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爱国诗词:戚继光《望阙台》原文译文赏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0332913
  • 上传时间:2022-0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9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爱国诗词:戚继光《望阙台》原文译文赏析 《望阙台》 明代: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眺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犹如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全部秋叶 【赏析】 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疆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热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非常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在苍茫海疆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示意旷日长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照应关系。

      其次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境况和登阙台时简单的心情战斗艰难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心中布满冲突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不无埋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热诚,盼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冲突的心情,促使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单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难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觉: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提醒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地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斗中,所以能在艰难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绽开殊死比赛,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热诚 “繁霜”二句,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

      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剧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旧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有着崇高的思想境地,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风格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方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扩展阅读:戚继光轶事典故之斩子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始终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预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潜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局部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根据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惩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同意,说:我是一军主帅,假如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姓思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筑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