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科学发展观的相关毛概论文.docx
11页篇一 《试论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思维观念人的理性思维并非一次完成的,往往要经过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只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并在实践中认识升华,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探讨人与自然、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农民问题和政治改革五个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含和外延的理解 关键词:人与自然;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总的题目,其内含和外延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 一、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 人既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又独立于自然界,由此就有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威廉配第说过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所说的土地,应该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自然界 自然界对人类并不吝啬,广施普渡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人类如果失去了科学发展观,就会变成贪婪的掠夺式摄取无限度的开荒造田,煤矿的野蛮开采,森林的乱砍滥伐、废气、污水的随意排放,野生动物的灭绝性捕猎,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灾难每一次资源掠夺,自然界都残酷地报复了我们恩格斯曾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然后又感到吃惊的是: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大多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
可惜,我们常常忘记了他的忠告姜戎先生曾作为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最后奉献给读者一本《狼图腾》,道出了惊人之笔至于我们到底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这个问题暂可存而不论但作品告诫我们:大规模的打狼运动和毁除草原造田,必然带来严重后果狼虽然吃羊,但也捕杀旱獭、野兔和田鼠,而这些生物都破坏草场这是一个生物链如果不讲科学一味蛮干,就会造成植被破坏,出现大量流沙姜戎写的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却说出了深刻道理不幸的是他人微言轻,并未引起重视,结果使愈演愈烈的沙尘暴直逼京津、辽沈、河北、山东等地北京居民一觉醒来看到京都的景象,感叹地称谓:满地尽是黄金甲遗憾的是老天赐给我们的不是黄金,而是黄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饱受环境污染的苦痛西方学者把这种现象叫做环境危机,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代价的概念我们对这个问题也许初有认识,但远没有达到高度重视经济增长如果没有科学观念,就会后患无穷 二、科学地完善市场经济 实现市场经济是我们时代的伟大主题现在仔细观察透视,我们的市场经济的实现还有诸多的障碍性因素我们虽已加入WTO,但在很多方面还未和国际接轨,计划经济的观念依然顽固。
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但既然是市场经济,计划就必须适度,更确切地说,不应占主导地位计划要站在高处,更广阔的空间应该留给市场计划总是出自政府的计划,所以,计划还有一个别名,称作政府调节不言而喻,计划一定是政府的权力和行为 如果说私有制实现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那么公有制实现的市场经济,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就是一个社会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改革和开放的过程 按说,经过理性思维实现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应该更迅速有效,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改革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的传统和偏见,往往比中国古老的社会传统更为顽固仔细观察,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在很多领域仍处在计划经济观念的统治之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多年来盛行的审批制度,或简称审批经济审批来自权力,所以,审批经济也就是权力经济 国家计委虽然几经易名,现在称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但这并非问题的本质计划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计划度有多大,范围有多广一般说来,国家计划只能顾及大的方面,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诸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公共目标,国家重大项目可是,我们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比如项目的审批,可行性研究的下达,企业的破产、转让和上市,都要经过审批。
政府行为似乎超出了应管的界限地方建设的项目,除涉及到自然资源垄断和国防工程之外,原则上应由地方自定诸如市政建设、公共交通,用不着都到国家去排队审批须知,审批越少,越能促进市场深化审批经济还有一个上行下效的效应,也可以说是模仿效应国家既然要审批,地方政府当然也要审批,结果是层层审批一项工程要盖30多个图章的事情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掣肘可见审批是权力的产物,审批遇到障碍往往就要用钱铺垫,产生权钱交易,打通关节,疏通关系,这自然就构成腐败的一个根源 我们经常说在市场经济中要简化政府行为,要从指挥转向服务,要从主角变成配角,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很多地方,政府行为还在强化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走出权力经济的桎梏,权力转移的主要问题来自政府不愿意放弃本来不应属于政府的权力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到如今,在民营经济和企业改造方面已显见成效,但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审批经济,至今并无实质性转变这是市场深化的最大阻力 三、科学地实现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与此同时,我们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素分配论,并提倡让一部分先富起来。
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年的大锅饭体制的束缚,平均主义的压抑一经释放,就变成了一股改变分配格局的巨大物质力量,收入差别开始形成收入差距拉开之后,最令人瞩目和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贫富悬殊的两个群体 1 暴富群体 所谓暴富群体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资本投入或引进外资通过合法渠道和苦心经营,抓住改革开放大好时机而致富的人;一种是通过权钱交易,炒批文、炒贷款、炒产权、炒地号,获取巨额财富,利用体制漏洞贪污受贿、走私贩私、侵害公产、买官卖官前一种情况,原则上属于政策允许的要素分配之列,只能通过经济杠杆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办法去解决至于后一种情况,则属反腐败的范围,只能靠行政和法律手段去治理和惩治 2 贫困阶层 与暴富群体相对应,出现了一个贫困阶层这个阶层主要指企业改革中的冗员、隐性失业人员、下岗职工、退休人员、部分吃财政饭的工薪族,以及在城镇中流动的非城镇人口、无业游民,社会应管一时尚无人管的盲目流动人口据初步统计,1994年全国城镇已有2000万人生活困难城乡总和约有近9000万居民处于待救济的贫困状态截止目前,大约有1.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0% 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 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并不是让一部分富裕让另一部分永远贫困,而是通过先富的人拉动经济增长,积累国民财富,使全社会富裕,增加贫困阶层的收入,在收入差别相对存在的情况下,防止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这就是邓小平所倡导的――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的自发行为,一定会产生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这是从封建社会末期就已经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市场经济虽然伟大但并非万能,调节贫富差距,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然要依赖政府调控林毅夫教授曾经提出: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是因为富者太富,而是因为穷者太穷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确立一个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生活保障线在国外称为贫困钱,意指居民收入达到这种贫困程度,社会有义务为其基本生活提供社会援助生活保障线如何定位,现在尚无统一说法定得太低,不利于社会安定,定得太高,又不切实际从理论上说,应定在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生活保障费用之间在现有物价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的情况下,应定在每月300~400元之间为宜 四、科学地面对农民问题 早在1927年3月,毛泽东同志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过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说,农民问题还是中国的严重问题。
从国民产值的比重上说,我们已不再是一个农业国,但就人口和就业结构上说,我们依然是一个农业国中国的人口现在大约有13亿,农民就占有9~10亿,占总人口的70%以上在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只占不足10%由于农村人口甚多,中国农户平均占有耕地只有0.42公顷,美国为195.2公顷,西欧为18~65公顷,日本为1.4公顷,韩国为1.2公顷这里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是不发达的发展;第二,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富裕程度,和城市尚有很大差距,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其基本标志是人均收入为800~1000美元这个目标可以说在城市早就实现了现在重要的问题是农村,如果占70%以上的农民收入上不去,这个目标就难以实现 据调查,1995年的计算结果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30元,共有6500万人处于这条线之下到1997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5000万人这部分人尚不能解决或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的低收入标准,是一个以农业劳动力为参照系的概念,标准高于贫困线1995年,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约为3100元,有的学者认为1240元为低收入线,并据此估计大约有1亿农村劳动者,处在这个标准之下。
目前的情况也许有所改变,但基本仍在低收入陷阱中徘徊 一五、二五时期,我们曾响亮地提出过农业机械化的口号,改革开放年代,我们又把农业现代化列为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之后又相继提出科技兴农、绿色农业的目标,可惜,至今收效甚微农业机械化最成功的例证应属我们曾经兴办的一批国营农场,崔嵬主演的《老兵新传》至今还留在历史的记忆中,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国营农场固然有经营体制的问题,但大农业集约化管理的含义并没有什么错误伴随着国营农场的解体和联产承包:大农业的问题也随之消失,这是农业经营体制转换中不应该出现的副产品包产到户、联产承包每户平均只占0.42公顷的土地,在江南只有0.2公顷,拖拉机一开就到了地头,这如何实现农业集约化,如何实现机械化,从而又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温州模式,乡镇企业发展曾经出现了一个苏南模式,但对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安徽模式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创造性思维在中国向市场过渡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我们必须学会辩证思维,任何一个好的模式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温州模式确实使温州发迹了,但现在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只好到各地去买企业。
苏南模式使乡镇富了一阵,但如果总是停留在几口大锅、几把铁锹的水平上,又何以谋求更高的目标安徽模式曾经敲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晨钟,但现在安徽仍属不发达地区,依然很穷包产到户、联产承包充其量只是一种过渡形式,如何适时改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 农业经营模式究竟路在何方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必须走大农业的道路,只有大农业,才能实现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小农经济,只能造就小农意识只有大农业,才能造就现代观念,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科学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从经济领域率先发起的,经济决定政治,按照自然和逻辑的推进,必然引伸出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只有配套,才能产生奇效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生前曾告诫我们: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改革一直走的是一条单行道,政治体制改革至今未能走向前台从历史发展的线索上看,政治改革是由经济改革引发出来的,完全意义上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从和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意义上说,则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这里从后一种意义上研究政治改革与政治相关的经济体制,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审批经济 审批来自权力。
所以,审批经济也就是权力经济审批既然表现为权力,在遇到障碍时往往就要用钱铺垫,产生权钱交易,打通关节,疏通关系,这自然就构成腐败的一个根源反腐败不能只是打击腐败分子,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