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银行管理上的应用.pdf

20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6611684
  • 上传时间:2018-06-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5.12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金融業務 與 法制 台灣金融財務季刊 第二輯第四期(90 年 12 月) 111風險的概念及其在 銀行管理上的應用 ‧周大慶 中華開發工業銀行顧問 摘 要 有效率的風險管理應是全行策略管理的一部份,風險管理人員的職責是協助業務人員發掘問題真相,並綜合其對風險上的考量,以前瞻性眼光提供決策者對操控全局的意見因此成功的風險管理絕不只是成立一個新的管理單位來監控其他單位,而應有更高的理想及作用本文目的在於介紹國際化銀行在管理上的發展以及管理時所應用的模式,期由本文將國外銀行之最新發展,以較為淺顯的方式作一回顧由於近來「財務工程」盛行,因此本文亦將對數量化的管理模式,特別是風險管理作較為詳盡的報導 本文主要包含三個部份,分別介紹近代銀行管理趨勢、風險管理、以及風險概念在銀行管理上的應用本文內容掛一漏萬,尚祈各方專家不吝指正為感 壹、前 言 最近我國金融界的大事,便是自從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後,許多金融公司莫不卯足全力進行併購,以便在我國正式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踏入控股公司的門檻自國外經驗言之,公司合併的利基不外下列幾點:一為擴大營運規模,二為減低經營成本,三為分散公司風險。

      反觀國內銀行業,自民國 81 年開放新銀行設立以來,銀行家數快速成長,加上大部份銀行仍以傳統的存放利差作為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造成各家銀行間因同質性過高而導致惡性競爭,亦是銀行現今逾放比偏高及造成呆帳的一大原因其實對於這些現象一般業者也心知肚明,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目的不外提昇銀行整體競爭力,以便在我國進入 WTO後仍能保持競爭力但是除了 WTO 的因素之外,近年來影響銀行經營因素還包括了金融市場迅速國際化,及國際清算銀行(BIS)在風險管理上所做的種種新規定因此,成立控股公司固然是提昇競爭力的先決條件,但卻決不是成功的保障後者的達成,尚需管理者對經營近代化銀行有充分的認知與努力 本文目的在於介紹國際化銀行在管理上的發展及管理時所應用的模式,筆者希望透過112 周大慶:風險的概念及其在銀行管理上的應用 金融業務 與 法制 本文回顧國外銀行在此領域的發展由於近來「財務工程」盛行,因此本文亦將對數量化的管理模式,特別是風險管理作較為詳細報導 有效率的風險管理是全行策略管理的一部份,風險管理人員的職責是協助業務人員發掘問題真相,並綜合對風險上的考量,以前瞻性眼光提供決策者操控全局的意見因此,成功的風險管理絕不僅止於成立一個新的管理單位來監控其他單位,而應有其更高的理想及作用。

      貳、現代化銀行管理模式的發展 1980 年代以降,銀行與資本市場發展產生了牢不可分的關係銀行業務一方面受到資本市場及新金融商品極大的牽制,但另一方面也從中獲取利益,並壯大本身規模1990 年代以後,由於科技進步以及相關法規鬆綁,銀行業務及組織均面臨結構性的轉變在美國這種轉型以花旗銀行為代表,其將原先與資本市場競爭的關係一舉轉變為共生關係花旗以跨市場、跨地域、跨產品的方式展現業務新貌;但此舉也為其他銀行帶來莫大壓力如前所述,近代資本市場的發展相當深遠地影響了銀行發展,原本銀行在資本市場的發展受到萎縮,這種「中介停頓」(disintermediation)的現象在1980 年代末期,美國銀行倒閉風潮中格外明顯當時許多儲貸銀行已無力以本身資本吸收長期房屋貸款的利率風險,因此政府成立了一Resolution Trust Company(RTC)將其接管 , 並將呆帳以證券化方式轉嫁給資本市場,這些經由證券化後的證券即在債券市場流通此後大部份銀行在承做長期貸放時,僅滿足於賺取佣金及作業的手續費,而絕少肯一肩承擔卅年期的利率風險(至目前為止,美國大部份房貸仍屬卅年期固定利率),是故「直接金融」大規模地取代「間接金融」 。

      因此銀行除了需與同業競爭外,尚需與來自資本市場的競爭相抗衡觀乎所有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其債券市場規模約大於股票市場以美國為例,其債券市場的總金額約為股市的兩倍,但銀行業務的品質卻反而提昇,此一現象顯然與國內形成強烈對比 以貸放為主的傳統零售式銀行在 90 年代後逐漸式微,這種情形在儲蓄率較低的歐美尤為普遍傳統銀行為了圖存,亦紛紛改變其業務及收費方式以為因應,例如開始發行信用卡、推銷共同基金、發展電子終端服務並收取跨行轉帳費用、代收水電費用等等這些變化或因國家的不同而稍異,但其共同點則是銀行逐漸變成了零售金融產品的據點由於銀行業務發展必須配合當地服務市場導向,因此銀行經理人員的態度也從傲不可攀轉變為顧客至上造就這些轉變的因素除了包括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外,還至少包括了下列重要因素:(一)銀行併購所造成的市場壓力;(二)法規鬆綁使得銀行不能再行壟斷某些重要的業務;(三)科技進步使得開設分行遭到來自網路金融服務莫大威脅;(四)國際化競爭使得本土銀行不能再抱殘守缺 1980 年代以降,海外銀行業務發展得最快的項目之一便是共同基金,這一趨勢也在近金融業務 與 法制 台灣金融財務季刊 第二輯第四期(90 年 12 月) 113年傳到了我國。

      1990年後,由於股市的暴利、科技新貴的興起及經濟的繁榮,銀行的私人服務(private banking),包括個人投資服務,資產組合管理等業務,成了熱門業務焦點是故銀行大眾櫃台服務或許不致縮水,但是 「貴賓室」面積越來越大倒是不爭的事實比較保守的銀行僅止於推銷市面上的基金,但較積極的銀行則推出了自身管理的共同基金開辦後者所需資金、操作技巧、及風險控管的要求是前者所無法比擬,但也將銀行的技術能力提昇至一新層面要言之,成功的管理決定於是否能夠成功掌握資金分配、證券交易及風險控管,美國在 1999 年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 , 廢 除 1933 年Glass-Steagall Act 規定銀行與證券分離之限制,允許銀行從事證券、保險、投資顧問、共同基金等業務,上述花旗銀行的例子便是美國近年來銀行發展的典範 國際大型銀行自 1990 年以來成為跨國金融服務的新模式,這些跨國企業的興起與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有著密切關係,其業務項目大致包括:(一)提供併購之諮詢與服務;(二)為其他公司募集資金;(三)發行證券並代客操作;(四)提供工商顧問服務;(五)提供資金操作及風險管理方面的服務。

      這些國際大型銀行能夠快速擴充的方式不外是對其他證券公司、銀行或保險公司加以併購,而其併購對象有時甚可延至跨國領域國際大型銀行致勝秘訣在於一方面享有大規模經濟的效益,但另一方面卻可因業務多元化而分散風險針對前者而言,達到大規模經濟效益最顯著的例子便是證券交易與資產組合管理理論上,管理 10 億元的證券組合與管理 100億元的證券組合所花費的設備應無不同,但是後者卻享有較大議價能力,與多方使用較為複雜金融工具的自由而就後者而言,大型銀行亦享有較多資源,開發風險控管上必須使用的模型,並降低其資本適足率 現代銀行的發展及其客觀條件已概括如上,國際跨國大型銀行已在這一回合的競爭中勝出總而言之,這些銀行經營致勝因素為:其一,這些銀行業務及組織固然複雜且多元化,但其每一單項的經營卻是建立在清楚的策略目標上目標清楚方可訂定盈利目標及發展步驟,以己之所長攻敵之所短其二,這些銀行均特別重視風險管理並用之為重要的管理依據現在國內銀行界對於 BIS 所推廣的「風險值」觀念,大部份仍停留在計算及歸檔層面實則風險值的概念與近代財務理論及財務工程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管理人員如不對前者有一粗淺認識,便不易將計算結果落實至業務管理。

      可預見的是,在廿一世紀的未來,BIS新規範及國際銀行間競爭將帶來下述效應: 一、大者恆大:只有較大銀行才有能力享有大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的好處,同時亦較有財力開發獨特的自有管理模型因此這些銀行將進一步擴充版圖,銀行間利潤壓縮及併購的趨勢殆不可免 二、強者恆大:在生存淘汰下倖存的銀行必須注意本身業績效率及風險,並以併購方式114 周大慶:風險的概念及其在銀行管理上的應用 金融業務 與 法制 提高本身的競爭力,從而可自一地域性銀行發展成大型銀行,造就其不可撼動的地位長遠以觀,大者將不見得恆強,但強者必將恆大 三、小者恆強:不能與大銀行全面對抗的銀行必須發展特色,以集中服務於邊際收益較高的業務為法則,造就其在地域或產品上的優勢是故在市場競爭下存活的小銀行必定是在某些業務上有特殊表現的銀行 以上敘述或許令讀者產生錯誤印象,從而認為「大就是美」 近來國內極力提倡的控股公司,從表象上看來也服膺了上述規模經濟效益的原理但擴大經營規模並非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強化銀行的經營管理才是正途依據美國宏達理財(PriceWaterhouse Coopers)顧問公司的分析1,近年來銀行經營管理方式已因經濟環境改變及金融市場變遷而產生了巨大變革。

      在 1980 年代時,銀行經營的方式尚可用傳統盈餘及成本觀念加以框架,當時由於資產證 券 化 的 狂 潮 席 捲 了 華 爾 街 , 因 此mark-to-market、設定利潤中心,以及計算內部息可說是管理上及時的觀念但是到了 1990年代,由於衍生性產品流行以及發生大規模金融崩盤,風險控管及風險調整後資本報酬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成了管理銀行的新思潮此外,由於法規鬆綁,銀行業務也日益多元化,因此資產組合管理代替了對資金流量的管理(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ALM)並成為管理大規模銀行或控股公司的法則衡諸以上管理發展的趨勢, 2000 年的管理將進一步走向業務管理與風險相結合、風險與盈餘計算的自動化,以及管理動態化等道路上去以上討論可以[圖 1]作一總結 參、認識銀行的風險與風險值 隨著銀行業務多元化、金融產品複雜化,以及金融市場國際化,國與國之間愈發感到需要制定統一法則來制約跨國經營的金融企業這一願望在亞洲金融風暴、蘇俄片面宣告破產、歐盟正式宣告成立,以及長期資本避險基金(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幾乎破產等事件陸續發生後顯得格外迫切。

      是故以美英兩國為主導的國際清算銀行(BIS)便以幕後老大哥的姿態出現,加緊推動其先前在巴塞爾公約中為會員國所制定的種種金融規定此公約在 1988 年首先頒行時,本是當時七大工業國(G7)為了規範金融業者的貸放風險而制定這些規章原以歐美國家為主,經各種政經協商後的產物,其間雖有一些中小型銀行表示並不滿意,但由於條約中關於計算資本適足率的方法(通稱為標準模型)還算簡單易行,大型銀行並未獨享公約的利益,因此 BIS在頒行這套法規時,特地使用了能夠提供中小型銀行 「一個公平競爭的空間」 (A Level Playing Field)等字眼但是這種情況到了 2001年初便大為改觀因為BIS 在 1996 年頒行的條約中,將風險範圍從原來的信用風險擴充到市場風險,在 2001 年初並進一步宣佈該機構將於2005 年開始允許有能力開發「自有模型」的大型銀行以自力開發的「自有模型」代替標準模金融業務 與 法制 台灣金融財務季刊 第二輯第四期(90 年 12 月) 115型此一新規定不但令部分 G7 國家的中小型銀行大為不滿,更使得一些準備加入 WTO 國際組織的國家聞之色變因為開發自有模型看似容易,做起來卻是一項耗時費力的大工程。

      我們只要先看一看現代銀行業務的複雜性,再想一想各項金融產品在銀行間以不同的價位流動,而這些價位又是由各種市場因素在不同條件下所形成,若要將這一切完全納入模型中資料來源:PriceWaterhouse Coopers [圖 1] 計算,絕非易事大型銀行之所以肯花費龐大經費開發模型,自有利益上的考量我國財政部在數年前曾經依據BIS規定頒定資本適足率的計算及銀行風險管理的法規然業界卻常抱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心態,據規定中有關的事項填充歸檔了事但當 BIS 的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