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复习资料(新).doc
17页地理模块必修三复习卷新义中学地理教师:田晓辉一、单项选择题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1—3题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A.aB.bC.cD.d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a——洪涝灾害B.b——土壤肥力C.c——灌溉水源 D.d——生长积温3.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4—5题时间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强沙尘暴次数58131423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1560210024604.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6.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在全国中的地位并不领先,其中原因有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B.我国能源需求量不大,能源丰富难以发挥出优势C.石油取代煤成为我国主要能源,煤炭开采开工不足D.结构单一,生产链简短,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不高7.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山西铝土储量丰富 B.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C.山西冶金工业技术水平高 D.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8.山西建设坑口电站,不能达到的目标是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B.改善能源输出方式C.增加经济产值 D.降低省内环境污染亚马孙流域分布着面积很广的雨林,回答第9—11题。
9.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C.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D.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10、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关于破坏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度的迁移农业B.商业性伐木C.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D.建立自然保护区11.对于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是A.一边开发,一边保护B.首先开发,再作保护C.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D.不能开发,禁止人类在林区任何活动12.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投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东亚、东南亚地区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B.东亚、东南亚地区改善了投资环境C.西欧、北美对日本企业的排斥D.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量大13.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带来的影响是A.长江航运被大坝完全阻断B.改善了三峡河段的航行条件C.使坝址上游洪水发生机率增加D.长江中游平原耕地盐碱化现象加剧14.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也有水资源紧张之感,其主要原因是A.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得干旱B.珠江上中游流域修建众多大中型水库,使流入下游水量明显减少C.立体农业及大棚农业兴起,用水量大增D.水体污染及咸潮导致水质性缺水15.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A.三江平原土壤肥力低 B.垦荒难度大,成本高C.粮食过剩,不必再开发D.保护湿地、维护生态环境16.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17.我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③ B.②④C.③④D.①②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读图回答18-19题18.图中甲、乙、丙三家工厂依次可能是A.纺织厂、汽车厂、服装厂B.钢铁厂、纺织厂、食品厂C.食品厂、纺织厂、汽车厂D.服装厂、纺织厂、钢铁厂19.三家企业的加工地都在我国境内,其中A.甲厂主要是利用我国政策优势B.乙厂主要受我国庞大市场的吸引C.丙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广大的市场20.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后,跨国公司纷纷把其研发中心与地区总部迁入上海,主要原因是A.实现生产与研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B.浦东地价较我国许多新开发区低C.上海是国际航空港,利于研发人员往来D.上海人口多,便于建立营销网络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21~23题21.近年来,珠三角部分产业群向粤北山区转移,这一现象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A.土地成本和劳动力B.环境和技术C.交通和市场D.原料和能源22.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适宜在粤北、粤西山区发展的是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布局C.推广基塘生产模式D.大力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23.在粤北、粤东、粤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A.充分利用三地丰富的矿产资源B.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D.促进工业向乡村地区扩散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1回答24~27题24.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1204030110乙甲图1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5.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26.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27.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28.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美国日本中国韩国、香港、中国台湾等 I阶段 阶段 阶段 图2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29.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30~32题30.“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3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32.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33~34题33.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34.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35.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巨大航运网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①③②图4④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读图4,回答36~39题。
36.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A.水源 B.地形 C.光照 D.土壤37.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土壤 38.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A.太阳能、水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石油 D.水能、天然气39.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二、综合题(共4道大题,每题10分)40.阅读资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0分)资料一:图6 鲁尔区产业人数变化人数(万)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料二: 表1 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1957年2005年煤矿(座)1407钢铁厂(个)264煤矿工人(万人)474钢铁工人(万人)30约5资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
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图6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41.读图7“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图。
