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教案设计.pdf
3页1 / 3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习作的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写” 要求学生从给出的汉字或者其他汉字中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 写一篇习作 重点是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突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在本课设计中, 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选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可以从分析字的内涵入手, 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从而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然后根据中心搜集、 整理、筛选素材,写作成文并进行交流发言 教学目标: 1.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围绕中心意思, 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重点) 2.学习列写作提纲,根据提纲选择能够表达中心意思的材料 (重点) 3.可以选择一个字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4.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习作写完后相互读一读,找一找习作的中心意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生字释义卡、搜集“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典型例文 学生准备:预习写作要求,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汉字,搜集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例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前面我们学习的《爸爸的计划》和《小站》两篇例文中,我们知道了围绕文章中心思想写作有不同的方法,既可以通过列举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景物描写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情。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进入实战演习,亲自动笔写一写好的,实战马上开始,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由学习例文转入实战写作,既有例证展示又有巩固练习,多角度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写作能力 2 / 3 二、分析字义,确定中心 1.教师一一展示汉字释义卡,讲解每个汉字的文化内涵 预设: “甜”——“甘”是“甜”的本字甘,甲骨文字形在“口”中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口腔、舌头所体验到的舒服、美妙的味觉当“甘”被习惯性用于书面语后,再加“舌”另造“甜”代替造字本义:形容词,味觉上美好如蜜的快感 “乐”——本义是动词,意指和着演奏歌唱,读作 yuè引申义为形容词,指开心的,愉快的,读作lè “泪”——形声兼会意字,表示眼中流出的水,本义是眼泪 “暖”——本义:用火盆或火炕加温御寒篆文异体字以“日”代“火”,表示借晒太阳来加温御寒引申为形容词:温和的,不冷不热的 “悔”——造字本义:懊恨过错,内心灰暗引申为名词:懊恨反思之情 “望”——本义为动词:极目远眺引申为期待,期盼 “迷”——本义为动词:辨不清前进方向引申为困惑,不明白 “妙”——会意字表示美妙少女,本义是美妙 “变”——本义为动词:更改,使有别于原来状态。
“忙”——动词:探究,搜索,发现,找 “寻”——会意字表示两手臂张开的长度,也像两手在寻一物本义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常用义是寻找 “让”——本义,动词:许诺退位,协助对方获得比如,让步、让路、让位、让座 2.学生选择汉字,既可以从教材给出的汉字中选,也可以从自己印象深刻的汉字中选择 3.结合课前搜集的素材,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比如“甜”——我内心非常甜蜜 “暖”——冬天的太阳暖暖的 “忙”——我今天忙得焦头烂额 设计意图:按照写作顺序,从分析汉字的字义入手,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个字 3 / 3 的本义和引申义,以便帮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围绕中心,谋篇布局 1.学生按照自己确定的中心思想, 结合自己搜集的及老师提供的素材, 筛选出哪些可以表达中心意思 2.引导学生注意:素材的选择要结合自己对题目中心的理解,仿照《爸爸的计划》的写法,尽量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的小事例和趣味性的材料, 避免流水账式的罗列堆砌 比如“忙”这一题目,可以学习《小站》 “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处处突出小站的‘小’ ”的写法,围绕“我今天忙得焦头烂额”这一中心意思,搜集或选择如下的素材: 早起刷牙的工夫就在背单词; 上午做了二十分钟习题和同桌约好的早起去公园跑步的计划一改再改,由上午拖到下午,又由下午拖到明天;晚饭的时间还在观看名师讲座;一直到晚上11 点钟才算告一段落,我没脱衣服就睡了。
设计意图: 确定中心和选取材料是很关键的两个步骤, 中心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情感,什么样的素材才能准确、典型地表现文章主题,这既需要课前下功夫多搜集, 又要课堂上紧密结合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出合理筛选 教师用例证的方法可以比较直观地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文章中心需要的 四、一试身手,课堂交流 1.根据选择的素材, 结合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开始正式习作 (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边观察边指导,着重从写作提纲方面给学生一些指导性意见 ) 2.课堂交流 写作完成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看看能不能发现习作中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随后教师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习作进行分析,并让同学们学习、传阅 设计意图: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同,写出的文章也会千差万别,课堂交流可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