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帮组织.doc
6页船帮组织过去,我国各地的江河湖泊都有船民自治性的船帮组织,主要以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为主,这些船帮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它们拥有自己的帮规俗约、祭祀习俗等等,从而成为我国水上运输的主要力量一、形成背景我国船帮组织的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楚国王子启在鄂地,就启用舟节和车节,从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舟节来看,铭文上有“屯三舟为一舿,五十舿,岁一返”就是说三舟为一舿,五十舿则为一百五十舟,是限制其一次所能行驶的舟数,有了这种舟节,就相当于拥有了经商通行证这可能是我国最早船帮的由来但民间意义的船帮组织盛行时期则在我国的明清时期,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步衰落船帮组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来说是指那些从事与船舶相关的造船、修船、编纤、捕鱼、开船等行业的船工组织;狭义来说是指船民自行自治或被迫组织起来的一种水上木船运输组织,主要从事包括长短途货物运输、客运及相关业务船帮组织的形成,是一种历史必然其主要原因有:船民以船为家,居无定所,不组成帮,很容易被人欺负因而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依靠团体组织可以更好地对付别人的欺负或水上劫匪的抢劫,确保人财安全;对于大宗业务个体船民难以承担或难以承揽,故而需要依赖船帮组织才能应付或承揽大宗业务;中央或地方政权,为了扩大税源或加强对船民的管理,也往往迫使船民加入船帮组织;在水上运输中,经过暗礁、险滩等危险地段及遭遇特殊的苦难时,单凭一船之力,很难渡过,需要依靠组织的力量才能更好客服。
船帮组织的属性很难确切进行划分,具有过渡性,因所处时代和所在的地区不同而各异一般来说属于船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水上帮会组织,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它主要是协调船帮内外关系,处理船帮公共事务,维护船运正常秩序和船员正当利益但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对于船帮内部的船只来说是平等的,在帮规的框架内,可以承接一切业务,但对于船帮外部的船只,则一律视作“野船”,不准其承接管辖范围内的任何业务当然,对船帮内部的一般船民来说,他们仍然是属于被压迫的对象,要向船行、船帮缴纳各种苛捐杂税据史料记载,在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的船帮、船行除向船民收缴月捐、帮费、担保费、会员费和办公费外,介绍货运时要按运费收取10~15% 的佣金民国37 年(1948年),货运经过鄱阳,船民要先向帮头缴纳法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的登记费;办理过境登记手续,要按运费的3%交贴差费;瓷商公会也按每担货收费,非会员加倍;鄱阳水警队亦按货收费更为头痛的是,还经常有军警封船派差在某些特定时期,船帮组织甚至具有官方性,过去,在战乱时,很多船帮则被强拉为官差,编为水师如雍正四年,清政府为了运送军粮、税粮,委托反清秘密组织洪帮的叛徒翁乾潘在运河、淮河组织清帮一百零八帮(又称一百二十八个半帮),委托翁的亲信为码头官、各帮帮主,当时淮河属江淮四帮。
船帮组织有时还可以被秘密结社组织利用,成为危害社会的反动会道门还有的船帮组织由于时代的变迁,船民纷纷失业,他们就会慢慢流变为危害一方的土匪黑社会势力,成为战乱时各派拉拢的对象如太湖流域的枪船帮,原来只是主要从事打太湖上的野鸭子的副业要到咸丰时,改槽运为海运,大批船民失业,社会更加动荡,再加上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涌进,传统的手工业日渐凋敝,失业人口大增,到处是流民随着西方枪炮技术的引入,这些流民纷纷组织起来,建造枪船,更新枪炮,逐步形成了一股股打船劫舍的枪船匪帮,危害地方太平天国时期,为了可好地利用枪船帮的战斗力,枪船帮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军拉拢的对象在太平军定都南京局势尚未稳定时,江浙地方政府对枪船帮改镇压为利用,“始赦赌魁,以枪船保护地方而太平军将领忠王李秀成也“对他们采取封官拜爵的政策,对所干害民的勾当佯作不闻不问故而,一度枪船帮左右逢源,发展到极盛在太平天国后期,枪船帮失去自身价值时,则招到太平军与清政府的双方镇压,不久后,从地上活动改为地下活动过去,我国各地水域地区船帮林立,因地段及运输的货物等不同,名称不一,林林总总宜宾的码头有“六渡八帮”之说,六渡是指北关渡、东门渡、合江门渡、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
八帮是指干货帮、成都帮、五板帮、叙渝帮、叙泸帮、竹木帮、盐帮、嘉阳帮;淮河曾有一百零八帮;福建顺昌有江西帮、浙江帮、闽清帮、福州帮、汀州帮等种船帮,而江西、闽清、福州势力庞大,号称“三大船帮”;汉口有河南、襄阳、谷城、淅川、老河口、黄帮(黄冈、黄陂)、中帮(钟祥、天门一带)、孝感、兴安、汉中、郧阳等船帮;四川巴县有嘉定帮、叙府帮、金堂帮、泸富帮、合江帮、江津帮、綦江帮、长宁帮、犍富帮、长涪帮、忠丰帮、夔丰帮、归州峡外帮、归州峡内帮、宜昌帮、宝庆帮、湘乡帮等等二、帮规俗约为了加强管理,船帮组织往往都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帮规俗约当然,一般的船帮组织的帮规俗约不是很严格,只是一种大致的规范,主要起约束帮内船民、规范管理及应付重大事故作用安徽省郎溪县毕桥镇,通过碧溪河衔接长江,水运可到芜湖、南京等地,水上交通极为便利各地来毕桥镇谋生的船民,按籍贯地组成了各个船帮,并制定了各自的帮规俗约航行毕桥的各船帮帮规具体内容不一,一般通行的帮规主要为:船民停靠码头以插草为标,规定码头归属;规定黎明开航,入夜停航;行船和让道规则:行船一律右行,让道顺序是小船在先,大船在后重船在先,轻船在后上水船在先,下水船在后;客船在先,主船在后;新船下水或新年第一次开航,船民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此外还有一些行船禁忌诸如女人不能不准女人跨、坐船头及外人不准坐跳板头等等。
对于违反帮规的惩罚是:违者,轻则教育;重者,披红、放炮,向船主赔礼道歉显然,毕节还是小地方,船帮的规定还很宽松,至于那些大的船帮,像漕帮、川渝袍哥会等则规矩颇多,惩罚甚严川江自古有舟楫之利,船舶航行便利,船帮组织众多如2000年5月,合川市文管所在云门镇发现了一块镌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石碑,上面刻有“船帮章程”该章程针对当时因船夫贪利超员揽载,致使舟覆人亡以及多载多索渡钱等现象,作了若干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其中包括每船载人数量,如何收费,收费标准以及怎样实施监督等方面,并指出对该章程“如违,查究不贷”据考证,该章程是云门船帮(分帮)在一次“水约会”上,与场镇上的绅士们共同讨论拟就的在形成公文后上报到州帮(总帮),再由后者呈请地方政府批准、备案,最后才刻石立碑于江边可以看到,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船帮对航运的管理与规范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有的地方民间船帮组织已纳入国家管理范围,而不完全是无政府状态的 总的来说,船帮具有民间性,且各地的帮规俗约内容驳杂,难以概括有的船帮,平时有一些俗约,如每次出船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出船的头一天晚上,船主要把船工召集起来举行招待会,化解船工间的彼此恩怨,加强团结。
还有的船帮规定船帮之间的青年男女不能结婚,即使在一个船帮里,互相熟识,也不能谈情说爱三、祭祀习俗在旧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行业神,从业者都要定期或不定期祭祀本行业的行业神,以求其保佑自己和本行业利益因地域的不同,往往同一行业供奉的行业神又不尽相同 陕西的船帮奉李冰为祖师,称他为“镇江王爷”,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王爷会湖北很多地方建有大王庙,敬祀“金龙四大王”;江西一带建有许多杨泗庙,船帮多祭祀水神杨泗大将军等等船帮在船队出发时都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叫开头开头时要祭祀行业神,要备好三牲,拜敬水神,烧香磕头一般来说都要宰杀一只大公鸡,而且要在船头宰杀,并将鸡血洒向江面,表示吉利船民每次出航前和返航后,都要到庙中祭神,求其保佑在扬州地区,船帮信奉杨泗大将军或金龙四大王关于杨泗大将军各种传说不一,有的说杨泗大将军是明朝一个因治水有功而受封的将军有的说他是湘江岸边某村的书生,曾与孽龙搏斗,在观音相助下制服了孽龙还有的说他是南宋农民起义的领袖等等金龙四大王,或称金龙大王,传说为宋末书生谢绪,隐居于金龙山宋亡之后,谢绪跳钱塘江自尽又说明太祖与元兵交战时受其援助而大胜,因而被朱元璋尊称为金龙四大王明清以后江淮至北方的船民,尤其是大运河和黄河上的船民供奉金龙四大王,有“北方河道尊神”之称。
各地船帮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恭迎行业神的出巡赛会,俗称“出会”在扬州地区,邵伯船帮的出会情景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也最具特色出会前,邵伯船帮要请专人到船户家“写钱”,进行出会的募捐出会第一天,众船齐集大王庙前,在锣鼓、鞭炮声中,将丰盛的祭品摆上供桌,焚香叩拜后,由一由“傩者”(俗称“香火”)用嘴咬去鸡头,用鸡血逐船祭神……庙会从农历十五至十七进行三天,还要进行演戏、“跳加官”等活动,最后还要进行隆重的“请神”活动,在全镇游一圈,再返回大王庙漕运帮会习俗明清以来,延续了元代的漕运体系,至道咸年间,大运河日益淤塞,加上太平天国起义军割据一方,漕运日废至道光五年(1825年)起,清廷逐步改漕运为海运,这一重大变迁使得从事漕粮运输的漕夫水手大量失业为解决生存危机,这些流散人员便以原有的漕运帮会为依托,继续扩大其影响,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对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民间秘密社团一、习俗渊源通过运河运送南漕至京城,始于元代至清代,沿袭了漕运旧制,并有应的变化,分江苏、浙江、安徽、湖广、河南诸帮每帮由按该省的地区分成若干分帮如江苏帮内部可分为江淮头、兴武头、徐苏帮、仪征帮、淮安头帮、金山帮凤中帮等等,共43个分帮浙江亦有数十分帮,皆以所在州府命名。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由于运丁的纷纷破产,康熙初年每船十名运丁至康熙末年改为一名,每船增加雇佣水手九名在漕运水手中,多半信奉源于明代的罗教,并以其嫡传弟子为教主,后来逐步衍化为漕运帮会,即青帮漕运青帮创教者为翁姓、钱姓、潘姓三位为罗教嫡传弟子,被帮会弟子成为“三祖”三祖都在杭州建立庵堂,分别称翁庵、钱庵、潘庵因翁、钱来自密云,潘来自松江,因地域差异,三庵遂分成两派,翁、钱二庵门徒称“老庵”派,潘庵门徒称“新庵”派自建庙传道以后,香火旺盛,发展迅速,三祖庙成为漕运水手聚集之地,并不断增设庵堂清政府对罗教的传播采取了严厉打击的政策,尤其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拆毁了全部庵堂,并处斩、流放三千余人,罗教从而逐步转变成水手行帮会社漕运水手皈依罗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漕运水手属于流动人口,每年运送漕粮航行及回空要航行3000多公里,途径钱塘江、长江、洪泽湖等风险之地,随时有生命之忧,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二是运送漕粮是季节性职业,在每年回空期间,漕运往返后水手都有半年的闲余时间,他们只得到处找临时工作,期间留宿庵堂就解决了基本的食宿生计问题,因而,水手们供奉罗教就成为必然而漕运水手行帮会社转变为漕运帮会或青帮的关键性事件是漕运改为海运,正是这一根本性转变,使得大量漕运水手失业,他们最终投向安清道友——青帮,也就是说转变为一个民间秘密帮会组织了。
二、入帮礼俗青帮有严格的香堂堂规及帮会习俗,入帮者必须经历小香堂和大香堂两个阶段想入帮会的人必须先经过小香堂仪式香堂一般设在朝南厅堂正中供奉“天地君师亲”排位,及翁、钱、潘三位祖师的牌位门外供小爷牌位,并在香案上供面鲜、果品三盘及其他祭祀用品开香堂收徒时,必须邀请“三老四少”,至少需三帮人参加这个仪式仪式开始,要进行请祖、悬祖、上烛、上香、上茶,然后在拜见各位师父,向各班辈分最高者行三跪九拜大礼只有得到师父一致的认可,才准许其上大香堂,有一人拦阻亦不行 小香堂,只是“半个门里人”,师父要经过三年严格考核,在合乎条件的情况下,再报请开设大香堂大香堂的规模更大,也更为隆重届时,大香堂正中摆放天地君亲师牌位及十三祖牌位,旁边左为护法清风,右为护法明月,中间置小爷牌位案上让置放新鲜面果及其他祭祀用品,旁边置放《道德经》、《心经》、《金刚经》、《北斗经》、《圣谕广训》及历代家谱、运河全图、粮船全图等仪式很严肃,还要派掌堂、执堂、行当等人员人帮的仪式,须先按尊卑站在各自行列,并净面漱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