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docx
11页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摘 要:中山陵是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的陵寝近代建筑设计师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既继承中国传统帝陵建筑的部分特征,又借鉴西方林肯纪念堂和拿破仑墓中的建筑表现手法它不仅承袭中国传统建筑规制如: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又融合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之设计手法如坐像、墓室、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忠魂颂浮雕等总体设计融汇中西,别具一格最终产生中山陵这一划时代的建筑作品关键词:中山陵;陵墓;建筑;吕彦直中山陵1926年春动工,1929年夏建成,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绿地、石阶把孤立的小建筑联成整体中山陵建筑既有时代气息,又蕴含民族风格,是中国近代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国内学者对中山陵及设计者吕彦直已有较多研究,研究内容囊括地位、背景、政治、文化、纪念意义、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除此之外对本文研究提供基础文献资料的还有《中山陵档案》和《中山陵志》对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的研究国内学者从其生平经历、建筑作品、建筑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目前学界多关注中山陵的地位和孙中山诞辰纪念等方面本文则希望通过对中山陵建筑的分析理出其中蕴含的东西方文化因素一、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标志——中山陵1.中山陵的设计中山陵在设计之前的准备工作有选址、成立葬事筹备处和陵墓设计稿的征集。
选址定于南京,原因是孙中山先生生前所提出的,“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逝世,国民党成立葬事筹备处处理其身后一切事宜1925年5月15日,葬事筹备处组织竞赛在报纸上征求陵墓设计稿,1925年9月20日,经过会议讨论,选出设计作品的一二三等奖和名誉奖,吕彦直获一等奖[1]至此,中山陵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中山陵建筑群平面呈“自由钟”形,山下墓主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半球形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锤摆,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墓主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整座陵墓傍山而筑,由南往北层层升高主要建筑有祭堂、墓室、碑亭、墓道等,占地面积八万平方米整个陵园面积三千多公顷墓室海拔158米从墓道到墓室,平面距离700米,高低相差约70米,共392级石阶陵墓正南端为半月形广场,陵园大道横贯其间,西通明孝陵,东达灵谷寺上广场北面石阶,为四楹三门石坊坊后为长约480米、宽约40米的墓道陵门以蓝琉璃瓦覆顶,额刻“天下为公”四字门后为碑亭,中立高约9米的花岗石墓碑,竖刻“中国国民党葬 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三行碑文。
越碑亭而上为大平台,华表两座后为祭堂,有拱门三,刻“民族”、“民权”、“民生”门额祭堂为斗式藻井顶,中立墓主白色大理石刻坐像,像座四周刻有六幅描绘孙中山革命历程的浮雕祭堂四壁为黑色大理石,堂后为墓室,有门两重,门额上分别刻“浩气长存”与“孙中山先生之墓”墓室顶似覆釜,中央一个圆形大理石圹,直径约4.3米,内置墓主大理石卧像像座以下5米深处以美制铜棺葬墓主遗体陵墓附近尚有中山植物园、行健亭、音乐台、光华亭、仰止亭、流徽榭、藏经楼、革命历史图书馆、桂林石屋、永慕庐、温室、永丰社等辅助或纪念性建筑2.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中山陵能够作为近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与设计师吕彦直密不可分吕彦直获头奖被聘为中山陵总建筑师,除此之外,他还夺得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头奖,故在建筑界享誉国内外中山陵所设计修建的年代正值中国近代第一批建筑师留学归来这批建筑师不但熟悉西洋建筑的理论和方法,又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孙中山遗葬南京和民国政府定都这两大事件,建筑师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既带来了西方建筑行业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又给古老的中国建筑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年仅32岁的吕彦直便获得中山陵设计头奖吕彦直,字仲宜,号古愚,山东平县人。
1894年生于天津,吕彦直的父亲吕增祥,父亡后,受严复教养其先到巴黎求学,后入北京王城学堂,师从著名学者林纾1911年考取清华大学,1913年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先攻电气专业,后入建筑系1918年12月20日毕业,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入纽约墨菲建筑师事务所,协助墨菲在中国的设计项目,并跟随墨菲学习整理了大量的我国古建筑圖案,此次经历对吕彦直深入学习中国古建筑知识具有重要意义1921年回国后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且兼任中南建筑公司职务,作品有花园住宅和“上海银行公会所”等建筑[2]吕彦直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以及他的建筑作品,大致反映了他的建筑思想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工匠累积经验而达到熟练精益,其建筑思想集儒、道、释等融合而成儒家思想核心的“礼”以居住方位、颜色等反映身份地位的不同,无形中赋予建筑严格的伦理意识反观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的选址、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以及取材和营造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濒水而居、负阴抱阳、背水面山、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3]在建筑细节营造上采用佛教等吉祥物装饰墙面、窗户、柱基、须弥座等,使其象征手法在建筑装饰中得到充分的应用这些思想在中山陵的选址、布局、墓主人的身份和配套组件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中国人视死如生,所以在魂归之处的选择上也是十分考究的中山陵的选址和孙中山的遗愿有关,但也与古代中国的堪舆学有很大关系据《明堂经》云:“水曲朝南,水北穴明;水曲归北,水南穴情水湾所掬,此穴堪营自古关于“钟山龙蟠”之说[4]屡见不鲜《唐志》记载“东南名山,衡、庐、茅、蒋,金陵有二焉蒋山故名钟山,实都邑之镇,武侯所谓‘钟山龙盘(蟠)是也南宋《景定建康志》也有关于蒋山(钟山)此类记载引卧龙之语突出钟山的自然位置,具有某种天命所指的神秘色彩中山陵中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寻求天人合一的心理正契合中国传统所以在建筑主打色上多用青、白、绿,在植物布局上多用松柏、梅花、梧桐等,给人质朴、高雅的浑然天成之感在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中山陵设计的西方建筑风格较明显,体现在圆顶墓室、孙中山雕像、烈士群雕等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融合西方古典主义风格,集浪漫主义和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兼具典雅和时尚,反映后工业时代的个性化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吕彦直的功绩,一是设计图稿;二是监理施工和坚持设计方案的基本构思施工期间,吕彦直在各项工程开工之前,必事先根据详图做成模型,经吕彦直审定后方可动工,事必躬亲吕彦直在1929年早逝,陵园管理委员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先生立碑纪念。
碑上刻有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形式上将东、西方文化因素融为一体,具有新意整体上采用西方体量组合设计手法形成的建筑基本体量的基础之上,局部添加中国传统建筑要素,如门楼、屋顶或亭子等,形成中国传统建筑标识,展示不同于西方的建筑形式特征[5]正如吕彦直曾提出的:“公共建筑,为吾民建设精神之主要表示,必当采取中国特有之样式加以详密之研究,以艺术思想设图案,用科学原理行构造,然后中国之建筑,乃可作进步之发展”[6]建筑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吕彦直就病逝当时他设计另一建筑,中山纪念堂还未完工中山纪念堂的主体是一座古典宫殿式建筑,呈八角形,主色调为红、白、蓝三色亭顶以宝蓝琉璃瓦覆盖,并以攒尖式样汇集在金球体上整个纪念堂有四层,飞檐、宝蓝琉璃瓦、青蓝彩绘、白色的穹顶和红色的柱子、窗子等采用的设计,整体效果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二、中山陵中的东方文化因素据前文所述,因中山陵修建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吕彦直的设计理念所以在中山陵建筑中,保留有较多的中国传统陵墓建筑的特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明清帝陵建筑中找到来源。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开创明清帝陵之先河,其最大特色就是将明代宫殿的建筑格局,引入陵墓布局中所以,之后的明清帝陵都基本沿袭明孝陵的建筑格局明孝陵中内、外金水河的引入;宝城下的玄宫分前、中、后三殿;东、西配殿等都对照宫殿建筑格局而来从陵区正门进入后,神道从神功圣德碑开始,过御河桥西行,经过擎天柱折向北,至棂星门复折向东北,在过一道御河桥往北直行,才见陵园正门由此进入,能次第看见碑亭、御厨、宰牲亭、樱恩门、焚帛炉、左右庑、具服殿、享殿、内红门、升仙桥、方城、明楼和宝城等[7]但明清两朝的帝陵也各有些许异同在此简单归纳一下:陵寝基址的选择,都是在形势宗的风水理论指导下进行;清朝陵寝建筑物数量和规模,大多仿明朝陵寝;在各帝陵寝的排列上,清陵基本上仿照明陵,按照昭穆次序排列于左右;清朝陵寝主要建筑,大部分仿明朝陵寝建筑形式以上是清帝陵沿袭明帝陵的四点但由于满族“法祖”传统思想和清入关后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等对其陵墓建制的影响,清帝陵与明帝陵又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建筑的体量、名称变化等上明朝帝陵建筑规模面积大且宏敞壮丽,清朝帝陵建筑规模面积“小”但工艺讲究,纤巧细腻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玄宫明朝称玄宫,清朝称地宫。
从已发掘的玄宫来看,清朝帝、后陵的地宫建筑面积比之明朝玄宫较小,但清朝地宫内精雕细镂,又为明朝所不及宝顶和宝城明朝的宝顶和宝城规模极为宏大,是清朝所不及但清朝宝顶夯筑之坚固,又远胜明陵明十三陵各陵神道,除德陵外,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接在长陵神道上清东陵神道除惠陵外,其他均与孝陵神道直接相连清西陵除仁宗外,其他均未与泰陵神道相连接明十三陵中,前十二座帝陵都建有神功圣德碑亭,但除长陵外,其他十一座均未雕刻文字清陵在宣宗后,均未建神功圣德碑亭这一建筑,但宣宗前所建均刻有碑文明朝时,隆恩殿屋顶为重檐庑殿式,隆恩殿基座层数有别清朝为重檐歇山顶,基座只建一层明朝帝后无论死期先后,均同室而葬清朝,后逝于帝前,可入帝陵,否则另建后陵,设帝陵侧陵寝门台基清朝高于明朝石坊数量清朝增多清朝增设月牙城[8]其余细微之处过于繁杂,在此不一一赘述明清帝陵的基本建筑构成要素: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在中山陵中得到体现中山陵和明清帝陵的陵区入口都是石坊布局;皆有神道;陵门都是三开间,殿顶形制为单檐歇山顶;碑亭顶部都是重檐歇山顶但在建筑的形制上又有不同处,中山陵石坊为三间4柱,明十三陵和清东西陵前的石坊是五间6柱;中山陵神道无石像生,明清帝陵神道旁都放置了石像生;中山陵碑亭是方亭形制,明清帝陵碑亭是方城明楼形制;中山陵祭祀主殿是祭堂,祭堂殿顶为重檐歇山顶,明清帝陵祭祀主殿是棱恩殿,其殿顶分别为重檐廡殿顶和重檐歇山顶[9];中山陵祭堂与墓室相联结,墓室采用了西式的大穹顶,明清帝陵棱恩殿和玄宫不相连,墓室因山开凿,且全部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劵,数室贯通,俨然一组地下宫殿。
在整个中山陵中,建筑单体用广场、墓道、大台连成整体,但中轴线依然存在在中国古代,建筑严格遵照等级制度而建但因中山陵修建的时代发生巨变,中山陵建筑不需要严格按照帝陵建筑的法式但中国的屋顶建筑形制在中山陵建筑却有所体现,中山陵的祭堂、石坊、陵门、碑亭等屋顶都采用了重檐歇山顶和单檐歇山顶这些屋顶结构优美,独具中国传统建筑之风采但不足的是,中国传统屋顶建筑的形制未完整的在中山陵中体现,只得在明清帝陵中寻找结构最复杂的当属重檐庑殿顶,明长陵的棱恩殿的殿顶即是重檐庑殿顶[10],次之的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和悬山顶、硬山顶等,这些屋顶体现了古代中国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山陵与明清帝陵的不同还体现在琉璃瓦和墙面的颜色上,明黄和朱红在古代只有皇家可以使用中山陵的琉璃瓦颜色是宝蓝色,花岗石墙面,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这些构成与青天白日满江红在无形中照应三、中山陵的西方文化因素从古代中国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过程中,中山陵不仅承袭古代中国的帝陵建筑传统,还创新应用一部分西方建筑元素建筑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