椁图画的祆教内容有明显的索格底亚那色彩;这表明其葬仪可能是由索格底亚那人操办的[12]五则,志文载墓主虞弘“字莫潘” “莫潘”多为隋唐时来华索格底亚那人所用汉名,如曹莫毗、曹莫盘、曹莫□、[13]曹莫盆、何莫潘[14]等五旣然虞弘之先为酋帅或部落大人的鱼国最早可能在前三世纪中叶已经出现在索格底亚那,则该国似乎应该是西史所见 Massagetae1 Massagetae 首见希罗多德《历史》 ,已知其最早的居地在锡尔河北岸阿喀美尼朝波斯居鲁士二世(Cyrus II,前 558-529 年)曾亲征 Massagetae,但并不成功,不仅波斯全军覆没,居鲁士二世本人也于是役阵亡嗣后,由于原居伊犁河、楚河流域的 Issedones 人西向扩张,将 Massagetae 人驱逐至锡尔河以南的索格底亚那时间在居鲁士二世去世和大流士一世(Darius I,前521-486 年)卽位之间亚历山大东征时所遭遇的 Massagetae 人均在锡尔河以南,可以左证[15]这表明 Massagetae 历史悠久,且至迟在大流士一世卽位之年已经出现在索格底亚那这与以上推定的虞弘先人所在部落的情况并无不符。
2 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Massagetae 人“不播种任何种子,而以家畜与鱼类为活因为在 Araxes(按卽锡尔河)里,鱼是非常多的” (I,216) [16]Massagetae 人傍锡尔河而居,以捕鱼为生,得名“鱼国” ,亦在情理之中3 “Massagatae”一说原意是“鱼” ,盖 Awesta 语称鱼为 masjō(Sanskrit语为 matsja) [17]果然,则 Massagetae 便不妨汉译为“鱼国” [18]要之,虞弘之先乃 Massagetae 人,自锡尔河北南迁索格底亚那之后,曾越阿姆河与安息、月氏往来,后率其部人东迁,归附拓跋鲜卑,为领民酋长六因“鱼”[ngia]、 “虞”[ngiua]音近,虞弘自认虞舜之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攀附行为4应该指出的是, “鱼” 、 “虞”音近好象不是虞弘攀附虞舜的唯一原因一则,鱼国本 Massagetae 之一枝,Massagetae 与有虞氏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二则,Massagetae 早已自锡尔河北岸南迁索格底亚那,与后来迁入该地的昭武九姓共处,有文化和血缘的关系昭武九姓为西迁月氏人之后见载于《隋书·西域传》 ,可谓时人共识,而“月”[njiuk]、 “虞”音近。
[19]三则,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知有虞氏亦擅罟四则,舜重瞳,而鱼姓胡人亦有重瞳者 《隋书·鱼俱罗传》 (卷六四)载:“鱼俱罗,冯翊下邽人也……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 如果考虑到墓铭特别强调虞舜“重瞳号竒” ,墓主虞弘本人重瞳也未可知五则,与鱼俱罗约略同时者尚有虞庆则等[20]《隋书·虞庆则传》 (卷四○)载,虞庆则, “身长八尺,有胆气,善鲜卑语,身被重铠,带两鞬,左右驰射,本州豪侠皆敬惮之” 虽未见庆则“重瞳”的报导,但若参看《隋书·鱼俱罗传》关于鱼俱罗“身长八尺,膂力绝人,声气雄壮,言闻数百步” ;每逢战事,“俱罗与数骑奔击,瞋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之类记载,不难发现两人体貌特征颇有相似之处,或非巧合 “虞庆则传”又载庆则之子孝仁, “性奢华,以骆驼负函盛水养鱼而自给” 为食鱼而如此大费周折,也许是代代相传的习俗使然,不仅仅是“性奢华”的缘故六则,有虞氏的发祥地就在晋南,[21]墓主虞弘选择今山西太原附近为下葬之地,表明墓主此番认祖归宗的举动是十分郑重的。
要之,尽管目前的证据完全不足以说明 Massagetae 与有虞氏之间有直接渊源,但必须看到墓主虞弘攀附虞舜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七除虞弘外,上述认祖归宗现像屡见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族之墓志铭;虽然多可定性为攀附,但似亦不可一概而论,颇有值得玩味者在兹举太原出土的龙润墓志为例:君讳润,字恒伽,幷州晋阳人也……凿空鼻始,爰自少昊之君;实录采竒,继以西楚之将及汉元帝,显姓名于史游马援之称伯高,慕其为人,敬之重之《晋中兴书》特记隠士子伟,以高迈绝伦,并异代英贤,欝欝如松、珞珞如玉者也[22]据研究,龙润当是西域焉耆人迁居中原者, “龙”本焉耆王姓[23]今案:焉耆人龙润自称少昊之后,不是无迹可循按之《元和姓纂·上平声·三钟》 (卷一) , “《尚书》 ,舜臣龙为纳言,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又,董父,己姓,赐氏豢龙,为龙氏” 这是说龙姓来源有二,一为虞舜之纳言龙,一为董父龙润旣“爰自少昊之君” ,当为董父之裔一则,少昊为己姓靑阳,[24]而“董父,己姓” 《元和姓纂·上声·一董》(卷六):“董,黄帝之后,己姓国,有飂叔安,生董父,舜赐姓董氏” 二则,焉耆与允姓之戎同源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后者亦少昊之后允姓之5戎又称陆浑之戎, “陆浑”与“龙”无妨视为同名异译。
[25]三则,所谓“赐氏豢龙,为龙氏” ,祇是一种误解,盖“董”[tong]、 “龙”[liong]一音之转称董父因豢龙而“为龙氏” ,乃后人附会 《元和姓纂·上声·一董》 (卷六)称:“豢龙,帝舜赐姓董氏” ;得其真相当然, “董”可能因豢龙而被改为音近的“龙” 四则,据研究,和阗文 dū 应卽焉耆的龙姓或龙家盖和阗语文书 KT 2.117.9称:kīthä samī dūya(在唆里迷城,有 Dū 在) ,文书草写者且将 sāamī一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