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课桃花源记.docx
3页第21课 桃花源记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背诵全文3、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投影显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背诵文章前两段同学们齐读目标,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顺利达标的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师:下面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的声音最洪亮,吐字最清晰,其余的学生认真听,看谁先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忙纠正指名几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就停,指名正音老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并及时表扬读音准确,声音响亮的学生2、学生读错的字词有:阡( )陌 ( ) 便要( )还家 遂( )与外人间隔 黄发垂髫( ) 诣( )太守 刘子骥( )3、师:除了以上所列的字词,还有那些字的音、形需要提醒自己和同学们注意的请学生们及时提出4、正音过后再次让学生们朗读课文,鼓励质疑问难5、让学生们再次齐读课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译讲课文)1、大家已经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指导练习译讲课文,看谁讲的最好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边小声的朗读课文,边对照课下的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解释重点词并能够正确的翻译课文如果又不会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或者向老师询问)2、学生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情3、检查学生的自学的效果师:接下来请大家开始翻译课文大家翻译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方法:一人翻译两句,先读原文,再解释重点的词句,人名、地名、时间不必解释,最后翻译整个句子指名翻译,如果发现错误,请其他的学生帮助更正,如果还不正确,老师更正,并板书学生译讲错误的词语或句子错误的词语或句子有:妻子邑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来此绝境 阡陌交通这些词语基本上是古今异议词语,要求学生准确记住4、下面请学生们试着背诵文章的前两自然段10分钟后老师提问学生自背,发现有不熟悉的地方反反复复的加强背诵,老师巡视抽查五、当堂检测1、给字加上拼音阡( )陌 ( ) 便要( )还家 遂( )与外人间隔 黄发垂髫( ) 诣( )太守 刘子骥( )2、翻译加线词语。
妻子邑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来此绝境 阡陌交通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2、会背诵文章的后几段二、教学过程:1、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自学质疑,老师解决疑难问题)上节课学生们已经会正确的翻译课文了,也会背诵了文章的前两段,这节课我们来解决文中你不懂得地方,学生们可以大胆质疑?现在再次读课文,举手提问,学生知道的可以帮助作答,如果学生不会的,老师帮忙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村人们热情好客的句子:村人们来到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桃花源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让这么多人向往这里?桃花源到底存在吗?你怎么样看待这样的社会?2、以上的这些问题学生们都回答的特别的好,最后的两个小题需要老师帮忙总结师: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它只是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也反衬了现实的黑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背诵课文的剩下部分)学生自已读自己的课文,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可以反复的朗读,直到会背,老师巡视提问,给背诵的困难的学生指出方法15分钟后检查背诵情况四:当堂检测(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2)村人们热情好客的句子:(3)村人们来到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4)桃花源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让这么多人向往这里?(5)桃花源到底存在吗?你怎么样看待这样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