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1]参考.ppt
28页第四章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雷桂成2021/3/111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与分类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力竭:肌肉或器官完全不可能维持运动 疲劳定义特点:(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程度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等)2021/3/112二、疲劳的分类(一)按运动方式及持续时间快速疲劳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产生快,消除亦快耐力疲劳中小强度、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疲劳发生较慢,恢复时间较长2021/3/1132021/3/114(二)按疲劳发生部位划分脑力疲劳由于运动刺激使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下降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单调运动容易产生体力疲劳由于从事身体训练使身体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的疲劳 2021/3/115(三)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整体(全身性)疲劳从事全身运动使身体各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的疲劳全身各器官和肌群参与运动 局部疲劳身体某一部分进行运动使该局部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疲劳。
局部肌群参与运动 2021/3/116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一、能量耗竭二、代谢产物堆积三、水盐代谢紊乱四、保护性抑制2021/3/117一、能量耗竭(一)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ATP、CP大量消耗导致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后续能量不足二)血糖含量下降血糖过低引起脑皮层细胞能量供给不足长时间运动可导致血糖下降症状:头晕、多汗、眼发黑等三)糖原含量下降肌糖原、肝糖原是维持一定运动强度的主要能源随着运动时间延长,糖原储量下降2021/3/1182021/3/119二、代谢产物堆积主要是乳酸堆积血乳酸升高,导致脑细胞工作能力下降,引起疲劳感2021/3/1110三、水盐代谢紊乱运动脱水,引起细胞内外水平衡、电解质平衡出现紊乱,导致细胞兴奋性改变,代谢能力下降2021/3/1111四、保护性抑制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传导神经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消耗,为保护机体进一步衰竭而带来不利影响,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引起疲劳2021/3/1112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一、生理指标测定法二、主观感觉法三、一般观察法2021/3/1113一、生理指标测定法(一)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1肌肉力量肌肉疲劳最明显特征是肌力下降。
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肌肉硬度运动后即刻或次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僵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加肌围 2021/3/1114(二)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1心率(1)晨脉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增5-10次/分,可认为有疲劳累积2)运动心率完成相同强度运动,运动心率增加,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3)恢复心率运动后恢复到安静心率时间延长,表示运动所致疲劳程度增加2021/3/11152血压体位反射2021/3/11163心电图2021/3/1117(三)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诊断1. 两点辨别阈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辨别皮肤二点最小距离能力下降测定时阈值较安静时大1.5倍为轻度疲劳, 2.0倍以上为重度疲劳2. 闪光融合频率疲劳时人眼对光源闪烁频率识别能力下降 2021/3/1118(四)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1. 血红蛋白人体运动能力下降或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适合于个体前后比较2. 血尿素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运动负荷过大可致机体蛋白质分解过程加强,血尿素增加血尿素超过8毫摩尔/升时,疲劳发生2021/3/1119二、主观感觉法(一)主观感觉通过自我感觉评定疲劳程度。
评定指标:心情、食欲、睡眠、兴趣等二)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运动时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依据自我感觉等级非常轻松67很轻松89尚轻松1011稍累1213累1415很累1617精疲力竭1819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Borg,1973)2021/3/1120三、一般观察法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A 全身症状B 精神症状C 神经感觉的症状1. 头沉1.脑子不清醒,头昏眼花1.眼睛疲劳,眼冒金星,眼无神2. 头痛2. 思想不集中,厌于思考问题2.眼发涩,眼发干3. 全身懒倦3. 不爱动,不爱说话3.运动不灵活,动作出错误4. 身体某处无力4. 针扎似的痛4. 脚跟发软,脚步不稳5. 肩发酸5. 困倦5. 味觉改变,嗅觉厌腻6. 呼吸困难, 气短6. 精神涣散6. 眩晕7. 腿无力7. 对事情不积极7. 眼皮和肌肉跳动8. 没有唾液,口干8. 记忆力退减8. 听觉迟钝 ,耳鸣9. 打哈欠9. 做事没有信心,多出错误.9. 手脚发颤10. 出冷汗10. 对事情放心不下,事事操心10. 不能安静下来2021/3/1121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一、休息二、合理膳食三、物理手段四、中医手段2021/3/1122一、运动后休息(一)静止性休息最佳方式:睡眠(二)积极性休息指锻炼者运动后采用一些轻微的活动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适合于局部疲劳及快速疲劳2021/3/1123二、合理膳食 核心:平衡膳食不同的运动形式,补充营养素要求有所差异2021/3/11242021/3/1125三、物理手段(一)按摩作用: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二)牵拉以静力性牵拉为主2021/3/1126(三)水疗桑拿浴、蒸汽浴、温水浴等2021/3/1127四、中医手段中药、针灸等2021/3/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