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疗法.ppt
39页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第八章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l概念:包括针法和灸法,运用针刺与艾灸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改善自身调整能力,提高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它具有适应广、疗效显著、经济简便等优点一、腧穴1.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义通“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穴”是空隙的意思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穴、奇穴、阿是穴3 3类1) 1)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 简称简称““经穴经穴”” 2) 2) 奇穴奇穴 又称又称““经外奇穴经外奇穴”” 3) 3) 阿是穴阿是穴 又称又称““天应穴天应穴””、、““不定穴不定穴””、、““压痛点压痛点””等等 2、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3 3、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作用1 1)、近治作用)、近治作用2 2)、远治作用)、远治作用3 3)、特殊作用)、特殊作用4、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 l 体表标志定位法l 骨度分寸定位法l 手指同身寸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l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acupoint –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是以人体解剖学和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l两种:固定标志、活动标志固定标志l固定标志:指利用人体体表的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横纹线以及骨节、肌肉所形成的凸起和凹陷等作为取穴标志活动标志l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肌腱,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凸起和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2)指寸定位法l指寸定位法(acupoint –located method by finger-Cun),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三种指寸法l中指同身寸l拇指同身寸l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中指同身寸图拇指同身寸一夫法图3)、骨度分寸法l骨度分寸法(acupoint –located method by bone proportional Cun),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骨度分寸图背腰部骨度分寸l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测背腰部经穴横向距离l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横寸,测肩背部经穴横向距离l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直寸,测背腰部经穴纵向距离取穴的注意事项l明确穴位标志l正确选择体位l经穴前后互参l针灸治疗学,是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运用“望闻问切”收集诊察病情,进行八钢、脏腑经络辩证,在临床上通过针刺与艾灸对腧穴的刺激,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正常功能,阴阳归于平衡,从而达到防治各种病症的目的。
二、针灸治疗配穴处方原则配穴处方原则根据经穴主治特点和经络的关系有3个配穴处方的原则:1、近部取穴 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配穴处方原则配穴处方原则 2、远部(远道)取穴 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是在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特别是在本经肘膝以下的部位)配穴处方原则配穴处方原则3、对证取穴(随证取穴、辨证取穴) 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的功能提出的它与近部与远部取穴不同三、毫针刺法l毫针结构l针刺方法l进针的角度、方向和深度l留针与出针l针刺异常情况与处理 针尖针尖 针身针身 针根针根针柄针柄 针尾针尾毫针的结构1)毫针的结构)毫针的结构指指切进针法切进针法 以以押手押手押手押手拇指或食指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刺手刺手刺手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下 2)针刺方法)针刺方法本法适合于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短针的进针短针的进针短针的进针 爪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押手押手押手押手拇食两指用消毒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露出针尖,刺手刺手刺手刺手拇食拇食指执持针柄,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肤时,双手配合双手配合双手配合双手配合动作,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针刺入皮下本法适合于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长针的进针长针的进针长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 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用用押手押手押手押手拇食两指或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使之绷紧,刺手刺手刺手刺手持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此法多适用于皮肤松驰部位皮肤松驰部位皮肤松驰部位皮肤松驰部位腧穴的进针腧穴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 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即用即用押手押手押手押手拇食两指将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刺手刺手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此法主要用于皮肉皮肉皮肉皮肉浅薄浅薄浅薄浅薄的穴位,特别是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面部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四)针刺的角度和方向(续)斜刺斜刺与与皮皮肤肤成成4545度度角角,,倾倾斜斜刺刺入入适适用用肌肌肉浅薄处,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肉浅薄处,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平刺(横刺)平刺(横刺)与与皮皮肤肤成成1515度度角角,,横横向向刺刺入入适适用用于于皮薄肉少皮薄肉少 头面部的部位头面部的部位直刺直刺 针针身身与与皮皮肤肤成成9090度度垂垂直直刺刺入入,,适适用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大部分腧穴于肌肉丰厚部位的大部分腧穴3)进针的角度、方向和深度4)留针法 操作方法 静留(一般静留(一般20--30分钟)分钟) 动留(动留(间歇行针法))留针是使针留置穴内,加强针刺持续作用 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穴内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操作方法 刺手稍捻针柄使针下轻松滑利,押手以消刺手稍捻针柄使针下轻松滑利,押手以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刺手慢慢将针退至皮下并出毒棉球按压穴位,刺手慢慢将针退至皮下并出针。
出针后可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出针后可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毫针技术操作的最后步骤,是针刺达到要求后将针取出的方法出针法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针后异常感 血肿 针穴疼痛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针刺引起神经损伤 刺伤脑脊髓 刺伤周围神经针刺引起内脏损伤5 5)针刺异常情况)针刺异常情况晕晕针针 表表现现 突突然然头头晕晕目目眩眩、、面面色色苍苍白白、、心心慌慌气气短短、、出出冷冷汗汗、、恶恶心心呕呕吐吐、、精精神神疲疲惫惫、、脉脉 沉沉 细细 ; ;严严 重重 者者 四四 肢肢 厥厥 冷冷 、、 神神 智智 不不 清清 、、 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原因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手法 留针留针处理处理 出针出针 平卧保暖平卧保暖 温水温水 灸治灸治预防预防 针对原因针对原因/ /注意观察注意观察滞针 表现 针体活动困难针体活动困难针体活动困难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或伴疼痛或伴疼痛或伴疼痛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精神紧张或疼痛精神紧张或疼痛精神紧张或疼痛/ / / /手法手法手法手法/ / / /体位体位体位体位/ / / /留针时间留针时间留针时间留针时间处理 放松(精神放松(精神放松(精神放松(精神 局部)局部)局部)局部) 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 调整体位、留针时间调整体位、留针时间调整体位、留针时间调整体位、留针时间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注意正确操作手法注意正确操作手法注意正确操作手法表现表现 方向角度改变方向角度改变/ /针体活动困难针体活动困难/ /疼痛疼痛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体位、手法、外力、滞针处理 放松局部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恢复体位 顺势(分段)拔针顺势(分段)拔针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弯 针 断 针表现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 与滞针处理不当与滞针处理不当处理 保持镇静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保持原有体位预防 检查针具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表现 出针后不能挪动体位出针后不能挪动体位 针感过强针感过强 病情加重病情加重 原因 遗留针于穴位遗留针于穴位 留针时间过长留针时间过长 手法过重手法过重 补泻失当(穴法)补泻失当(穴法)处理 出针出针 局部柔按局部柔按 调整治疗方法调整治疗方法 预防针后异常感出针检查针具出针检查针具 手法留针时间适宜手法留针时间适宜理法方穴法理法方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