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doc
4页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特点:1. 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2. 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 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4. 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内在大纲反映偏误定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第二语言习得是按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四、输入假说代表: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原则:A・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B•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1. 习得与学习假说习得:潜意识的、日常暗含的学习学习:有意识的语言学习,明确的、正规的、从语言学方面理解并掌握语言,课堂学习观点:习得是首要的,在交流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学习是辅助性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自然地表达思想,2. 自然顺序假说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预测的共同顺序。
自然顺序: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素有一个固定顺序,这一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的影响3. 监控假说习得——潜意识系统——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学习——有意识系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只能起到监控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为了让说话显得更加完善监控实现条件:a•足够的时间b•内外向性格影响c•能记住并随时运用规则并不太多观点:习得是主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能起的监控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语言教学的重心是交际,而不是规则的学习4.输入假说A. 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即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注:当理解了输入的信息,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是在自然语言交际过程中习得的B. 输入的语言信息不要过难或过易,用“i+1”表示C. 强调听力理解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说”的教学没有必要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人脑中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信息起了过滤作用这种过滤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五、普遍语法假说语言原则参数理论:婴儿的“最初语言状态”包括人类语言共有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
婴儿接触到具体的语言(如母语)通过假设——验证给这些语言参数定值,逐渐形成母语的规则系统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先天的语言功能体系成年人第二语言习得:推理思维功能体系六、文化适应假说代表:舒曼主张: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看做是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程度文化适应: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社会距离: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成员的文化上和谐、平等地位、同化、分享社会福利等心理距离: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以及自尊心等意义:积极——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不足——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未必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