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寺导游词.doc
11页游览线路:牌楼—山门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公祠—西园遗址—乾隆碑亭—康熙碑亭—平山堂—栖(qi)灵塔大明寺导游词简介:大明寺地处扬州北郊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的蜀冈中峰,南邻瘦西湖,是个“前有照,背有靠”的风水宝地,它历史悠久,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宗教旅游胜地,享有“淮东第一观”的盛名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457—464年),依当年年号“大明”而叫“大明寺”,(因寺内建有栖(qi)灵塔,又称“栖灵寺”;又因为其位于唐城之西,亦称“西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乾隆皇帝1765年第四次南巡,看到“大明”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改名为“法净寺”而扬州人不接受此名,一般称其为“平山堂”,以局部代全局这样一直延续到1980年,由于大明寺是国际文化使者鉴真大和尚的祖庭,国家处于对外交往的需要,1980年重新恢复为大明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寺庙,目前是国家4A级景点寺内有始建于隋代的栖灵塔、唐代鉴真大和尚的纪念堂、北宋欧阳修的平山堂、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行宫遗址等古迹,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寺上山的石台阶共168级)(东面序墙上看到五个石刻大字“淮东第一观”,这个“观”可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这句话出自北宋扬州秦少游的诗,“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是对这里的赞美,由清代书法家蒋衡书写。
西序墙上还有五个字“天下第五泉”,为清代书法家王澍(shu)书写全国号称第一的可多了,像这么说自己是“第五”的倒不多见东面的“第一”很自豪,西边的“第五”又很谦虚,这些石刻都是清代留下的原物牌楼:大家请看前面的牌楼,是为了纪念唐代因天火而烧毁栖灵塔而建的,木质结构,四柱三楹,南面四个篆体字叫“栖灵遗址”,转过去还可以看到背面的四个字“丰乐名区”,因为此地原来属于大仪乡丰乐区隋文帝杨坚笃行佛教,仁寿元年(601年)在他过生日时,下诏在全国建立30座佛塔供奉舍利,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大家再看牌楼前的石狮子,头正腰直,高大威猛,傲视远方,雄狮居左,脚踏绣球,雌狮居右脚下抚着小狮子,前者象征权利统一寰宇,后者象征着子嗣昌盛狮座上雕有行龙,缠着枝莲,龟背锦,如意翔天等精美图案,这种狮座在封建社会是皇家御用,说明了寺庙的赫赫身份—皇家行宫旧址寺庙: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明寺的大门,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寺庙大多建在名山圣地,大家约定俗成就把寺庙的大门叫山门了大明寺也不例外,中间比较高大的叫正山门,东西两边的门分别叫东大门和西大门山门是佛教界和老百姓俗界的分界线,意思是进了山门,就要遵守清规戒律,遵守寺规,注意僧俗有别,不可喧哗吵闹。
天王殿:进了山门就是天王殿,亦称山门殿进了天王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正中佛龛中供奉着坦胸露腹、笑口常开、慈眉善目的大肚弥勒菩萨菩萨坐中央,天王立两旁,这是人家佛门接待领导的规矩弥勒,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继承人,也称未来佛中国是礼仪之邦,弥勒现在虽然是菩萨,可未来是佛,老百姓也都“就高不就低”的称呼他为弥勒佛了老百姓也称其为布袋和尚,相传10世纪时浙江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叫契此,号长汀(ting)子布袋师,经常背着布袋在闹市中化缘,言语无常,见物便讨,形如疯癫,但却能示人凶吉,灵验无比,人称布袋和尚临终时留下偈(ji)语一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知”六百多年前曾经当过小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弥勒拟了一副对联,请看佛龛两侧的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称赞弥勒的宽容和乐观大殿两侧就是四大天王的塑像了,中国人也称他们为四大金刚据佛教传说,世界中心有座须弥山,山有四峰,由四大天王镇守,各护一方,他们手上拿的法器都有说法,请看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的宝剑取其锋利(风);在弹琵琶的那位是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的琵琶取其音调(调);手拿混元珠的叫北方多闻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的华盖遮其风雨(雨);最后一个是手绕苍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龙身有鳞要顺着摸,取“长器当顺”(顺)的意思。
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取其谐音就象征着“风调雨顺”弥勒背后佛龛里的就是韦驮(tuo)菩萨韦驮菩萨金盔金甲,年轻英俊,威风凛凛,手持降魔金刚杵,面朝大雄宝殿,是寺庙的守护神要问为何弥勒在前,韦驮在后,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原来弥勒和韦驮并不是在一个寺庙里供职,由于两人的性格有别,弥勒慈眉善目,对香客总是笑脸相迎,因此香火很旺,但他过于慈善,并不善于管理,经常有小偷光顾,竟然连自己的鞋子都被偷去;而韦驮一脸的严肃相,又过于严厉,小偷是不敢光顾的,但是香客也感到害怕不敢来上香,寺庙里经常断香火,但寺庙管理却很好,从不丢东西,后经佛祖协调,两人扬长避短,弥勒在前笑脸相迎八方来客,争得更多的香火,韦驮在后严峻相送,加强内部管理,即使有小偷进来,也不敢偷东西,佛门的香火终于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后来中国每座寺庙天王殿里都是弥勒在前,韦驮在后,两人精诚合作堪称典范寺庙里的塑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弥勒的塑像滑稽夸张,韦陀的塑像逼真写实,一个轻松,一个严谨,两种风格,富于变化,这就叫艺术,看了让人舒服,喜欢韦驮手持兵器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掌,横杵于手臂前方,意为十方丛林,欢迎云游四方的和尚进庙吃住,一切随缘;一种是手握杵拄地,意为子孙丛林,表示寺庙不接待云游僧人,说白了他们不可在此白吃白住。
说道这里大家看看大明寺是十方丛林还是子孙丛林了?对,大明寺是不留客的,云游僧人进来一看就知道了,他们今天得另找地方随缘了顺着韦驮的目光,我们来都两颗大树下,这两颗都是银杏,一雄一雌,已经有两百八十多岁了,东边的这颗雌的每年春季都会结白果大雄宝殿:站在树下,我们看到东院士文章奥区,西院是仙人旧馆,正面的香海后面是大雄宝殿,我们首先参观大雄宝殿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门前的露台中间设有铁香炉,可以再次烧香,到大殿里拜佛大雄是佛祖的尊号,供奉佛祖的地方就叫大雄宝殿,这是庙里最为重要的场所大雄宝殿是规格很高的建筑,这里是重檐歇山顶,而且是最顶级的三重檐口大殿屋面坡面很大,看起来特别高耸,檐角自然上翘又形成了一道弧线,显得整个大殿即庄严又有生气大殿屋脊上有“风调雨顺”,中间那个镜子叫“佛光普照”我们大明寺的佛光可不同于别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要砸烂寺庙的佛像,当时国家考虑到对日本宗教外交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封闭庙宇,才使得寺庙幸免于难,里面的佛像就成为我们江苏唯一的一组清代佛门雕塑大殿里的佛像雕塑于清同治九年(1870),中间的佛像就是佛祖释迦摩尼(前556—485年),也称如来佛。
他原来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他看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就舍弃王位,外出苦修,终于在六年后,在两颗菩提树下静坐苦思觉悟成道,以“四谛”、“六道轮回”、“十二因缘”等教义,创立了佛教释迦,是佛祖的族名,摩尼是对佛祖的尊称,释迦摩尼,意为释迦祖的圣人佛像的身后是佛焰,显示圣人的感召力释迦摩尼胸前的符号是佛家的标志,是由古印度的火焰图腾演变而来这个符号代表着能量、光明、吉祥、是万德吉祥的意思1300年前,曾在庙里念过经的武则天当上大周皇帝的时候,把这个符号命名为“万”字符但是,这个符号很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的双“S”符号,战争结束后,佛教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代表大会,决定不用“万”字符,改用“五色旗”,表示普度众生我们大明寺的佛像是清代的,所以有“万”字符佛像的基座,通常都用莲花瓣装饰,称之为莲花座,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高雅,而荷茎中空,又有佛门万事皆空的涵义,寓意着佛教像莲花一样超凡脱俗佛像两边还有几尊塑像,东面的那尊坐佛(大的)叫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也称大医王佛),他的意愿是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消除众生一切病痛他的左胁侍(shi)是日光照 西面的那尊坐佛(大的)名叫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能接引念佛的人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观音是他的左胁侍,大势至菩萨是他的右胁侍,三者合称西方三圣一般佛教劝人向善,有善德的念经人在西方极乐世界会开出一朵莲花,去世后观世音菩萨能把这样的人的灵魂引入莲花内,让其早日转世到好人家去有恶行的人,来世则受苦,甚至下地狱受惩罚佛祖前面有两尊站立的塑像,东侧年长的叫迦叶(“叶”在此处读成“社”),是释迦摩尼十大弟子中的大弟子,以苦行著称佛门释迦摩尼涅槃后的当年,迦叶就召集500弟子在王舍城鹫山举行第一次结集诵经,以确定佛教的经典,功业卓著西侧年轻的那位名叫阿难,是释迦摩尼叔父之子,侍从释迦摩尼25年,也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擅长记忆,第一次佛教徒结集时,他能背诵出佛祖生前讲的许多经文,并写在贝叶树的树叶上至今还有“真经书贝叶”的说法大殿上方东西两侧开有天窗,这种做法是清代中叶以后才出现的,使得光线透过天窗汇集在佛祖身上,显得法相分外光明大雄宝殿东西两侧的神台上,塑有十八罗汉其实罗汉传到中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后来就经过不断的演变,就增加了降龙、伏虎罗汉,这样就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了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鉴真纪念堂一般大雄宝殿内都有木鱼,大家都知道念经时时要敲木鱼的,但是有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呢?关于这个,还有一个传说:这要从唐僧取经讲起。
大家都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曾遇到一条大河,水流湍急,河面上又没有船,他们师徒四人正急的团团转时,来了一条大鱼,说是可驮他们过河,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向佛祖讨取长生不老药,回来时带给它当时他们答应了它的请求大鱼就驮着他们过了河回来时,他们又来到这条河边,当然是带着经书一起回来的大鱼很高兴,让他们踏上了鱼背,到了河中间,大鱼问:“我托你们向佛祖求的长生不老药呢?”这时唐僧师徒才想起,只顾了求经书,忘了向佛祖讨药,大鱼大怒之下,一下子把唐僧师徒连同经文翻到了水里,还不停的将经文往肚子里吞唐僧师徒急了,不停的敲打大鱼的背,让其将经文吐出来,为了让鱼吐出更多的经,从此和尚念经时就开始敲木鱼两了明代智沧溟禅师重建大明寺时,由地下挖到“大明禅寺”刻石,从此以后,大明寺就供奉着禅宗六祖的坐像禅宗始祖达摩是印度僧人,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图破壁”,把“禅”传入中国,被尊为禅宗始祖六祖塑像中最有名的是六祖慧能,他的偈语常常被写在一些介绍佛教的书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佛教的偈语,内容深奥,“禅”讲的是个“悟”字正对大雄宝殿后门的,是南海观世音的大型泥塑中间的观音站在一个动物的头上,请问这是什么动物,观音为何要站在它的头上?是传说中的鳌鱼,观音就是踏在传说中的鳌鱼头上,以镇住鳌鱼,要不然鳌鱼翻身是要发生地震的。
观世音(也称观音大士、观自在)是中国香火供奉最多的菩萨,影响也是最大的唐代时,因避讳太宗李世民的讳简称观音观世音是菩萨心肠,普洒甘露,救苦救难,因此人们叫他大慈大悲观世音大家猜猜看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在佛教经典著作中,观音是男的《华严经》中有记载说:“勇猛丈夫观自在”;敦煌壁画上的观音,就有胡须;湖北当阳玉泉寺有一幅唐朝吴道子画的观音像,也是一位长胡子的观音观音虽为男子,但俊美的叫人百看不厌到了南北朝时,也就是公元420—589年,信佛的人极多,而且女信徒大大增加,他们感叹极乐世界居然没有一个女性形象,在闺房中供一尊男性佛像,大大的不雅,而且有点儿男女授受不亲就这样,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音就变成了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了在佛教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观音有33中化身,如:白衣观音、圣观音、紫竹观音,还有著名的千手千眼观音在佛教密宗里还有一位马头观音,据说是古印度的一种神驹,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