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doc
41页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目 录. .1.愚人食盐2.战国策·秦策二3.王右军诈睡4.戴震难师5.曾子杀猪6.千金市骨7.高帽子8.赵威后问齐使9.学弈10.永某氏之鼠11.魏文侯从谏12.原谷谏父13.截竿进城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16.子产不毁乡校17.习惯说18.陈实与梁上君子19.割席分坐20.临江之麋21.木兰从军22.《李将军列传》〔节选23.当止不止24.《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25.工之侨为琴26.三人成虎27.郢书燕悦28.赵普.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至于他家〔 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译]②食已口爽,反为其患[译]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译]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译][参考答案]1.①到 ②改变 ③已经 ④因为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3. 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②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管与止之〔 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③小者必死 〔 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人者,甘饵也[译]②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译]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答]4.概括说说你从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参考答案]1. ①卞庄子〔代词 ②那么 ③小的老虎 ④却 2.①人是老虎最美好的食物。
②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就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了 3.文章的寓意:智慧带来胜利和荣耀 事半功倍 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4.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运用智慧,善于观察,仔细思考,找到科学合理 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甚至是事半功倍王右军诈睡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②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注]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③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王右军年减十岁时〔 ②方忆右军未起〔 ③相与大惊曰〔 ④及开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译]②信其实熟眠[译]3.王敦为什么认为"不得不除之"?[答]4."于时人称其有智",你认为王右军的智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参考答案]1.①不满 ②才 ③一起 ④等到 2.①王羲之睡醒,已经听到他们谈论的话,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②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3.因为王敦与钱凤商议的是叛逆的阴谋〔便言逆节之谋,一旦泄露出去可是要灭九族的,所以如果睡在帐中的王羲之知道此事,必是要除去的4.睡在帐中的王羲之无意中听到了王敦与钱凤商议叛逆的阴谋,知道没有活路了,不满十岁的他没有惊慌失措,就佯装出熟睡的状态〔假装呕吐弄脏脸和被子都全然不知,骗过了王敦与钱凤的眼睛这是他机智过人的地方戴震难师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注]①先生:这里指戴震 ②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几〔jī:差不多 ⑤然则:既然这样,那么……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蕴蓄者久矣〔 > ②日数千言不肯休< >③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译]②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3.文中戴震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与《论语》所提倡的哪些观点相一致?请你各列举一句[答]4.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答][参考答案]1.①积蓄,积累 ②每日,每天 ③距离 ④这些 2.①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的? ②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啊" 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4."非常"一词蕴含对比,说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样他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的问一个为什么;不盲目听从,能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注]①彘:小猪 ②特:只不过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顾反为女杀彘〔 ④子而不信其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译]②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3.对于该不该杀猪,曾子和他的妻子持不同的观点,试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答]4.由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答][参考答案]1.①到 ②跟随 ③同"返",返回 ④于是,就2.①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开玩笑罢了"①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交给他欺骗啊3.曾子的妻子认为不该杀,理由是说杀猪只是跟儿子开个玩笑,好哄孩子回去,不让他跟自己去集市,不必当真曾子认为该杀,理由是答应了孩子的事要实现,否则没有办法教孩子诚信4.曾子是一位言而有信〔诚信,诚实的父亲,同时他通过细小之处"以身作则"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教子有方千金市骨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注]①君人:国君 ②涓人:国君的近侍,即宦官③期年:一周年期,读"jī"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反以报君〔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④于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已死,涓人却"买其首五百金",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这则故事有何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反:通"返",返回。
②市:买 ③以:认为 ④是,这2.①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浪费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头骨?②在这以后,不到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好几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3.使"天下以王为能市马",从而得到千里马〔或让人们认为君王的确渴求千里马,从而主动献马可引用原文或自己概括回答,意对即可4.①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②吸引人才,就应该做出爱才惜才的姿态,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事业兴旺高帽子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①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②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③,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注]①谒:yè,拜见 ②直道:善良风气 ③谬:miù,错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①老师谓〔 ②尝有门生两人〔 ③既出〔 ④顾同谒者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译]②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译]3.从"老师大喜"这一细节中,你能读出老师怎样的心理?[答]4.根据文意,说说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参考答案]1.①说②曾经③已经、……以后④看2.①世人把奉承人称为戴高帽子②现在的社会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有几人呢!3.惟其是喜,所以高帽一戴,浑身舒泰,无形之中漏出了自己反对吹拍不正之风的天机:原来他反对给别人戴高帽子,不反对给自己戴高帽子4.不管赞美还是恭维,我们必须必须谨慎对待,随时反省、检视自己是否符合该赞美之词,谦虚谨慎,自我克制,才能避免犯下如文中老师一样的错误:得意忘形而落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